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過魔鬼西風帶:第35次南極科考亮點與難點—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新華社「雪龍」號11月4日電 綜述: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亮點與難點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11月4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行進在遼闊的西太平洋上,走航海洋生態調查已經展開。科考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詳述了這次為期162天、總航程3.7萬海裡的「海陸空」南極科考任務安排。

六過「魔鬼西風帶」

「雪龍」號11月2日從中國上海出發,計劃2019年4月12日返回上海,航線計劃為:上海-澳大利亞霍巴特-中山站-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羅斯海恩克斯堡島-阿蒙森海-羅斯海恩克斯堡島-澳大利亞霍巴特-戴維斯海-中山站(普裡茲灣)-上海。

對照地圖細看航線可知,「雪龍」號將6次穿越以狂風巨浪著稱的「魔鬼西風帶」。在南極海域,科考隊員將在羅斯海、阿蒙森海、戴維斯海和普裡茲灣海域展開多學科協調科考工作。

孫波說:「『雪龍』號將在南大洋最複雜的海域開展調查作業,也將首次使用西風帶大型錨系浮標、長航程定點定剖面水下機器人等考察利器。」

建站科考齊頭進

考察站是一個國家在南極實質性存在的最直接體現。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國均在南極建有考察站。

孫波說,這次我國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將與科學考察齊頭並進。其中,恩克斯堡島新站將繼續開展建設區域的陸地測繪、道路踏勘、基礎地質勘探等建設工程前期資料的採集補充;泰山站二期工程將完成所有工作,創新性地在冰下建造相關設施。

同時,內陸考察將登陸南極冰蓋之巔,在崑崙站開展天文學、冰芯鑽探和大地測量工作,投入使用天文學和大地絕對重力測量的先進設備。

飛越多個關鍵區

孫波說,本次南極科考的航空作業將跨越南極半島、西南極、東南極關鍵區域。「『雪鷹601』飛機將在世界上首次完成東南極高原關鍵區域的航空科學探測任務,探尋冰蓋演化與穩定性機制,查尋氣候環境變化的『原代碼』。」

孫波表示,科考隊還將充分利用中國南極船基、海基、冰基、陸基、空基、站基等平臺,開展多學科聯合觀測,以期掌握南極變化對全球和中國影響的趨勢,強化中國適應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安全保障要求高

「本次考察的區域空間範圍、項目任務,對考察保障能力的要求前所未有。」孫波說。

就考察物資量而言,僅在中山站就將卸運約2500噸物資,採用直升機和海冰卸貨協同推進的方式,存在天氣、冰情變化的不確定性;6次穿越西風帶,也需要看海風海浪的「臉色」;挺進內陸冰蓋,在泰山站和崑崙站極端環境中開展多項考察,對考察隊員和保障裝備是極大挑戰;「雪鷹601」飛機完成東南極高原關鍵區域探測任務,氣象保障、地面支持同樣需要高度協調。

「這是對組織管理、經驗認知、指揮協調、安全保障、堅毅品格和執行力的一次全方位的考驗。」孫波說,南極考察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考察活動之一,考察隊將視安全保障為第一要務,力爭圓滿完成此次考察任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特稿:從長城站到羅斯海新站——中國前35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雪龍2」號10月23日電 特稿:從長城站到羅斯海新站——中國前35次南極考察回眸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10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107名考察隊員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奔赴南極大陸。
  • 時隔20年 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1月3日電(趙現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記者今天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該校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日前,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東大極能」出徵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
    昨天,東南大學在四牌樓校區舉行歡送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暨南極泰山站能源模塊「東大極能」啟運儀式。本報通訊員 唐瑭 本報記者 徐琦攝    本報訊(記者 談潔 通訊員 唐瑭)大塊頭的可發電「充電寶」、可裝5噸航空燃油的大油箱……昨天,東南大學的3名科研人員,帶著由東大自主研發的「東大極能」無人值守能源系統,從南京啟程,參與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據悉,這個為採集極地數據提供能源保障的「東大極能」,是我國首個投入運行的國產極地無人值守能源系統。
  • 西風帶何來「魔鬼」之說?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經過『魔鬼』西風帶時,我們的心都是懸著的。『雪龍』號一會在浪尖,一會在浪底。風浪很大,船晃得厲害,暈船的人很多。」從南極中山站回來的長沙市氣象局工作人員陳朝暉回憶起乘坐「雪龍」號經過西風帶的印象。
  • 東大科考隊員攜「東大極能」出徵第36次南極科考
    交匯點訊 10月15日上午,東南大學舉行歡送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暨南極泰山站能源模塊(「東大極能」)啟運儀式。三位東大人將帶著「東大極能」遠赴南極半年,參與泰山站的科考任務。  類似貨櫃的「東大極能」是一個綜合能源系統,是中國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考察站(泰山站)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東南大學科研團隊多年的心血。該校自動化學院執行院長魏海坤介紹,之前我國極地科考使用的能源模塊基本都是澳大利亞或美國生產的,「我們不能掌握所有的技術和數據,這對於中國科考是一個極大的制約。」
  • 中國夢•申城美|黃洪亮:三赴南極科考,開發磷蝦科學捕撈
    南極,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充滿神秘也充滿危險的地方。但對於黃洪亮,是一個「性命攸關」的地方。2005年至今,東海水產研究所捕撈與漁業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洪亮,先後三次赴南極科考。不僅成功實現南極磷蝦商業化,更通過科學捕撈和網具迭代,打下中國在國際上「負責任捕撈大國」的基礎。
  • 南極長城站過除夕:圍著火鍋喝啤酒
    北京時間2月5日凌晨,新年的鐘聲剛敲過,夜色沉靜。此時,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極長城站,仍是白晝。這裡距北京17502千米,時差有12個小時,但這並不妨礙站上的科考人員同享新春的喜悅。  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長城站科考班長郭民權敲響了「長城和鍾」。這座由蘇州寒山寺捐贈的鐘已與長城站科考人員共度五個春節,象徵著平安、吉祥的鐘聲在辭舊迎新之際鳴響。
  • 第28次南極科考將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的發展演變
    新華社「雪龍」號11月8日電(記者黃小希)萬裡冰封的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被冰雪覆蓋。為了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發展和演變過程,我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冰穹A核心區域開展更加密集的冰雷達調查,進一步細化這一地區的冰下地形。
  • 李院生:第28次南極科考任務重 時間緊 隊伍年輕
    任務重·時間緊·隊伍年輕——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分析此次科考特點    新華社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黃小希)「從本次考察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有任務重、時間緊、隊伍年輕等特點。」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李院生在28日「雪龍」號上舉行的行前動員會上說。    李院生介紹,為了給第28次考察提供充足保障,「雪龍」號科考船運輸任務繁重,裝載物資量達9000餘立方米,總重4600噸。其中,向中山站等三站輸運的貨物達3000噸左右,一半以上要在首次抵達中山站時短時間完成卸運。
  • 「祖國在召喚,再苦也要去」——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郝彤、喬剛細述...
    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學者、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喬剛告訴記者。這次「雪龍號」中山站第一次海冰卸貨近一千五百噸,卻只用了上次一半都不到的時間,我校測繪學院郝彤、喬剛兩位老師所在的遙感團隊提供的實時冰情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無人機影像和無人機載探冰雷達等測繪利器在南極多項考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柳工勇士「再戰」南極 技術專家通過考核並受邀參加南極科考
    柳工勇士「再戰」南極 技術專家通過考核並受邀參加南極科考 近日,廣西柳工研究總院陳波,柳工挖掘機公司韋勇豪、宋世傑三位技術專家經過層層選拔與考核,接到了國家自然資源部發來的邀請,參加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
  • 「雪龍2」號順利抵達開普敦港外錨地—新聞—科學網
    「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南大洋向北穿越「咆哮西風帶」後,1月17日順利到達南非開普敦港外錨地。
  • 冰川、企鵝、陽光、雪雕、海豹——康世昌的南極之旅不只是這些……
    隨隊參加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的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員,3月14日在蘭講述他的冰雪記憶時如是說。康世昌在崑崙站曾40多次參加青藏高原科考、9次珠峰高海拔(6500米-7000米)科考的我省隴西「60後」科學家康世昌,此次作為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陸基首席科學家,不僅要對陸基業務化觀測和科研項目進行指導、把關外,還承擔了深冰芯鑽的維護、淺冰芯的鑽取、雪坑採樣等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他的第一次南極科考。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回顧今年的極地科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給科考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因素。在這特殊的一年裡,南北極的「青島身影」又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歷史紀錄。
  • 去中山站探索空間物理,第37次南極考察隊中有個南航老師
    去中山站探索空間物理,第37次南極考察隊中有個南航老師 2020-11-11 1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極科考船「雪龍」號今晨抵霍巴特港,與「雪龍2」號匯合
    南極科考船「雪龍」號今晨抵霍巴特港,與「雪龍2」號匯合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2019-11-07 09:29 來源:澎湃新聞
  • (第34次南極科考)(2)中俄科考船同步卸貨 上演南極「冰上二重奏」
    新華社照片,「雪龍」號,2017年12月29日 中俄科考船同步卸貨 上演南極「冰上二重奏」 12月29日,俄羅斯極地科學考察船「費德洛夫院士」號在卸貨中。當日,我國「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繼續在距中山站38公裡的陸緣冰區進行卸貨作業,在「雪龍」號左舷約2公裡處,俄羅斯極地科學考察船「費德洛夫院士」號也在向中山站附近的俄羅斯進步站卸貨,上演一場南極「冰上二重奏」。 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 攝
  • 南極科考重大成果是捕蝦? 關於磷蝦你不知道的事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3月28日,我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傳來喜訊:經過4年多的快速發展,中國南極磷蝦產業從無到有,一條從捕撈到加工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南極磷蝦端上中國百姓的餐桌成為可能。這個消息讓不少吃貨們大感振奮,但也有不少網友心存疑慮,南極磷蝦到底是啥,能吃嗎,怎麼吃?撈蝦也需要科考?南極科考都幹啥,為啥科考出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