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大學南極科考隊員趙羲因疫情「滯留」南極,被雪龍號和雪龍2號歷時42天接力送回國的硬核返程故事引發關注。作為一個武漢人,趙羲在疫情期間卻「滯留」在南極,她為家鄉焦慮過也祈福過。而在結束了158天的南極考察任務順利回到武漢後,回首2020年以來的經歷,趙羲說:「我錯過了與武漢並肩戰鬥的機會,但是無論是南極的科考還是武漢的戰疫成果,都讓我更加理解『合作』的力量。一個人,一座城,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可能都是脆弱的,但是合作能讓我們走得更久更遠。」
來自武大的南極科考隊員因疫情「滯留」南極
4月22日,我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初次出徵南極的「雪龍2」號順利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趙羲副教授也是隨隊回國的科考隊員之一。從2019年11月20日趙羲乘飛機抵達南極,到2020年4月22日乘船抵達國內,趙羲圓滿完成在南極的度夏任務,結束了158天的南極考察。而實際上,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趙羲的這次考察時間比此前的計劃延長了兩個多月。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武漢大學了解到,趙羲參加的是此次南極科學考察固定翼飛機隊的航空調查任務。在考察期間,固定翼飛機隊共執行了15架次的科研飛行觀測。在這15架次科研飛行觀測中,趙羲上機執行了一次,其他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在地面負責數據處理。固定翼飛機隊原計劃2月10日乘飛機從澳大利亞凱西站轉機回國,但考慮到經停他國的風險,自然資源部決定所有隊員乘坐我國科考船回國,不停靠任何國家。
但是轉乘科考船回國也意味著需要在南極「滯留」兩個月左右,對於趙羲來說雖然多出了兩個月與南極近距離接觸的時間,但是心系武漢疫情的她也多了兩個月揪心的日子。趙羲的丈夫和孩子,雙方的老人都在武漢居住,且都住在一起,在南極她也非常擔心家人和其他在武漢的親友、學生們。「我們中山站雖然有網絡,但是信號不能支持視頻,所以日常只能靠打電話和文字聊天。」
趙羲介紹,由於中山站在整個疫情期間都沒有新到站的隊員,而大家的生活環境又基本是無菌環境,所以日常不需要防疫。不過到了3月,相隔一公裡左右的俄羅斯站有了新到站的隊員,為了防疫此前經常來中山站串門聯誼的俄羅斯科考隊員們都得隔離14天後再來拜訪。
雪龍號和雪龍2號歷時42天接力送科考隊回國
在等待了一個月後,趙羲登上了返程的雪龍號。在乘坐雪龍號航行了17天後,她又被安排乘坐雪龍2號25天。作為一個有幸被雪龍號和雪龍2號歷時42天接力送回國的南極科考隊員,趙羲覺得這一路航行讓她大開眼界。
「雪龍號船體更大一些,可以說是我國極地科考功勳船了。而首次投入使用的雪龍2號,設備更新、更齊全、更智能化,生活設施和條件也更好。」而作為一個海冰遙感的研究者,乘坐科考船平穩地穿越海冰區讓她也感觸頗深。「很慚愧,作為海冰遙感研究者我之前都只是在影像資料上看到過海冰,這次現場看到海冰真的感覺很震撼。」
除了趙羲,此次一同回國的還有180多名考察隊員。在國家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的支持下,所有考察隊員入境前14天每日兩次進行體溫監測,抵達上海後由海關工作人員登船檢疫並進行核酸檢測。「因為我們身處南極這片『淨土』,又長期沒有與外人往來,所以對於我們入境後不需要在上海進行14天的集中隔離。」
4月24日,武漢大學派車將她和科考設備點對點接回了學校。而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博士生曾昭亮,還在繼續留守南極中山站,執行越冬任務。「其實我是南極科考的新隊員,這次是我的第一次南極之旅,沒有想到卻如此令人難忘。」趙羲說。
目前已在家進行線上教學 每天鍛鍊增強抵抗力
如今,趙羲已經回家一周有餘,150餘天未與家人見面的她格外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日子。趙羲有一個8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在南極時,兩個孩子生日期間,趙羲還找到負責氣象觀測的隊員,在探空氣球上寫下生日祝福以表對孩子們的思念和期盼。回國後,趙羲也常常會拿出在南極拍攝的視頻和照片給孩子們講講南極的見聞。
作為一個獲取了南極科考第一手經驗和資料的教師,她也開始通過線上網課的方式與學生們分享著這150多天的收穫。「我在南極的時候只能遠程指導他們的論文,現在回來繼續遠程指導,很期待和學生們恢復面對面交流的日子。」
趙羲告訴北青報記者,實際上相比於長期在國內生活的人們,良好的防疫措施和增強自身抵抗力對於歸國的南極科考隊員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在南極我們的生活環境基本是無菌的,連蚊子、蒼蠅都沒有,甚至我在南極這麼久大家連感冒都沒有過。所以突然回到普通生活的環境,對於科考隊員來說需要格外注意適應。」
為了增強自身的免疫力,趙羲在中山站內一直堅持鍛鍊身體。「中山站有健身器材,長期駐站的越冬隊員還會組織集體鍛鍊。回來的科考船上也有設備齊全的健身房,因為大家都非常注重鍛鍊提高免疫力,所以很搶手,常常需要排隊。」
回到武漢後,趙羲仍然每天堅持居家鍛鍊,目前她對環境變化的適應還不錯。回首2020年以來的經歷,趙羲說:「我錯過了與武漢並肩戰鬥的機會,但是無論是南極的工作還是武漢的戰疫成果,都讓我更加理解『合作』的力量。一個人,一座城,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可能都是脆弱的,但是合作能讓我們走得更久更遠。」
(北青報記者 李卓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Qnews
有線索請私信或發郵件(shehui@ynet.com)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