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浮琪琪
「80後」孟芊杉有很多標籤:佔星愛好者、英國皇家禮儀師、諾丁漢大學建築學城市可持續發展碩士、博士休學、世界飲食革命中國區大使、「妮妮環球食育」創始人、中國第一家法定社會企業創始人。
孟芊杉時常認識這樣的年輕人:他們飽受食物折磨,暴飲暴食,夢遊都在找食物,催吐到抑鬱,被迫休學。
這種與食物之間的非正常關係,一般可以回溯到幼年所受的食物教育。在中國家庭,很多父母習慣用食物對孩子進行獎懲和賄賂。長期以往,食物與孩子的情緒、行為建立強反射機制,壓力刺激下極易誘發進食障礙。
《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16)》數據顯示,學齡兒童快餐食用率高,誘發超重和肥胖。《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預測2030年我國學齡兒童超重及肥胖檢出率將達到28.0%,人數增至4948萬人。不止兒童,成年人也吃得不營養,亞健康問題層出不窮。
進食障礙、超重肥胖、飲食不健康……我們在「吃」這件事上,出了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國際上主流方法是推行食物教育,簡稱「食育」。日本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英國「校餐革命」席捲學校,美國「從農場到學校」風靡全國,還有德國、義大利、法國、芬蘭等國家,「食育」從國家層面被推崇,以此來解決困擾全民的飲食問題。
在中國,孟芊杉——成都智慧源教育諮詢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正發起一場圍繞食物的「革命」。
妮妮幼兒園食育
「我真的等不及了」在英國諾丁漢SHERWOOD市政廣場,有一副大人牽孩子的壁畫。市民用這幅畫來紀念一家綠色有機食品店「NINI Ltd」(妮妮有限公司)。「NINI」是孟芊杉的英文名字,2006年她放棄博士獎學金,休學開了這家店。
所有人搞不懂她在做什麼。
這種事不是第一次發生。小時候同學搞不懂她為什麼對著一棵樹說話,為什麼看厚厚的哲學書,為什麼在高三自考營養師。2002年大學畢業,父母搞不懂她為什麼拒了承諾分房的跨國公司,一個人跑去英國讀建築。
現在,大家又搞不懂她了。這次,她試圖解釋自己。因為英國食物是「黑暗料理」,街上隨處可見大胖子,吃快餐的同學失眠脫髮,所以,她想做食物教育,改變人們的飲食觀。孟芊杉從小被教育好好吃飯,「祖祖輩輩非常尊重食物,不時不食,吃得有品質有規律。」奶奶95歲,長輩平均年齡90多,孟芊杉覺得,這要歸功於他們家族健康的食物教育。
休學成為不得不做的決定。「建築師少我一個不少,食育沒有人做,我真的等不及了。」銀行貸款,加上打工儲蓄,孟芊杉盤下之前做兼職的食品店,起名叫「NINI」。她砍掉雜物百貨,店裡只賣綠色有機食品,結果經營慘澹。
「當時沒看財務報表,這家店虧損很嚴重。而且我一個兼職的外國人,忽然變成老闆,本地員工不信服,本地顧客也不光顧。」孟芊杉很焦慮,壓力大到整夜失眠。
不管睡沒睡著,每天行程雷打不動。凌晨2點起床,開車跑很遠找農場挑蔬果。農場老闆一個個人高馬大,露著紋身,眼前的這個中國女生,個頭小小,一副學生樣子,不值得理會。孟芊杉的應對辦法是每天都報到,在旁邊晃蕩混個臉熟,趁老闆們抽菸的功夫,她上前與他們找話題聊天。
「他們以為我跑兩天就完了,沒想到我天天去,他們說我是『small Nini, big heart』」,孟芊杉笑說。
「NINI」周邊有七八家超市,他們經常囤貨打折,孟芊杉從不囤貨,店裡食物比市場價貴七八倍。摘掉「買一送一」的招牌,她每天待在店裡,宣傳「我讓我的倉庫空,你讓你的冰箱空」。兩年裡,孟芊杉影響了顧客的飲食觀,「NINI Ltd」逐漸被當地人接納,標有「妮妮推薦」的食物每天賣得最快,周六日顧客經常長隊排到店外。
2008年,四川發生舉世矚目的大地震。孟芊杉拿了一個雞蛋盒子,掏了個洞,放店裡為家鄉募捐。隔了10天,她倒出來一看,居然募集了1萬多英鎊,在當時相當於10萬元人民幣,「我當時真的感動慘了。」同樣,孟芊杉也在回饋社會,「NINI Ltd」是一家社會企業,店鋪收入的1/3捐給英國一個殘障機構。
市政廣場的壁畫
「做好了當烈士的準備」孟芊杉保持兩年回一次國的頻率,她注意到國內飲食問題密集爆發:食品問題屢上新聞,外賣汙染環境,傳統食品日趨沒落,速食快餐大行其道,兒童肥胖率飆升,餐桌文化有損健康……不樂觀的環境,讓她萌生回國做食育的念頭。
周圍人潑了一盆盆冷水,「別人都聽不懂,又不是剛需,又不賺錢,從溫飽到紳士至少需要三代人!」 孟芊杉沒有被攔住,回英國賣掉了「NINI Ltd」。閉店那天,她玩失蹤,偷偷躲起來哭,不敢和所有人告別。一片反對聲,Bruce German是個例外,他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食品健康研究所所長,這個老頭兒力挺孟芊杉,親自給她取名「妮妮環球食育」。
「老頭子說很多人會抄,要把自己名字寫上,最好把頭像貼上,一下子讓我想起『老乾媽』。」孟芊杉笑了。
2010年回到成都,雖然有思想準備,孟芊杉還是很震驚,「沒想到真的什麼都沒有。」她找了幾個應屆畢業生開始做調研。走訪了3000多個家庭,孟芊杉印證了自己的預判:英國那一套複製到國內行不通。
她發現,大家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特別關注飲食:一個是周圍忽然有人猝死或患癌了;一個當他們為人父母,有了孩子。第二種情況啟發了孟芊杉,她把食育聚焦到兒童身上。
「和英國不一樣,中國家庭結構,特別以孩子為中心。在飲食上,很多不太好的東西,你讓他父母吃可以,要是說給他孩子吃,他絕對不肯。」孟芊杉對《社會創新家》說。
她決定註冊一家社會組織,一番奔波,卻找不到一家主管單位。孟芊杉只好註冊成企業,招人組建了一個研發團隊,摸索適合中國家庭的食育模式。
城市社區美味花園
整個研發團隊蝸居在成都一個居民樓頂層。孟芊杉特別關注國際上食育做得不成功的案例。例如美國,米歇爾·歐巴馬推動食物革命,然而孩子們說:「I hate Michelle」。美國人營養考試得分最高,但依然體重超標。她形容這是「失敗的食育」,因為教育方式不適宜孩子接受。
有了前車之鑑,孟芊杉從朋友親戚那裡借來12個孩子,在他們身上檢驗課程有效性。研發推進得困難,每天都像摸石頭過河,還是閉著眼睛摸。孟芊杉每天投著真金白銀,日子艱難的時候,她對團隊成員講,如果錢投完了,這個行業還沒有起來,團隊只能就地解散,「錢就當打水漂,我已經做好當烈士的準備。」
經過漫長的研發,孟芊杉團隊建立了「妮妮環球食育體系」,囊括「擇食力」、「環保力」與「共食力」三個板塊,配套出了教材教具:美味花園,彩虹廚房和幸福餐桌。
在美味花園,孩子們調動五官品嘗酸甜苦辛,彩虹廚房給孩子提供動手烹飪的場景,幸福餐桌讓孩子明白食物的文化家庭意義。最受歡迎的是「用食物看世界」,通過食物了解全球 36個國家的文化。在一次英國食育旅行中,孩子們住進英國家庭,體驗當地人的飲食文化。接待他們的英國志願者,很多都是「NINI Ltd」的老顧客。
起初,只有這12個孩子跟著孟芊杉,他們開始了「食育遊擊戰」: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社區、農場……哪裡有空哪裡就是臨時課堂。在家長口碑傳播下,妮妮食育課程被引進幼兒園、社區。
妮妮和孩子們
讓孩子做家庭的「健康檢察官」人們為什麼愛吃垃圾食品?孟芊杉認為食品工業是一個重要元兇。「食品專家在實驗室天天研究怎麼讓你吃得停不下來。」,她覺得全國嗜辣也是被食品工業培育的口味,「一個是掩蓋食材不新鮮,一個是刺激味蕾,讓你不斷想吃多吃。」
孟芊杉理解企業的營利本性,想要推動企業往健康食物上走,她把希望寄托在每一個消費者的食品選擇上。
在英國,因為民眾的消費選擇,很多種植綠色食物的農場倒閉。這些農場主只能按照超市要求,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的不那麼綠色的食物。「食品工業會教育消費者,我們想破局,一樣要教育消費者。如果我們主動消費健康食物,根據供需關係,企業當然要生產好的東西。」孟芊杉說。
在她看來,食品工業還有一個密謀好夥伴——大眾傳媒。「電視上周杰倫天天手捧一杯奶茶,他沒想到自己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應該傳達出一個更好更健康的飲食觀念。」新媒體知名視頻平臺播放大胃王吃播,「如果小孩子看到,他們會不會模仿?這是非常危險的沒有社會責任的導向。」
妮妮與耶魯食物大師
如何讓孩子面對食物做出正確的選擇?
孟芊杉的經驗是,相信孩子自己。她體會過一個小孩子,如果被相信,可以產生多大能量。就像她很小就被信任去五星級酒店彈鋼琴,賺取50元/小時的零花錢。孟芊杉曾經第一個站出來質疑學校收費不合理,「然後同學們都和我一起表達意見,反抗學校。」
整個食育體系貫穿「賦權孩子」的主線。課上孟芊杉讓孩子自己選擇食物,給孩子權力做家庭的「健康檢察官」,每天管理全家食譜,有的孩子被鼓勵給爸媽做早飯。「你讓他們自己管理,反而沒有更偏食或不健康。孩子在家裡的角色也從『王』轉變為『服務者』,懂得體諒父母。有的還會教同學,繼續影響其他孩子。」孟芊杉說。
妮妮食育課堂
「解決社會問題是最大的公益」去年,成都市出臺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社會企業。經過嚴格審核認證,孟芊杉創辦的成都市智慧源科技有限公司獲批轉為社會企業,即成都智慧源教育諮詢社會企業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法定的第一家社會企業。
周圍人對孟芊杉的看法發生改變。母親成了她食育課堂的志願者。有一次,她聽到母親向別人誇獎自己,這是她第一次聽到母親的認同。當初潑冷水的朋友們,他們開始帶孩子上食育課,稱讚孟芊杉在解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團隊目前已服務6萬多兒童,然而全國人群面大,僅靠一個團隊是無法覆蓋的。今年孟芊杉與成都武侯區籤約,開始籌建一個1000平方的國際兒童食育中心。她想迭代課程標準和業務模型,進而發動當地力量,實現食育課堂的最大化複製。
未通過審核,視頻無法播放
國際兒童食育中心模擬圖
從解決問題到產生價值,孟芊杉想做影響力推動。從去年開始,她正式對外發聲。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妮妮環球食育」進入險峰公益全國15強,孟芊杉個人從92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入選2019屆「銀杏夥伴」。
創業於她而言,就是在求虐的路上不斷狂奔,她感覺自己每一天都在打碎與重組。孟芊杉不給自己設商業目標,「僅僅是為了賺錢的話,如果我去做建築師,輕輕鬆鬆年薪百萬。我只是想解決社會問題,這才是最大的公益。我堅信,一旦你解決一個真正的問題,必然產生價值,就有它的回報。」
在北京見到她時,她已經跑了6個省市,連續出差21天。每一天思想都在震蕩,很多問題她都要重新思考:教育能不能用產品的形式傳播?拒絕企業合作的做法是不是太幼稚?要不要在提供內容的同時也提供解決方案?要不要改變自己做IP傳播?農村食育該從哪兒切進去?
困惑很多,但她並不畏懼,「徐永光老師說,只要不觸及底線和原則,什麼都可以做。如果願意突破自己粉身碎骨,那麼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可以做更多。」孟芊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