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清明節去上墳時都有哪些說法和禁忌?
今天是4月1日了,離著清明節越來越近了。這不在農村已經有人陸陸續續前去祖先的墳上去上墳添土了,有些年輕人不解,不是都是在清明節當日祭掃嘛,為何有一些人都提前去呢?這農村清明節去上墳的時候都有哪些講究和禁忌呢?
清明節上墳的講究
清明節去給祖先上墳祭掃,那就必須帶上祭品,這一點是不能缺少的環節。香燭、紙錢、水果、點心、酒水、鞭炮等是必備之品,我們膠東半島農村這邊,都還帶上剛出鍋的餃子。
上墳的時候,最好是在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這段時間段內去,因為這個時候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候,對自身有利。
上墳時都帶有鐵鍁,到了墳地以後,轉圈看看祖先的墳墓有沒有因為雨水的衝刷而塌陷的地方,或者鼠洞等,有的話要及時修葺一下,從別處挖土,將塌陷的地方修補一下,算是給先人修整一下居所。然後在墳頂壓上紙錢,讓他人一看就知道這墳墓是有後人的。
擺上祭品,燃上香燭以後,在燒紙錢之前,要在地上畫一個圈,將紙品劃在圈內,留下一個口對著祖先的墳墓(也有的地方留口對著西南方向),方便先人進去取用,需要注意的是,在畫圈的時候,不要把人划進去。還要在圈外扔幾張散紙錢,給那些沒有後人的孤魂野鬼享用。
在上墳燒紙的時候,一定要在跟前看著紙錢焚燒完畢之後,才能離開,這也是對祖先的尊敬。同時,也是防止焚燒的紙錢被風吹到旁處,以免引著枯草等,造成損失。
上墳的禁忌
清明節上墳時候,在衣著穿戴方面,不要過於豔麗,以莊重一些為好。
孕婦最好不要去墳地祭掃,以恐對孕婦本身和胎兒不利。
不在墳地嬉笑打罵,不指指點點,注意腳下,不要踩了別人祭奠時留下的供品等物。
體弱多病的人也不要前去祭掃,對於自身的健康不利。
清明節上墳祭掃是對先人的懷念和尊重,在我國特別是在農村,上墳有時候和孝道緊緊聯繫在一起,有人說上墳是一種風俗習慣,有人說是一種封建迷信。我認為上墳是緬懷先人,是為了不忘記祖先。它是一種孝道文化的傳承,如今很多地方更提倡文明祭祀,用鮮花代替紙錢,但清明節上墳祭祀還是會一代代傳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