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2021-01-13 瀟湘晨報

央視新聞12月31日援引雪龍探極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29日,經過10天緊張的交接準備,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和第37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勝利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第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開啟光榮歷程。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臨時黨委書記徐世傑、領隊張體軍出席交接儀式,向在南極中山站風雪中戰鬥一年的越冬隊員表示衷心地感謝,同時向考察隊員提出要求,一是責任在肩、使命光榮,要時刻保持良好精神面貌和敢於擔當的責任感;二是要加強學習、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防疫安全工作,確保安全圓滿完成各項任務;三是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踐行南極精神,以高昂的鬥志攻艱克難,確保站區安全運行;四是面對困難要泰然應對、團結包容,眾志成城。

(原題為《回家,從南極出發!中國第36次與37次南極中山站越冬人員順利交接》)

【來源:央視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去中山站探索空間物理,第37次南極考察隊中有個南航老師
    去中山站探索空間物理,第37次南極考察隊中有個南航老師 2020-11-11 1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雪龍」號今離開中山站返航澳大利亞霍巴特港,進行物資補給
    南極中山站附近冰蓋上的一隻企鵝與「雪龍」號科考船。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圖12月8日,「雪龍」號離開中山站,啟程返航澳大利亞的霍巴特港,開展人員交換和物資補給。此前的12月6日,當地時間10:00,經過15天緊張的交接準備,中國第35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和第36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中國第35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圓滿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工作正式開啟。「雪龍」號、「雪龍2」號在南極破冰前行。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資料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常務副領隊徐韌、副領隊魏福海出席交接儀式。
  •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的南極科考生活:沒那麼苦
    中新社記者 崔鵬惠 攝   在南極之巔鑽冰芯 在中山站愜意越冬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描述南極科考的生活環境,樂觀稱沒有想像中那麼艱苦  近年來,我國(中國,下同)正在向極地強國堅實邁進,科考裝備、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等方面發展迅猛,使我國科研人員有能力在地球最南端開展一系列國際前沿探索
  • 南極家書|這個春節,他們用書信向家人祝福
    他們在南極科考,在冰天雪地的世界盡頭,伴著極晝不落的太陽工作和休息。去年10月,「雪龍2」、「雪龍」號分別從深圳、上海出發,載著400多名考察隊員前往南極執行中國第36次科學考察任務。科考隊員麥雄接收著天上飛行的不同衛星下傳的遙感數據;第36次科考唯一一對夫妻隊員諶陳晨和新婚丈夫小邵,一同到了南極卻分隨「雪龍」號和「雪龍2」號,這個春節他們恰巧各在南極的一端,面也見不著;科考隊員江遊大年三十晚到初一凌晨,還要培養幾瓶水樣(跨年的培養,這幾瓶水樣的運氣一定很好);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導師趙羲,作為此次南極科考固定翼飛機隊的隊員,在雪鷹601上進行著一項項的科研飛行任務
  • 南極行·記者日誌|走海冰進中山站:女博士「佔領」廚房
    澎湃新聞記者在中山站。本文圖片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作為第一批跟隨領導搭乘直升機進入中山站的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我們的任務是慰問已經在站工作一年的19名越冬隊員。直升機降落在中山站停機坪的時候,越冬隊員們不顧直升機槳葉颳起的大風,衝上來和第一批前來慰問的隊員們握手擁抱。中山站越冬隊員們普遍膚色被曬得黑裡透紅。戴眼鏡的隊員脫下眼鏡後,臉的兩側都有兩道明顯的痕跡,展示著他們原來的膚色。
  • 「祖國在召喚,再苦也要去」——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郝彤、喬剛細述...
    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學者、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喬剛告訴記者。這次「雪龍號」中山站第一次海冰卸貨近一千五百噸,卻只用了上次一半都不到的時間,我校測繪學院郝彤、喬剛兩位老師所在的遙感團隊提供的實時冰情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無人機影像和無人機載探冰雷達等測繪利器在南極多項考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因在話劇《朱麗小姐》中出色表演,獲得第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南極考察二等功榮立者。回國後,又獲得一系列影視大獎,並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圖為中山站奠基之日,身著舊考察服,頭戴棉帽,舉著相機攝影。對堅冰實施爆破、為攪伴機添料搬水泥袋,重苦險活他搶著幹,被隊友們視為熱血青年。左起分別是郭琨、陸龍驊、澳大利亞隊友大衛·高博、國德宏、張邦亭。
  •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投用首臺光學望遠鏡 追尋宜居星球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姜鵬 攝   中新社南京4月6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6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在南極中山站投用的第一臺光學望遠鏡——「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簡稱BSST)出光,拍攝到璀璨明亮的杜鵑座星團,並正式投入實際觀測。
  • 中國南極中山站:我國向南極內陸挺進的前進基地
    截止目前,總共有30多個國家在南極大陸上建設了超過150座科學考察站,其中俄羅斯建有8座科學考察站,美國建有6座科學考察站。我國目前在南極共有四座科學考察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中國南極中山站建設的地點位於南緯69.3度、東經76.3度的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從位置上來看,剛好位於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的反方向,位於南極大陸的另一邊。中山站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長城站由於設立在南極半島末端的島上,緯度較低,僅僅為南緯62度多。
  • 中山站站長:中國南極考察站為何沒有性醜聞(圖)
    圖片來源:華聲在線今天中山站上午是晴天,午後開始轉多雲天氣,今天整天的風力一直維持在1級左右,基本上是無風,在南極還是很少碰上無風的日子,連旗杆上的國旗都沒有飄揚起來,真是難得一見。昨晚的中秋之夜總算讓我們見到了明亮的月亮,了卻了隊員們希望看到南極中秋月亮的迫切心願,大家紛紛在明月之下拍照留念,把南極中秋的明月定格在照片上,作為在南極度過中秋的美好紀念,這些照片一定會被隊員們所收藏,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看到這些照片,隊員們一定會勾起在南極歡度中秋的美好回憶。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不知今晚能不能讓我們見到十六的圓月。
  • 第32次南極考察隊從滬出發:廚師年薪25萬要十年工作經驗
    原標題: 「25萬年薪去南極當廚師」並不簡單  東方網11月8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近日,國家海洋局的網站上發布了一則題為《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越冬後勤保障崗位預選告示》,稱國家海洋局極地辦擬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南極考察站越冬後勤保障崗位預選隊員,職位包括廚師、醫生、電工和工程師等。
  • 「東大極能」出徵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
    昨天,東南大學在四牌樓校區舉行歡送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暨南極泰山站能源模塊「東大極能」啟運儀式。本報通訊員 唐瑭 本報記者 徐琦攝    本報訊(記者 談潔 通訊員 唐瑭)大塊頭的可發電「充電寶」、可裝5噸航空燃油的大油箱……昨天,東南大學的3名科研人員,帶著由東大自主研發的「東大極能」無人值守能源系統,從南京啟程,參與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據悉,這個為採集極地數據提供能源保障的「東大極能」,是我國首個投入運行的國產極地無人值守能源系統。
  • 特稿:從長城站到羅斯海新站——中國前35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雪龍2」號10月23日電 特稿:從長城站到羅斯海新站——中國前35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10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107名考察隊員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奔赴南極大陸。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日前,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李院生:第28次南極科考任務重 時間緊 隊伍年輕
    任務重·時間緊·隊伍年輕——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分析此次科考特點    新華社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黃小希)「從本次考察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有任務重、時間緊、隊伍年輕等特點。」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李院生在28日「雪龍」號上舉行的行前動員會上說。    李院生介紹,為了給第28次考察提供充足保障,「雪龍」號科考船運輸任務繁重,裝載物資量達9000餘立方米,總重4600噸。其中,向中山站等三站輸運的貨物達3000噸左右,一半以上要在首次抵達中山站時短時間完成卸運。
  • 中國南極考察隊直升機協助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據微信公眾號「雪龍探極」12月24日消息,來自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
  • 中國將在中山站全面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中國將在中山站全面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中國將在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在位於東南極的中山站全面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地球空間環境觀測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胡紅橋說,地球磁層的極隙區是太陽風進入地球高空大氣的直接通道,而中山站正好處在極隙區緯度,因而是世界上少數可以進行午後極光觀測的臺站之一。隨著地球自轉,中山站白天位於極隙區,夜晚進入極光帶環繞的極蓋區,一天兩次穿越極光帶,可以觀測到豐富的極光現象和電離層變化,是理想的地球空間環境觀測地。
  • 中國欲在南極建永久機場 距中山站28公裡
    【環球網軍事綜合報導】據報導,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赴南極科考,而此次考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南極冰蓋建設我國第一個永久性機場。中國將在南極冰蓋建首個永久機場」的文章在國內網際網路上刷屏,也引起境外媒體的轉載與關注。文章稱,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第一個南極永久機場。
  • 王博代表西安光機所將赴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近日,國家海洋局公布了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正式隊員名單,在赴南極中山站參加科學考察任務的17名越冬隊員中,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王博榜上有名,他將代表西安光機所在10月下旬起程前往南極參加為期近一年半的科學考察任務。
  • 第28次南極科考將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的發展演變
    新華社「雪龍」號11月8日電(記者黃小希)萬裡冰封的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被冰雪覆蓋。為了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發展和演變過程,我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冰穹A核心區域開展更加密集的冰雷達調查,進一步細化這一地區的冰下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