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給大家分享一段視頻,裡面的文字很短,但視頻卻很感人。(可以進網址看看)
溫馨提示:視頻4分鐘,
這位老師就是北京昌平區城關學校柏繼明校長,她的視頻之所以能夠被老師們瘋狂的傳播,除了她如沐春風的講話,平易近人的姿態,和藹可親的面容,更重要的是她符合人性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尊重教師關愛教師的高尚人格。
談話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她說了這三句話。
01
老師是一個高度自覺的群體
散養才是最佳的管理之道
就像一位網友所說:老師如果沒有高度的自覺性,他不可能歷經千百次各級各類考試,最終勝出站在神聖的講臺上。
把老師當犯人來嚴格監視和管理,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和不人道。
有很多領導喜歡在老師正上課的時候,突然走進教室,檢查老師的備課和板書,打斷老師講課的思路,也讓老師的尊嚴在學生面前喪失殆盡。
當過老師的人都知道,當你設置一個教學場景,引領學生正在這個場景裡盡情徜徉的時候,一點外來的幹擾,都會使你前功盡棄,不但使你高漲的情緒突然斷裂,無法繼續,也使學生從難得的投入裡面驚醒,再也無法和老師共情。
02
不讓老師寫教案
作為老師,備課、上課、聽課、公開課、觀摩課、寫教案、寫聽課記錄、寫各種計劃總結、各種反思心得、出卷子、改卷子、布置作業、改作業、做教具、做課件、寫論文、做課題、評職稱、搞專長、學技術、寫黨員學習筆記、基本功比賽、說課比賽、運動會比賽、迎接各種檢查慰問……這是最基本的工作內容。
很多基層老師都有這樣的感慨:我們現在是主業搞資料,副業教學。
所有的工作必須要留痕,要有過程性材料。
因為領導需要看到這些,老師們就得加班加點地製作,而不管這些材料在真正的教學上是否能夠用得上。
就像柏校長所說,一份教案要想寫好,至少得花費三個小時。如果每篇教案都這樣寫的話,老師們就不要講課了。
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無用功做多了,有用功就沒時間做了。
講課是個生成的過程,它絕不是照本宣科,因為學生的不同,季節、地點的不同,授課人的不同,它所呈現出來的課堂也不同。
沒有按部就班的教案,真正的講課都是靈活的,開放的。
03
從來不表揚帶病工作的老師
我在我的一篇文章中曾寫道,在大眾的宣傳中,那些師德標兵,一般都以校為家,一心撲在工作上,身體有疾病的老師。
他們要麼一邊講課,一邊輸液。
要麼跪在地上,一邊忍受著腰椎間盤疼痛,一邊批改作業。
要麼躺在醫院裡,一邊感謝前來看望的領導,一邊擔心班級的學生誰來管。
那些只要求老師犧牲、敬業、無私的領導,是殘忍的領導。
一個老師如果連家庭都經營不好,如何經營好事業?
只有把家裡頭經營好,老師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上。
自己有病趕緊瞧,孩子有病趕緊照顧。
只有自己熱愛生活,幸福快樂,你教的孩子才是幸福快樂的。
很難想像,一個常年帶病工作的老師會有多少笑容多少體貼送給學生。
一個生病的人,精氣神肯定是萎靡的;一個生病且強撐的人,精氣神不但萎靡,心理也會壓抑。
人都是有氣場的,你的氣場健康陽光自信,你帶給周圍的能量也是健康陽光自信的。
一切精細化管理、數字管理、流程管理,都比不上人性管理。
只有把老師當人看,老師的壓力才會減少,教育才會煥發出生機。
教育有了生機,何愁我們的孩子沒有生機?
去年年初,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強調,今年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要把教師從「表叔」「表哥」中解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還給教師,讓他們靜下心來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專業化水平。
現在教師負擔很重,各種填表、考評、比賽、評估,各種與教育教學科研無關的社會性事務,壓得老師們喘不過氣來。教育部將專門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政策。要全面清理和規範進學校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活動,實行目錄清單制度,未列入清單或未經批准的不準開展,更不能隨意給學校和教師搞攤派。
無論是教師,還是校長,可能都有過這樣痛苦的感覺——忙碌了一天,似乎做了很多事,該做的卻沒有做,而時間都耗費在一些無用或無聊的「重要事情」中……
有調查顯示,中小學教師每周的實際工作時間平均值為54.5小時,一些地區的高中主課教師日平均工作時長16小時,遠超法定時間,「基礎教育階段教師負擔沉重是不爭的事實」。
並且大部分教師覺得「教學任務安排不合理,教師工作量隨意加減,工作繁重」、「形式主義較多。表面工作、檢查活動等形式主義過多,對教學幹涉太多」、「收入低,缺乏職業自豪感」。
一些中小學校長戲言,自己是「許三多」—檢查多、評比多、文件多,每天「兩眼一睜,忙到熄燈。
有校長形容,任何一個上級部門都可以到學校開展檢查、評比工作,每個單位學校都惹不起,都必須「高度重視」、「積極參與」。眾多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不相關的檢查評比,嚴重幹擾了教學秩序,有的學校甚至接到有關部門的行政命令,要求教師停課走出學校承包路段衛生。
然而,這似乎還不夠,上級安排的各項督導評估、達標驗收、檢查評比、會議培訓、安全管理等事務,又一重重加壓且全部以「重要事情」名義。
蘇北一普通學校,4個月裡接受檢查驗收24次,僅臺帳材料就準備了67盒,排在一起長達5米多。教師天天忙於應付表格,教育教學反而成了副業。
湖南一民辦學校,2018年收到各級各部門文件48個,涉及創建國家或省級稱號、食品督查、環境檢測、水質評估、僑聯督查等,此外還上交了50多篇各類總結和報告。
被檢查「轟炸」的學校不是個案。河南某地一位中學校長介紹說,過去一年,該校接受了食品、衛生、防疫、物價、人事、農減辦、糾風辦、文明辦等部門10多次的各類檢查,收到上級各部門文件四五十份,包括宣傳部門的徵訂任務、文明辦的創建評比任務,以及公安、衛生、糾風辦、農減辦、督導、工會、婦聯等部門的各類檢查文件、活動通知、材料上報等,「真正和課堂教學有關的文件反而很少」。
參與各種各樣的檢查、評估,已經和教書育人一樣,成為眾多中小學教師的日常工作。
網友聲音:
@夢阮:
很不滿意!我們很多時間都被學校的一些瑣事佔用了,感覺總有做不完的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渴望有些制度能夠規範,不要有這麼多形式主義。
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又能有何用?真正對得起學生、家長、社會,那才是硬道理,才是真正我們該做的!
@田野:
現在的時間大多花在準備材料和教學管理上,真正用在教學上的實在是越來越少。希望少點檢查,多點實幹。
@說從心那是慫:我是名小學老師,我大部分時間就是應付上級的各項檢查,有些檢查與我們教育挨不上邊。唉!
@五福人生:
我現在都是「擠」出時間備課、講課,大把時間都浪費了——檢查、評比、比賽等。
各種活動華而不實,甚至重複,都是各級領導為了自己的業績、政績造成的,建議取消。不要違背了教育的使命!
@天邊的流雲: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教學工作介入太多行政力量、太多政治任務,有好處嗎?什麼是教育?教育是百花齊放,是寬容的氛圍。
而我卻感到被太多教學之外的任務壓得沒有了獨立自主的思想。在這樣的心態下教學,我愧對學生,愧對家長,卻又無可奈何。
寫在最後:
現在做一個安安靜靜教書的老師太難了!
資深教育專家說:「辦好教育的關鍵,第一在教師,第二還在教師。」 「一位好老師,就是一種好教育。」
只有教師少了工作和思想的「負擔」,才能夠真正維護教育的「生態平衡」,才能保證教師工作的「單純性」,讓老師們真正地安心從教,樂於從教!
希望這樣的校長多一點,再多一點!
轉載自《教師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