大興「鄉賢」孔老師:義務教學26年,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看世界

2020-09-09 新京報

77歲的孔暉在大興區龐各莊鎮南地村小有名氣,提起她,村民們會脫口而出,「哦,你說的是那位『鄉賢』啊。」

沿著南地村走到村北,就能看到孔暉的家。

看似尋常的房子裡,有一間由臥室改裝而成的教室,牆上掛著大小不一的黑板,室內擺放著約10套桌椅。此時,她正站在凳子上,將高處的一塊黑板取下,平放在課桌上,彎腰寫下:「the new coronovirus新型冠狀病毒」。

9月,正是開學季,今年因疫情耽誤的英語輔導,即將步入正軌。她準備將疫情防控的英文知識,作為第一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為了讓低年級的孩子都看得清楚,黑板上的字跡都方方正正。

孔暉在村子裡義務教學已經有26年。最初,只有3個孩子圍在院子裡聽課,經過口口相傳,周邊村莊的孩子也被送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跨越12個年級,最多時候能有30多個孩子。

每到周六,孩子們都會準備到達,低年級和高年級分不同時間段上課。有時候,家長覺得不好意思,硬要塞錢給孔暉,但她從不收,「他們說少給點,但是給多少我也不要。」

多年來,孔暉最為驕傲的,是教室後方掛著的世界地圖。純手工製作,各個板塊用不同顏色的紙片劃分,上面用英文標著各個地名。那張地圖代表了她的心願,「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看世界。」

孔暉老師在她家中的教室裡。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籌備疫情後的第一課

「孔老師,你怎麼還沒開課?我都穿的漂漂亮亮地來了。」9月5日,又是一個周末,村裡的兩個孩子腳踩平衡車,出現在孔暉的院子裡。

孔暉在家義務教授英語已有26年。今年因為疫情,課程停滯了半年,遲遲等不到開課的孩子們終於忍不住,背著書包來到她家中詢問。

「別著急,下周末就要開課了,老師正在做準備呢。」聽到孔暉的回答,孩子們還是不肯走,要留在她的小教室裡自習。孔暉只好由著孩子們,叮囑著在教室裡要間隔一個座位,戴好口罩。

村裡的家長們也一直在詢問開課時間。孔暉被催得緊,又想到村裡從一年級到高三的這麼多學生,她給村委會打了個電話,商議能否在疫情防控做到位的前提下開課。

村委會也表示支持。9月7日,村裡將消毒水、酒精、測溫儀和口罩等物資送到孔暉家中。

村裡為孔暉複課所準備的消毒與測溫用品。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看到這些防控物資,孔暉突然想到,這是值得學生們學習的知識點。查完字典後,她將教室內一塊3平米左右的小黑板取下,寫上「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中英文。

孔暉決定,將這作為今年開學第一課要講的第一個知識點,「今年最大的事情就是這個啦,下半年還不知道疫情會怎麼發展,我是支持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除了教這兩句話的中英文,她還會給孩子們講一些防控知識。

在她看來,義務課堂的宗旨,不單單是講授英語,還應該讓村裡的孩子們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為此,她專門上網看了看近期時政熱點,發現北京在開「服貿會」,便也將這個英文短句寫在了另一塊黑板上。

「我不能一問三不知」,在孔暉的課堂裡,這是必修的內容。她希望,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們積累更多詞彙的同時,也能跟上時代的潮流。

孔暉老師在家中備課。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支援新疆27年

義務教學前,孔暉是一名援疆教師。

1966年,孔暉大學畢業,作為班級團支部書記,有著決定全班同學工作分配的權力。給同學們分完之後,還剩下兩個名額,一個是回大連,一個是去新疆支邊。

「所有人都以為,我會將自己分配到大連,那是我的家鄉。」但想到剩下的那位同學家庭比較困難,還有點口吃,孔暉就直接把這個名額分給了他。

在校期間,孔暉也曾多次幫助這位同學。「主要是學習上,他有點口吃,有時候好像跟不上老師講課,每到期末,我都會去給他輔導。」孔暉說。

由於在校期間樂於幫助同學,擔任團支書一職時認真負責,她曾被評為「學雷鋒代表」,在大二時,與一些學生一同在瀋陽東北局大禮堂見到了周恩來總理。總理的講話鼓舞了孔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記著「作為一個國民要有奉獻精神」。

1968年,孔暉隻身一人坐著綠皮火車奔赴新疆。在車上,她想到之前在學校看到的《邊疆處處賽江南》,期待著新疆的歌舞盛況。一下車,卻傻了眼,這是她在東北都沒感受過的「冰天雪地」,雪下得門都推不開。

雖然生活環境和之前差別很大,但孔暉決定堅持下去,「把每件事做到底」。

在新疆任教的學校裡,孔暉的英文水平高,帶的四六級通過率高,大家都愛上她的課,最多的時候一周排了24節課,來上課的有應屆生,也有在職員工。有的學生基礎不好,她要從教發音開始講起。

除了上課,學校還經常讓孔暉做一些翻譯工作,好將外國的知識帶給學生。有一段時間,她每天晚上熬夜到5點,睡一個小時之後就要去上班,有時候路上來不及,她會冒著危險從冰上「呲溜」過去。

孔暉老師給孩子們輔導英語所用的課本。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人才和文化是扶貧的根本」

退休後,孔暉跟隨丈夫回到北京南地村。

1994年的除夕,孔暉習慣性地騎著車在村裡遛彎兒。走到一戶人家屋前的時候,她有點吃驚,「居然沒有圍牆」,走進去一看,只有一名正坐在小凳子上對著爐子烤火的男子。

「過節了,你們家怎麼沒人做飯吶?」孔暉問他。對方邊拿手靠近爐子的火,回答說,「沒錢,媳婦兒去外邊兒弄米去了。」這讓孔暉倍感心酸,南地村的風沙太大了,連個圍牆都沒有,冬天冷風能直接從門灌到家裡去。

回家後,孔暉找到自己當月領到的工資,從1700元中抽出1500元,資助這位村民。她告訴對方,先打個圍牆,再找點活兒幹,要自己找到賺錢的辦法。此後半年,孔暉一直在資助這位村民,直到他開始蓋起羊圈,靠養羊營生。

村裡的貧困讓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

小時候,她經常沒有衣服穿,長袖穿破了,就剪成短袖繼續穿,家裡幾個孩子都要幫忙做手工,補貼家用。她是家中老大,底下還有7個弟弟妹妹,母親希望她擔起家中大姐的責任,在家裡多幫忙照看孩子、做家務。

因為喜歡學習,有一次,她拿著鄰居家從圖書館借來《戰爭與和平》,坐著街邊的路燈下,一邊縫衣服,一邊想著書裡的內容,不但沒有縫好衣服,還把自己的手扎破了好幾處。

母親曾希望孔暉高中畢業後,就能出去賺錢,幫扶家庭。班級的語文老師卻找到她,提出願意資助一部分大學的費用,並且告訴她,「你一定要高考,要繼續上學,你要走出去。」

老師的鼓勵讓孔暉堅定了上大學的信念,最後她考上了瀋陽師範大學的外語與英文系專業。童年的貧困生活讓她明白,人才和文化才是扶貧的根本,下一代不能延續這樣的困境,孩子們應該走出去。

1995年前後,村裡陸續有人找到孔暉,想要她幫忙輔導孩子的英語。通過向村委申請,免費辦輔導班的計劃開始了。

孔暉老師手工製作的教學內容。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

孔暉的家在南地村村北,初期,只有三個孩子圍在院子裡聽她講課。經過口口相傳,孩子越來越多,從一年級到高三,跨越12個年級,最多時能有30多個孩子。

「那時候我在寫板書,有的孩子沒地方站,就緊挨著站在我身後,我說那怎麼學啊?怎麼做筆記呢?」2012年,孔暉徵得丈夫妹妹的同意後,將她20平方米大小的臥室收拾成教室,把家具全都丟了,只剩下衣櫃,送到住在城裡的妹妹家。

這些年,掛在牆上的小黑板越來越多。現在,教室裡的黑板已經有20多塊。孔暉說,這些都是自己去附近村裡,以便宜的價格購入的,「一塊黑板幾塊錢」。教室裡還有10套左右的桌椅,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分時段上課。

為了讓各年級的孩子們看懂,孔暉的字寫的方方正正,語法、時事熱點、地理知識、愛國主義教育知識、英文歌等內容填滿了這些黑板。每次上課,孔暉都會拿著一根約2米的長棍,棍子指到哪塊黑板,孩子們就學哪裡的內容。

「只有寫得正楷,孩子們才能看懂,跟以前教大學生不一樣,寫字可費勁兒啦。」孔暉說。

她還摸索出了輔導班的教學方法,語法是每個年級必學的內容,有的時候可以編成歌謠,「唱會比硬背效果好」。低年級的同學,一般在課上做手工、表演對話、唱英文歌,高年級的同學則必須學好語法和時事熱點。

寒暑假之外,每到周六的早晨,孩子們就會準時來到孔暉的家庭教室裡。有時候,家長覺得不好意思,硬要塞錢給她。但孔暉從來不收,「他們說少給點,給多少我也不要。」

今年,孔暉在村裡帶的第一屆學生考上了北京郵電大學,他們特意邀請孔老師去家裡吃飯,以示感謝。此前,他們曾為復讀的事情諮詢過孔暉,在他們眼中,孔老師上過大學,是大學教授,還在村裡義務教學,「說什麼一定是為學生好」。

學生的成就讓孔暉非常感動,但讓她更引以為傲的,是教室後方掛著的世界地圖。純手工製作,各個板塊用不同顏色的紙片劃分,上面用英文標著各個地名。那張地圖代表了她的心願,「打開一扇窗,然後讓孩子們看到這個世界。」

新京報見習記者 汪暢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李世輝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大興「鄉賢」孔老師:義務教學26年,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看世界
    那張地圖代表了她的心願,「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看世界。」孔暉老師在她家中的教室裡。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籌備疫情後的第一課「孔老師,你怎麼還沒開課?我都穿的漂漂亮亮地來了。」9月5日,又是一個周末,村裡的兩個孩子腳踩平衡車,出現在孔暉的院子裡。
  • 退休後義務教授英語26年,77歲教師被村民稱讚「鄉賢」
    退休後義務教授英語26年,77歲教師被村民稱讚「鄉賢」  孔暉 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看世界  77歲的孔暉在大興區龐各莊鎮南地村小有名氣,提起她,村民們會脫口而出,「哦,你說的是那位『鄉賢』啊。」  孔暉的家看似尋常,卻有一間由臥室改裝而成的教室,牆上掛著大小不一的黑板,室內擺放著約10套桌椅。
  • 退休後義務教授英語26年,77歲教師被贊「鄉賢」
    退休後義務教授英語26年,77歲教師被村民稱讚「鄉賢」  孔暉 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看世界77歲的孔暉在大興區龐各莊鎮南地村小有名氣,提起她
  • 感動社區人物楷模獎|孔暉:給孩子們打開窗,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在附近小有名氣,提起她,村民們會脫口而出,「哦,你說的是那位『鄉賢』啊。」大興「鄉賢」孔暉。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26年以來,孔暉在村子裡義務教學,給不同年級的孩子們上英語課。每到周六,孩子們都會準時到達,低年級和高年級分不同時間段上課,最多時候能有30多個孩子。
  • 在線教育不僅是教育教學,更是孩子看世界的一扇窗
    豌豆老師很久沒有給大家分享文章了。自疫情以來,全國各大中小學都延期開學,特別五月末北京的新一輪疫情爆發,使得北京各大中小學又在度停課。說一下教培行業,自疫情爆發,很多機構都開始轉到線上教學。但對線上教學的態度及觀點,則又各種各樣的聲音層出不窮,其中最多的是家長對線上極度的排斥。例如:一位家長向學校提出建議不要開線上課程。
  • 關上一扇門,打開一扇窗
    最後一堂語文課結束了——該和教壇說再見了!回首35年的教學生涯,感慨良多,最想說的話是感恩——感恩學生,感恩學校,感恩同事,感恩家長,感恩教壇……——感恩教育教學中所有的遇見,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愉快還是痛苦。
  • 怎樣為孩子打開一扇窗認識世界找對興趣?褚君浩、張文宏這樣說
    今天(8月16日),「智能和戰疫」科學起跑線叢書(第一輯)新書首發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談及之所以主編《病菌簡史》分冊,是希望家長幫孩子打開一扇窗,讓孩子自己去認識這個世界。在他看來,家長為孩子打開一扇扇窗的同時,也鼓勵孩子自己去認識這個世界,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而這些都要聽從內心真實的聲音。
  • 繪本推薦|讓企鵝貝貝幫孩子打開閱讀的一扇窗​
    以前的我們,沒有平板、沒有電腦也沒有手機,只能在僅有的幾本書裡,幻想著外面的世界。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感受更加精彩的世界,而現在的孩子們更是幸運……為閱讀打開一扇窗只要一臺企鵝貝貝不僅可以打開孩子的思維小宇宙連讀課本也在行父母就可以輕鬆很多啦!
  • 金德凱頓國際幼稚園:高瞻課程為孩子打開主動性學習的一扇窗
    成為金德凱頓的一名幼兒園老師,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教師入園以前,人事部門會先對應聘者做心理測試,然後,教學主任還會考驗應聘者的基本功和組織幼兒活動的狀態,最後,園長還會和應聘者進行一次深度溝通面談,進行綜合評定後,經過公司安排的關於課程等系列培訓測試後,方可上崗。」
  • 白山好人·最美教師團隊 | 興趣為學生打開一扇窗
    這是孫嶺老師經常與團隊成員談起的話。團隊成員無一例外地熱愛著物理教學,把物理課堂營造成學生的最愛,這個團隊就是「白山好人·最美教師團隊」市星泰外國語學校物理備課組。學生張詩棋說:「以前聽說物理特別枯燥難學,沒想到孫老師講得物理這麼有趣,我特別喜歡上物理課了。」原本枯燥的物理課在孫嶺老師的巧妙設計下,變成學生們的熱愛,這是孫嶺20多年如一日的刻苦鑽研教學,是她帶領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 崇文小學:創意課程打開另一扇窗
    原標題:崇文小學:創意課程打開另一扇窗  ■本報記者 汪瑞林   北京東城區崇文小學,三年前開展「30+10」創意課堂教學改革,以樂考取代傳統的期末考試,推動評價方式改革,引起了較大反響,許多學校前往取經。
  • 劉學言 因材施教,為學生「打開一扇窗」
    曾被評為北京市「學習志公教育思想、深化教學改革」先進教師、區級語文教學研究先進教師等。力邁中美國際學校開設了中國基礎課程。「我父親在生活中是個文藝男,在工作中是個偏執狂。」劉學言的兒子劉銘洋說。在他眼中,古典文學對父親的影響已經深入骨髓。劉學言自己也認同這一點。
  • 一塊屏幕 打開的不止一扇窗
    新圩學校校長段勝文認為,辦好鄉村學校、留得住學生,不僅得益於老師們的敬業和負責,也與教育信息化密不可分,「每個教室都安裝了聯網的觸屏電腦,我們和山外的世界打通了」。一個農村教學點的變化「老師,屎殼郎長什麼樣子?」在新圩學校龍家坊教學點,二年級班主任龍忠武正在講授語文課文《我是一隻小蟲子》,讀到有關屎殼郎的內容時,一名學生好奇地問。龍忠武「有備而來」。
  •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一歲半時,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她失去了視力和聽力。緊接著,瞎和聾讓這位不到兩歲的孩子又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她再也看不見園子裡的薔薇花、爸爸媽媽的臉和自己的『綠色家園』;她再也聽不見鳥兒的啁啾、河水的流動和親人的話語……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靜將她包圍」。 面對命運的不公,她卻從未想過放棄。
  • 職業教育為折翼天使打開一扇窗
    職業教育為折翼天使打開一扇窗——安徽亳州特教學校助力特殊群體孩子終身發展本報記者 王志鵬 通訊員 孫雨瑞這是一群折翼的「天使」。有的看不見「雪化後的那片鵝黃、新鮮初放芽的綠」,有的聽不到「燕在梁間呢喃」,有的不知何謂「人間四月天」。
  • 黃岡中學校友心繫故鄉,「大別山書聲」為學子閱讀鑿出一扇窗
    以下是報導全文:湖北黃岡:「大別山書聲」,為學子閱讀鑿出一扇窗「科學真是太奇妙了,竺教授讓我知道了,聲音除了能被聽到之外,還能被看到。」湖北黃梅縣晉梅小學四年級的郝文菁激動地說。這些講座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他們用科技的視角去看待世界,激發了他們求知探索的興趣,更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了一顆愛科學的種子。「第一次聽教授講課,內容既新奇又有趣,我腦子裡出現了許多問號和感嘆號。真希望以後能常常聽到這樣的課程,我要好好讀書,和教授在大學見!」黃梅縣孔壟鎮一小五年級學生邱玉立感慨。
  • 「屏幕改變命運」外教版:給農村孩子打開一扇窗
    (大家,起立)」一開始,外教就在屏幕裡擺出各種武術動作,發出怪叫。孩子們被逗得大笑,跟著模仿,把樓板跺得砰砰響,熱身完畢才坐下。  提問環節,幾個男孩直接跑上講臺搶答。老師薛雲霞不得不出來維持秩序。但舉手的人實在是太多,她根本叫不過來。有的同學整堂課都舉手不放,後排的為了讓老師看到,乾脆直接跪在板凳上。  課堂的最高潮是孩子們答對之後和外教在線「擊掌」,熱鬧得像運動會。
  •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你就得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很早的時候,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同時為你打開一扇窗。」最初覺得這句話說得真好,還蠻有詩意。那時,有事沒事,每天都要到這個「菜園」裡轉一轉,晃一晃,看看大家發的帖子,順便給寫個點評,感覺生活充實到不行。尤其是到了晚上,那更是我的世界,是我的精神家園,我就像一隻壁虎一樣趴在電腦前,看著大家最新出籠的詩作,樂在其中。有時,興致來了,也會情不自禁地寫上一首兩首,好不快哉!就這樣,不知不覺,一晃三五年就過去了。
  • 為孩子多開啟一扇認識世界的窗
    「烏蘭察布日報」為孩子多開啟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在少數民族地區堅定不移地推行國家統編教材,讓少數民族孩子從小在學好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意味著讓他們多學到一項技能和本領,等於為他們多開啟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也是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融入更廣闊天地的門,他們將有機會在更大的空間內生活、學習、工作、發展,實現人生更高理想和追求。
  • 上帝為你關閉一扇門,必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絕對公平的。上帝關上了門,卻給你開了一扇窗,這扇窗到底是以何種形式讓你看到的呢。打個比方,就拿我的母親來說吧,她的RP是遺傳性的,48歲的時候網脫手術失敗,至今雙目失明,連光感都沒有的,分不清白天黑夜那種。剛失明的時候,我的老媽一度就有輕生的念頭,這麼活著一點質量都沒有。這也許就是上帝關的一扇門吧。但是窗呢?這扇窗至少在當時一段時間內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