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號11月4日電 綜述: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亮點與難點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11月4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行進在遼闊的西太平洋上,走航海洋生態調查已經展開。科考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詳述了這次為期162天、總航程3.7萬海裡的「海陸空」南極科考任務安排。
六過「魔鬼西風帶」
「雪龍」號11月2日從中國上海出發,計劃2019年4月12日返回上海,航線計劃為:上海-澳大利亞霍巴特-中山站-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羅斯海恩克斯堡島-阿蒙森海-羅斯海恩克斯堡島-澳大利亞霍巴特-戴維斯海-中山站(普裡茲灣)-上海。
對照地圖細看航線可知,「雪龍」號將6次穿越以狂風巨浪著稱的「魔鬼西風帶」。在南極海域,科考隊員將在羅斯海、阿蒙森海、戴維斯海和普裡茲灣海域展開多學科協調科考工作。
孫波說:「『雪龍』號將在南大洋最複雜的海域開展調查作業,也將首次使用西風帶大型錨系浮標、長航程定點定剖面水下機器人等考察利器。」
建站科考齊頭進
考察站是一個國家在南極實質性存在的最直接體現。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國均在南極建有考察站。
孫波說,這次我國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將與科學考察齊頭並進。其中,恩克斯堡島新站將繼續開展建設區域的陸地測繪、道路踏勘、基礎地質勘探等建設工程前期資料的採集補充;泰山站二期工程將完成所有工作,創新性地在冰下建造相關設施。
同時,內陸考察將登陸南極冰蓋之巔,在崑崙站開展天文學、冰芯鑽探和大地測量工作,投入使用天文學和大地絕對重力測量的先進設備。
飛越多個關鍵區
孫波說,本次南極科考的航空作業將跨越南極半島、西南極、東南極關鍵區域。「『雪鷹601』飛機將在世界上首次完成東南極高原關鍵區域的航空科學探測任務,探尋冰蓋演化與穩定性機制,查尋氣候環境變化的『原代碼』。」
孫波表示,科考隊還將充分利用中國南極船基、海基、冰基、陸基、空基、站基等平臺,開展多學科聯合觀測,以期掌握南極變化對全球和中國影響的趨勢,強化中國適應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安全保障要求高
「本次考察的區域空間範圍、項目任務,對考察保障能力的要求前所未有。」孫波說。
就考察物資量而言,僅在中山站就將卸運約2500噸物資,採用直升機和海冰卸貨協同推進的方式,存在天氣、冰情變化的不確定性;6次穿越西風帶,也需要看海風海浪的「臉色」;挺進內陸冰蓋,在泰山站和崑崙站極端環境中開展多項考察,對考察隊員和保障裝備是極大挑戰;「雪鷹601」飛機完成東南極高原關鍵區域探測任務,氣象保障、地面支持同樣需要高度協調。
「這是對組織管理、經驗認知、指揮協調、安全保障、堅毅品格和執行力的一次全方位的考驗。」孫波說,南極考察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考察活動之一,考察隊將視安全保障為第一要務,力爭圓滿完成此次考察任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