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最遙遠的等待:父母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2020-09-10 蘿蔔心理

對抗背後,隱藏的是被愛的渴望。


作者 | 木棉

來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點擊收聽 主播 ___聽 溫情朗讀 | 製作 鳴天

父母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父母說「對不起"來自蘿蔔心理Psyrobot00:0014:46
人生的劇本未完待續,我們終究要學會為自己負責,通過成長打破內心對錯的平衡,放下怨恨、放過自己。


▷1◁

父親不嫖、不賭,

但是我恨他


我的一位男性讀者C在後臺留言:


「小時候,我家裡很窮,除了一處破舊的土坯房,外加幾畝地,啥也沒有。


兄妹三人都要父親撫養,有時候日子太難熬了,父親會在晚上去山裡撿石螺、撈魚蝦,早上拿去市場上賣,然後換點錢回來交電費、補給一點生活必需品,很辛苦。


母親在家帶三個孩子,還得忙地裡的農活兒,落下一身病,時常抱怨。


父親為了逃避壓力,在城裡找了一份汽修廠的工作,幾年下來,錢沒攢幾個反而養成了『酗酒』的惡習。


從我記事起,父親就開始喝酒,親戚朋友家但凡有紅白喜事,他永遠是那個喝得最多、嗓門最大、起鬨鬧事兒的角色。


在外面喝醉了,有幾次倒在路邊的麥地裡不醒人世,多虧同村人發現了把他背回家,不然喝死好幾回。


後來賣了一些地,家裡有點錢了,父親便辭了汽修廠的工作,說是回家幫我媽。


但回來後,他不幹家務,也不願意下地,一天三頓白酒,喝多了就不管不顧,在院子裡撒尿、摔東西、罵人,拉著我和我媽吵架。


父親常年酗酒、不務正業,我們幾個孩子生病了,要借醫藥費,開學了,要借學費,家裡最困難的時候,連30塊的電費都交不起。


我永遠記得那個夏天的傍晚,我和小夥伴走在放學的路上,隔壁村兩個又高又壯的男生突然跑到我跟前,當著所有人的面指著我的鼻子罵『欠錢不還不要臉,趕緊滾回家讓你爸還錢!』罵完後,把我推倒在地。


事後,我一個人躲在油菜花地裡大哭了一場。



成年後,因為學歷不高,我努力打拼,也很難在一線城市買房。


這些年,我很少回老家。父親便跟親戚朋友抱怨,說我不孝順、沒良心,但我真的不想面對他。


我越來越發現自己自卑、陰暗的一面,遇到大的問題就想逃,對孩子、老婆動不動就發脾氣。


我知道父親是個老實人,不嫖、不賭,但就是痛恨他酗酒、無能,他應該跟我媽,還有所有人道歉……」


一個酗酒成癮的父親,讓童年的C內心理想化父親的形象轟然倒塌,在他心靈深處埋下的是屈辱、羞恥、自卑的種子。


成年後的他,內心極度敏感,有嚴重的不配得感,難以與身邊人建立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2◁

母親偏心,但我不想變成「扶弟魔」


我的一位朋友S,目前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中層,收入不菲。


生活中溫柔、妥帖,職場上雷厲風行,是一枚「妥妥」的中年「白骨精」。


起初,我以為她出生非富即貴,相熟之後,才知道她的童年也是一段血淚史。


S出生在小鎮,家裡經濟條件一般,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


從小S就會幫母親做家務、照顧年幼的弟弟、給工廠加班的父親送飯。


但母親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一向偏愛弟弟,小時候她和弟弟吵著要吃冰棍,母親只會給弟弟買;


夏天吃西瓜,母親總是把中間的部分挖出來盛到小碗裡,留給弟弟吃;


就連吃一根甘蔗,母親都會把甜的那頭掰給弟弟。


S說,有一年發大水,母親提前半個月就把弟弟送到了城裡舅舅家,把她留下來看家。


後來,洪水決堤了,整個小鎮淹掉了大半,不到十歲的她不僅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反而幫著父母四處逃難、搬家。


從那一刻起,她便開始在心裡暗暗地恨母親,怨她一碗水從未端平。


後來她發奮讀書,考上了211,跳槽一家上市公司後,人生仿佛開了掛,購房買車、結婚生娃一樣也沒耽誤。


母親見她日子過得紅火,就開始提要求,讓她動用人脈關係,幫弟弟安排工作,「資助」20萬給弟弟買「婚房」。


一起喝茶閒聊,S嘆了口氣,問我:


「你說我到底是不是她親生的,有時候真的好懷疑。難道這輩子她心裡對我就毫無愧疚嗎?如今想要我報答,我真的給不了那麼多……」


一個重男輕女的母親,在S的童年時期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注和愛,讓她體會到的只有情感上的拒絕和忽視。


成年後,她只能用發奮讀書、努力工作來填補內心的「黑洞」,讓自己顯得重要而強大。


▷3◁

對抗的背後,隱藏的是渴望


過去很多年,我也曾怨恨過自己的父母。


怨他們在我生日時,捨不得為我買一塊像樣的手錶、沒有幫我讀上自己理想的高中、在人生最困難的階段沒能扶我一把。


我總是在幻想著,如果當初他們不那麼對待我,或許今時今日我能過上更體面的生活。


於是,我讀大學期間很少回家,參加工作後租不起房也不找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父母的聯繫越來越少。


即便逢年過節在一起,我也會在言語上和他們針鋒相對。


多年後,雖然沒有等到父母的道歉,但是我通過學習和成長終於走出來了。


如今,再回頭去看,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父母。只是因為年少輕狂,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一心想用對抗的方式去喚醒父母心中的愛。


我想,生活中會有許多人和我一樣,相比成長的艱難,總是更傾向於在站「受害者」的位置,去追責父母。


即便父母老去,我們依然幻想著他們能有所改變,終有一天能夠幡然醒悟,為當年的錯誤行為跟自己道個歉,最好能用正確的方式重新愛我們一遍。


如此,我們的內心才能達到某種平衡。


對抗背後,扯下怨恨的面紗,隱藏的也只不過是被愛的渴望。


▷4◁

為什麼父母很難跟孩子道歉?


在成人的關係中,個人行為受制於道德、法律的約束,以及各種人際規則的制衡。


自己做錯事需要承擔責任,給老闆、同事、朋友、甚至路人道歉都是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道歉的對象一下變成了孩子,那句「對不起」就變得如鯁在喉、難以啟齒了呢?



不是道歉太難,而是父母的自我防禦過重。


1、受文化影響


中國數千年的「孝道」文化,已根植於人心,這種文化催生出的傳統觀念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在我們父輩的認知體系中,一個家庭的最高權威就是父母,他們的地位不可挑戰、不可撼動,


2、視道歉為軟弱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是孩子心中的「Superstar」,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能夠為孩子遮蔽風雨、排憂解難。


他們把道歉「曲解」成軟弱,所以在親子關係中,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強大」的父母,竭力掩飾自己脆弱的一面。


3、完美主義傾向


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他們大都熱衷於沉溺在自己構建的完美世界中,在事業上追求成功和完美。


回到家庭中,他們也學不會輕鬆,不肯放過自己和孩子,跟孩子道歉意味著他們必須卸下完美的「面具」,面對真實的自己。


4、羞恥感


羞恥是一種自我意識層面產生的情緒體驗,它和個人自尊水平有關。


自尊感越強的父母,內心往往越強大,能夠HOLD住親子關係中的「不和諧」,而自尊感越弱的父母,內心往往越脆弱。


他們的自尊取決於孩子的順從,跟孩子道歉會讓他們感到強烈的羞恥和不適。


▷5◁

等不到那句「對不起」,

也要學會放過自己


我們70、80後中有很多人敏感、自卑、脆弱、無力,很大程度上是童年創傷留下的「後遺症」。


據某項調查數據顯示,有75%的人曾經歷過童年創傷,但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跟孩子真誠道歉的父母寥寥無幾。


或許,你就是那75%之中的1%,當然,我也是。


我們沒有生在一個溫暖、和諧的原生家庭,沒有遇到人格健康、能和孩子積極溝通,又有自我邊界的父母。


但我想說這樣的父母真的不多見,命中注定的事,得靠緣分。


大多數人的父母都是一般的父母,他們沒有多高的文化修養、沒有傾聽和共情孩子感受的能力,要麼只會用負向的方式表達情感,對你嚴格要求、處處控制;


要麼缺乏愛的能力,或出於現實困境的壓力,忙於生計,迫不得已冷落、忽視那個曾經小小的你。


但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再糟糕的父母也應該有「正向」的一面。


拋開恩怨、對錯,再不濟他們在養育中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哪怕這是關於愛僅有的一點點「證據」,對比父母給自己造成的傷害,內心多少會釋然一些。


即便父母依然不懂反思、我行我素,對你控制打壓、冷漠嫌棄,要挾索取,但我們已經長大,也必須長大,跟他們一爭高下不應該再成為我們人生的課題,如何用成人的方式去應對他們的「強迫性重複」,才是你最重要的功課。


或許你和我一樣,永遠等不到父母口中的那句「對不起」;


但人生的劇本未完待續,我們終究要學會為自己負責,通過成長打破內心對錯的平衡,放下怨恨、放過自己。

- The End -

文章簡介: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及木棉。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注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主播簡介:____聽,浙江杭州,臨床醫學專業&聲音療愈,從事醫療級精準體檢和心身醫學研究。微信ID:FUNTING8023,個人電臺: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聽說電臺》

圖片聲明:文章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我們一直在等父母說對不起,父母一直在等我們說謝謝
    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出「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我們誰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狗十三》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出「對不起」。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少女從養狗丟狗尋狗,到最後平靜地吃狗肉還說謝謝,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一步步成為刀槍不入的大人。
  • 你等父母「對不起」,他們卻等你說「謝謝」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若說有父母不愛自已的兒女,恐怕會有很多人站出來訓斥孩子大逆不道。可事實上,有些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時期根本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給孩子留下的,只是伴隨一生的陰影與傷害。也就是為了說出去風光些。多給的部分,等婚禮結束,再讓閨女還回去就行了。」婆家人欣然答應,就多拿出了10萬元彩禮,把婚禮風風光光地辦了。沒想到母親卻罵她:「你這個白眼狼,還什麼還?我養你這麼大容易嗎?別說多給10萬,就算多給100萬,也是應該的!」「你婆家有錢,難道你就只顧自已嫁過去享福?
  • 學會跟孩子說對不起,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學會跟孩子說對不起,為自己錯誤的行為和話語道歉,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但父母那句說不出口的「對不起」,就像一根刺,深深地埋在了孩子心裡。生活中,許多父母在等孩子感恩,卻不知道,孩子也在等父母道歉。前幾天,朋友跟我吐槽,說兒子已經一個星期沒理她了。那天周末她正在家做午飯,鄰居帶著自家孩子火冒三丈跑上門,說是她兒子把人家孩子打哭了。她一聽就急了,立馬把兒子從書房揪出來,「給人家道歉,你這孩子怎麼亂打人呢?」「是他不對,他也打了我!」
  • 中國父母對孩子最難說出口的,不是「我愛你」,而是「對不起」
    「吃飯了」;「把衣服脫下來我給你洗了」;「我去趟超市你去不去」……當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時候,父母總是喜歡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就當事情過去了,從來沒有發生過。豆瓣中有一句話:父母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而我們等待著父母的一句「對不起」。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不要回答沒關係
    如果一個人對你說了對不起,那麼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沒關係。」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就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我們沒有其他更好的回答。確實,這個看似最正確的回答其實也是有一定的誤區的。如果對方跟你說了對不起,你回答了沒關係,這個時候就會給孩子一種錯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別人說了「對不起」,不一定回答「沒關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和孩子一起思考過:當你讓別人傷心的時候,你應該是說一句什麼呢?在生活中孩子有時候也會犯錯,會因為某些事情打擾到或者影響到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教會孩子學會道歉。真正的道歉不是簡單的說一句「對不起,不好意思」這麼簡單,而是要讓孩子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關於道歉這個話題,我一直想好好地跟大家聊一聊,我家兩個孩子在對道歉的認識上,最開始的時候是對「對不起」和「道歉」的困擾。
  • 父母要教孩子一件事: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不要回答「沒關係」
    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事情,人與人相處,有矛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為了從小培養孩子懂事講禮貌,很多家長都教育孩子:當面的小朋友和你道歉的時候,你一定要說一句沒關係,這樣才是正確的,才會成為人人都喜歡的乖寶寶。
  • 這世上,除了「對不起」,我們還欠孩子一句「謝謝你」
    ,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將來孩子也會變得更有獨立性和有同理心。」對不起」,我們還要對孩子說「謝謝你」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父母在引導孩子對於別人的幫助要說一聲「謝謝」。
  • 有多少父母欠孩子一句「道歉」這可能是孩子一生的等待
    潛意識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掩蓋內心的自卑,為了想向父母證明自己的價值,我是好的,並非像你所說的那樣。看到我現在那麼好,你們該承認了,承認你們當年錯了。這樣的等待,從孩提可以一直到年邁,有的人為此放棄了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有的人拼到身體徹底垮掉;有的人表面風光,內心卻極度空虛;有的人即使走到人生頂峰,也總被抑鬱、焦慮深深困擾。
  • 「憑什麼說謝謝?」孩子缺乏感恩心,父母要警惕孩子變成白眼狼
    從說謝謝開始有些父母,會教孩子很多人生道理,也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他們希望孩子能夠處處領先於他人。但是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教育,那就是讓孩子學會說謝謝。什麼叫禮貌?很多人會舉出一堆例子,其實禮貌就蘊藏在那一句「謝謝」中。
  • 如果父母錯了,就向孩子好好說一句「對不起」吧
    當然,也有一些父母會說:「是爸爸/媽媽錯了,你想要點什麼嗎?」這種補償式的道歉方法也是心有內疚卻重面子父母的常用方法。比較容易讓孩子氣憤的往往是那種「雖然我不對,但我是為你好」的方式。這樣的父母往往會找一些藉口來迴避自己的錯誤,而著重強調自己的一片好心。
  • 孩子需要的道歉能力,不是他人說對不起時,娃說的「沒關係」
    但不久,兩個孩子就為了玩具吵起來了,這一搶一拽玩具壞了,於是小李對孩子說「你這麼大了,怎麼這麼不懂事,不讓著點妹妹,害的妹妹都哭了,快點說對不起」,但無論怎麼說,小李的孩子就是不張口說對不起。氣的小李差點沒動手揍孩子。
  • 為什麼父母等待孩子的感謝,孩子等待父母的道歉 他們都等不到?
    父母在等待孩子的感謝,孩子在等待父母的道歉,結果他們永遠都等不到彼此想要的。這是網絡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相信很多曾經的孩子看到這句很有感觸,感同身受直擊心靈,而很多父母看到這句則是一臉茫然,外加詫異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居然在等待自己道歉。
  •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對不起」
    當時正好在市中心,等地鐵的人很多,大家站在等待區排隊,原本相安無事。後來一對母子過來,小男孩可著勁兒往人堆裡竄,擠到隊伍中間靠前。媽媽就跟在他身後,一邊笑著說:「你這孩子,別亂跑啊。」一邊若無其事地跟著孩子一起插隊。
  • 孩子的成才,對父母是一場災難
    很多人們生活中,最怕的事情總有「借錢」這一項。但是,「孩子開始學」也慢慢的成為有些人害怕的事情。沒有成為父母的年輕人對此不太感覺,有孩子上學的家長對此更有感受。從小學開始,接孩子上學和放學總會有出現家長的身影。對於孩子家庭實力和背景,總有人格外關心。除了一部分老師,還有一部分同為家長的孩子父母。
  • 有人,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這個世界上有的人真的是不適合做父母的」家,當我們愛稱它為溫暖的避風港灣時,還有人稱它是「到死都不會原諒的地方」。爸媽,當我們最愛時,還有人最恨。每個小孩的內心都是柔軟和稚嫩的,在你說起來輕飄飄的一句話,有時比你一巴掌扇過去都痛。其實我也明白,他們不是在刻意中傷我,我覺得有時是我自己太矯情脆弱了吧。世界上那麼多父母離異的孩子,怎麼就我一個人要死要活的。
  • 說「謝謝」比說「對不起」更好!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師長與父母都要我們常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以示對別人的禮貌。但你有沒有發現到現在的人們常常把「對不起」掛在嘴邊?事實上有大多數的人們在表達自身的心意上,為了避免尷尬的場景常以迂迴的話術來表達內心感受。原本的意思除了變得扭曲外,也讓聽的人不甚高興。或許我們應該學習著如何誠實表達內心的感謝話語而不是再以負面的話回應著。
  • 憑什麼我要向孩子道歉?多少孩子,在等父母一句「對不起」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吧,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很難真正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但是孩子還是會記掛在心裡的,TA只是在等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罷了。其實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當無意中傷害到孩子的時候,要及時彎下腰,跟孩子說聲「對不起」。
  • 為什麼你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你說「對不起」?
    當情感勒索發生在親子關係中時,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痛苦。掌握欲強的父母不願意放棄對子女的控制。父母對孩子擁有權力,是因為孩子需要依賴於父母去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當孩子初降生時,父母掌控著他的一切。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的能力慢慢增加,父母的權力自然就會縮小。 但有些父母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願意放開對孩子的控制。
  • 孩子最想聽父母說的幾句話「對不起,我愛你,我相信你」你懂嗎?
    每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指責,尤其是當家長誤解自己的時候。孩子渴望家長的那句「對不起」,是想得到家長的理解,讓家長知道這不是我的錯,是你誤會了我。然而,當這句「對不起」遲遲沒有到來時,孩子內心的委屈、傷痛,也正一點一點地累積著。所以當家長意識到自己誤解了孩子,應當及時真誠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