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歷任校長,你知道哪些呢?

2020-12-14 鄉隨者寫字的地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由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今天我們來歷數下中科大的歷任校長,你知道哪幾位?

郭沫若——校長任期(1958.9-1978.6)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 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嚴濟慈——校長任期(1980.2-1984.9)

嚴濟慈(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字慕光。出生於浙江東陽。物理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48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一、二屆中央理事會理事,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嚴濟慈,其父嚴樹培,依靠種田養活一家人。嚴濟慈從小聰明好學,父母節衣縮食供他上學。他7歲入本村私塾,13歲在縣城宏道小學畢業,14歲入東陽中學。

1918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部和東南大學物理系。1923年秋,他利用為商務印書館編書的稿酬及他的老師何魯、胡剛復、熊慶來三位教授的資助,赴法國留學。1925年獲巴黎大學碩士學位。1927年,他完成了《在電場作用下石英的變形及其光學性質變化實驗研究》的論文,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27年8月,他旋即回國,同時受聘擔任上海大同大學、中國公學、暨南大學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學的數學、物理學教授,併兼任中央研究院理論實業研究所籌備委員。嚴濟慈是我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開創人之一,是我國光學儀器工業奠基者之一。他是我國研究水晶壓電效應第一人。

管惟炎——校長任期(1985.4-1987.1)

管惟炎,物理學家 1928年8月18日生於江蘇如東。1957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大學。1960年獲蘇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3年3月20日逝世。 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低溫物理學報》主編。主要從事低溫與超導研究。在反向卡皮查熱阻問題、強磁場超導材料、超導磁體研製、第二類超導體、超導體負磁阻效應、高溫超導研究、同步輻射加速器建設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與他人合著有《超導電性》(一、二卷)、《超導研究75年》。合作研製了幾種具有國際水平的國產超導材料。解決了第二類超導體臨界場與臨界電流的起源問題,發明了一種測量強場超導材料臨界特性的新方法,驗證了超導體的相變熱力學關係式。

滕藤——校長任期(1987.1-1988.2)

滕藤(1930—),江蘇江陰人。核化工學家。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長。1946年考入上海交大化學工程系,1951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歷任清華大學講師、 副教授、教授、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1985年始歷任國家科委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國家教委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主編和出版專著10餘部,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數百篇,涉及生態經濟、能源政策、可持續發展等學科領域,主要代表作包括《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上下卷,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1月)、《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展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年)。

谷超豪——校長任期(1988.2-1993.7)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漢族,浙江溫州人,數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3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1957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獲科學博士學位。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專長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撰有《數學物理方程》等專著。研究成果「規範場數學結構」、「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經典規範場」分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

湯洪高——校長任期(1993.7—1998.6)

湯洪高,男,1939年9月7日出生,山東陽穀人。人物經歷1972年8月入黨,晶體物理學家,研究員,教授。1958年9月山東大學化學系晶體化學專業學習;1962年9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晶體物理專業研究生;1966年9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晶體學研究四室實習研究員;1973年9月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晶體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課題組組長(曾赴牛津大學物理系客座研究員);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晶體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81年9月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晶體研究室主任、黨支部書記;

1983年7月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黨委書記;1985年7月中科院合肥分院黨組書記兼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黨委書記(1987年11月評為研究員);1988年12月中科院合肥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1990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教授;1993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委員、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98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2003年3月兼全國人大常委);2003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2001年9月遞補為中央委員)。

朱清時——校長任期(1998.6—2008.9)

朱清時, 物理化學家 1946年2月7日生於成都,籍貫四川彭縣。196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在分子局域模振動研究方面,成功地觀測和完整地分析了一系列高泛頻振動態的高解析度光譜,建立了局域模振動-轉動光譜學的一系列理論,並對上述高分辨光譜進行了完整的分析,還論證了多原子分子中單振動本徵態存在的可能性和條件。近年來,與合作者一起開創了對單分子化學的研究,並首次拍攝出化學鍵照片,對於掌握單分子和原子的行為規律和構造單分子的電子器件有重要意義。曾獲首屆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

侯建國——校長任期(2008.9—2015)

侯建國(1959~),1959年10月生於福建平潭,祖籍福建福清市,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理化科學中心主任、教授;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主任。

萬立駿——校長任期(2015年3月—2017年6月)

萬立駿, 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7年7月生於遼寧大連,籍貫遼寧大連。1982年1月畢業於大連工學院機械系,1987年獲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ECSTM)、電化學和表面科學的交叉學科的研究。發展了ECSTM的高分辨穩定成像技術和表面分子組裝的系列方法,提出了基於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組裝規律,並應用於表面分子組裝、組裝結構轉化和原子分子遷移等基本物理化學問題研究。研究了多種類型手性分子的表面吸附和STM成像機制,為表面手性識別和結構研究提供了又一方法。在電化學和納米科學的交叉領域進行研究,所發展的微納複合結構和碳網絡技術顯著提高了納米材料的電催化性能和電荷傳輸速率。曾獲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化學獎等。

包信和 (2017年06月起)

包信和,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9年8月生於江蘇揚中,籍貫江蘇揚中。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1987年獲該校博士學位。曾在德國馬普學會Fritz-Haber研究所任訪問學者。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表面化學與催化基礎和應用研究。發現次表層氧對金屬銀催化選擇氧化的增強效應,揭示了次表層結構對表面催化的調變規律,製備出具有獨特低溫活性和選擇性的納米催化劑,解決了重整氫氣中微量CO造成燃料電池電極中毒失活的難題。發現了納米催化體系的協同限域效應,研製成碳管限域的納米金屬鐵催化劑和納米Rh-Mn催化劑,使催化合成氣轉化的效率成倍提高。在甲烷活化方面,以分子氧為氧化劑,實現了甲烷在80℃條件下直接高效氧化為-的反應;創製了Mo/MCM-22催化劑,使甲烷直接芳構化制苯的單程收率大幅度提高。曾獲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6年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等。

相關焦點

  • 歷史回眸——清華大學歷任校長,你知道哪些呢?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今天我們來歷數下清華大學的歷任校長,你知道哪幾位?
  • 歷史回眸——上海交通大學十大校長,你知道哪些呢?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簡稱「上海交大」,位於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一,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211工程」等,是中國最頂尖的高校學府。
  • 歷史回眸——南京大學歷史最著名的十大校長,你知道哪些呢?
    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簡稱「南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985工程.....是中國最頂尖的高等院校之一。南京大學其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
  • 歷史回眸——西安交通大學最知名的六大校長,你知道哪些?
    今天我們來歷數下西安交通大學最知名的六大校長,他們為西安交通大學都作出不容忽視的貢獻,你知道其中的哪幾位?第一位:盛宣懷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漢族,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常州市)人,死後歸葬江陰。
  • 歷史回眸——武漢大學最知名的八大校長
    2000年,學校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的實力毋庸置疑,是中國最頂尖的學府。今天我們來回顧歷史了解下武漢大學最知名的八大校長,他們是武漢大學的見證者,創造者,繼承者,為武漢大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你知道哪幾位呢?
  • 啟明大學歷任校長介紹
    留學360(http://www.liuxue360.com/)介紹,啟明大學(Keimyung University),簡稱啟明大,坐落於韓國第三大城市---大邱市,是韓國一所私立綜合性大學。亞洲大學200強之一,她始建於1899年濟眾院(現啟明大學東山醫院前身)。
  • 清華大學歷任校長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馮友蘭 (1895~1990) (1948.12
  • 清華大學歷任校長,你知道嗎?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11工程」、「985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111計劃」、「強基計劃」,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
  • 你知道浙江溫州的哪些著名科學家呢?這六位科學家你一定要了解
    當然溫州市自古至今也是人才輩出之地,尤其在中國近現代,湧現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尤其在科學家,名人更是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溫州近現代史最知名的六大科學家,你都知道哪些呢?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99年8月,擔任溫州大學校長。
  • 在中國,有哪些實力遠遠大於名氣的大學呢?
    中國實力大於名氣的大學有哪些?這些學校絕對是實力大於名氣的!1、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盟」主要成員,設有研究生院,擁有研究生自主劃線資格,享有「工程師的搖籃」之美譽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介
    2013年10月10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執行校長格裡姆森(Eric Grimson)等多位美國、歐洲、澳大亞利著名大學校長參觀中國科大校史館2015年4月2日,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在安徽省委副書記李錦斌等陪同下參觀中國科大校史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史館由一棟1950年代的教學樓改建而成,共三層,建築面積2100 m2,使用面積1300 m2。
  • 解讀:國防大學歷任校長都是誰?什麼軍銜?
    2020-09-04 16:46:25 來源: 娛樂金話筒 舉報   解讀:國防大學歷任校長都是誰
  • 南洋理工大學歷任校長,一個比一個有來頭!
    他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新加坡政府頒發的公共管理獎章(金)、法國總統授予的榮譽軍團勳章以及中國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政府友誼獎。Su Guaning,來源:One Stop Portal徐冠林教授於1972年加入新加坡國防部,也是國防部的第一批研究工程師之一。
  • 新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把紅旗插上一流大學的高峰」
    【新聞人物】  6月8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全校教授幹部大會,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的決定——我國化學領域的優秀科學家包信和院士,出任中國科大第十任校長。包信和資料圖片  此前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包信和,求學生涯主要在復旦大學度過。1978年9月,包信和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 中央任命包信和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本報合肥6月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6月8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全校教授幹部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三局局長趙凡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包信和同志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的決定。
  • 浙江省慈谿市歷史上最知名的六大名人,你知道哪幾位呢?
    慈谿也被稱為「家電之都」,與青島、順德並稱中國三大家電生產基地。2015年4月,慈谿入選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地區。當然,慈谿市自古至今人才濟濟,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了解下慈谿市歷史上最知名的六大名人。你知道慈谿的哪些名人呢?
  • 新中國成立前清華大學歷任校長大盤點(圖)
    1912 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 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各系設研究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設有文、法、理、工、農等5 個學院,26 個系。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來校調研
    哈工大報訊(郝春雷/文 劉忠奎/圖)1月16日,由安徽省人大常委、合肥市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展與規劃研究室主任程曉舫、副主任黃志廣率領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展與規劃調研組一行5人到我校交流訪問。
  • 黃埔軍校歷任校長都是誰
    喜歡的話就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商代歷史」再點擊「關注」,就當做是對小編的鼓勵吧。下面我將帶領大家走進一個個的歷史故事,感受一下古人的人物事跡。黃埔軍校狹義上講黃埔軍校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 新加坡國立大學歷任校長盤點,一個比一個有來頭!
    自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併、正式形成新加坡國立大學後,新加坡國立大學共有五任校長。現任國大校長陳永財 (Tan Eng Chye)是第五任校長,而在他之前的四任校長也為國大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那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五位優秀的校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