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和孩子去海洋公園玩了一天,回來後按平時的習慣周天帶他去學畫畫。
可能周六玩得太開心了,小傢伙突然纏著我撒嬌,「媽媽,我不想畫畫 ,我要去公園玩......」,還大哭大鬧起來,看著淚流滿面的孩子,我當時也有些心軟,但最後還是狠下心來,讓他一定要去學。
孩子當時氣鼓鼓的,還是乖乖地去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問題: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想放棄時,要不要逼孩子一把?做父母的到底push到何種程度,才不算對孩子的強迫呢?
其實應該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
那孩子的「快樂」和家長的「苦心」,是否可以兩全?
《戰國策》有一句流傳千古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因為孩子對於人生和社會的認知是有限的。
歌手周杰倫在演講節目《開講啦》中不無玩笑地談起自己出道後,同公司的師姐徐若瑄來拍《可愛女人》的mv,「她當時是女神哎!她來拍mv,竟然問我,能不能教她彈鋼琴,那時候我才發現學鋼琴是對的!」
這當然是玩笑話,但周杰倫同時也坦誠,自己小時候成績不好又喜歡打球,考不上大學。如果不是鋼琴,他不可能發揮出自己的音樂才華,改變平凡的人生,更不可能在北京大學的百年紀念講堂來給全國最優秀的年輕人演講。
如同他歌裡唱的: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為什麼別人在那看漫畫
我卻在學畫畫對著鋼琴說話
別人在玩遊戲
我卻靠在牆壁背我的ABC
我說我要一臺 大大的飛機
但卻得到一臺 舊舊錄音機
為什麼要聽媽媽的話
長大後你就會開始懂了這段話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劉星和小雨在「吐槽」媽媽沒有給自己報名興趣班,「如果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號,或者吹薩克斯。」
劉星媽媽:「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
劉星說完,媽媽頓時語塞。
對啊,孩子不願意學,難道家長不知道讓孩子學嗎?
孩子的人生有無限可能,但他暫時無法知道。
在原則性問題上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規劃自己的人生,是父母的責任,這當然沒有錯。
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一味的放縱。
近年來許多家長奉行「快樂教育」的原則,表面上是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想學興趣班就學,不想學就不學,實際上是逃避了幫助孩子成長的責任。
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一味的放縱,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道路,體會到付出之後收穫的成就感。
放棄一件事情並不會快樂,相反,放棄只會帶來更多的挫敗感,真正的快樂,往往建立在經歷艱難和挑戰之後的自我突破。那種快樂是自我認同,是樂觀和自信,而這種快樂,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去努力的。
鋼琴家郎朗的成長故事已經被講了太多遍了,然而大家只關注到父親郎國任曾經讓郎朗「去死」的失控時刻,卻少有人強調,是父親最早發現了郎朗的天賦,並堅持讓他走這條道路,鋼琴其實是這對父子「共同的夢想」。
郎朗小時候鋼琴「事業」受挫之時,曾經與父親冷戰,三個月沒碰鋼琴。
某天郎朗在菜市場裡遊蕩,隨手去敲西瓜聽聲音,這時,賣西瓜的小販看到了他,對他說:「你像在敲擊一件樂器。」
郎朗聽到他這麼說,回答道:「我是個退休的鋼琴家。」
小販被逗樂了,問:「你幾歲呀?九歲半?九歲半你就退休啦?」遇到一個對自己感興趣的陌生人,郎朗變得很想聊天,開始和他傾訴這件他在心底壓了很久的事。
這個小販後來被郎朗稱作二叔,成了 他的朋友。熟悉之後,郎朗帶著他爸見了這個二叔,於是二叔就成了他們之間的傳話人,二叔還經常帶點東西去給他們做飯。有一天,二叔讓郎朗彈首曲子給他聽,郎朗終於重新開始彈鋼琴。
在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裡,沒有人注意到,小小年紀的郎朗,內心也認為自己是「鋼琴家」的。
試想如果他恨透了父親,對鋼琴沒有絲毫的興趣,怎麼會在內心對自己有這樣的身份認同,怎麼會因為自己的鋼琴事業暫時停滯而心情鬱悶,又怎麼會被「二叔」無意中的話觸動呢?不用彈琴了,不是應該高興還來不及嗎?更不用說他從7歲就開始保持高強度的訓練,這不是光靠「棍棒」和父親的威嚴就可以堅持下來的。
郎朗的早期的鋼琴老師朱雅芬教授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說,她當時就察覺出了郎朗的天分,別的孩子彈鋼琴,會緊張地看著她,等她評價,而郎朗則是表演,似乎只是想給她看。
所以說,年幼的郎朗對自己的天賦多少有所覺察,也能夠享受到彈琴帶給他的樂趣,懂得這件事情對自己的意義。
父親所做的,是在這一切的基礎之上推他一把,天才少年郎朗才得以長久地與鋼琴為伴。
郎朗的成功自然是無法輕易複製的,但是從他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家長和孩子為了同一個目標各自努力的狀態。
聰明的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支持孩子、陪伴孩子,成為孩子的「戰友」而不是「敵人」,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教會孩子「堅持」,而不是「逼」孩子堅持。
真正愛孩子,不是給他無限的自由和一味放縱,而是適當的時候逼孩子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