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考察隊直升機協助轉運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員

2020-12-27 觀察者網

據微信公眾號「雪龍探極」12月24日消息,來自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

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一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請求幫助。考察隊緊急制定了包括指揮、通信、導航、飛行、保障、防疫、應急等內容的專門援助方案,利用「雪龍2」號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完成該名隊員撤離。截至目前,該名隊員已於今日08:15左右(北京時間)乘上澳大利亞空客A319,正在返回澳大利亞霍巴特的途中。

製作:武漢大學南極測繪研究中心

說明:綠線為「雪龍2」號航跡,藍線為美國BT-76飛行航跡,黃線為澳大利亞A319飛機航跡。

2020年12月20日, 「雪鷹301」由中國南極中山站飛行110公裡至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將澳大利亞5名航空地勤人員及558公斤物資從戴維斯站區運送至37公裡外的戴維斯站冰蓋機場。

12月24日凌晨,「雪鷹301」再次從南極中山站出動,克服了30節風速的不利氣象條件,將澳大利亞戴維斯站兩名隊員送至戴維斯站冰蓋機場,轉送至美國派出的固定翼飛機(BT-67);BT-67飛機起飛後,「雪鷹301」將20日送至戴維斯站冰蓋機場的5名澳大利亞航空地勤人員及物資運送回戴維斯站。

援救期間,各方採取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避免人員直接接觸,溝通距離保持在1.5米以上。

南極考察科學意義十分重要,但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唯有各國的南極考察活動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方能充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和命運與共的國際合作精神。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南極考察起步期,曾得到澳大利亞的大力支持。

2009/2010年南極度夏期間,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南極中山站一名隊員工程作業時受傷,澳大利亞派出飛機協助緊急撤離。

2010/2011年南極度夏期間,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內陸考察隊一名隊員突發高原反應,澳大利亞派出飛機協助緊急撤離。

相關焦點

  • 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協作轉運澳大利亞考察隊員緊急撤離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阮煜琳)來自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消息,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一名隊員因健康原因,急需撤離回到國內治療,中國南極考察隊「雪鷹301」直升機完成國際協作救援第一站。該名隊員已於北京時間24日搭乘澳大利亞飛機返回國內。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02隊友相逢格外親進一步交代背景:我們八位曾同在一個英雄集體——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1988/1989年度,116名全體隊員經過奮爭,使中國在南極大陸擁有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來到在這個場合,張國立馬上定位自己(考察隊員),向當年的考察隊副隊長高振生「報到」,行了一個標準軍禮。
  • 中山站站長:中國南極考察站為何沒有性醜聞(圖)
    昨晚的中秋之夜總算讓我們見到了明亮的月亮,了卻了隊員們希望看到南極中秋月亮的迫切心願,大家紛紛在明月之下拍照留念,把南極中秋的明月定格在照片上,作為在南極度過中秋的美好紀念,這些照片一定會被隊員們所收藏,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看到這些照片,隊員們一定會勾起在南極歡度中秋的美好回憶。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不知今晚能不能讓我們見到十六的圓月。
  • 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太空人海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31日電(記者 劉詩平)12月29日至31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在南極太空人海海域開展地球物理作業,經過近50小時連續走航,成功探測約900公裡多波束測線和120公裡淺地層剖面。
  • ——中國南極事業30餘年曆程的光榮與夢想
    南極,對全球來說都是科學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焦點。從首支南極考察隊抵達南極至今,中國南極事業已走過30多個春秋。適逢第40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召開之際,中國首次發布白皮書性質的南極事業發展報告——《中國的南極事業》,從中人們可以一覽中國南極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光輝歷程。
  • 南極考察首架「固定翼飛機」交付
    除了極地考察船「雪龍」外,中國南極考察隊即將迎來「雪」字輩新成員「雪鷹」。 我國南極考察首架「固定翼飛機」(fixed-wing aircraft)近日在美國工廠定製交付,計劃入列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 即將加入南極考察隊的「雪鷹601」(Snow Eagle 601)是一架「固定翼飛機」,即fixed-wing aircraft,其相對的概念是旋翼機(rotary-wing aircraft,如直升飛機)。
  • 萬裡學院熊尚凌博士給記者發來郵件介紹南極考察經歷: - ·東南商報
    本報訊(通訊員 嚴希希  記者 毛信意)昨日,正在南極從事科考的浙江萬裡學院熊尚凌博士,給記者發來郵件。他在郵件中,稱自己在12月15日和12月25日,兩次飛赴南極Amanda灣特別生態保護區,開展累計達10多小時的取樣觀測工作,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生態考察工作。
  • 1961年在南極,他突然肚子劇烈疼痛,精通醫術的他給自己做手術
    1961年1月份前後,一支剛組建完成的前蘇聯南極考察隊就踏上了徵途。可以肯定的是,當時蘇聯所擁有的技術設備尚遠遠不如現在的發達,可是,出於對未知領域的求知慾,以及戰鬥民族永不服輸的精神,讓他們一同登上的前往南極的大道之上。然而,列昂尼德·羅戈佐夫作為當時蘇聯醫學界的知名醫生,他不僅年少有為,更有著無所畏懼的勇氣和情懷。
  • 「雪龍」號今離開中山站返航澳大利亞霍巴特港,進行物資補給
    南極中山站附近冰蓋上的一隻企鵝與「雪龍」號科考船。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圖12月8日,「雪龍」號離開中山站,啟程返航澳大利亞的霍巴特港,開展人員交換和物資補給。此前的12月6日,當地時間10:00,經過15天緊張的交接準備,中國第35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和第36次越冬隊舉行交接儀式,標誌著中國第35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圓滿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第36次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工作正式開啟。「雪龍」號、「雪龍2」號在南極破冰前行。澎湃新聞記者 何鍇 資料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常務副領隊徐韌、副領隊魏福海出席交接儀式。
  • 特稿:從長城站到羅斯海新站——中國前35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雪龍2」號10月23日電 特稿:從長城站到羅斯海新站——中國前35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10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107名考察隊員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奔赴南極大陸。
  • 探路者好鞋貼身護航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
    11月7日,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自上海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慢慢駛出,奔赴南極執行為期155天的科學考察任務。在此期間,探路者裝備將全程陪伴考察隊員完成科考任務及中國南極泰山站的主體建築建設任務, 自此探路者已連續5年為中國南極科考事業貼身護航。
  • 赴南極科考的熊博士回來了
    本報訊(記者陳 敏 通訊員嚴希希)歷時182天,赴南極科考的浙江萬裡學院熊尚凌博士終於回家了。昨日下午,萬裡學院隆重地為他舉辦了歡迎儀式。  此次科考之行,熊博士帶回了採集的好多寶貴樣品:18份30毫升的南極水樣、 7支1.7至1.8米的冰柱樣品、90支鳥糞樣品和12支血樣。
  • 南極築「城」記——在長城站讀《中國南極長城站》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鳥瞰南極長城站(2月8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長城站科考隊員在溫室菜棚精心管理蔬菜(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建設的長城站1號棟(2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建設的長城站1號棟(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長城站站區裡的企鵝(2月9日攝)。
  • 澳科考隊在南極遇突發情況,中國及時施救,派出直升機前往增援
    在中澳關係持續緊張的環境下,中國卻在南極地區向澳大利亞科考隊伸出了援手。12月23日,一名澳大利亞科考隊員突發疾病,需要緊急回國救治,但苦於南極惡劣的自然環境,需要別的國家提供幫助,而其中中國的幫助是至關重要的。
  • 極·行者 | 跟著「雪龍」環南極
    環繞南極大陸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新華社記者跟隨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用鏡頭帶你了解「極行者」的路程。2016年12月12日,完成中山站第一階段卸貨任務的「雪龍」船從層層海冰中駛出,一路向西,正式開始逆時針環南極大陸航行。
  • 報國平生志 南極不了情
    他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改革開放的中國朝氣蓬勃,吸引了世界目光,各國期待與中國擴大交往。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亞政府邀請兩名中國科學工作者到澳大利亞南極站考察訪問,以此進一步提升兩國關係。在中科院遴選人員過程中,張青松認為自己佔有「身體棒」「野外工作經驗豐富」和「英語好」3大優勢,也是具體原因。
  • 關注 | 中國南極科考站將進入「五朵金花」時代 網友們卻為這事炸了鍋
    此刻,雪龍號科考船正載著中國陣容空前的南極科考團隊向目標區域進發。在接下來約5個半月時間裡,科考團隊將完成第34次南極科考諸項任務,其中為在恩克斯堡島新科考站建設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是重中之中。一旦新站建成,中國在南極就有了5個科考站,中國南極科考就進入了「五朵金花」時代。
  • 澳大利亞探險者突發重病,中國急派直升機搭救,大國風範令人欽佩
    據環球網援引《南華早報》12月23日報導,澳大利亞南極洲計劃方面稱,近日該國一名探險人員在南極洲突發重病,中國救援人員前往施救。隨後這隊人員搭乘中國直升機順利回到澳大利亞在南極洲的戴維斯研究站。
  • 中國欲在南極建永久機場 距中山站28公裡
    【環球網軍事綜合報導】據報導,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赴南極科考,而此次考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南極冰蓋建設我國第一個永久性機場。目前,在南極建設永久性機場有著非常大的現實需求,美、俄、英、澳等多個大國均在南極建有永久性機場,最大的機場甚至能起降空客A319飛機和C-17戰略運輸機。中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29日,中國《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一篇題為「重磅!
  • 六過魔鬼西風帶:第35次南極科考亮點與難點—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雪龍」號11月4日電 綜述: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亮點與難點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11月4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