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2020-12-23 新華社

  新華社「雪龍」號1月31日電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

  中山站的科考隊員這幾天都特別高興,他們的南極「五星級」自助餐廳「開張」了。在過去的15天裡,科考隊員對站區餐廳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使餐廳在環境、衛生、節約等方面都實現更科學精細的管理。中山站餐廳的華麗「變身」,折射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水平和站區運行保障實力的不斷提升。

  餐廳改造後,環境更舒適。中山站管理員吳雷釗說,餐廳原有餐桌、餐椅使用多年,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也存在安全隱患。現在用15天時間安裝了18張餐桌、100把餐椅、1套就餐檯、3組餐邊櫃、2組酒櫃以及果汁機、自助餐爐、粥煲等配套設施。

  吳雷釗說,由以往吃大鍋飯變成現在吃自助餐,餐廳整潔有序、便捷舒適、設備先進,大大緩解了度夏期間中山站的就餐壓力,有效解決了集中聚餐時部分隊員的就餐困難。

  餐廳改造後,吃得更衛生。南極的醫療條件遠不如國內,餐具衛生尤為重要。據介紹,科考隊員如今統一使用公用餐具自助取餐,就餐結束後由節能高效的一體化洗碗機和洗杯機清潔、乾燥餐具,並由消毒機進行紫外線消毒,確保安全衛生。

  餐廳改造後,洗得更節能。據項目現場實施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考察運行部助理工程師魏力介紹,餐廳原有取餐、餐具清洗模式效率較低,淡水資源使用量大,而且清洗設備屢屢出現故障,時常出現下水管道堵塞。這些問題在改造後,都迎刃而解。改造後的餐廳最多可容納100人同時就餐,通過洗碗機和洗杯機的集中清洗每次可節約20升至30升淡水。

  餐廳改造後,垃圾處理更環保。中山站專門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取餐、清潔、設備和物資管理、垃圾分類的制度規範,廚餘垃圾產生量減少了,有助於保護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

  這次華麗「變身」的餐廳改造,涉及土木、維修、管道、電工、廚房、設備管理等多個工種,協調難度較大,即便在國內也要花上不少時間。但在南極,科考隊員僅用了15天。

  魏力說,自1月中旬開工以來,隊員們克服了人員短缺、時間緊迫、工程量大、施工空間小等實際困難,自願放棄午休時間,並利用晚上業餘時間搶抓進度,終於順利完成全部改造,科考隊員和外國隊員都對這個餐廳讚不絕口。

  中山站站長崔鵬惠表示,改造後的餐廳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南極考察強國的餐廳設備、管理制度基本一致,這標誌著中國南極科考的站區設施「硬實力」和站區管理「軟實力」的國際化水平都再上新臺階。

  崔鵬惠說,未來,中山站將繼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後勤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不斷提升站區建設國際化水平,營造舒適、和諧、環保的站區環境,提升每位隊員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為推動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作出積極努力。(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南極中山站:我國向南極內陸挺進的前進基地
    截止目前,總共有30多個國家在南極大陸上建設了超過150座科學考察站,其中俄羅斯建有8座科學考察站,美國建有6座科學考察站。我國目前在南極共有四座科學考察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中國南極中山站建設的地點位於南緯69.3度、東經76.3度的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從位置上來看,剛好位於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的反方向,位於南極大陸的另一邊。中山站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長城站由於設立在南極半島末端的島上,緯度較低,僅僅為南緯62度多。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圖為我穿好救生衣,下到冰面上,拍攝隊員們疏散場面。龐一農攝03道不盡的磨難為了在南極大陸創建中山站,116名隊員乘「極地」號船駛向拉斯曼丘陵。陌路荊途,考察船先是被困南極冰區20餘天。為此特獻《八仙破冰圖》,以永記這22天艱難日子。」「八仙」破冰方式:錘打、鐵棍撬、發氣功、爆破、鍬挖、熱水融、錨砸、掃冰。
  • 南極行·記者日誌|走海冰進中山站:女博士「佔領」廚房
    澎湃新聞記者在中山站。本文圖片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作為第一批跟隨領導搭乘直升機進入中山站的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我們的任務是慰問已經在站工作一年的19名越冬隊員。在南極中山站作為一名中國科考隊員越冬一年,是一件等你們老了都值得和兒孫講述的事情。」3位博士在廚房幫廚初見中山站,對站區並沒有太多的印象,整體感覺像是一個普通的山坳裡的中國村落。遠處是成片的冰川,前後的山丘上有著一些高端的科研設施。
  •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的南極科考生活:沒那麼苦
    由於中國南極中山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天穿越兩次極光帶,是世界上進行極光觀測的最佳場所之一。記者採訪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崑崙站首任站長李院生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山站前代理站長胡澤駿。  冰芯定年技術取得突破  崑崙站是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考站,也是人類在南極地區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建成於2009年1月27日。從那時起,我國南極科考到達了一個新高度。
  • 中國欲在南極建永久機場 距中山站28公裡
    中國將在南極冰蓋建首個永久機場」的文章在國內網際網路上刷屏,也引起境外媒體的轉載與關注。文章稱,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第一個南極永久機場。
  • 南極迎來盛夏 中山站所在普裡茲灣海冰開始融化
    南極迎來盛夏 中山站所在普裡茲灣海冰開始融化 (1/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1月19日,中國南極中山站所在的普裡茲灣的海冰已經開始融化。
  • 應用於南極中山站的光伏支架的研究
    南極的資源豐富,對其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山站、長城站等南極科考站仍利用柴油發電來解決科考站的供電、供熱問題,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極的生態環境。比利時、挪威、巴西等國均開展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科考站提供綠色能源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
  •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投用首臺光學望遠鏡 追尋宜居星球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投用首臺光學望遠鏡 追尋宜居星球 2016-04-06 16:57:46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姜鵬 攝   中新社南京4月6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6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在南極中山站投用的第一臺光學望遠鏡——「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簡稱BSST)出光,拍攝到璀璨明亮的杜鵑座星團,並正式投入實際觀測。
  • 中山站站長:中國南極考察站為何沒有性醜聞(圖)
    圖片來源:華聲在線今天中山站上午是晴天,午後開始轉多雲天氣,今天整天的風力一直維持在1級左右,基本上是無風,在南極還是很少碰上無風的日子,連旗杆上的國旗都沒有飄揚起來,真是難得一見。昨晚的中秋之夜總算讓我們見到了明亮的月亮,了卻了隊員們希望看到南極中秋月亮的迫切心願,大家紛紛在明月之下拍照留念,把南極中秋的明月定格在照片上,作為在南極度過中秋的美好紀念,這些照片一定會被隊員們所收藏,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看到這些照片,隊員們一定會勾起在南極歡度中秋的美好回憶。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不知今晚能不能讓我們見到十六的圓月。
  • 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央視新聞12月31日援引雪龍探極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29日,經過10天緊張的交接準備,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和第37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勝利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第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開啟光榮歷程。
  • 衛星視角看南極:中山站與固定冰外緣線距離不是一直減少
    南極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於1989年2月26日建立,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普裡茲灣東南沿岸,周邊有埃默裡冰架、查爾斯王子山和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的考察站。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線、固定冰區域的冰山、冰裂隙是每年12月南極考察隊關注的重要參數,直接影響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的停靠、卸貨、冰上物資轉運決策與實施,迫切需要快速詳細的衛星信息做支撐保障,以前主要通過國內外SAR衛星或MODIS數據提供服務,從2018年11月開始以海洋一號為主、其他衛星為輔提供信息服務。
  • 捷運中山站有吃不完的美食日系商圈巷子裡的排隊名店TOP 10
    捷運中山站有百貨與各式小店林立,巷子內也隱藏了不少排隊美食名店,讓小編告訴你哪些是必吃必訪! (圖/美食客頤晞提供) TOP 6/井FUN 浮誇系井飯 店家主打日本式井飯
  • 去中山站探索空間物理,第37次南極考察隊中有個南航老師
    記者今天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該校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全榮輝副教授參與了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他將前往南極中山站考察,依託國際子午圈空間科學計劃,探索空間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相關科學問題。「南極的天然實驗室最吸引我。」全榮輝通過中國極地中心歷時1年的三輪篩選、三輪培訓,隨隊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他在團隊中承擔空間環境觀測。團隊將在12月底1月初抵達南極中山站,在南極科考一年,再歷時五個月回到南京。
  • 中山站的綠色能源
    中山站的綠色能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1 19:24 來源: 新華社    圖為中山站的風力發電裝置(2月27日攝)。為了保護南極環境,中山站積極採用綠色能源技術。
  • 長沙首家五星級海鮮自助火鍋餐廳亮相
    讓湖南純正的湘辣直面大海深處的新鮮,日前,長沙小天鵝戴斯酒店引進長沙首家五星級海鮮火鍋自助,為長沙的吃貨們帶來福利。 據介紹,此次鯨鯊海鮮餐廳重裝開業後,主要以海鮮火鍋為主,湯底分頂湯和辣湯兩種,均由五星級廚師團隊開發。頂湯方面,主要以散養老母雞、龍骨、豬筒骨及胡椒、老薑,經6到8小時文武火交替,精心煲制而成,其特點是不腥、不膩,突出食材本身的鮮香。
  • 中山站過年 有肉有魚可上網[圖]
    漢網消息(記者王興華)對張辛來說,今年的春節,似乎比去年過得更有意義,雖然兩年都在南極度過。昨日,農曆大年初四,記者在網上遇見來自武漢大學的南極科考隊員張辛,他正掛在QQ上。武漢已是晚上8時,而南極正當下午5時。「胡錦濤主席給我們發來慰問電,祝賀崑崙站成立。」在網上,張辛掩飾不住興奮:「是傳真過來的,宣讀了一遍。」「仲冬節時,胡主席也給我們發過慰問電!」張辛說。張辛今年25歲,是武漢大學一名博士生。2007年12月到達南極,一直進行科學考察工作。
  • 遙感所程曉博士完成南極冰蓋最高點遙感科考任務凱旋歸來
    3月22日下午,遙感所程曉博士在圓滿完成南極冰穹A地區遙感科考各項任務後凱旋歸來,黨委書記譚福安、綜合辦主任餘琦、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柳欽火和王毅到首都機場迎接。    程曉博士乘坐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從中山站返國。
  • 去南極的科考隊員每天都吃什麼呢
    去南極的人每天吃什麼?在這片地球最寒冷的陸地上,物資供應受限,著實考驗大廚的智慧和科考隊員們的胃。在「雪龍」船上,剛剛結束了14個月南極中山站越冬任務的科考隊員們,向記者講述了南極這一年多來的舌尖體驗。中山站的食材,幾乎全由「雪龍」船運來。
  • 南極長城站過除夕:圍著火鍋喝啤酒
    這是張冬第七次在南極過春節,其中四次在中山站,三次在長城站。他介紹,每年都會有除夕晚會,「畢竟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還是要有點儀式感。」晚會豐富程度則要看當時科考隊的具體情況。2004年他第一次在中山站過年時,站上僅有17名越冬隊員,只簡單地組織了唱歌等小活動。次年春節時,站上越冬、度夏隊員有上百人,大家一起編排節目,就像中央電視臺的春晚一樣,有專人負責主持、音響等。
  • 「雙龍」作別,「雪龍2」號駛離中山站……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當地時間3號上午,「雪龍2」號協助「雪龍」號完成在中山站卸貨等任務,啟程前往位於南大洋的太空人海進行大洋科考。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領隊夏立民:再見了中山站,再見了雪龍船。隨著一聲汽笛,雪龍2號船緩緩駛離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