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曹怡然 通訊員 吳雙
9月1日下午5點多,南陽市宛城區金華鎮徐堂村,結束了開學第一天課程的孩子們陸續放學往家趕,幾個調皮的幼童在房前屋後與小狗嬉鬧,村支書張海群招呼了幾個正在路邊嘮嗑的村民,搬了十來把椅子和一張小木桌放在村口的遊園邊,有村民邊搬邊向張海群打聽:「這是弄啥呀?」
「弄啥哩,請大家來聽說書哩,你一會兒也得發個言啊!」張海群一邊掛條幅一邊和村民打趣。張海群所說的『說書』,其實是宛城區委宣傳部開展了近十年的「百姓宣講團」志願服務活動。當天,宣講團團長梁海磊要為徐堂村村民作「脫貧攻堅奔小康」專題宣講,闡述開展志智雙扶的重要意義。
梁海磊簡單跟村民做了個自我介紹後,就直奔主題站在人群中開講啦。「大家知道在咱們金華鎮西邊的溧河鄉,有個叫十里舖的村子,村裡有個叫張久愛的貧困戶,2015年、2016年,張久愛的丈夫和母親相繼患癌去世,留下多年治病欠下的外債和一雙正在讀書的兒女。2016年被確定為貧困戶後,張久愛一家享受到了低保、醫保救助、教育補貼、公益崗位等扶貧政策,張久愛還去參加了家政公司的培訓,幹起了專業保潔員,生活雖然拮据但總算慢慢走上正軌。」
「2017年夏天,張久愛的兒子高考後被西北工業大學錄取,學校老師跟她說這是全國『985』『211』的重點大學,張久愛說我沒文化哪兒懂這些,只想著兒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上學的夢想,高興孩子踏出了『改變命運』的第一步。之後卻擔憂起來,自己家這情況,怎麼供得起一個大學生啊?
這個時候,駐村第一書記靖會平來到張久愛家,詢問孩子的錄取情況,張久愛和她說了自己的擔憂,靖會平對她說,如果農民不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則在更大規模和更深程度上積累貧困,陷入『家庭收入低—沒錢投資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業機會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這樣一種貧困代際傳遞而難以自拔的境地。孩子爭氣一定要讓孩子順利入學就讀,學費生活費方面有教育扶貧政策,駐村工作隊也會積極幫助籌措。聽了第一書記的話後,張久愛暗自下定決心,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才。今年張久愛的兒子已經大學畢業考上了研究生,幹了一年多保潔員後,張久愛也開起了自己的家政公司,帶領村裡的姐妹們用勤勞與技能共同致富。」
聽梁海磊講完張久愛的脫貧故事,村民們都嘖嘖稱讚。
「理論只有到達群眾,才能產生巨大力量。」當天的宣講會現場,除了提前接到通知的貧困戶,其他村民都是臨時自發趕來的。有的村民邊聽邊看著孩子趴在椅子上寫作業,有的村民剛巧騎著電動車外出歸來,索性就坐在電動車上聽起來。宣講結束時,已是暮色四合,村民們仍在回味談論一個個鮮活的脫貧勵志故事,想必在他們心中,對「志智雙扶」也有了新的認知。
宛城區「百姓宣講團」開始於2010年。為「讓黨的創新理論離百姓更近更親」,宣講團分赴城鄉社區、學校、機關等,「對接上情,融合區情,適應民情」,組織「微課堂」,開展「微宣講」,先後設置有關鄉村振興的主題黨課和培訓課140多個,培養「群眾教員」,組建「明星團隊」,通過群眾講給群眾聽、群眾演給群眾看、群眾帶動群眾學等豐富的宣講形式,開展各種宣講活動3500多場次,受益20多萬人次,受到基層幹部群眾的廣泛歡迎,逐步實現了「百姓宣講」的制度化、規範化、長效化,「百姓宣講團」已成為宛城區打通理論通往民心「最後一公裡」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