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水路九連環……」歌聲美妙,景色宜人,和歌中的十八彎一樣的四川省宜賓市珙縣上羅鎮團勝村的「十八拐」卻讓當地人高興不起來,甚至是滿滿的辛酸記憶:這裡海拔800米以上,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經濟落後。
位於群山環抱之中的蘭地小學是當地唯一的村小,村裡的祖輩曾在這裡讀書,不少人從這裡走出大山。進出山需經過一個被當地人稱為「十八拐」的地方「,這條山路像帶子一樣隨大山繞了18個大彎(拐),然後隱沒於群山深處……
圖為現在的珙縣上羅鎮蘭地小學(來源:珙縣上羅鎮)
該路段約1米寬20公裡長,蜿蜒崎嶇,雜草叢生,被祖輩踩得溜光圓滑的青石路上長滿青苔,一不留神就會摔倒。但這卻是當時山裡人走出大山的必經之路。
前幾年,由於學生和教師外流嚴重,學生不斷減少,蘭地小學面臨關閉危險。經多次專題研究,上羅鎮堅定「教育優先」「再窮不能窮教育」信念,千方百計爭取項目和資金,全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幾年下來,這個大山裡的小學又重新煥發生機,欣欣向榮。
山路「十八拐」 娃娃上學很困難
2018年以前,這裡的大多數孩子沒上過幼兒園,到了七八歲時就直接上小學。團勝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強說,「之前村裡沒有幼兒園,去鎮上讀要走20多公裡的山路,受條件限制,大多數村民便選擇『放養』孩子到七八歲以後,再說上學的事。」
團勝村位於上羅鎮東南部,距場鎮20多公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12平方公裡的山嶺分散住著300餘戶1356人,其中苗族人口佔全村人口的40%,是該鎮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2014年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該村村委會副主任熊偉這樣描述村裡當時的情景。「10多年前由於公路不通,尤其是這個十八拐,如我自己建房請人幫忙背材料,搬運費比材料費還高。」「以前一個成年人從『十八拐』走到場鎮,得用3個小時,更別說小娃些了。」村支部書記瀋陽介紹。「學校那時唯一的硬體就是1棟教學樓,沒有廁所和教師寢室,水泥上塗一點黑漆就當黑板,老舊木桌子做成的講臺常「嘎吱嘎吱」響,因年久失修,教室一下雨就漏水。」
圖為過去村民們走出大山的必經之路——「十八拐」(來源:珙縣上羅鎮)
山高路險,經濟落後,全村60%以上的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近一半的孩子也跟隨大人離開這裡,一部分家庭條件稍好點的就到場鎮學校周邊租房,帶孩子讀書,這樣一來留在當地的孩子就更少了,而這就讓已有60多年建校歷史的蘭地小學陷入「危機」。該校點負責人蔣應勇介紹,學校軟硬體條件設施落後,教師不願意來,孩子們也不願在這裡就讀,學校快辦不下去了,大家十分焦慮。
然而,這座學校曾是許多苗家人的讀書啟蒙地,幫助過不少人從這裡走出大山,在當地特別是苗家人心中有著極高地位。不僅如此,蘭地小學若撤併,當地幾十名孩子因經濟條件可能就失去讀書機會了。該校學生侯志濤的爺爺侯紹均說,「到鎮上讀書,路太遠;在鎮上租房子陪孩子上學,我家裡又實在拿不出錢來。」侯志濤家的情況,也是不少村民的現狀。學校何去何從令人深思。
精準幫扶發力 苗嶺小學「柳暗花明」
由於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孩子上學困難,村裡的老人病了都要好幾個人肩扛手抬二十公裡才到得了鎮上的醫院……這種狀況著實讓當地黨委、政府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2016年,在縣鎮村努力下,「十八拐」打通了第一條寬3.5米,11.4公裡的長的水泥路,近一半的村民解決了出行難題。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當地不少村民也發展起了特色種養產業,「羊咡壩」牌生態大米每斤賣到8元以上,當地傳統村落和「苗族·農耕文化」名聲鵲起,吸引了不少遊客,2019年團勝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團勝村的面貌呈現出巨大變化。
上羅鎮黨委書記李澤東表示,脫貧短期可靠扶持,長期靠產業,根本在教育,教育扶貧是徹底解決脫貧的重要推手,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圖為團勝村羊咡壩改造後的道路和村民住房(來源:珙縣上羅鎮)
必須把學校保留下來。為此,鎮村幹部幾乎每周都往蘭地小學跑,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完善基礎設施,配備學校電腦室,新修學校圍牆、補充體育設施、引進師資力量、美化校園……「為了讓貧困山區孩子能受到更好一點的教育,能使的勁都使上,村辦公室廁所緩一步修,省下來的錢也要先用於學校。」上羅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何銀波說。要解決好貧困山村孩子讀書難的問題,就必須儘可能地把學校建設好。
2017年至2019年投入共計30萬元改造學校,還配套建起了幼兒班,實現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讀幼兒園的夙願。2019年秋迎來了14名新生和一名新老師,如今已有38名學生。
圖為蘭地小學正在舉行升旗儀式(來源:珙縣上羅鎮)
「38名學生,對於城區學校來說可能一個班也不止這個數,但這就是我們的學生總數。」蔣應勇說,「十幾年來,我看到了這個學校的驚人變化,她的存在,就是為了讓山裡的孩子有書讀,他們有了知識,山村就有更好的未來,為了孩子,作為老師的我將在這裡一直堅守下去。」
來 源 ▏學習強國平臺、珙縣上羅鎮
本刊主編 ▏ 陳杰
責任編輯 ▏張萬裡 郭豔
編 輯 ▏王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