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的小林(化名)在北京一所小學讀二年級,不知從何時開始,被老師貼上了差生的標籤。他似乎是典型的「學困生」:不好好學習,愛動愛鬧管不住自己,甚至被認為是弱智。
「在學校就湊合著過吧。」這個男孩口頭經常念叨著這句「衰老又無奈」的話。
小林無法連貫地讀好已經學過的課文,寫字永遠不能按照筆劃順序,寫出來的字有大有小,亂七八糟。在專家眼裡,這類孩子智力非常正常,甚至有些人還超常,但問題是,他們一旦面對字的時候,就像面對著一團黑線,即使寫過許多遍,還是不能通順地念出來。在老師的一直以來不耐煩的眼神下,這些孩子對上學沒有一點興趣,甚至厭學。有人稱呼這群人「聰明的笨蛋」。
這一概念是美國特殊教育專家柯克1963年4月6日在「知覺障礙兒童基金會」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的。這些「聰明的笨蛋」不是對學習沒有興趣,而是他們存在一種天生的問題「讀寫困難(Dyslexia)」。「讀寫困難」是指智力正常或超常,但在讀寫能力上落後的現象。研究表明讀寫困難跟大腦異常發展和小腦發育遲緩有關。
摘不掉的「差生」帽子導致錯亂的人生北京教科院曾做過一個調查,北京中小學生中有10%的孩子存在讀寫困難。但只有極少的讀寫困難兒童,被及時發現和得到專業矯治。
我國對於兒童讀寫困難的教育研究相對落後,但近幾年隨著這一問題的不斷增多,也有一些相關調查。數據表明,犯罪青少年中50%存在讀寫困難;在棄學者和網癮兒童中,80%以上的人都曾經患有讀寫困難或注意力缺損多動等障礙;只有8%讀寫困難者能完成大學學業。
只是因為一種生理原因被扣上「差生」的帽子,即使經過自我克服,這些孩子也會從小在心裡有一種自卑和壓抑,從而導致錯亂的人生。
2007年4月,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的主犯、韓國留學生趙承熙的簡歷中有他在少年期存在「Dyslexia and Reading Disabblite(讀寫困難)」的記錄。有人分析,這種經歷與他今後的心理、精神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