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

2020-12-09 光明日報

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的辦公室,12本民情日記本十分顯眼。這些日記本,詳細記載了50歲的樊勇3年間與群眾共同奮鬥的魚水深情,以及敦巴格村在脫貧路上的發展與變化。翻開一冊日記,躍然眼前的是:白天走幹講,夜晚讀寫想。珍惜從機關到農村寶貴的經歷何嘗不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2018年1月31日,樊勇從新疆民政廳被派到敦巴格村擔任村第一書記。3年來,他白天在農田裡與村民一起勞動,晚飯後去各小組走訪、開會,經常是凌晨才回宿舍,這些日記大多是那時所寫。

「今天幫布海迪且要回了賣木頭的錢,看到布海迪且高興的樣子,我心裡也特別開心。」樊勇在2018年8月5日的日記裡這樣寫道。在得知村裡十幾戶村民被鄰村木材廠拖欠木材款、多次討要無果時,樊勇挺身而出,多次與木材廠老闆協商,在木材廠所在村的村委會和村第一書記的協助下,最終成功為村民討回欠款。

「最近心情特別好,看到鄉親們一個個都有工作、都有錢掙,也算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日記中多次記錄了樊勇帶領村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心情。發展產業帶動就業是穩定增收的重要舉措。樊勇協調多方支持,爭取項目資金,採取「村黨支部+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展牛羊養殖和蜀葵子、玫瑰花等特色種植,帶動村裡養殖、種植、旅遊發展,目前,180多名村民實現了就地創業及就業。

村裡的富餘勞動力較多,全部就地就業面臨困難。樊勇指導村兩委制定《鼓勵外出務工十二條措施》,成立託畜所,將有外出就業意願村民的牲畜全部託養。同時,組織工作隊隊員、村黨員、村幹部成立志願者服務隊,及時幫助外出就業、孤寡老人冬播夏收,讓村民安心外出務工。當前,全村940餘人已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就業。

去年到喀什地區巴楚縣拾棉花的阿卜杜熱合曼·圖爾迪瓦柯個人實現增收3萬餘元。結束季節性務工回來的他,緊接著又在村委會的幫助下,開了一家鞋店,每個月穩定收入2000餘元。今年,阿卜杜熱合曼家人均收入達到20000元,家裡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我們將繼續總結經驗、鞏固成果、樹立信心,尋找更多穩定長效增收的路子,造福更多鄉親們。」樊勇在日記裡堅定了他對村子未來發展的信心。

樊勇的民情日記中,還記錄了諸多他幫助村裡解決困難、走向幸福生活的奮鬥故事。

村民伊力瓦柯·夏克爾家裡有5口人,夫妻兩人和其他親戚都在外務工,家裡3個孩子還在念書,眼看著天氣轉涼,6畝蘿蔔成熟後面臨無人收的狀況。樊勇得知後,馬上組織志願者服務隊前去幫忙。隨後又及時聯繫墨玉縣相關單位,將蘿蔔全部銷售,保證了伊力瓦柯·夏克爾家的生產收入。

為保障村民夜間出行安全,樊勇引進項目資金為村裡安裝了300盞路燈;將村民的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積極聯繫社會組織,為村裡的殘疾人爭取輪椅、拐杖、助行器等輔助器具;協調新疆民政康復中心、靜寧醫院、榮軍醫院、新疆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為村民義診送藥,開展衛生健康宣講……

從日記本裡細細數來,工作隊為村民辦實事好事就達150餘件,解決村民困難訴求210餘個,解民憂的同時溫暖了民心。如今,村民見了樊勇,常會熱情地拉著他的胳膊說:「我家今天做抓飯了,快進來吃點……」

「欲問碩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如今,村裡環境變了,生活條件好了,老百姓日子美了,每家每戶歡聲笑語多了,鄉親們過得幸福我就快樂。」11月17日深夜,樊勇將這些話寫在了日記裡。

(本報記者 王瑟)

相關焦點

  • 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_新華報業網
    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  ——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的辦公室,12本民情日記本十分顯眼。
  • 民情日記百餘本 社區自治心氣兒足
    九道灣社區的民情日記始於2005年,至今已超過百本民情日記涉及每門每戶院落布局和戶數都「門兒清」東城區北新橋街道九道灣社區居委會主任、黨委書記王淑梅領著北京青年報記者上了居委會二樓,在會議室的書櫃裡,躺著20多本厚厚的民情日記。「原來有100多本,好多被人借走學習去了,現在就剩下這二三十本了。」
  • 「我的扶貧故事」3年4本民情日記10本會議記錄|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
    我叫趙寧,2017年4月,我被遵義市委選派到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板村開展駐村工作,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嚴格按照駐村工作相關要求,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廉潔奉公、攻堅克難,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駐村3年多來,我走訪了了全村7個村民組511戶,走訪最多的每戶達50餘次,最少的也是兩次以上。我月平均駐村22天,先後做民情日記4本,會議記錄10本,撰寫請示報告、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心得體會、經驗交流、信息簡報等各種文字材料130餘篇20多萬字,參與或組織召開群眾會開展政策宣講培訓50餘場次。
  • 【最美基層幹部】農村網格管理員6年記滿9本民情日記——「芝麻...
    3日下午,幾個村民組長和平安志願者圍坐在南通啟東市海復鎮廟基村倪伯蒼家的方桌子邊,開始了本周第一次網格民情懇談會,匯總梳理這兩天網格中的風險隱患、群眾問題訴求,倪伯蒼認真做著記錄。  倪伯蒼是啟東市海復鎮廟基村編號071706網格的管理員,也是2012年啟東市實施網格化服務管理選聘的第一批網格員之一,負責的片區共有300多戶家庭。
  • 全國模範倪伯蒼:十年寫下60萬字「民情日記」
    近日,司法部決定評選表彰一批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倪伯蒼成為我市3名(擬)受表彰的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之一。他花了十年時間,寫下了60多萬字的「民情日記」。大到國家方針政策的實施、法律的頒布,小到村規民約、矛盾調處,倪伯蒼的「民情日記」裡包含了與村民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
  • 「網上民情日記」,打通幹群交流「腸梗阻」
    (12月7日 新華網)浙江紹興市公安局針對民意感知靈敏度不足、民意監督實效性不強等問題,創新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主動將公安工作的評判權、監督權交還給群眾。特意打造新時期「網上民情日記」,讓一個個訪評員,通過一路路電話打撈市民群體中那些「沉沒的聲音」,這對服務好群眾,肯定是大有幫助的。
  • 平涼崆峒:民情日誌裡的幫扶情
    走進崆峒區大秦鄉大張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的辦公室,4本民情日記本躍然入目,翻開一本記錄著這樣一句話。  這些日記本,詳細記載了幫扶工作隊兩年間與群眾共同奮鬥的魚水情和大張村在脫貧路上的變化與發展。  2019年6月9日,崆峒區融媒體中心幹部梁驍、馬興平、張瑩被派至大張村駐村幫扶。
  • 北侖小港街道386篇「民情日記」詮釋百姓情
    浙江在線04月17日訊2012年伊始,北侖區小港街道的機關幹部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每人手持一本輕便而厚重的民情日記,來往穿梭於農村基層和街道辦事處之間。  隨著基層組織建設年的深入開展,小港街道黨工委給每個機關黨員幹部下發了一本「民情日記」,用以記錄村民反映的大事小事,如實記錄群眾心聲,實實在在解決群眾所反映的難點問題。  通過「民情日記」解決群眾難題已成機關幹部的共識。群眾對違章建築意見大,該街道江南工作站站長潘志華在實地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向城管執法中隊進行了反映。
  • 幫扶困難群眾 化解矛盾糾紛 農村網格員手寫60萬字民情日記
    中國江蘇網訊 7年光陰,23本民情日記,手寫60萬餘字,這組數字的背後是一位72歲的農村兼職網格員。2012年,倪伯蒼成為啟東市實施網格化服務管理選聘的第一批網格員之一,從那時起,他以海復鎮廟基村第一網格兼職網格員的身份,幫扶困難群眾、化解矛盾糾紛、守護網格安全。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可2016年父親意外離世,那時我還在省外就讀大三,3個弟弟妹妹都還在讀初、高中,生活的重擔一下都壓在了我母親身上。她從此沒日沒夜地工作,只為了掙夠我和弟妹的生活費和學費。看著母親日益消瘦的臉頰和兩鬢的白髮,我哭過、迷茫也無助過,甚至想過放棄升大四,只想趕緊進入社會,上班掙錢供弟弟妹妹們讀書,替母親分擔一點家裡的負擔。
  • 【脫貧故事】楊叔的脫貧日記⑫ | 健康扶貧送上門(2019年5月)
    【脫貧故事】楊叔的脫貧日記⑫ | 健康扶貧送上門(2019年5月) 時間:2021-01-09 23:57:33  來源:群眾新聞客戶端
  • 赫章縣坪子村第一書記梁勝:駐村4年寫下百萬字民情日記
    他就是2020年被中共貴州省委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的畢節市人社局派駐赫章縣雙坪鄉坪子村第一書記梁勝。駐村四年多來,梁勝走訪群眾萬餘人次,幫助群眾辦理大小實事、好事千餘件次,寫下100多萬字的民情日記和工作記錄。
  • 奉新縣農牧漁場「民情家訪」解民憂
    奉新縣農牧漁場「民情家訪」解民憂 2020-12-09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腳印 傾情促脫貧丨七星關區林口鎮新莊村駐...
    2018年1月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誓師大會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衝鋒號,千名黨員幹部冒著嚴寒,奔赴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路上,我也一樣,告別了舒適的辦公室來到脫貧攻堅一線,近三年的駐村工作讓我感慨良多,如今,我的辦公桌上已寫滿整整三本《民情日記》。
  • 村口的「脫貧故事會」
    當天,宣講團團長梁海磊要為徐堂村村民作「脫貧攻堅奔小康」專題宣講,闡述開展志智雙扶的重要意義。  梁海磊簡單跟村民做了個自我介紹後,就直奔主題站在人群中開講啦。「大家知道在咱們金華鎮西邊的溧河鄉,有個叫十里舖的村子,村裡有個叫張久愛的貧困戶,2015年、2016年,張久愛的丈夫和母親相繼患癌去世,留下多年治病欠下的外債和一雙正在讀書的兒女。
  • 從扶貧日記裡,感受來自脫貧攻堅火線的「硝煙味」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該書的推出,是站在「風口」下,讓脫貧攻堅之風勁吹。同時,觀潮君認為,此書不僅解鎖「扶貧密碼」,也是一份難得的扶貧印記,可以更好留存三湘大地波瀾壯闊精準扶貧的歷史畫卷。這也是為什麼,該書引發廣泛熱議的原因,它見證著脫貧攻堅戰的「時代記憶」。《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由近百篇獨立成章的日記組成,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
  • 鏡頭聚焦脫貧故事,《一個都不能少》等20餘部電視劇忠實記錄脫貧路...
    之後的播出表上,中國電視劇還將以更多真摯作品回應時代的重大主題,向世人講好「最成功的脫貧故事」。3月10日下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網絡視頻會議,推進20多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和播出調度工作。這一態勢何以扭轉,我們又為何有信心在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那一個個被中國大地銘記、為世界減貧脫貧事業做出貢獻的中國方案,便是答案的一部分,也是這20多部劇的核心競爭力。畲族人管本族青年叫「山哈」,《山哈鬧海》的主人公就是生活在福建寧德的畲族青年。上世紀70年代末,雷恆水是需要關照的特困戶,故事尾聲,他不僅個人脫貧還帶領畲漢群眾實現共同富裕。
  • 石獅民情日記 永寧老街煥新生
    民情日記時間:5月21日地點:永寧老街天氣:陰雨  今天早上,永寧老街管線整治及立面改造方案論證會在永寧鎮舉行,各相關部門負責人、永寧鎮文史愛好者共同參與了會議,其中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已經是老街規劃方案的第七次會議,「除了第一次會議,後面六次都對方案作出了修改,也就是說這份方案至今已經改了六次。」該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