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背後,隱藏的是被愛的渴望。
作者 | 木棉
來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點擊收聽 主播 ___聽 溫情朗讀 | 製作 鳴天
父母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父母說「對不起"來自蘿蔔心理Psyrobot00:0014:46
人生的劇本未完待續,我們終究要學會為自己負責,通過成長打破內心對錯的平衡,放下怨恨、放過自己。
▷1◁
父親不嫖、不賭,
但是我恨他
我的一位男性讀者C在後臺留言:
「小時候,我家裡很窮,除了一處破舊的土坯房,外加幾畝地,啥也沒有。
兄妹三人都要父親撫養,有時候日子太難熬了,父親會在晚上去山裡撿石螺、撈魚蝦,早上拿去市場上賣,然後換點錢回來交電費、補給一點生活必需品,很辛苦。
母親在家帶三個孩子,還得忙地裡的農活兒,落下一身病,時常抱怨。
父親為了逃避壓力,在城裡找了一份汽修廠的工作,幾年下來,錢沒攢幾個反而養成了『酗酒』的惡習。
從我記事起,父親就開始喝酒,親戚朋友家但凡有紅白喜事,他永遠是那個喝得最多、嗓門最大、起鬨鬧事兒的角色。
在外面喝醉了,有幾次倒在路邊的麥地裡不醒人世,多虧同村人發現了把他背回家,不然喝死好幾回。
後來賣了一些地,家裡有點錢了,父親便辭了汽修廠的工作,說是回家幫我媽。
但回來後,他不幹家務,也不願意下地,一天三頓白酒,喝多了就不管不顧,在院子裡撒尿、摔東西、罵人,拉著我和我媽吵架。
父親常年酗酒、不務正業,我們幾個孩子生病了,要借醫藥費,開學了,要借學費,家裡最困難的時候,連30塊的電費都交不起。
我永遠記得那個夏天的傍晚,我和小夥伴走在放學的路上,隔壁村兩個又高又壯的男生突然跑到我跟前,當著所有人的面指著我的鼻子罵『欠錢不還不要臉,趕緊滾回家讓你爸還錢!』罵完後,把我推倒在地。
事後,我一個人躲在油菜花地裡大哭了一場。
成年後,因為學歷不高,我努力打拼,也很難在一線城市買房。
這些年,我很少回老家。父親便跟親戚朋友抱怨,說我不孝順、沒良心,但我真的不想面對他。
我越來越發現自己自卑、陰暗的一面,遇到大的問題就想逃,對孩子、老婆動不動就發脾氣。
我知道父親是個老實人,不嫖、不賭,但就是痛恨他酗酒、無能,他應該跟我媽,還有所有人道歉……」
一個酗酒成癮的父親,讓童年的C內心理想化父親的形象轟然倒塌,在他心靈深處埋下的是屈辱、羞恥、自卑的種子。
成年後的他,內心極度敏感,有嚴重的不配得感,難以與身邊人建立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2◁
母親偏心,但我不想變成「扶弟魔」
我的一位朋友S,目前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中層,收入不菲。
生活中溫柔、妥帖,職場上雷厲風行,是一枚「妥妥」的中年「白骨精」。
起初,我以為她出生非富即貴,相熟之後,才知道她的童年也是一段血淚史。
S出生在小鎮,家裡經濟條件一般,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
從小S就會幫母親做家務、照顧年幼的弟弟、給工廠加班的父親送飯。
但母親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一向偏愛弟弟,小時候她和弟弟吵著要吃冰棍,母親只會給弟弟買;
夏天吃西瓜,母親總是把中間的部分挖出來盛到小碗裡,留給弟弟吃;
就連吃一根甘蔗,母親都會把甜的那頭掰給弟弟。
S說,有一年發大水,母親提前半個月就把弟弟送到了城裡舅舅家,把她留下來看家。
後來,洪水決堤了,整個小鎮淹掉了大半,不到十歲的她不僅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反而幫著父母四處逃難、搬家。
從那一刻起,她便開始在心裡暗暗地恨母親,怨她一碗水從未端平。
後來她發奮讀書,考上了211,跳槽一家上市公司後,人生仿佛開了掛,購房買車、結婚生娃一樣也沒耽誤。
母親見她日子過得紅火,就開始提要求,讓她動用人脈關係,幫弟弟安排工作,「資助」20萬給弟弟買「婚房」。
一起喝茶閒聊,S嘆了口氣,問我:
「你說我到底是不是她親生的,有時候真的好懷疑。難道這輩子她心裡對我就毫無愧疚嗎?如今想要我報答,我真的給不了那麼多……」
一個重男輕女的母親,在S的童年時期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注和愛,讓她體會到的只有情感上的拒絕和忽視。
成年後,她只能用發奮讀書、努力工作來填補內心的「黑洞」,讓自己顯得重要而強大。
▷3◁
對抗的背後,隱藏的是渴望
過去很多年,我也曾怨恨過自己的父母。
怨他們在我生日時,捨不得為我買一塊像樣的手錶、沒有幫我讀上自己理想的高中、在人生最困難的階段沒能扶我一把。
我總是在幻想著,如果當初他們不那麼對待我,或許今時今日我能過上更體面的生活。
於是,我讀大學期間很少回家,參加工作後租不起房也不找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父母的聯繫越來越少。
即便逢年過節在一起,我也會在言語上和他們針鋒相對。
多年後,雖然沒有等到父母的道歉,但是我通過學習和成長終於走出來了。
如今,再回頭去看,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父母。只是因為年少輕狂,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一心想用對抗的方式去喚醒父母心中的愛。
我想,生活中會有許多人和我一樣,相比成長的艱難,總是更傾向於在站「受害者」的位置,去追責父母。
即便父母老去,我們依然幻想著他們能有所改變,終有一天能夠幡然醒悟,為當年的錯誤行為跟自己道個歉,最好能用正確的方式重新愛我們一遍。
如此,我們的內心才能達到某種平衡。
對抗背後,扯下怨恨的面紗,隱藏的也只不過是被愛的渴望。
▷4◁
為什麼父母很難跟孩子道歉?
在成人的關係中,個人行為受制於道德、法律的約束,以及各種人際規則的制衡。
自己做錯事需要承擔責任,給老闆、同事、朋友、甚至路人道歉都是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道歉的對象一下變成了孩子,那句「對不起」就變得如鯁在喉、難以啟齒了呢?
不是道歉太難,而是父母的自我防禦過重。
1、受文化影響
中國數千年的「孝道」文化,已根植於人心,這種文化催生出的傳統觀念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在我們父輩的認知體系中,一個家庭的最高權威就是父母,他們的地位不可挑戰、不可撼動,
2、視道歉為軟弱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是孩子心中的「Superstar」,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能夠為孩子遮蔽風雨、排憂解難。
他們把道歉「曲解」成軟弱,所以在親子關係中,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強大」的父母,竭力掩飾自己脆弱的一面。
3、完美主義傾向
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他們大都熱衷於沉溺在自己構建的完美世界中,在事業上追求成功和完美。
回到家庭中,他們也學不會輕鬆,不肯放過自己和孩子,跟孩子道歉意味著他們必須卸下完美的「面具」,面對真實的自己。
4、羞恥感
羞恥是一種自我意識層面產生的情緒體驗,它和個人自尊水平有關。
自尊感越強的父母,內心往往越強大,能夠HOLD住親子關係中的「不和諧」,而自尊感越弱的父母,內心往往越脆弱。
他們的自尊取決於孩子的順從,跟孩子道歉會讓他們感到強烈的羞恥和不適。
▷5◁
等不到那句「對不起」,
也要學會放過自己
我們70、80後中有很多人敏感、自卑、脆弱、無力,很大程度上是童年創傷留下的「後遺症」。
據某項調查數據顯示,有75%的人曾經歷過童年創傷,但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跟孩子真誠道歉的父母寥寥無幾。
或許,你就是那75%之中的1%,當然,我也是。
我們沒有生在一個溫暖、和諧的原生家庭,沒有遇到人格健康、能和孩子積極溝通,又有自我邊界的父母。
但我想說這樣的父母真的不多見,命中注定的事,得靠緣分。
大多數人的父母都是一般的父母,他們沒有多高的文化修養、沒有傾聽和共情孩子感受的能力,要麼只會用負向的方式表達情感,對你嚴格要求、處處控制;
要麼缺乏愛的能力,或出於現實困境的壓力,忙於生計,迫不得已冷落、忽視那個曾經小小的你。
但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再糟糕的父母也應該有「正向」的一面。
拋開恩怨、對錯,再不濟他們在養育中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哪怕這是關於愛僅有的一點點「證據」,對比父母給自己造成的傷害,內心多少會釋然一些。
即便父母依然不懂反思、我行我素,對你控制打壓、冷漠嫌棄,要挾索取,但我們已經長大,也必須長大,跟他們一爭高下不應該再成為我們人生的課題,如何用成人的方式去應對他們的「強迫性重複」,才是你最重要的功課。
或許你和我一樣,永遠等不到父母口中的那句「對不起」;
但人生的劇本未完待續,我們終究要學會為自己負責,通過成長打破內心對錯的平衡,放下怨恨、放過自己。
- The End -
文章簡介: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及木棉。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注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主播簡介:____聽,浙江杭州,臨床醫學專業&聲音療愈,從事醫療級精準體檢和心身醫學研究。微信ID:FUNTING8023,個人電臺: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聽說電臺》
圖片聲明:文章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