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默(山東省棗莊市作協副主席)
「史詩是人民創造的,不論多麼宏大的創作,多麼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從而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全景展現生活。」「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多次提到「崇高」一詞,他希望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
在北京有這樣一位將軍,他創建並主持「走進崇高研究院」。這樣一個小小的公益性機構,卻搭建起自己的理論創新平臺,提出了「走進崇高」理念,而一家家踐行基地和示範基地的落地紮根,一支支團隊的相繼成立,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群眾的歡迎。
賀茂之近影
浙江省天台縣「走進崇高」踐行基地授牌儀式
賀茂之向遲浩田上將(右)匯報工作
2008年5月21日,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僅九天,是全國哀悼日。
在北京景山后街一個部隊小院的門前,已退休並常以一名普通老兵自居的賀茂之,少有地穿上少將戎裝,帶領幾名工作人員鄭重地掛上由中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的牌號:走進崇高研究院,他率領大家面朝西南方向肅立,為大地震中不幸遇難的同胞默哀,恭恭敬敬地鞠躬致哀,又領著大家一起誦讀了走進崇高研究院的院訓、院風、工作要求……
選擇這個浸透淚水和哀思的日子正式掛牌,一是因為走進崇高研究院由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時恰逢大地震期間,更主要的是自大地震發生後,賀茂之天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抗震救災中一個個崇高人物和他們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他,他邊盯著螢屏邊流淚,有時竟至凌晨。相當一段時間,他一直在思考什麼是崇高,他想從浩如煙海的中外論述中自出機杼,闡述升華出嶄新的理念。現在,他每天耳濡目染著抗震救災的崇高精神和偉大實踐,他的身心受到了震撼和洗禮,他忽地意識到崇高更凸顯在天塌地陷的災難中,這成為他自己詮釋崇高的最新佐證,形勢催促他馬上掛牌成立走進崇高研究院,儘快研究和宣傳抗震救災中英模人物的崇高精神。
震中在人心!崇高在人心!這是來自崇高的震撼!對,就是崇高的震撼!他眼前一亮,有種使命感讓他必須連夜做點什麼,他當即決定以「崇高」為主題,分門別類地編一本書,書名就叫《崇高的震撼——來自汶川大地震的報告》。僅僅一周時間,他帶領他的團隊就編選出了41萬字的書稿,交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一個月後,該書面世,成為國內第一本反映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事跡的圖書,全部贈閱給軍內外廣大讀者,贏得了一致好評。
一粒崇高的種子
任何情結皆由心生,皆有其因緣,就像一粒種子,漸漸萌芽,緩緩生長,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賀茂之的崇高情結,其實最早源於張愛萍老將軍。
1992年,賀茂之被調到開國上將、國務院原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身邊任秘書,擔負著為老將軍撰寫傳記、整理回憶錄等文字工作。在老將軍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有56個首任、首創和首舉鐫刻在解放軍建軍史上,更有11次讓職和3次辭職至今為人稱道,體現了他敢為人先卻拒負盛名的擔當精神;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國防高科技建設中,老將軍都秉承著「將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門忘鄉,出陣忘身」的原則,而老將軍身上充分體現的公僕精神、學者態度、軍人作風更成為賀茂之日後研究崇高文化理論的行為姿態。仰將軍高風而追之,慕長者亮節而效之。所有這些,都貫串了一條崇高的主線,感染和淨化著賀茂之的身心。在最後為老將軍守靈、送靈的七天裡,賀茂之目睹了許許多多與老將軍素昧平生的人自發地來到靈堂弔唁他、拜祭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崇高精神的魅力、威力和凝聚力。
而那些曾經圍繞在老將軍身邊工作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和廣大國防高科技工作者,接踵進入了賀茂之的視野。為了寫好《張愛萍傳》,他幾乎奔波採訪了所有能聯繫到的與老將軍工作上有接觸的人,從他們身上同樣汲取了崇高的教益和啟迪,他們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他以後的研究對象。
2000年元旦,賀茂之窮數年心智創作的長篇傳記《張愛萍傳》,以筆名「東方鶴」出版,實現了他傾力為這位崇高老人立傳的夙願,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相繼獲得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和解放軍文藝獎。
當時,國內圖書市場充斥著一些所謂「辦公室厚黑學」「官場讀心術」之類的圖書,它們無一不是打著「成功之道」「成才之道」的旗號,兜售的卻是跑官、要官、賣官、弄權術、耍陰謀、不擇手段的消極思想。在市場大潮衝擊下,「恥言理想、蔑視道德、拒斥傳統、躲避崇高、嘲笑英雄、不要規則、怎麼都行」的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也甚囂塵上,不少人特別是青年人都陷入了迷惘和觀望中。賀茂之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提煉升華智慧和經驗,更為以張愛萍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物的崇高精神所感染和激勵,他想大聲疾呼,更願身體力行,就拉了個提綱,計劃編撰「走近崇高叢書」,分為「走近大師」「走近將軍」「走近英傑」三個部分,通過客觀準確地揭示這些傑出人物的崇高淵源和途徑,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在質樸中發現崇高,真正給人以做人之道、成才之道、成功之道的教育和啟迪。
2001年5月賀茂之被任命為解放軍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副院長,但他感覺到老將軍仍需要他在身邊工作,便沒有到位,直到2003年7月老將軍駕鶴西行,賀茂之在送走老將軍後,又為老將軍編撰出版了一部《緬懷張愛萍》文叢,這才於2004年7月到裝備指揮技術學院走馬上任。因為忙於本職工作,便無暇顧及「走近崇高叢書」的編撰了。
由「走近崇高」到「走進崇高」
2006年3月,賀茂之正式退休。他在散文《擁抱第二個春天》中披露了自己退休生活的壯志與藍圖,他的《退休雜吟》詩中有云:「生性負重耕牛路,歸塘野鶴少閒雲。」
是啊,「負重耕牛」與「歸塘野鶴」,一為忙碌一為閒適,賦閒在家的賀茂之(東方鶴)當然不願做一隻「閒」鶴,他要繼續負重耕耘崇高文化,引領著崇高文化排雲衝上萬裡晴空!
他退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走近崇高叢書」的編撰工作,他很想把崇高精神儘早儘快地在全社會弘揚和推廣。然而,他同時也考慮到,僅憑一己之力難免捉襟見肘,決定組織一個「百家崇高工作室」與大家一起做,除編撰出版叢書外,還要攝製發行大型人物紀錄片,研製開發崇高精神藝術品等。
當賀茂之向自己的老首長遲浩田上將匯報這一想法時,立即得到遲上將的讚許:「好啊好啊!古人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是中央提倡的主旋律性的工作。我願為你們搖旗吶喊!」他欣然答應擔任總顧問,並潑墨題寫「百家崇高工作室」。此後的近十年間,年逾八旬的他既「顧」且「問」,一直關注支持著這項工作,不僅熱情推薦崇高人物,在他的寓所多次接見這支團隊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賀茂之在規劃工作室內容時,清楚地認識到理論是指導行動的先導,沒有理論指導的行動,是盲目的也是蒼白的。於是,他把研究崇高文化理論放在了首位。也正因此,加之撰寫崇高人物的文章、編撰出版叢書、攝製發行大型人物紀錄片、研製開發崇高精神藝術品、開展弘揚崇高精神的社會活動等,才在正式註冊時更名為北京走進崇高研究院。
當時在理論界乃至社會上,對於弘揚崇高精神通常說是「走向崇高」「走近崇高」,尚未有「走進崇高」之說。賀茂之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古今中外關於崇高的論述,緊密聯繫當代生活實際並回望審視過去對崇高的認識,校正提升著新的感悟,很快就認識到:「崇高」雖聽上去有些「形而上」,似乎高不可攀、深不可測、遙不可及,但其實就在我們的心裡和身邊,在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之中。古聖賢曾說:「進德修身」「逢善必進」,弘揚崇高精神怎麼不能用「進」呢?更要糾正當今的拜金主義嚴重、享樂主義盛行、腐敗之風猖獗等惡劣的社會現象,不以挺進的姿態弘揚崇高精神怎麼能行呢?
於是他認定了走進崇高這一理念。他認為「真善美的境界就是崇高」「利他、利眾、利社會就是崇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崇高」。他從內涵和外延上概括「崇高」,作出了如下解讀:「崇高,即真純的情感,偉大的精神,高尚的行為,神聖的使命,無私的奉獻,無形的規範,人類共同崇尚的美德,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既體現在驚天動地的偉業上,又滲透到平凡實際的生活裡,更凸顯在天塌地陷的災難中;一旦佔有主導地位,就會釋放出撼人心魄之光華,形成催人奮進乃至排山倒海之威力,鍛鑄真、善、美之輝煌。」
在賀茂之的眼中,崇高是一種理想理念,一種道德修養,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社會規範,更是一種精神,一種靈魂,一種文明。古人云:「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走,反之停,行進意;進,反之退,向前、向上意。他即命名這個機構為「走進崇高研究院」。
他定義「走進崇高」,就是「趨步進入真、善、美之境界,即彰顯自身崇高,履行職責崇高,學習他人崇高,弘揚社會崇高,用崇高規範自身,研究崇高之道,鼓蕩崇高之風,以實現人格優秀、社會和諧、祖國強盛、人類美好」。
由「近」到「進」,一字差別,卻撥開偏見,登其堂奧,更見境界,更顯自信,更富親和,大有「人皆能崇高」之意,叫人聞之熱血賁張、勇往前進、激流挺進、彰顯崇高。
在2010年6月召開的中國首次走進崇高理論研討會上,與會的120多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教授、專家,認可了這一新理念,並高度讚揚將軍舉起「走進崇高」的大旗。
賀茂之更是以此為動力,帶領他的團隊以「公僕的精神、學者的態度、軍人的作風」推廣走進崇高理念。單就崇高文化理論研究上,他始終以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堅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為主線,先後撰寫了《走進崇高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崇高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質》《走進崇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追求》《勞動最崇高》《走進崇高動員令》《彰顯崇高之美》《走進崇高六步曲》等一系列理論文章,全方位闡述了「崇高」及「走進崇高」理念,被多家報刊發表。特別是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之後,他很快就寫出了《建設崇高大國的崇高綱領》,得到專家的稱讚,堪稱「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
自走進崇高研究院創辦至今8年間,該院專家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們總結概括出該院創造了12個「中國首次」:中國首次走進崇高實現中國夢書畫藝術展、中國首次走進崇高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中國首次創建走進崇高博覽苑研討會、中國首次走進崇高仙鶴精神書畫藝術展……
踐行「走進崇高」理念
聚攏在「走進崇高」迎風飄揚的旗幟下,伴隨著一部部書的編輯出版、一篇篇理論文章的撰寫發表,賀茂之又將目光聚焦在了基地建設和團隊建設上。
從2011年至今,走進崇高研究院已在全國8省市掛牌建立走進崇高踐行基地和示範基地51家,覆蓋了學校、醫院、鄉鎮、企業和街道等方面。其中僅學校和醫院就有37家。對此賀茂之的認識是,學校是教書育人之所,醫院是救死扶傷之所,它們都是崇高之所,教師和醫生也都是崇高的職業,關乎一個人生命和心靈的健康與豐富,因此將推廣走進崇高理念的重點放在學校和醫院是現實和時代的呼喚與需要。
我專程造訪了示範基地之一的山東棗莊市第二中學,它位於臺兒莊區的大運河畔,這片土地曾因1938年春天的臺兒莊大捷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遠遠地我看見二中門前碩大醒目的標語:邁入校園,走進崇高;信步走進校園,有著同樣的標語:邁出校園,展示崇高。旁邊還有類似「今天我想做幾件崇高的事」「今天我做了幾件崇高的事」的提示牌。每天同學們由此門進出,自然而然地走進崇高,又帶走了崇高。走進崇高理念深入每一個角落,貫穿在每一位師生的教學相長中,更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之中。他們在每個星期一早晨的國旗下演講中,從校長到普通師生登臺暢所欲言,激情發表各種認識和看法;他們在每周一誦、每周一歌等活動中琅琅誦讀、引吭高歌,身心受到了崇高的陶冶和養成;他們尋找家鄉變遷之根、農民質樸之根、傳統文化之根,也尋找志存高遠的人生夢、造福桑梓的家園夢、振興中華的報國夢;他們自下而上、層層推進,開展了評選「崇高教師」和「崇高學生」活動……而這些都緊緊圍繞著走進崇高理念。今年3月,該校高二年級學生郭方旗在校外拾到一個錢包,內裝1600多元現金及身份證、銀行卡等,他根據線索尋找到失主,原封不動地歸還了,回到學校後沒跟任何人說。而他本身是個孤兒,一直受著社會救助,如今卻以自己的崇高行動反哺社會。放學了,我跟隨學生們一起走向校門,我看見他們身著校服,胸前是火紅的校徽,背後印有「走進崇高」四個大字,他們騎到轉彎處秩序井然地下車,推著車子一步一步地走向大門,展現著各自的崇高。同樣是這些學生,過去無論是進校還是出校,他們都一窩蜂地你擁我擠,爭先恐後,碰撞、剮蹭伴著呼喊、咒罵,叫一旁的值班教師無可奈何。走進崇高理念引入校園後,學生中盲目攀比、追逐名牌、玩樂逃學之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奮發勤學成風、尊師敬親成風、勤儉節約成風、文明謙和成風,師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升學率也逐年遞增。
2016年5月,浙江省天台縣在全縣範圍內推廣走進崇高理念的基礎上,一次在30個單位建立了30家踐行基地,一舉成為全國第一家走進崇高推廣示範中心。推廣走進崇高理念半年來,全縣就湧現出了「崇高少年」「最美護士」「崇高老農」等十餘位崇高典型。該縣縣委書記李志堅深有感觸地認定建立走進崇高踐行基地,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接地氣的有效舉措。
走進崇高研究院麾下現有三支推廣並踐行崇高的團隊:第一支是走進崇高先遣團,系北京志願者赴內蒙古渾善達克大沙漠和張北地區鹽鹼地植樹造林的團隊。在千裡荒漠築起綠色長城的同時,也在人們的心靈裡植出一片崇高的綠蔭,更在社會文明的沙丘上挽手樹起一片崇高的風景線。賀茂之率領他的團隊,在活動的初期就積極參加並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崇高精神和崇高行為,稱讚他們是走進崇高的先鋒團隊。活動的組織者廖理純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評價,很是振奮,表示願意接受並推廣走進崇高理念。作為院長的賀茂之便親自授予他走進崇高先遣團的大旗,任命他為先遣團團長,之後又任命他為該院副院長。這無異於在這個團隊的大腦裡安了個風向標和發動機,他們的熱情格外高漲,人員迅速增加,迄今已發展到7000多人,義務植樹170多萬棵。廖理純被評為2014年北京十大榜樣,獲得2015年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2016年首都道德模範獎。
第二支是走進崇高健康服務團,系以方明教授研製開發的「實宜技術」(即食療技術)為主,同時配合以心理疏導等方法,解決患者看病難和治療疑難雜症的團隊,對前來就診者一律是義務服務、無償治療。賀茂之親臨現場考察後,為其歸納概括了「實宜技術,崇高理念,科學舉措,造福人寰」的特點,並授予了走進崇高健康服務團的稱號。方明幾次表示:「加入推廣走進崇高理念的行列,結束了我們的流浪生活,怎麼能不百倍努力呢?」現已治癒患者6萬餘人,「走進崇高」的旗幟也飄揚到了孟加拉國、阿聯和柬埔寨。
第三支是走進崇高教育先行團,系倡導早期教育和根系教育,學習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孩子自強、自制力的團隊。
加入走進崇高大家庭後,這三支團隊共同的感受是豁然開朗了,目標明確了,境界高遠了,油然產生了找到組織、回到家的感覺,是走進崇高理念在時刻鼓舞、推動和提升著他們,他們也自覺主動地在踐行著崇高、擁有著崇高,工作每年都在上臺階。
走進崇高研究院堅持「面向崇高典型以聚光」的一貫方針,除對計劃中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和各領域大師、將軍及各行業傑出人物進行研究宣傳外,還特別注重在全社會發現、扶植新的崇高典型。2012年11月,棗莊二中高三年級學生龔鈺犇在上學路上舍己救同學,不幸被大貨車碾碎了右腿。賀茂之代表走進崇高研究院顧問、棗莊籍老詩人賀敬之並攜帶由老詩人題寫的「崇高青年、學習楷模」牌匾和李景上將「學習龔鈺犇,爭做崇高人」的題詞以及包括他本人在內的社會各界捐款4萬元,第一時間專程趕到龔鈺犇接受治療的醫院進行慰問,對龔鈺犇捨己救人的崇高行為予以肯定和激勵,並向醫院領導介紹了龔鈺犇的事跡,醫院對其治療給予了特殊照顧;賀茂之還專門向有關領導建議,儘快為龔鈺犇申報見義勇為事跡,大張旗鼓地樹立起這個崇高典型。龔鈺犇的事跡一經媒體宣傳,即被網友稱為「最美中學生」,先後榮膺「山東省道德模範」和「山東省見義勇為優秀分子」的稱號。待到龔鈺犇進入大學後,賀茂之熱切的目光仍在關注著他,分別於2013年11月和2015年5月來到他就讀的山東工商學院看望他,為師生們作了「學習龔鈺犇,爭做崇高人」的演講,鼓勵他勤奮學習、自強創業。
2014年8月,走進崇高研究院聯合中國盲人協會,義務組織舉行以「播撒光明,走進崇高」為主題的助盲復明手術公益慈善拍賣活動,將徵得的書畫、雕塑等藝術品公開義賣,為全國各地亟待免費實施復明手術的盲人募集善款,一舉解決了500多位盲人的人工角膜,使曾在黑暗中摸索的他們得以重見光明……
崇高之火燎原
作為一家民辦非企業單位,走進崇高研究院代表的是一種民間研究力量,它本身沒有經濟收入,僅靠向社會有識之士「化緣」、接受捐贈苦苦支撐下去。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小的公益性機構,卻敢於搭建起自己的理論創新平臺,提出了走進崇高理念。這個理念提出時,恰逢各種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亂花迷眼」、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時期,它與當前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緊密結合,把握時代強勁的脈搏,承擔時代神聖的使命,聆聽時代雄渾的聲音,回應時代激情的呼喚,吸納融通了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孔子的「君子人格」、孟子的「大丈夫氣概」、張載的「四為」志向和魯迅的「中國脊梁」等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資源以及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推動理論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帶著血性和勇氣,終於應運而生。它以「鍛鑄真、善、美之輝煌」為追求境界,「以實現人格優秀、社會和諧、祖國強盛、人類美好」為終極目的,明確了「為什麼人的問題」,而一家家踐行基地和示範基地的落地紮根,一支支團隊的相繼成立,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群眾的歡迎。
身為「掌門人」的賀茂之摯愛崇高文化,視「院」為家,將推廣走進崇高理念當成一種信仰、一個理想和一項事業來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樂此不疲,渾身迸射著無窮無盡的激情與力量。與他面對面地交流崇高文化,你絲毫感受不到一位古稀老人的垂暮之氣,有的是年輕人的朝氣、生氣與銳氣,激昂慷慨的話語,伴著堅定有力的手勢。退休十年,他退而不休,初心不改,與走進崇高理念共成長,最大的欣喜、最大的收穫,付出努力最多的、最快樂和最難忘的事情無不來自創辦走進崇高研究院,一天天地參與並見證著走進崇高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隊伍日益發展壯大。這其中不僅賀茂之在完全盡著義務,而且其他顧問、名譽院長,該院書記、政委和指導專家們也都毫無報酬,卻都欣然踴躍參與其中。他們都是在「走進崇高」!
賀茂之多次表示,他是在感動、感激中推廣走進崇高理念,以實現感恩之心願。他在《七十感懷》中寫道:「年屆古稀未覺老,人生五味略知曉。學海豐美初蕩舟,書山奇麗正登高。秉道繼學方揮臂,履責行義剛施韜。厚愛摯情無盡力,追星趕月進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