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1日 05:24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龍象共舞」需兩國民意相向而行
紀 言
自6月15日中印邊防部隊在兩國邊境地區加勒萬河谷發生肢體衝突以來,兩國民意對立升級。當前形勢下,需要為緩和局勢與妥處問題創造良好氛圍。理性地看,中印友好合作有著堅實基礎,兩國民意相向而行有著歷史根基和現實機遇。
一是傳統友誼深厚。中印都是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兩國友好源遠流長,交流互鑑亙古至今。中印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長達2000多年。2014年9月訪印期間,習近平主席舉例談起中印文化的相通之處:「中國太極和印度瑜伽、中國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國人民數千年來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千百年來,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共存互鑑,共同構建了東方文明的基石。唐玄奘、泰戈爾、柯棣華被稱為中印友誼的代表。對彼此文化傳統的了解與認同是中印民眾間無形而強大的精神連接,構築了中印友好的堅實民意基礎。
二是發展道路相鑑。中印歷史遭遇相似,同為金磚國家成員,同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同處於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印都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外來幹涉,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中印都主張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巴西福塔萊薩同莫迪總理初次會面時曾說,中印作為兩個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處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最珍惜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兩國的理想和目標息息相通。
三是發展利益相容。2019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金奈會晤中對莫迪總理表示,中方希望自己發展得好,也希望印度發展得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兩國利益訴求的交匯點和共同點日益增多。習近平主席曾引用鄧小平的話說,「只有中印都發展起來了,才會有真正的『亞洲世紀』」。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也曾說,「印中走到一起是亞洲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國家,中印在維護亞洲和平穩定、實現亞洲繁榮振興方面擁有共同利益,理應攜手合作。中印合作也將為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貢獻東方智慧和東方力量。
四是人文交流廣泛。中印在數千年的人文交流過程中留下了豐富的物質與精神遺產,成為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佳話。當前,在兩國領導人戰略引領下,中印人文交流蔚然成風,成為兩國關係的新亮點。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印期間與莫迪總理共同啟動了「中國—印度文化交流計劃」。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武漢會晤時達成建立中印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重要共識,迄今已舉行兩次會議,在文化交流與文物保護、教育合作與語言教學等多領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人文交流機制化的「加分效應」逐年凸顯,為兩國民眾增進了解、傳遞友誼、凝聚共識搭建了平臺,為形成中印27億人民的大交流、大合作,實現「龍象共舞」奠定了堅實基礎,營造了良好環境。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良好的民意基礎符合中印兩國的長遠利益。針對目前中印邊境局勢,兩國均有必要穩定國內民意,為外交行動留出空間和餘地。兩國民眾亦有必要保持客觀、冷靜和理性,避免兩國民意對立加劇局勢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