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給城市裝「耳朵」「眼睛」「智慧大腦」
近日,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智慧系統與人工協同「作戰」。記者 崔力 攝
核心提示
井蓋丟了、路燈壞了、馬路積水了、下水道有害氣體濃度即將超標……城市管理中一旦出現問題,如何早發現、早處理?
過去,一般只能靠城管人員巡查和市民提供線索,很難第一時間發現並處理問題。而現在,有了智慧城管,解決這些難題不再是難事。
目前,江北區智慧城管已邁入3.0階段,城市管理變得更便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成為「智能化為生活添彩」的「樣本」。
給一株大樹安裝上檢測儀,系統就能自動獲取、分析樹木的生長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溫度、溼度、光照、土壤水分等環境進行數據分析,實現對樹木的智能噴灌、病蟲害防治、養分補給。
在江北區,10多棵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古樹名木正享受著這樣的「幸福生活」。
事實上,把古樹名木納入智能監測,只是江北區城市管理實現智能化的一個縮影。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江北區智慧城管發揮著巨大作用。
把城市地下「管」起來
地下管網監測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難題。過去,地下管網堵了,需要市政工人下井清淤。但盲目下去,可能會有危險。怎麼辦?許多城管部門只能使用土辦法——扔只雞下井,雞沒死,人就下去。
但在如今的江北區,碰到這種情況,就由機器人來「代勞」了。10月29日,重慶日報記者看到,這種「地下管網排查機器人」有4隻輪子,頭部配有一個高清攝像頭,工作人員通過繩索牽引它深入井下,它就能清晰地將實際情況拍攝傳回。
與機器人配套的,還有一臺聲吶設備、一臺雷達設備,井下情況如何、管道是否有滲漏、周邊是否潛藏著塌方危險等,都會以數據方式呈現,讓工作人員做出準確判斷。
化糞池氣體濃度超標可能引發爆炸,也是城市管理中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過去,對化糞池氣體的監測,主要靠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用手持式檢測設備進行檢測,不僅耗時費力,準確度也不高。
而現在,江北區運用智能化技術,實現了對化糞池等危險源的實時監測、預警和遠程監控。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就能夠通過監控系統,及時掌握化糞池沼氣及其他危險氣體的濃度、液位、溫度等信息,提前發現安全隱患並發出預警。
據統計,江北區對全區開放區域的1555個化糞池,均已實現了智能化監控。
另外,監控系統還會對不少地方的下水道和地下管網井蓋進行定位、對井蓋下面的水位進行監測。一旦發生井蓋丟失、馬路積水等安全隱患,監控系統立即就會自動預警。
既要靠新設備,更要靠「大腦」
江北區城市管理實現智能化,靠的是前方的智能設備和後方的「智慧大腦」。
目前,江北區已在灑水車、橋梁、垃圾車、窨井蓋、路燈等多種城市部件上,部分或全部安裝了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成為城市管理部門的「耳朵」和「眼睛」,讓城市管理變得更加「耳聰目明」 。
當然,這些加裝在城市部件上的新設備要發揮作用,還得依靠後方的「智慧大腦」——江北區智慧城管系統。
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主任曾卿華介紹,江北智慧城管系統是一個「1322」的架構體系,即由一個大數據中心、三大管理平臺、兩大支撐(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全業務融合)和兩大輔助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部件物聯網)構成。
其中,大數據中心通過共享跨行業城市綜合數據,依靠城市管理「建設、運行、健康」三大指數的建模和智能分析,構建江北智慧城市管理大腦。城市綜合管理是否健康達標,一切用數據說話。
三大管理平臺包括綜合監督平臺、業務應用平臺和惠民服務平臺。其中,綜合監督平臺按照「兩級監督、兩級指揮」模式,通過區街(鎮)兩級平臺建設運行。同時,結合視頻智能抓拍子系統,實現了對58類城市常見問題的智能採集、一鍵批轉、自動派遣、智能核查、智能結案,大幅提高了城市管理非現場監管智能化水平。
業務應用平臺由市政設施綜合管理系統、智能環衛管理系統、城管執法系統、燈飾照明系統、智能停車系統、部件物聯智能感知監督管理系統等構成。這些系統,為江北區開展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提供了支撐。
智能採集城市管理問題
得益於「1322」的架構體系,江北區智慧城管已從2.0階段邁入3.0階段。
「對城市管理問題的發現,已從傳統的靠人工轉向了以智能採集為主、移動巡查為輔。」曾卿華表示。
據介紹,自江北區數位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成試運行以來,該區智慧城管建設先後經歷了數位化的1.0、網絡化的2.0兩個發展階段。
從效果來看,在1.0階段,江北區智慧城管實現了網格化城市管理,90多萬個城市「部件」全部數位化、編碼化,有了標籤、坐標、產權單位。但同時,城市管理的智能化非常欠缺。
到2.0階段,江北區將大數據、雲計算與全業務融合系統作為核心引擎,可實時受理轉辦群眾對城市管理工作的投訴和建議,並能對轄區城管執法、環境衛生、市政設施、燈飾照明、停車引導等業務信息系統進行綜合管理。不過,對城市管理問題的發現,仍然依靠人工。
近年來,江北區將智慧城管建設作為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舉措,著力推進「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2018年,更是啟動了「智慧城市管理三年行動」,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泛感知、智應用、大數據、網格化、精細化」的智慧城管3.0目標。
智慧城管3.0階段,人工智慧採集城市管理問題在江北區閃亮「登場」,大幅度提升了該區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譬如,近年來,江北區共通過智慧城管綜合監督平臺主動發現受理156萬件城市管理問題,結案率達96.47%。信息虛擬手段倒逼各責任主體積極作為的效果凸現,催生城市綜合管理領域出現勤政高效的好現象。
「不過,對比江北區智慧城管3.0的目標,這一切還遠遠不夠。」曾卿華說,尤其是在智慧城管3.0階段,「泛感知」也就是城市部件物聯網的「編織」才是重頭戲。這就需要江北區在前期少數城市部件試點加裝傳感器等設備的基礎上,讓全區90多萬個城市部件都要通過這種方式「開口說話」,以讓城市管理者清楚它們的健康狀態。
據了解,江北區正在申請編制《重慶市智慧城管部件物聯建設導則》。預計到今年底,將完成城市部件物聯感知的前期調研和設計。到2020年,將搭建起城市部件物聯網。
「大部制」確保 智慧城管順利運行
用智慧城管賦能城市管理,除了依靠智能化技術、平臺外,還需要什麼?近日,江北區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給出答案:一套好的智慧城管運行機制。
近年來,江北區在全市率先構建了新型扁平化智慧城管運行機制。即通過區級平臺總管、街鎮平臺屬地落實、業務主管部門協同辦理,形成「兩級監督、兩級指揮、三級管理、四級網格、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虛擬城市綜合管理領域「大部制」。在此基礎上,將全區770個責任主體納入智慧城管綜合監督平臺,實現了對城市管理責任主體的全監管。
770個責任主體包括9街3鎮一商圈、22個區級部門、17個社會公共服務單位、2個重要園區以及一些社區、物業公司等。
對於城市管理權力、責任清單及處置流程,江北區也進行了明確。據介紹,通過先後四期綜合普查確權,該區摸清了全區93萬多個部件的管理權屬單位並實現「身份」數位化,劃分單元網格6551個、區街兩級責任網格461個。同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三定職責,編制了《江北區數位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立案及處置精細化標準》,創新地明確了城市管理部事件的管理、處置、執法和監督四大主體,實現了城市管理問題的全監管。
此外,江北區還建立了自動考核評價體系。通過系統自動生成的數據,對各責任主體是否履職和快速處置城市問題,實現了全過程的痕跡管理和自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