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所程曉博士完成南極冰蓋最高點遙感科考任務凱旋歸來

2020-12-22 中國科學院

    3月22日下午,遙感所程曉博士在圓滿完成南極冰穹A地區遙感科考各項任務後凱旋歸來,黨委書記譚福安、綜合辦主任餘琦、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柳欽火和王毅到首都機場迎接。

    程曉博士乘坐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從中山站返國。程曉於2007年11月27日從澳大利亞登船,12月11日抵達中山站外圍陸緣冰區,一隻由17人組成的奔赴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Dome-A)地區的內陸冰蓋考察隊離開中山站向內陸冰蓋進發,程曉是其中一員,他承擔「中山站至Dome-A沿線複雜冰雪環境綜合觀測及無線傳感器網絡安裝實驗」的科考任務。

    在從中山站至Dome-A 1300km的冰蓋斷面行進過程中,程曉博士成功實施了基於三維雷射掃描儀的冰雪微地形高精度掃描工作。考察隊經過21天的艱難行進,成功到達南極冰蓋最高點區域,在此,程曉博士開展了計劃的三維雷射掃描工作、冰雷達探測工作以及無線傳感器網絡安裝架設實驗工作,此外還主導完成了計劃外的Dome-A頂點區域的冰雪表面地形測繪任務,利用我所攜帶的GPS和三維雷射掃描設備,獲取了頂點區域30km*30km範圍內大量的地形測量數據,為我國於2008年底在該地區建設我國第三個考察站的選址工作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科學數據。

    進入2008年1月底,Dome-A地區的天氣越來越惡劣,在完成各項科考工作後,考察隊一行於1月27日撤離Dome-A地區。在回程期間,程曉主要開展了高頻冰雷達探測工作,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數據。考察隊於2月9日抵達南極中山站。

    雪龍船於3月10日離開中山站返回祖國,卻於3月11日遭遇海冰堵截,我所及時提供了衛星微波遙感數據為雪龍船找到了一條易於行進的航線,終於使得雪龍擺脫重圍。

    遙感所研發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極端環境無人無線智能冰雪觀測系統),該系統的觀測數據日前已經通過衛星通訊系統將打包後的數據傳送至北京,可每天傳輸一次。此外,該系統在中山站和雪龍船都做了安裝試運行,在中山站測試期間經歷了超12級大風(36m/s)的考驗,而在雪龍船船首的測試則經歷了海水侵蝕和西風帶巨浪的嚴峻考驗。

    「本次南極考察遙感所相關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成果,這是在研究所和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完成的」,程曉表示。

相關焦點

  • 從南極冰蓋尋找氣候變化的答案
    崩塌式崩解後的達爾克冰川的三維影像圖日前,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血雪」現象,雪地一夜之間染成大片腥紅色。科學家表示,這是極地雪藻從休眠狀態甦醒並迅速繁殖的結果。而這樣的景象,正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饋。
  • 【探索】新的南極科考站,長這樣!
    南極科考未來如何發展?怎樣實現從南極大國到南極強國的跨越?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海洋局的有關專家。圍繞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的選址,科學家曾展開過長時間的調研和熱烈的討論。南極大陸面積約有1380多萬平方公裡,中國現有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分別位於西南極喬治王島、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和南極冰蓋的中心,相距數千公裡。第五座考察站應該落在哪兒?
  • 第28次南極科考將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的發展演變
    新華社「雪龍」號11月8日電(記者黃小希)萬裡冰封的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被冰雪覆蓋。為了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發展和演變過程,我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冰穹A核心區域開展更加密集的冰雷達調查,進一步細化這一地區的冰下地形。
  • 中國欲在南極建永久機場 距中山站28公裡
    【環球網軍事綜合報導】據報導,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赴南極科考,而此次考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南極冰蓋建設我國第一個永久性機場。中國將在南極冰蓋建首個永久機場」的文章在國內網際網路上刷屏,也引起境外媒體的轉載與關注。文章稱,我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於11月2日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第一個南極永久機場。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給中山大學的賀電中表示,目前考察隊已順利完成無接觸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航行等任務,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山大學的關心、支持和大力幫助。同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託極地學科發展,加大為黨和國家培養戰略新興人才的工作力度。」
  • 「祖國在召喚,再苦也要去」——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郝彤、喬剛細述...
    「考察隊領導又在預定明年的海冰遙感探路了。」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學者、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喬剛告訴記者。這次「雪龍號」中山站第一次海冰卸貨近一千五百噸,卻只用了上次一半都不到的時間,我校測繪學院郝彤、喬剛兩位老師所在的遙感團隊提供的實時冰情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無人機影像和無人機載探冰雷達等測繪利器在南極多項考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時隔20年 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1月3日電(趙現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記者今天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該校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六過魔鬼西風帶:第35次南極科考亮點與難點—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詳述了這次為期162天、總航程3.7萬海裡的「海陸空」南極科考任務安排。 同時,內陸考察將登陸南極冰蓋之巔,在崑崙站開展天文學、冰芯鑽探和大地測量工作,投入使用天文學和大地絕對重力測量的先進設備。 飛越多個關鍵區 孫波說,本次南極科考的航空作業將跨越南極半島、西南極、東南極關鍵區域。
  • 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
    本報記者 劉 垠 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一同發布的還有「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
  • 赴南極科考的熊博士回來了
    本報訊(記者陳 敏 通訊員嚴希希)歷時182天,赴南極科考的浙江萬裡學院熊尚凌博士終於回家了。昨日下午,萬裡學院隆重地為他舉辦了歡迎儀式。  此次科考之行,熊博士帶回了採集的好多寶貴樣品:18份30毫升的南極水樣、 7支1.7至1.8米的冰柱樣品、90支鳥糞樣品和12支血樣。
  • AI科學新聞|南極冰蓋20年融化19% 企鵝棲息地狀況如何?
    近日,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揭開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圖為南極冰蓋融化隨時間變化規律  南極冰蓋是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大的冷源,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南極冰蓋變化」專題基於多源遙感數據,分析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鵝棲息地分布的時空變化特徵及其之間的關聯性,發現:  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融化多分布於南極冰蓋邊緣及南極半島地區,且呈增加趨勢。南極半島融化最為劇烈,且冬季焚風事件的增加和異常環流現象造成了融化趨勢增強。
  • 關注 | 中國南極科考站將進入「五朵金花」時代 網友們卻為這事炸了鍋
    此刻,雪龍號科考船正載著中國陣容空前的南極科考團隊向目標區域進發。在接下來約5個半月時間裡,科考團隊將完成第34次南極科考諸項任務,其中為在恩克斯堡島新科考站建設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是重中之中。一旦新站建成,中國在南極就有了5個科考站,中國南極科考就進入了「五朵金花」時代。
  • 重磅 | 師大校旗首飄南極!
    已在Nature, ApJS, ApJ, AJ,  A&A等國際知名雜誌上發表論文45篇,被引用1188次 (NASA/ADS統計)  南極天文觀測項目旨在利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建造天文望遠鏡,發展天文技術與方法,研究天文學和物理學的前沿科學問題。
  • 李院生:第28次南極科考任務重 時間緊 隊伍年輕
    任務重·時間緊·隊伍年輕——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分析此次科考特點    新華社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黃小希)「從本次考察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有任務重、時間緊、隊伍年輕等特點。」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李院生在28日「雪龍」號上舉行的行前動員會上說。    李院生介紹,為了給第28次考察提供充足保障,「雪龍」號科考船運輸任務繁重,裝載物資量達9000餘立方米,總重4600噸。其中,向中山站等三站輸運的貨物達3000噸左右,一半以上要在首次抵達中山站時短時間完成卸運。
  • 南極氣候變化的時空多樣性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1月23日,中國科考隊員在南極成功鑽取了一支長達3.83米的冰芯。通過冰芯,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窺探到南極氣候的秘密。  「南極的極端最低氣溫會降至-89.2℃;最大風速達到100米/秒,一年內大風天數有200多天;南極內陸地區降雪量很少,雖到處都是冰雪,卻與沙漠一樣極度乾燥。寒冷、風疾和白色沙漠是南極氣候的最大特點。」曾兩次前往南極、三次前往北極的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龍驊說,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要想「解碼」全球氣候變化,必須對南極地區有所研究。
  • 中國夢•申城美|黃洪亮:三赴南極科考,開發磷蝦科學捕撈
    冰山夾縫運輸物資 南極位於南緯60度以南。由海洋、島嶼和大陸組成,面積約5200萬平方公裡,其中海洋為3800萬平方公裡,稱為南大洋。南極大陸則被巨大的冰蓋所覆蓋,稱為冰雪大陸。面對如此惡劣的海象環境,科考隊員們不可避免地出現嚴重暈船現象,大多數隊員暈倒在床,無法起身,然而大洋隊的科考任務卻不能因為環境的惡劣而停止。黃洪亮入職東海水產研究所之前,曾在船上幹過十餘年。他以自身優勢,主動承擔起幫助隊員們進行現場採集和處理數據的工作。中國科技大學徐思琪是一名個子嬌小的在讀女研究生。
  •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的南極科考生活:沒那麼苦
    中新社記者 崔鵬惠 攝   在南極之巔鑽冰芯 在中山站愜意越冬  崑崙站中山站兩位前站長描述南極科考的生活環境,樂觀稱沒有想像中那麼艱苦  近年來,我國(中國,下同)正在向極地強國堅實邁進,科考裝備、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等方面發展迅猛,使我國科研人員有能力在地球最南端開展一系列國際前沿探索
  • 東大科考隊員攜「東大極能」出徵第36次南極科考
    交匯點訊 10月15日上午,東南大學舉行歡送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暨南極泰山站能源模塊三位東大人將帶著「東大極能」遠赴南極半年,參與泰山站的科考任務。  類似貨櫃的「東大極能」是一個綜合能源系統,是中國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考察站(泰山站)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東南大學科研團隊多年的心血。該校自動化學院執行院長魏海坤介紹,之前我國極地科考使用的能源模塊基本都是澳大利亞或美國生產的,「我們不能掌握所有的技術和數據,這對於中國科考是一個極大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