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行·記者日誌|「雪龍」號最熱門泳池:用的是加熱的海水

2020-12-22 澎湃新聞

在雪龍號上度過了今年出發後的第一個雙休日。

沒有日上三竿起,沒有飯店電影院,沒有網吧遊戲機。船上的娛樂活動室都開放了,漸漸熟悉的隊友們,相聚聊天、打打牌。

健身房裡也有了相對固定的用戶,喜歡練塊兒的舉舉啞鈴,愛好長跑的輪流使用兩臺跑步機。還有一臺划船機,正對著健身房的窗外,一望無際的茫茫碧海。

傍晚的海面平靜得如同一面墨藍色的鏡子,遠處的夕陽掩映在幾朵雲彩裡,燒紅了小半個天空,返照在海面上,仿佛在鏡面撒下一層金色粉末。

忍不住,坐上划船機划了一會兒。看著窗外的夕陽和映著餘暉的大海,腦中想像著自己是在大海中,劃著這艘船,乘風破浪前進,仿佛有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角的感覺。

已經開放的遊泳池是最熱門的娛樂設施,泳池裡的水是「雪龍」號特別引入的海水,加熱後使用。泳池不大,長約5米寬約3米,但是水深兩米,所以船上規定必須要兩個人一起才能下水 。

能在「雪龍」號上用海水遊泳,這體驗比遊泳本身更有意義。

除了這些常規的設施之外,「雪龍」號上最久負盛名的項目「南極大學」也正式開學。

南極大學的第二課換了風格,主講人從不苟言笑、嚴肅堅定的雪龍號船長換成了本次搭乘「雪龍」號、前往中山站越冬的科考隊隊醫、來自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的秦忠豪。

一米八五的大個,短短的寸頭,體型十分壯碩,乍一看真像個健身教練。秦忠豪的普通話很標準,仔細聽能聽出一點上海口音。

作為一名急診科的醫生,他在「南極大學」跟我們分享了很多急救的知識、急診室的故事,善於言談的他用很多生動的例子和故事,博得了臺下學員們一陣陣笑聲。

作為醫生,就難免也會和大家談到生死,談到科考隊的醫療條件。

「急診科搶救最講究的就是一個黃金時間,很多病情過了這個時間,再好的醫生也救不回來。 就比如我們科考隊中,不管是在航程中還是在南極的科考站,一旦發生任何急性的疾病和意外都將會是很危險的。」

剛剛還在嘻嘻哈哈鼓掌的學員們突然面面相覷。

「所以避免危險的最佳方式就是大家牢記『安全紅線』 ,杜絕一切危險。」

相比於之前領隊和船長三令五申講「安全紅線「問題時,個別科考隊員們的隨耳一聽,秦忠豪醫生的「警告」明顯讓在座的每個人都把「安全紅線」四個字牢記在心。

「最後,我希望我們36次南極科考的隊醫可以全程閒得『蛋疼』。」 秦忠豪用一句俏皮的結束語又把有些沉寂的學員們都逗笑了。

相關焦點

  • 科普:「雪龍」號觀測海水溫度和鹽度目的解析
    當地時間11月22日,搭載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科考船航行至南緯45度附近的西風帶邊緣,科考隊員在那裡進行了海水的溫度、鹽度觀測,這種觀測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在電影《後天》中,因為海水溫度和鹽度的異常,使得密度流中斷,低緯度熱量無法傳輸到高緯度,破壞了北大西洋暖流所維持的美國溫潤氣候,導致災難性天氣的出現。雖然影片中使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但現實中這個極端案例卻並不是無據可依。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故而對海水的溫度、鹽度的觀測不可或缺。「雪龍」號科考船航行至南緯45度附近的西風帶邊緣。
  • 極·行者 | 跟著「雪龍」環南極
    當地時間2017年2月25日,「雪龍」號科考船緩緩駛入普裡茲灣,這是繼2016年12月12日駛離後,完成14545海裡逆時針環南極航行作業的「雪龍」船再度回到起點。一路上有哪些「遇見」?環繞南極大陸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新華社記者跟隨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用鏡頭帶你了解「極行者」的路程。2016年12月12日,完成中山站第一階段卸貨任務的「雪龍」船從層層海冰中駛出,一路向西,正式開始逆時針環南極大陸航行。
  • 南極科考船「雪龍」號今晨抵霍巴特港,與「雪龍2」號匯合
    南極科考船「雪龍」號今晨抵霍巴特港,與「雪龍2」號匯合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2019-11-07 09:29 來源:澎湃新聞
  • 南極行·記者日誌|霍巴特港的聖誕大餐與雪龍號的理髮師
    科考隊員在霍巴特超市買東西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12月22日,「雪龍」號從中山站穿越西風帶再次靠港霍巴特,進行加油補給。24日,西方傳統聖誕節前夕的平安夜,我們又再赴南極,前往羅斯海和阿蒙森海進行科考作業。
  • 「解剖」雪龍2號:在南極破冰前行需要怎樣的船體結構?
    「解剖」雪龍2號:在南極破冰前行需要怎樣的船體結構?「雪龍」號和「雪龍2」號雙雙抵達中山站,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分批登陸。與歷次南極科考不同,第36次南極科考中,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航南極,與「雪龍」號一起「雙龍探極」,開啟了中國極地考察新的格局。
  • 南極行·記者日誌|走海冰進中山站:女博士「佔領」廚房
    本文圖片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作為第一批跟隨領導搭乘直升機進入中山站的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我們的任務是慰問已經在站工作一年的19名越冬隊員。直升機降落在中山站停機坪的時候,越冬隊員們不顧直升機槳葉颳起的大風,衝上來和第一批前來慰問的隊員們握手擁抱。
  • 「雪龍2」號今日將於深圳出發首航出徵南極
    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去年9月,「雪龍2」號成功下水,引起全國關注,入選「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雪龍2」號裝備有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能實現科考系統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它還是一艘智能化船舶,能實現船舶和科考的智能化運行和輔助決策,並搭載一架萊奧納多AW169型直升機,具備出色的應急及保障支撐能力。「雪龍2」號今年首航南極,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雙龍探極」時代正式來臨。
  • 「雙龍」作別,「雪龍2」號駛離中山站……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當地時間3號上午,「雪龍2」號協助「雪龍」號完成在中山站卸貨等任務,啟程前往位於南大洋的太空人海進行大洋科考。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領隊夏立民:再見了中山站,再見了雪龍船。隨著一聲汽笛,雪龍2號船緩緩駛離中山站。
  • 「雪龍」號:高雄真愛碼頭的「破冰之旅」(圖)
    臺灣高雄港,剛自南極結束第二十五次科學考察的「雪龍」號靜靜地停泊於真愛碼頭,甲板上卻人聲鼎沸,船上的科研人員屠景芳、陶振鋮等人正在回答上船參觀的高雄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四月三日,科考隊的六十多位專業研究人員赴臺灣海洋生物館舉辦學術報告,介紹大陸的極地考察歷史和南極崑崙站的建站過程,交流討論兩岸今後合作南極考察的可能性。  南極科考隊員靡文明告訴中新社記者,四月二日登上「雪龍」號參觀的臺灣民眾超過一千多人次。「開放時間從早晨九點到下午四點半。除了上岸進行學術交流的專家,我們特別安排了四十位科研人員作為講解員,分兩班輪流為前來參觀的民眾講解。」
  • 武大教師「滯留」南極 雪龍號和雪龍2號歷時42天接力送回國
    近日,武漢大學南極科考隊員趙羲因疫情「滯留」南極,被雪龍號和雪龍2號歷時42天接力送回國的硬核返程故事引發關注。作為一個武漢人,趙羲在疫情期間卻「滯留」在南極,她為家鄉焦慮過也祈福過。
  • ...雪龍2」號將於10月開啟南極首航;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發生槍擊...
    2丨「雪龍2」號將在十月開啟第一次南極之旅據央視財經消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將於今年10月開啟其第一次南極之旅。「雪龍2」號船長122.5米,能在冰厚1.5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具備全球航行能力。
  • 「雪龍」科考船半日遊:高雄邂逅南極鐵軍(圖)
    客觀公正報導「雪龍」號訪臺  4月1日,我們此次赴臺駐點的同一天,從南極返航途中的「雪龍」號也史無前例地應邀駛入臺灣高雄港。  在高度政治化的臺灣,無風也要攪起三尺浪,更何況這次來的是條「大魚」據說「雪龍」號是被臺灣軍方情報部門列為解放軍戰鬥序列的科研船,停泊點又靠近臺軍左營軍港。
  • 「雪龍」號科學家:意外停留採集到寶貴一手資料
    除了暢想去南極和帝企鵝共舞,恐怕再沒有像今年跨年這樣的情形:全中國老百姓,都在關注南極。  大家在為遠赴南極科考的「雪龍」號祈禱。  1月2日,正在執行中國第三十次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號破冰船,在營救俄羅斯輪船後,陷入南極浮冰的圍困中;經過5天積極自救,1月7日,「雪龍」號成功脫困。
  • 南極創20.75℃紀錄引熱議?在南極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人類的生活是否會受到影響……作為36次南極科考的隨隊報導記者,此時正在南極「雪龍」號上,我想就這幾個問題「就地取材」和我們船上負責南極科考的科學家們和「雪龍」號上的「老南極」們聊聊。中國南極科考站:也觀測到高溫,但並未破紀錄南極一個觀測點的溫度被刷新到20.75℃。
  • 「雪龍」號上部分科考項目照常進行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攝   新華社「雪龍」號1月5日電 (記者張建松)一望無際的密集浮冰暫時阻擋了「雪龍」號的前進步伐,卻擋不住船上科考隊員們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在「雪龍」號積極設法擺脫困境的同時,船上部分科學考察項目正在照常進行。   5日,「雪龍」號所在的海域風雪交加、寒風呼嘯,船上甲板很滑,極其難走。
  • 臺灣研究員踏上南極長城站 兩岸南極探勘「破冰」
    ,成為參與兩岸南極合作研究的第一位臺灣人。海生館企劃研究組主任兼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宋秉鈞說,生活在低溫及海水中的極地生物,體內含有抗凍蛋白或特殊化學物質,才能抗寒及避免脫水,而這種生理活性物質能否適用於人體,正是研究重點。  郭富雯攜帶採樣工具、計算機、生物圖鑑等設備,「雪龍號」則提供考察服等基本配備。
  • 南極創20.75℃紀錄引熱議?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人類的生活是否會受到影響……  作為36次南極科考的隨隊報導記者,此時正在南極「雪龍」號上,我想就這幾個問題「就地取材」和我們船上負責南極科考的科學家們和「雪龍」號上的「老南極」們聊聊。  中國南極科考站:也觀測到高溫,但並未破紀錄  南極一個觀測點的溫度被刷新到20.75℃。
  • 「雪龍」號停靠臺灣高雄港 將開展科學交流活動
    新華社高雄4月1日電(記者 張勇 劉奕湛)4月1日,應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東華大學和正修科技大學的聯合邀請,大陸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在圓滿完成第二十五次南極科考任務返航途中,首次停靠臺灣高雄港並開展科學交流,受到高雄市有關單位和民眾的熱烈歡迎。    「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將在高雄港停靠至4月4日。
  • 「雪龍2」號為何暫停密集冰區?讓船長、輪機長為你揭曉答案
    經過37天的海上作業,「雪龍2」號於日前圓滿完成了第36次南極科考南大洋太空人海的調查任務。如今,「雪龍2」號又回到了密集冰區,並準備第二次穿越「魔鬼西風帶」。為何「雪龍2」號要停在密集冰區,又為什麼要再次穿越「魔鬼西風帶」?總臺央視記者喬亞美為你找到了「雪龍2」號船長和輪機長,聽聽他們的回答。
  • 特稿:從長城站到羅斯海新站——中國前35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雪龍2」號10月23日電 特稿:從長城站到羅斯海新站——中國前35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10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107名考察隊員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奔赴南極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