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在中山站。本文圖片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作為第一批跟隨領導搭乘直升機進入中山站的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我們的任務是慰問已經在站工作一年的19名越冬隊員。
直升機降落在中山站停機坪的時候,越冬隊員們不顧直升機槳葉颳起的大風,衝上來和第一批前來慰問的隊員們握手擁抱。
中山站
越冬隊員們普遍膚色被曬得黑裡透紅。戴眼鏡的隊員脫下眼鏡後,臉的兩側都有兩道明顯的痕跡,展示著他們原來的膚色。
在南極一年的辛勤工作,除了對他們工作能力和身體的考驗之外,更多的是對他們心理上的歷練。
中山站站長胡紅橋向夏立民領隊匯報了中山站一年的工作情況。夏領隊表示了肯定,並且對這19名越冬隊員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感謝你們!在南極中山站作為一名中國科考隊員越冬一年,是一件等你們老了都值得和兒孫講述的事情。」
3位博士在廚房幫廚
初見中山站,對站區並沒有太多的印象,整體感覺像是一個普通的山坳裡的中國村落。遠處是成片的冰川,前後的山丘上有著一些高端的科研設施。
第二次進中山站是通過運貨的雪地車從「雪龍」號到站區的,走的是一條安全的海冰路線,10公裡左右的海冰面,雪地車開了50分鐘。雪地車的履帶濺起的雪花打在兩側的車玻璃上,最高將近兩三米。車後面通過雪橇拉了兩個小貨櫃的貨物。
到達中山站之後,我被暫時分配在了越冬樓的宿舍裡住,兩人間,比船上的宿舍寬敞不少。每個宿舍的窗外,看去正是遠處的冰川。
南極中山站各樓棟分布圖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供圖
中山站科考隊員們的生活區域主要是在綜合樓、度夏宿舍樓、越冬宿舍樓三棟建築中。
綜合樓裡包含會議室、食堂、健身房、室內體育場等公共活動區域,是科考隊員們最喜歡在閒暇時刻活動的區域。
公共澡堂在中山站發電棟的三層(中山站的各個樓都稱「棟」 ,例如氣象棟、發電棟等), 水溫熱,水量大,可以舒舒服服洗個澡。
在整體卸貨期間,除了「雪龍」號上科考隊員「全民皆兵」卸貨,中山站已經上站的度夏隊員們也必須連軸轉,做好接貨和理貨的準備,還要集中回運中山站的貨櫃回國。
不管是科學家、研究員、工程師、醫生,卸貨期間每個人的第一身份都是南極中山站「運輸員」。大家都奮戰在卸貨一線,24小時輪班。
南極中山站航拍圖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供圖
作為記者,我並沒有被安排做任何卸貨的工作,跟那些通宵幾天沒有睡覺的隊友相比,我覺得有些慚愧。我就爭取多採訪多拍攝,把大家的辛勤工作儘可能地記錄下來。
大卸貨期間,中山站廚房裡的兩位大廚24小時供應熱菜熱飯。
科考隊裡的三位女隊員承擔起中山站幫廚的工作,辛苦程度不輸在外作業的男隊員。除了一起幫廚,這三位女隊員還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他們都是女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劉旭穎,武漢大學的趙羲老師,極地中心的王睿研究員。
切菜、洗菜、配菜,洗豆子、磨豆漿、做豆腐、打雞蛋…… 三位女博士在後廚幹起活來也十分利落。
「感覺昨天洗的魷魚我一輩子也吃不完,幫廚一天腰都直不起來了。」趙羲老師一邊錘自己的腰一邊削蘿蔔。兩位大廚和三位女博士需要保障的是中山站近一百名隊員24小時的飲食,壓力可想而知。
「秦大廚,指揮三位女博士幫廚感覺如何?」我問中山站的秦冬雷大廚。
「很努力,肯幹!」秦大廚正在有條不紊地炸著豬排,有點顧不上回答我的問題。
「秦大廚和李大廚,能指揮三位女博士的人,回國起碼也是個教授了吧。」王睿老師打趣道。
「不,得是學科帶頭人了。」我又抖了個機靈。
廚房的各位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