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博覽館:記錄媒體歷史,回看香江百年

2020-12-16 騰訊網

香港新聞博覽館坐落在一段悠長的上山石階旁,是一棟兩層高,通體刷成白色的小樓。外形簡潔,沒有多餘線條的包浩斯風格,提示著建築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已經有60多年歷史。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下午3點,上環的必列者士街2號,玻璃感應門應聲而開,施永遠邁著大步進來,與工作人員點頭致意後,接過一張工牌,扣上西裝口袋,然後走向參觀的人群:「各位街坊,大家請跟著我的腳步,我們從這裡開始。」

施永遠是一名有著三十多年從業經歷的資深記者,曾經供職於多家媒體,輾轉報館、電臺和電視臺之間,4年前從香港電臺助理廣播處長的任上退休後,必列者士街2號便成了他每周必到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港島上環地區的一個舊街市(市場),在一批資深媒體人的運營下,改建為「香港新聞博覽館」。上下兩層,總計不過一萬呎(約900平方米)的博物館,從媒體的角度述說香港自開埠以來,從一個小漁港到國際金融中心所走過的百年曆程。

每當有街坊前來參觀,施永遠都會指著館內展覽的報紙版樣、採訪設備,以親歷者的視角,將新聞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要讓香港人有一個地方,去知道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發生過什麼。」

香港新聞博覽館入口處地面上寫著一句話:「記者更需要不斷學習、敬業樂業、誠懇、誠實、謙虛。」提醒著每一個來訪的同行後輩:怎樣才能稱之為一個「好記者」。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必列者士街2號

香江的百年媒體博覽館

與永遠步履匆匆的中環相比,被一條又一條上坡路隔開的上環,安靜得像一個郊區小鎮:合抱的榕樹垂下長長的絲絛,唐樓外牆被粉刷的五顏六色,背街的一面畫滿各種現代風格的塗鴉。

香港新聞博覽館坐落在上環必列者士街一段悠長的上山石階旁,是一棟兩層高,通體刷成白色的小樓。

每一個進入香港新聞博覽館的人,都會注意到入口處地面上的一句話:記者更需要不斷學習、敬業樂業、誠懇、誠實、謙虛。

這句話出自博覽館創始人之一陳淑薇, 同時也是她的職業理念。在香港商業電臺供職40年,做過記者和主播的陳淑薇,被很多香港人稱為「May姐」。新聞博覽館在2018年12月開門時,陳淑薇將這句話寫在了入口處,提醒著每一個來訪的同行後輩:怎樣才能稱之為一個「好記者」。

如果不仔細看落款,很容易忽略門楣上「香港新聞博覽館」幾個字,出自居港的已故國學泰鬥饒宗頤之手,「當時想成立這個博覽館,找到老先生,他覺得想法很好,說香港應該有這麼一個地方,便很快題了字。」陳淑薇告訴新京報記者。

博覽館一層是展廳和體驗臺,二層則是互動空間和演講廳,加一起,不過一萬呎。整個展覽空間按照報紙、電臺、電視和新媒體進行分類,並設置有香港媒體「內地採訪70年」等主題展區。

整個展覽空間按照報紙、電臺、電視和新媒體進行分類,並設置有香港媒體「內地採訪70年」等主題展區。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香港是中文媒體的發源地之一」,施永遠會向每一個到訪者介紹,在晚清時期,包括孫中山等在內的革命黨人如何通過舉辦報紙,宣傳革命共和的思想。

實際上,孫中山與必列者士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街之隔的中西書院舊址,曾經是孫中山讀書的地方,而新聞博覽館所在的必列者士街2號,之前是一座修道院,孫中山早年曾在這裡受洗。而在不遠處還有一條「孫中山小徑」。居港時期的孫中山,曾經日日從這裡上山,來到《中國日報》社,與革命黨人討論社論。

施永遠告訴新京報記者,面朝中國內地,輻射南洋地區的地理位置,使得香港成為一個信息交換的中轉站。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誕生了一大批新聞媒體,一度是遠東地區的信息流通中心。

「英國人在1840年獲得對香港島的控制權之後,第二年便創辦了報紙,宣傳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很快中國人也創辦了自己的媒體」,施永遠介紹,香港出版的各種中英文報紙,不但在本港銷售,還沿著珠江運往內地,甚至過海進入南洋市場,「應該說,香港是中文報業的發祥地之一」。

新聞博覽館展出的一張張報紙版樣和報頭圖案,記錄下了這段歷史。

遊客在報紙展覽區參觀。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活化」老建築

新聞五線譜記錄人間百態

媒體記錄時代,誰來記錄媒體?一批香港的資深媒體人開始思考。

2008年,時任香港《經濟日報》總編輯的陳早標率團訪問美國,在華盛頓,一行人參觀了新聞博物館。上下六層樓,恢弘氣派的博物館,讓同行的香港新聞界人士感慨:香港何時能有這樣一個記錄媒體歷史的地方。

「一件事情,只要你願意去做,有意志力,就一定做成。」陳淑薇介紹,回到香港後,一批來自香港各個媒體機構的從業人員開始著手籌備工作,並得到了特區政府多個部門的支持。

香港寸土寸金,樓價高企,雖然不可能複製「華盛頓模式」,但展館場所的選擇仍然是一個棘手難題。時任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的唐英年向籌備團隊建議,可以在政府「活化計劃」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然後參與競標。

「活化計劃」的全稱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是一項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政策,旨在將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和法定古蹟,通過轉讓給非營利組織運營,讓舊建築再利用。特區政府會提供非經常性撥款、象徵式租金、非經常性補助金等援助。

挑來挑去,必列者士街2號進入籌備組視野。此處原為一個修道院,二戰中毀於戰火,戰後港英政府在原地建成一個街市(市場),供上環地區的居民使用。

「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個位置跟新聞業有密切聯繫。」施永遠在港島長大,記憶中的必列者士街一帶曾經報館和印刷廠林立,是香港媒體的集中地。陳淑薇覺得,新聞博覽館團隊能夠競標成功,與這段歷史有著很大關聯。

競標成功僅僅是踏出的第一步。作為一棟歷史建築,對原必列者士街市的外觀和內部結構的任何改動,都需要經過立法會批准。批覆完成,方案定型的時候,已經是2016年的年底。

一年多的建設後,2018年12月6日,香港新聞博物館正式開幕。除了加裝電梯等無障礙設施外,建築外觀沒有大的改動,內部也大致保留原市場的結構。作為亞洲首個新聞主題的博覽館,特首林鄭月娥對新聞博覽館的設計方案讚賞有加,在開幕儀式上稱這裡「別出心裁,實在值得讚賞」,並將「成為香港的文化地標」。

必列者士街市的牆上,原本有五道裝飾性的線條,新聞博覽館將這五條線畫進自己的標誌當中,並賦予了線條新的含義,「五條線像不像五線譜?新聞也是這樣,記錄酸甜苦辣,人間百態,就像各種音符調和在一起。」陳淑薇說。

櫥窗裡這套名為「999機」的設備,是一臺訊號接收器。在無線電通訊時代,突發記者坐在機器旁,戴著耳機,搜尋警方的電臺並記錄,一旦警方有行動,在記錄下時間地點後,馬上出發去現場,有時候甚至比警方到得還早。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傳媒變遷

從「999機」到VR報紙

新聞博覽館裡,一個小朋友指著櫥窗裡展示的舊機器,問身旁的人,「這是計算器嗎?」

對於施永遠來說,已經習慣類似的問題。有時參觀到這裡,他反倒會停一停,有點神秘地問街坊們,「大家猜猜這臺機器是幹什麼用的?」

櫥窗裡的機器一看就有些年頭了,長方形的外殼,正面有幾排按鍵和旋鈕,還有一個液晶顯示屏,形狀如一部電臺,旁邊的一臺對講機上還插著耳機。

對於當年的突發記者來說,守在這樣一部機器旁,幾乎每個新記者的必經之路。

這套名為「999機」的設備,實際上是一臺訊號接收器。當年,記者們為了獲得新聞線索,會嘗試各種辦法。其中,搜尋警方的電臺並記錄,是一個重要的新聞來源。在無線電通訊時代,突發記者坐在機器旁,戴著耳機,一旦警方有行動,在記錄下時間地點後,馬上出發去現場,有時候甚至比警方到得還早。香港的報警電話是999,機器因而得名。

施永遠說,「聽機」有兩個難點,「第一是一個人要同時聽好幾個頻道甚至好幾臺機,有時候會顧不過來,第二就是,警方有大量的術語,新記者往往聽的一頭霧水。」例如,一場火災發生,警方和消防部署行動,「消防會說,今天來了幾部梯,還有一輛『腸仔』,」講到這裡,施永遠眨著眼睛,將臉轉向身旁的參觀者,「『腸仔』你們聽得懂嗎?」眾人紛紛搖頭,施永遠有些得意,「『腸仔』就是指揮車,瘦瘦長長的像一根小香腸一樣,這是消防的術語。如果有『腸仔』到場,說明火情比較大,也就是說一名記者可能不夠,就需要持續調派人手。」

現場見面多了,警方和記者往往互相熟識,有些私下還成為朋友。陳淑薇介紹,新聞博覽館籌備的時候,前任警務處長「一哥」鄧竟成給予了大力支持,並擔任管委會主席至今。

新聞博覽館收集了不同媒體的大量舊報紙,並影印成圖片,按照新聞主題結集成冊。通過現代的VR技術,參觀者可以在大屏幕上任意瀏覽,並且用手勢翻頁。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報紙的黃金時期。市面上的報紙,動輒出版一百個版,拿在手上厚厚一沓,各種報紙有幾十種,銷量最高的日銷70萬份。如今,香港市面上的中英文報紙共有11種,日銷最高的不過十多萬份。

不過在施永遠看來,變化的只是傳播介質,新聞業時刻都在向前發展。新聞博覽館收集了不同媒體的大量舊報紙,並影印成圖片,按照新聞主題結集成冊。通過現代的VR技術,參觀者可以在大屏幕上任意瀏覽,並且用手勢翻頁。

百年傳媒業,記錄下香港太多歷史。新聞博覽館有一個專門展區,展示香港媒體的「內地採訪70年」,改革開放、港穗直通車恢復運營、中英香港問題談判、鄧小平南巡、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入世等一系列重大新聞現場,都有香港記者的身影。

參觀博覽館的學生在新媒體展區與屏幕互動。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教育基地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芳姨在上環一帶出生、長大,必列者士街市,曾經留下她不少生活回憶。新聞博覽館建成後,每次經過時,芳姨都會進來轉轉、到處走走看看。

像芳姨這樣的街坊還有很多。博覽館裡,常常能看到挎著布袋的街坊,還有背著書包的學生,「其實這正是我們要建立這樣一個博覽館的初衷,讓街坊有一個地方可以隨時進來,隨時了解香港的歷史。」施永遠說。

在陳淑薇看來,香港能夠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傳媒業在發展中功不可沒,「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籌辦者們希望「將歷史好好收集,然後展示給街坊們看。」

陳淑薇說,正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大家討論之後決定,必列者士街2號應該命名為「香港新聞博覽館」,而非「博物館」。「『博物館』給人感覺很有距離,並且僅僅是一個展覽的地方,而『博覽館』更加強調互動,希望大家都參與進來。」

翻拍新聞博覽館展館舊照,這裡曾經是港島上環地區的一個舊街市(市場)。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如今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有10名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日常運營,每個人都身兼多職。除此之外,館內的講解、對外的推廣,都是由一幫資深媒體從業人員義務工作。

每個周末的下午3點,施永遠都會準時來到博覽館,向參觀者進行講解。開幕至今,博覽館維持著每天數千人的訪問量,講解工作並不輕鬆,但是他卻依然興致勃勃,「沒什麼其他的,就是因為熱愛新聞,熱愛這個行業,想把這個行業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高潔媚負責新聞博覽館的日常運營,她告訴新京報記者,博覽館會邀請一些業界前輩和新聞學界人士前來舉辦講座,並與香港各區的學校聯絡,為學生們提供媒介素養教育,力圖將新聞博覽館運營為一個新聞教育基地。

陳淑薇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和一幫「老夥計」之所以願意去推動新聞博覽館的建設,就是想讓香港人了解「腳下這片土地發生過什麼,以及香港為什麼會發展成今天的樣子。」

陳淑薇的理念,影響了很多人。前警務處長鄧竟成、消防處長郭晶強和建築署長鮑紹雄等一批政界人士,直接參與新聞博覽館的籌備和建設,特首林鄭月娥也曾到訪,並且出席了開幕式。

「香港應該有這樣一個地方,去讓我們回頭看看走過的路,」施永遠說。

在報紙展區,一張1840年的《南京條約》籤訂現場和1997年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照片,被組合放在了一起。157年的殖民時代,濃縮在了兩張新聞照片之間,一旁地面上寫著八個大字: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相關焦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推出大型老照片展 回溯香江百年滄桑
    新華網香港12月17日電(記者王欣)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型歷史圖片展——「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18日將與香港市民見面。700多張記錄香港過去百年滄桑變遷的珍貴照片,將帶領人們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
  • 通過信封看歷史:百年故紙中的三水—香江故事
    由於水道便利,三水人早早就出外打拼,其中較多移民到達香江,為香江的建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正是因為華僑眾多,三水亦是著名的僑鄉。從大量存世的故紙中,可以見證三水與香江的密切關係。如佛山地區歷史上第一張照片,就是從香江而來的約翰.湯姆森1869年底拍攝於三水黃塘社滘村。約翰.湯姆森對以三水黃塘社滘村為代表的中國美麗風景、中國人民風淳樸、熱情好客讚不絕口,在他的旅行筆記中把這段美好回憶詳細記錄,並在其後出版的專著中刊印出來,讓三水在世界舞臺上獲得認識和盛譽。
  • 武夷香江名苑盛大開園 閩北首個茶文化觀光工廠落戶武夷山
    南平市旅遊局局長徐勇,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賢軍共同為「香江茗苑·國家4A級旅遊景點」揭牌。4A級景區揭牌據了解,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觀光園佔地面積170畝,總建築面積6萬餘平方米,分為教育宣傳區、觀光體驗區、娛樂休閒區、產品展示區,涵蓋武夷茶文化博覽館、茶葉全自動加工生產流水線、茶山茶園、傳統手工制茶作坊、茗香湖中庭水景、百年老店、曲韻廊、品茗閣、茗戰廳、茶館、產品展示廳等遊覽參觀點。
  • 北大教授歐陽哲生主編《百年回看五四運動》出版
    北大教授歐陽哲生主編《百年回看五四運動》出版 2020-12-30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域外媒體看金昌】盛夏花開 來看金昌花博館別樣「花文化」
    【域外媒體看金昌】盛夏花開 來看金昌花博館別樣「花文化」 2020-07-13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各色"磚頭"載數百年歷史 梅蘭芳曾自製愛國麻將
    各色"磚頭"載數百年歷史 梅蘭芳曾自製愛國麻將 2008年12月17日 10:30 來源:成都商報   珍貴麻將 承載數百年歷史  成都市麻將與茶文化博覽館今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在開放前,博覽館用3年時間在全國各地搜集與麻將相關的文物。「由於麻將並不屬於最正統的文物級別,因此搜集的難度很大」,王軍表示。
  • 賽格教育與香江全人教育啟動DSE課程及招生新聞發布會
    16樓舉行DSE課程啟動儀式暨2021春季招生新聞發布會。   圖為:香江全人教育集團董事長劉文杰先生  據解到,對已完成內地中學課程學習、立志出國留學的學生來說,選擇DSE課程,可用英文、中文應試,免雅思、託福成績。
  • 路耀華:可考慮籌建「中國工業博覽館」
    加之,曾奮鬥在工業戰線的老同志年齡增大,記憶缺失,如果此時再不拾遺追述,許多工業歷史的珍貴記憶恐將無法挽回,有可能成為永久的歷史遺憾。若能籌建中國工業博覽館,不僅可承載真實和相對完整的工業化歷史信息,幫助人們追溯以工業為標誌的近現代歷史,表達對中華民族歷史完整性和人類社會創造力的尊重,體現對中國傳統產業工人歷史貢獻的紀念和其崇高精神的傳承,更能致敬工業文化的歷史沉澱,啟迪新型工業化的前進方向。「欲亡其國,先滅其史。」
  • 2020年是近百年來「最糟糕的一年」嗎?歷史早已給出答案
    2020年是近百年來「最糟糕的一年」嗎?歷史早已給出答案前言:隨著疫情的發展,全世界正在應對的多種快速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它確實是對可以歸類為對恐怖的事物的描繪。很多人心裡都覺得2020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20簡直是百年來最糟糕的一年!
  • 香江漫話:辛亥百年 在香港尋找孫中山足跡
    中新社香港4月10日電 題:香江漫話:辛亥百年 在香港尋找孫中山足跡  作者 吳冠雄  「啪啪啪!」1901年1月10日晚6時,香港中環結志街52號突然傳來3聲清脆的槍響,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倒在血泊中,兇徒射滅室內燈泡後逃走。翌日,楊衢雲不治身亡。
  • 來這裡看百年發展歷史,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
    來這裡看百年發展歷史,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 2020-09-11 15: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茶號級·紅標火爆鵬城,雲南普洱陳茶博覽館深圳揭幕
    雲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正榮激情發言,雲南普洱茶文化歷史悠久,越陳越香是普洱茶的精髓,雲南普洱陳茶博覽館的成立,為茶友建立了一個可觀可品的標杆平臺,希望博覽館以此為新的起點,將雲南普洱茶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書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 南京醫用耗材國際博覽館將開館
    本報訊(通訊員 楊萍萍 王明宇 融媒體記者 李花 ) 全國唯一的醫用耗材博覽館即將和公眾見面。昨天,記者從南京市醫療保障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和施工,南京醫用耗材國際博覽館擬於12月28日初步建成並試開館,2021年1月中下旬正式開館。
  • 這家博覽館告訴你
    老字號是一座城市歷史記憶的「文化符號」,也是城市商業發展的一塊「金字招牌」。隨著這兩年國貨在設計、品質等領域的崛起,如今這股風潮也刮向了老字號。 一場穿越之旅,回味老字號的前世今生「金陵印象--老字號博覽館」位於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西南側,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與其它主展館內現代時尚的構造、熙熙攘攘的景象不同的是,古典優雅的展廳顯得安靜許多,就像一位老友心中藏著一個個動人的百年故事等著要給你訴說。
  • 2015年度「香江學者計劃」開始申報—新聞—科學網
    現就做好2015年度「香江學者計劃」申報工作的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香江學者計劃」主要內容   「香江學者計劃」每年選派內地博士到香港指定的大學,在港方合作導師的指導下,以港方大學合約研究人員的身份開展博士後研究,為期兩年。
  • 「九七」進駐世界矚目 駐軍十載輝映香江
    「九七」進駐世界矚目 駐軍十載輝映香江 ——大型電視紀錄片《駐軍香港十年大掃描》即將推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駐港部隊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支陸海空三軍合成的雄師勁旅,1997年7月1日零時他們肩負神聖使命,和平進駐香港。
  • 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閉館公告
    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閉館公告 2020-10-15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電信巨頭在香江過招:砸下重金各顯神通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七日電 題:香江漫話:世界電信巨頭在香江「過招」  中新社記者 陳伊敏  本月四日,被喻為電信界奧林匹克的「國際電聯二零零六世界電信展」,首次移師日內瓦以外,並選擇了在香港亞洲博覽館舉行。記者每天收到超過二十封郵件,不是觀展邀請,就是電信商的新聞發布會,於是目睹了這場電信界的盛事。
  • 2019年香江學者計劃申報通知—新聞—科學網
    2019年香江學者計劃申報的通知 香江學者計劃每年選派內地博士到香港指定的大學,在港方合作導師的指導下,
  • 來南京新莊國展,打卡老字號博覽館
    9月27日上午,老字號博覽館暨旅遊街區在新莊國展中心正式開館。南京工藝「三寶」之首的雲錦、輕如蟬翼的金陵金箔、宜興名家大師之後親手打造的紫砂壺、源自明清古法印染工藝的藍印花布等江蘇「老字號」精品集中亮相。老字號博覽館暨旅遊街區位於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西南側,分上下兩層,是江蘇省規模最大的老字號博覽館。走進博覽館一樓,每一步都能遇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