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行·記者日誌|走海冰進中山站:女博士「佔領」廚房

2020-12-22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在中山站。本文圖片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作為第一批跟隨領導搭乘直升機進入中山站的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我們的任務是慰問已經在站工作一年的19名越冬隊員。

直升機降落在中山站停機坪的時候,越冬隊員們不顧直升機槳葉颳起的大風,衝上來和第一批前來慰問的隊員們握手擁抱。

中山站

越冬隊員們普遍膚色被曬得黑裡透紅。戴眼鏡的隊員脫下眼鏡後,臉的兩側都有兩道明顯的痕跡,展示著他們原來的膚色。

在南極一年的辛勤工作,除了對他們工作能力和身體的考驗之外,更多的是對他們心理上的歷練。

中山站站長胡紅橋向夏立民領隊匯報了中山站一年的工作情況。夏領隊表示了肯定,並且對這19名越冬隊員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感謝你們!在南極中山站作為一名中國科考隊員越冬一年,是一件等你們老了都值得和兒孫講述的事情。」

3位博士在廚房幫廚

初見中山站,對站區並沒有太多的印象,整體感覺像是一個普通的山坳裡的中國村落。遠處是成片的冰川,前後的山丘上有著一些高端的科研設施。

第二次進中山站是通過運貨的雪地車從「雪龍」號到站區的,走的是一條安全的海冰路線,10公裡左右的海冰面,雪地車開了50分鐘。雪地車的履帶濺起的雪花打在兩側的車玻璃上,最高將近兩三米。車後面通過雪橇拉了兩個小貨櫃的貨物。

到達中山站之後,我被暫時分配在了越冬樓的宿舍裡住,兩人間,比船上的宿舍寬敞不少。每個宿舍的窗外,看去正是遠處的冰川。

南極中山站各樓棟分布圖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供圖

中山站科考隊員們的生活區域主要是在綜合樓、度夏宿舍樓、越冬宿舍樓三棟建築中。

綜合樓裡包含會議室、食堂、健身房、室內體育場等公共活動區域,是科考隊員們最喜歡在閒暇時刻活動的區域。

公共澡堂在中山站發電棟的三層(中山站的各個樓都稱「棟」 ,例如氣象棟、發電棟等), 水溫熱,水量大,可以舒舒服服洗個澡。

在整體卸貨期間,除了「雪龍」號上科考隊員「全民皆兵」卸貨,中山站已經上站的度夏隊員們也必須連軸轉,做好接貨和理貨的準備,還要集中回運中山站的貨櫃回國。

不管是科學家、研究員、工程師、醫生,卸貨期間每個人的第一身份都是南極中山站「運輸員」。大家都奮戰在卸貨一線,24小時輪班。

南極中山站航拍圖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供圖

作為記者,我並沒有被安排做任何卸貨的工作,跟那些通宵幾天沒有睡覺的隊友相比,我覺得有些慚愧。我就爭取多採訪多拍攝,把大家的辛勤工作儘可能地記錄下來。

大卸貨期間,中山站廚房裡的兩位大廚24小時供應熱菜熱飯。

科考隊裡的三位女隊員承擔起中山站幫廚的工作,辛苦程度不輸在外作業的男隊員。除了一起幫廚,這三位女隊員還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他們都是女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劉旭穎,武漢大學的趙羲老師,極地中心的王睿研究員。

切菜、洗菜、配菜,洗豆子、磨豆漿、做豆腐、打雞蛋…… 三位女博士在後廚幹起活來也十分利落。

「感覺昨天洗的魷魚我一輩子也吃不完,幫廚一天腰都直不起來了。」趙羲老師一邊錘自己的腰一邊削蘿蔔。兩位大廚和三位女博士需要保障的是中山站近一百名隊員24小時的飲食,壓力可想而知。

「秦大廚,指揮三位女博士幫廚感覺如何?」我問中山站的秦冬雷大廚。

「很努力,肯幹!」秦大廚正在有條不紊地炸著豬排,有點顧不上回答我的問題。

「秦大廚和李大廚,能指揮三位女博士的人,回國起碼也是個教授了吧。」王睿老師打趣道。

「不,得是學科帶頭人了。」我又抖了個機靈。

廚房的各位都笑了。

相關焦點

  • 南極迎來盛夏 中山站所在普裡茲灣海冰開始融化
    南極迎來盛夏 中山站所在普裡茲灣海冰開始融化 (1/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1月19日,中國南極中山站所在的普裡茲灣的海冰已經開始融化。
  • 中國南極中山站:我國向南極內陸挺進的前進基地
    截止目前,總共有30多個國家在南極大陸上建設了超過150座科學考察站,其中俄羅斯建有8座科學考察站,美國建有6座科學考察站。我國目前在南極共有四座科學考察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中國南極中山站建設的地點位於南緯69.3度、東經76.3度的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從位置上來看,剛好位於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的反方向,位於南極大陸的另一邊。中山站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長城站由於設立在南極半島末端的島上,緯度較低,僅僅為南緯62度多。
  • 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新華社「雪龍」號1月31日電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  中山站的科考隊員這幾天都特別高興,他們的南極「五星級」自助餐廳「開張」了。中山站餐廳的華麗「變身」,折射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水平和站區運行保障實力的不斷提升。  餐廳改造後,環境更舒適。中山站管理員吳雷釗說,餐廳原有餐桌、餐椅使用多年,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也存在安全隱患。現在用15天時間安裝了18張餐桌、100把餐椅、1套就餐檯、3組餐邊櫃、2組酒櫃以及果汁機、自助餐爐、粥煲等配套設施。
  • 武大教師「滯留」南極 雪龍號和雪龍2號歷時42天接力送回國
    而在結束了158天的南極考察任務順利回到武漢後,回首2020年以來的經歷,趙羲說:「我錯過了與武漢並肩戰鬥的機會,但是無論是南極的科考還是武漢的戰疫成果,都讓我更加理解『合作』的力量。一個人,一座城,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可能都是脆弱的,但是合作能讓我們走得更久更遠。」
  • 李院生:第28次南極科考任務重 時間緊 隊伍年輕
    任務重·時間緊·隊伍年輕——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分析此次科考特點    新華社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黃小希)「從本次考察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有任務重、時間緊、隊伍年輕等特點。」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李院生在28日「雪龍」號上舉行的行前動員會上說。    李院生介紹,為了給第28次考察提供充足保障,「雪龍」號科考船運輸任務繁重,裝載物資量達9000餘立方米,總重4600噸。其中,向中山站等三站輸運的貨物達3000噸左右,一半以上要在首次抵達中山站時短時間完成卸運。
  • 萬裡學院熊尚凌博士給記者發來郵件介紹南極考察經歷: - ·東南商報
    本報訊(通訊員 嚴希希  記者 毛信意)昨日,正在南極從事科考的浙江萬裡學院熊尚凌博士,給記者發來郵件。他在郵件中,稱自己在12月15日和12月25日,兩次飛赴南極Amanda灣特別生態保護區,開展累計達10多小時的取樣觀測工作,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生態考察工作。
  •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投用首臺光學望遠鏡 追尋宜居星球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投用首臺光學望遠鏡 追尋宜居星球 2016-04-06 16:57:46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姜鵬 攝   中新社南京4月6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6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在南極中山站投用的第一臺光學望遠鏡——「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簡稱BSST)出光,拍攝到璀璨明亮的杜鵑座星團,並正式投入實際觀測。
  • 南極創20.75℃紀錄引熱議?在南極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人類的生活是否會受到影響……作為36次南極科考的隨隊報導記者,此時正在南極「雪龍」號上,我想就這幾個問題「就地取材」和我們船上負責南極科考的科學家們和「雪龍」號上的「老南極」們聊聊。中國南極科考站:也觀測到高溫,但並未破紀錄南極一個觀測點的溫度被刷新到20.75℃。
  • 法國用海象研究南極洋流和海冰(圖)
    海象  新華網巴黎8月14日電(記者李學梅)據法國媒體14日報導,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通過在數十頭海象身上安裝傳感器,獲得了大量關於南極海洋的數據,這些數據有助於研究者加深對南極洋流和海冰的認識
  • 「祖國在召喚,再苦也要去」——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郝彤、喬剛細述...
    「考察隊領導又在預定明年的海冰遙感探路了。」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學者、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喬剛告訴記者。這次「雪龍號」中山站第一次海冰卸貨近一千五百噸,卻只用了上次一半都不到的時間,我校測繪學院郝彤、喬剛兩位老師所在的遙感團隊提供的實時冰情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無人機影像和無人機載探冰雷達等測繪利器在南極多項考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不負南極之行,他們有三大收穫:一是《長城向南延伸》獲得第十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二是成為國際上首個在南極拍攝的電視劇;三是得到隊友們高度信任與評價。最大遺憾是劇組主要演員金乃千返程途中病逝於新加坡。
  •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的南極科考生活:沒那麼苦
    由於中國南極中山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天穿越兩次極光帶,是世界上進行極光觀測的最佳場所之一。中新社記者 崔鵬惠 攝   在南極之巔鑽冰芯 在中山站愜意越冬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描述南極科考的生活環境,樂觀稱沒有想像中那麼艱苦  近年來,我國(中國,下同)正在向極地強國堅實邁進,科考裝備、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等方面發展迅猛,使我國科研人員有能力在地球最南端開展一系列國際前沿探索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日前,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極·行者 | 跟著「雪龍」環南極
    環繞南極大陸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新華社記者跟隨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用鏡頭帶你了解「極行者」的路程。2016年12月12日,完成中山站第一階段卸貨任務的「雪龍」船從層層海冰中駛出,一路向西,正式開始逆時針環南極大陸航行。
  • 中國欲在南極建永久機場 距中山站28公裡
    中國將在南極冰蓋建首個永久機場」的文章在國內網際網路上刷屏,也引起境外媒體的轉載與關注。文章稱,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第一個南極永久機場。
  • 時隔20年 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1月3日電(趙現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記者今天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該校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衛星視角看南極: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距離不是一直減少
    南極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於1989年2月26日建立,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普裡茲灣東南沿岸,周邊有埃默裡冰架、查爾斯王子山和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的考察站。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線、固定冰區域的冰山、冰裂隙是每年12月南極考察隊關注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的停靠、卸貨、冰上物資轉運決策與實施,迫切需要快速詳細的衛星信息做支撐保障,以前主要通過國內外SAR衛星或MODIS數據提供服務,從2018年11月開始以海洋一號為主、其他衛星為輔提供信息服務。
  • 南極行·記者日誌|「雪龍」號最熱門泳池:用的是加熱的海水
    除了這些常規的設施之外,「雪龍」號上最久負盛名的項目「南極大學」也正式開學。南極大學的第二課換了風格,主講人從不苟言笑、嚴肅堅定的雪龍號船長換成了本次搭乘「雪龍」號、前往中山站越冬的科考隊隊醫、來自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的秦忠豪。
  • 南極氣候變化的時空多樣性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1月23日,中國科考隊員在南極成功鑽取了一支長達3.83米的冰芯。通過冰芯,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窺探到南極氣候的秘密。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資料最為匱乏的地區,冰芯無疑是科學家研究南極氣候的最佳氣候代用資料。冰芯記錄氣候信息的量更多、解析度更高,特別是冰芯中的氣泡是沉積物、黃土、樹輪等介質中都沒有的。  陸龍驊告訴記者,南極地區,由於氣溫低,積雪不融化,每年的積雪都會形成一層又一層沉澱物。和樹木年輪一樣,年復一年,冰芯內部也會形成一層層冰層,越向下年代越久遠。通過冰芯,有兩種辦法可以研究氣候變化。
  • 應用於南極中山站的光伏支架的研究
    南極的資源豐富,對其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山站、長城站等南極科考站仍利用柴油發電來解決科考站的供電、供熱問題,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極的生態環境。比利時、挪威、巴西等國均開展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科考站提供綠色能源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