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博覽館坐落在一段悠長的上山石階旁,是一棟兩層高,通體刷成白色的小樓。外形簡潔,沒有多餘線條的包浩斯風格,提示著建築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已經有60多年歷史。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下午3點,上環的必列者士街2號,玻璃感應門應聲而開,施永遠邁著大步進來,與工作人員點頭致意後,接過一張工牌,扣上西裝口袋,然後走向參觀的人群:「各位街坊,大家請跟著我的腳步,我們從這裡開始。」
施永遠是一名有著三十多年從業經歷的資深記者,曾經供職於多家媒體,輾轉報館、電臺和電視臺之間,4年前從香港電臺助理廣播處長的任上退休後,必列者士街2號便成了他每周必到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港島上環地區的一個舊街市(市場),在一批資深媒體人的運營下,改建為「香港新聞博覽館」。上下兩層,總計不過一萬呎(約900平方米)的博物館,從媒體的角度述說香港自開埠以來,從一個小漁港到國際金融中心所走過的百年曆程。
每當有街坊前來參觀,施永遠都會指著館內展覽的報紙版樣、採訪設備,以親歷者的視角,將新聞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要讓香港人有一個地方,去知道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發生過什麼。」
香港新聞博覽館入口處地面上寫著一句話:「記者更需要不斷學習、敬業樂業、誠懇、誠實、謙虛。」提醒著每一個來訪的同行後輩:怎樣才能稱之為一個「好記者」。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必列者士街2號
香江的百年媒體博覽館
與永遠步履匆匆的中環相比,被一條又一條上坡路隔開的上環,安靜得像一個郊區小鎮:合抱的榕樹垂下長長的絲絛,唐樓外牆被粉刷的五顏六色,背街的一面畫滿各種現代風格的塗鴉。
香港新聞博覽館坐落在上環必列者士街一段悠長的上山石階旁,是一棟兩層高,通體刷成白色的小樓。
每一個進入香港新聞博覽館的人,都會注意到入口處地面上的一句話:記者更需要不斷學習、敬業樂業、誠懇、誠實、謙虛。
這句話出自博覽館創始人之一陳淑薇, 同時也是她的職業理念。在香港商業電臺供職40年,做過記者和主播的陳淑薇,被很多香港人稱為「May姐」。新聞博覽館在2018年12月開門時,陳淑薇將這句話寫在了入口處,提醒著每一個來訪的同行後輩:怎樣才能稱之為一個「好記者」。
如果不仔細看落款,很容易忽略門楣上「香港新聞博覽館」幾個字,出自居港的已故國學泰鬥饒宗頤之手,「當時想成立這個博覽館,找到老先生,他覺得想法很好,說香港應該有這麼一個地方,便很快題了字。」陳淑薇告訴新京報記者。
博覽館一層是展廳和體驗臺,二層則是互動空間和演講廳,加一起,不過一萬呎。整個展覽空間按照報紙、電臺、電視和新媒體進行分類,並設置有香港媒體「內地採訪70年」等主題展區。
整個展覽空間按照報紙、電臺、電視和新媒體進行分類,並設置有香港媒體「內地採訪70年」等主題展區。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香港是中文媒體的發源地之一」,施永遠會向每一個到訪者介紹,在晚清時期,包括孫中山等在內的革命黨人如何通過舉辦報紙,宣傳革命共和的思想。
實際上,孫中山與必列者士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街之隔的中西書院舊址,曾經是孫中山讀書的地方,而新聞博覽館所在的必列者士街2號,之前是一座修道院,孫中山早年曾在這裡受洗。而在不遠處還有一條「孫中山小徑」。居港時期的孫中山,曾經日日從這裡上山,來到《中國日報》社,與革命黨人討論社論。
施永遠告訴新京報記者,面朝中國內地,輻射南洋地區的地理位置,使得香港成為一個信息交換的中轉站。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誕生了一大批新聞媒體,一度是遠東地區的信息流通中心。
「英國人在1840年獲得對香港島的控制權之後,第二年便創辦了報紙,宣傳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很快中國人也創辦了自己的媒體」,施永遠介紹,香港出版的各種中英文報紙,不但在本港銷售,還沿著珠江運往內地,甚至過海進入南洋市場,「應該說,香港是中文報業的發祥地之一」。
新聞博覽館展出的一張張報紙版樣和報頭圖案,記錄下了這段歷史。
遊客在報紙展覽區參觀。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活化」老建築
新聞五線譜記錄人間百態
媒體記錄時代,誰來記錄媒體?一批香港的資深媒體人開始思考。
2008年,時任香港《經濟日報》總編輯的陳早標率團訪問美國,在華盛頓,一行人參觀了新聞博物館。上下六層樓,恢弘氣派的博物館,讓同行的香港新聞界人士感慨:香港何時能有這樣一個記錄媒體歷史的地方。
「一件事情,只要你願意去做,有意志力,就一定做成。」陳淑薇介紹,回到香港後,一批來自香港各個媒體機構的從業人員開始著手籌備工作,並得到了特區政府多個部門的支持。
香港寸土寸金,樓價高企,雖然不可能複製「華盛頓模式」,但展館場所的選擇仍然是一個棘手難題。時任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的唐英年向籌備團隊建議,可以在政府「活化計劃」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然後參與競標。
「活化計劃」的全稱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是一項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政策,旨在將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和法定古蹟,通過轉讓給非營利組織運營,讓舊建築再利用。特區政府會提供非經常性撥款、象徵式租金、非經常性補助金等援助。
挑來挑去,必列者士街2號進入籌備組視野。此處原為一個修道院,二戰中毀於戰火,戰後港英政府在原地建成一個街市(市場),供上環地區的居民使用。
「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個位置跟新聞業有密切聯繫。」施永遠在港島長大,記憶中的必列者士街一帶曾經報館和印刷廠林立,是香港媒體的集中地。陳淑薇覺得,新聞博覽館團隊能夠競標成功,與這段歷史有著很大關聯。
競標成功僅僅是踏出的第一步。作為一棟歷史建築,對原必列者士街市的外觀和內部結構的任何改動,都需要經過立法會批准。批覆完成,方案定型的時候,已經是2016年的年底。
一年多的建設後,2018年12月6日,香港新聞博物館正式開幕。除了加裝電梯等無障礙設施外,建築外觀沒有大的改動,內部也大致保留原市場的結構。作為亞洲首個新聞主題的博覽館,特首林鄭月娥對新聞博覽館的設計方案讚賞有加,在開幕儀式上稱這裡「別出心裁,實在值得讚賞」,並將「成為香港的文化地標」。
必列者士街市的牆上,原本有五道裝飾性的線條,新聞博覽館將這五條線畫進自己的標誌當中,並賦予了線條新的含義,「五條線像不像五線譜?新聞也是這樣,記錄酸甜苦辣,人間百態,就像各種音符調和在一起。」陳淑薇說。
櫥窗裡這套名為「999機」的設備,是一臺訊號接收器。在無線電通訊時代,突發記者坐在機器旁,戴著耳機,搜尋警方的電臺並記錄,一旦警方有行動,在記錄下時間地點後,馬上出發去現場,有時候甚至比警方到得還早。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傳媒變遷
從「999機」到VR報紙
新聞博覽館裡,一個小朋友指著櫥窗裡展示的舊機器,問身旁的人,「這是計算器嗎?」
對於施永遠來說,已經習慣類似的問題。有時參觀到這裡,他反倒會停一停,有點神秘地問街坊們,「大家猜猜這臺機器是幹什麼用的?」
櫥窗裡的機器一看就有些年頭了,長方形的外殼,正面有幾排按鍵和旋鈕,還有一個液晶顯示屏,形狀如一部電臺,旁邊的一臺對講機上還插著耳機。
對於當年的突發記者來說,守在這樣一部機器旁,幾乎每個新記者的必經之路。
這套名為「999機」的設備,實際上是一臺訊號接收器。當年,記者們為了獲得新聞線索,會嘗試各種辦法。其中,搜尋警方的電臺並記錄,是一個重要的新聞來源。在無線電通訊時代,突發記者坐在機器旁,戴著耳機,一旦警方有行動,在記錄下時間地點後,馬上出發去現場,有時候甚至比警方到得還早。香港的報警電話是999,機器因而得名。
施永遠說,「聽機」有兩個難點,「第一是一個人要同時聽好幾個頻道甚至好幾臺機,有時候會顧不過來,第二就是,警方有大量的術語,新記者往往聽的一頭霧水。」例如,一場火災發生,警方和消防部署行動,「消防會說,今天來了幾部梯,還有一輛『腸仔』,」講到這裡,施永遠眨著眼睛,將臉轉向身旁的參觀者,「『腸仔』你們聽得懂嗎?」眾人紛紛搖頭,施永遠有些得意,「『腸仔』就是指揮車,瘦瘦長長的像一根小香腸一樣,這是消防的術語。如果有『腸仔』到場,說明火情比較大,也就是說一名記者可能不夠,就需要持續調派人手。」
現場見面多了,警方和記者往往互相熟識,有些私下還成為朋友。陳淑薇介紹,新聞博覽館籌備的時候,前任警務處長「一哥」鄧竟成給予了大力支持,並擔任管委會主席至今。
新聞博覽館收集了不同媒體的大量舊報紙,並影印成圖片,按照新聞主題結集成冊。通過現代的VR技術,參觀者可以在大屏幕上任意瀏覽,並且用手勢翻頁。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報紙的黃金時期。市面上的報紙,動輒出版一百個版,拿在手上厚厚一沓,各種報紙有幾十種,銷量最高的日銷70萬份。如今,香港市面上的中英文報紙共有11種,日銷最高的不過十多萬份。
不過在施永遠看來,變化的只是傳播介質,新聞業時刻都在向前發展。新聞博覽館收集了不同媒體的大量舊報紙,並影印成圖片,按照新聞主題結集成冊。通過現代的VR技術,參觀者可以在大屏幕上任意瀏覽,並且用手勢翻頁。
百年傳媒業,記錄下香港太多歷史。新聞博覽館有一個專門展區,展示香港媒體的「內地採訪70年」,改革開放、港穗直通車恢復運營、中英香港問題談判、鄧小平南巡、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入世等一系列重大新聞現場,都有香港記者的身影。
參觀博覽館的學生在新媒體展區與屏幕互動。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教育基地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芳姨在上環一帶出生、長大,必列者士街市,曾經留下她不少生活回憶。新聞博覽館建成後,每次經過時,芳姨都會進來轉轉、到處走走看看。
像芳姨這樣的街坊還有很多。博覽館裡,常常能看到挎著布袋的街坊,還有背著書包的學生,「其實這正是我們要建立這樣一個博覽館的初衷,讓街坊有一個地方可以隨時進來,隨時了解香港的歷史。」施永遠說。
在陳淑薇看來,香港能夠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傳媒業在發展中功不可沒,「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籌辦者們希望「將歷史好好收集,然後展示給街坊們看。」
陳淑薇說,正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大家討論之後決定,必列者士街2號應該命名為「香港新聞博覽館」,而非「博物館」。「『博物館』給人感覺很有距離,並且僅僅是一個展覽的地方,而『博覽館』更加強調互動,希望大家都參與進來。」
翻拍新聞博覽館展館舊照,這裡曾經是港島上環地區的一個舊街市(市場)。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攝
如今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有10名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日常運營,每個人都身兼多職。除此之外,館內的講解、對外的推廣,都是由一幫資深媒體從業人員義務工作。
每個周末的下午3點,施永遠都會準時來到博覽館,向參觀者進行講解。開幕至今,博覽館維持著每天數千人的訪問量,講解工作並不輕鬆,但是他卻依然興致勃勃,「沒什麼其他的,就是因為熱愛新聞,熱愛這個行業,想把這個行業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高潔媚負責新聞博覽館的日常運營,她告訴新京報記者,博覽館會邀請一些業界前輩和新聞學界人士前來舉辦講座,並與香港各區的學校聯絡,為學生們提供媒介素養教育,力圖將新聞博覽館運營為一個新聞教育基地。
陳淑薇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和一幫「老夥計」之所以願意去推動新聞博覽館的建設,就是想讓香港人了解「腳下這片土地發生過什麼,以及香港為什麼會發展成今天的樣子。」
陳淑薇的理念,影響了很多人。前警務處長鄧竟成、消防處長郭晶強和建築署長鮑紹雄等一批政界人士,直接參與新聞博覽館的籌備和建設,特首林鄭月娥也曾到訪,並且出席了開幕式。
「香港應該有這樣一個地方,去讓我們回頭看看走過的路,」施永遠說。
在報紙展區,一張1840年的《南京條約》籤訂現場和1997年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照片,被組合放在了一起。157年的殖民時代,濃縮在了兩張新聞照片之間,一旁地面上寫著八個大字: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