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的意義不只是懷舊

2020-12-20 騰訊網

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受訪者供圖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祖父的六抽小櫃》的作者楊凱麟曾旅居法國十年,長住歐洲的他,學的是西方的哲學與藝術,返臺後在大學裡教授的也是這兩門課。出乎意料般,卻鍾情於臺灣的古老物事,甚至投入了旁人無法想像的巨大熱情,嘗試重新尋獲臺灣生活的美好質地。他逃離現代的速食、做作與浮躁,一頭扎入民藝世界,與老東西相處,無法折返。近日,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楊凱麟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暢談與老物件相處的「喜」和「憂」。

  給現代生活帶來啟發

  《文化廣場》:聽聞您家裡所有的家具擺設,都是至今難得一見的逸品。您大概是何時開始收藏老物件的?

  楊凱麟:我接觸臺灣的老東西是2002年從法國返回臺灣後才開始的,原因其實只有一個,這是後來我才明白的,因為回到臺灣後在生活與工作上的適應與負擔並不允許我立即反省與思考生命的轉折。我充滿各種幸運機緣地成為臺灣老東西的收藏者,其實只有一個很奇怪的、自己當時並不完全知道的原因:我想逃離臺灣、逃離此時此地的臺灣。因為臺灣社會中種種速食、短暫的生活品質,大量生產毫無個性與生命的器物,那些塑膠、合板、色彩俗麗與充滿視覺暴力的種種商品,到處躲避不了的廣告與媒體,這些都讓我隱約不安,有一點莫名的不舒服,我好像無法理直氣壯地生活其中。因此慢慢地投身於臺灣1895年到1945年的各種民間器物、家具、廟宇木雕的世界之中。

  《文化廣場》:書中介紹的老物件既帶有祖輩記憶,又側面反映了百年來的臺灣風土人情,怎樣理解這之間的一種深刻聯繫?

  楊凱麟:我出生在臺灣南部的老城嘉義,在清代稱為諸羅城。我父母都是老師,祖父年輕時有很豐富的生命經驗,他曾走遍臺灣各個角落販賣茶葉,後來在嘉義定居,經營一間文具店,是當地的老字號商店。在那個年代他便騎著BMW的重型機車到處跑,豢養德國狼犬,養殖大量的白文鳥。我很小的時候甚至買了一隻臺灣小獼猴送給我。即使後來我家的老房子改建成鋼筋水泥的現代樓房,他亦在自己的浴室浴缸裡養了數十隻臉盆大的烏龜,亦曾經買了數百個老式的旅行鬧鐘放在他的房裡。

  這些年來因為在臺灣鄉間尋覓老物,因此對自己童年的生長土地終於有了親切的認識。每一個地名不再只是公路上奔馳而過或新聞裡的一個空洞名詞,因為對老東西的熱情而終於將手探入臺灣這塊土地最深沉的臟腑之中。在我追尋老東西的這幾年間,這是重新認識我出生之地的尋根之旅。多找到一件老家具似乎就多認識一點臺灣之美。

  收藏要對歲月有情

  《文化廣場》:您說「民藝雖是舊時事物,仍無法倖免於流行」,如何看待民藝存在的這種「過時」與「傳承」的矛盾關係?

  楊凱麟:誠如上面所言,我走入臺灣老東西的世界後許久,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是要逃離商品橫行的現代臺灣。我發現,古老的臺灣(那是一個與現在有時差的時間,距今50年、80年或更久,但似乎已經不再存在,或從來不曾存在)是一個仍然有感動的世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器物本身由現在珍貴的材質、由匠師用心的技藝,以及由過往主人的惜物與惜情,所自然散發的生命的尊嚴。這不是現在由漂亮浮華的媒體或廣告所模塑的虛假生命,而是發自最深沉、最質樸與最真實的事物本身的美。而這似乎才是我覺得踏實的生命。

  《文化廣場》:現在社會變遷非常快,民藝生存的土壤正在一步步地改變,加上外來文化衝擊厲害,您覺得收藏這些老物件的意義是什麼?有必要留住民藝嗎?

  楊凱麟:我接觸的是民藝,是日本美學家柳宗悅筆下的庶民生活用品。不是價值千金的骨董,而是生活的構件。所以我希望能在家裡繼續使用這些老東西,讓他們繼續活著,也與我們一同變老。這在快速變動的現代都市裡尤其重要,因為城市空間早已因不斷改建而失去了記憶,如果家裡亦沒有長相伴隨的幾件家具,人心恐怕也將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了。

  《文化廣場》:書中也提到民間藝人質樸善良,那麼他們對藝術文化的認知,對生活的認識,對您有何啟發?

  楊凱麟:我認識的民藝人各自有著獨特的性格與癖好,也因此而有著種種不同於常人的機遇,能覓得許多稀罕少見的老物件。我常記得一個好民藝人對我說的一段話,他說:收藏骨董就要對歲月有情,對裂損斷殘之物有憐惜之心。這一直是我銘記在心的感動,與老東西的相處是生命中最深刻與不可取代的感情,有著自身文化最深刻的記憶,以及由記憶所產生的獨特美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讀刊 | 《問津》裡的老物件
    她知道我喜歡收藏老物件,就讓我到廂房看看有沒有需要的。我在廂房裡一下子就發現了好多東西,有梳妝鏡、耗子夾、人工鑽、老相片框、月餅模子,還有她家的「大鐵驢」。這些東西多已棄置不用,若不搶救出來,很可能就滅失了。於是,我讓外甥幫我進行清理,並請他到鄰居家再替我搜刮一下,把他們已經沒用的老物件,全都給我弄過來。外甥很用心,不久便把一大堆老物件送到我家裡。
  • 收藏數百件上世紀老物件 重慶「70後」開懷舊火鍋館
    館內擺放的老酒櫃裡裝滿了稀奇古怪的玩具。記者 熊明 攝   江北區北濱路上,一家懷舊火鍋館最近在網上引起網友們的強烈關注。在這家火鍋館裡,最吸引人的,不是土灶、條凳和濃濃的火鍋味,而是牆上陳列的廢棄的門牌及滿屋子上世紀的老物件。有網友稱,這家火鍋館就像是一個存儲記憶的小型博物館。7月18日晚,記者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 南昌"80後"打造懷舊主題餐廳 顧客見到老物件感驚喜
    原標題:南昌"80後"打造懷舊主題餐廳 顧客見到老物件感驚喜   發布時間:2014年08月09日 20:03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解說】鐵皮玩具青蛙、紙制五彩翻花、小人書、獎狀、小霸王遊戲機……這些只在童年記憶中的玩意,如今卻出現在了南昌的一家懷舊主題餐廳中
  • "藏品的記憶"引來新國潮青年集體懷舊 老物件和K coffee 都愛啦
    「藏品的記憶」引來新國潮青年集體懷舊 老物件和K coffee 都愛啦 二八自行車、兒童三輪車、磁帶、鐵爐子、老照片、三鬥櫥櫃、煤糕模子等,這些老物件曾經是人們生活當中重要的必需品,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老物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 放過農村的老物件吧!車珠子已經過時了,情懷才是最有意義的
    放過農村的老物件吧!車珠子已經過時了,情懷才是最有意義的。文|老馬談收藏文玩的種類繁多,很多文玩都是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傳承的,但是也有很多文玩是文玩人自己製作出來的,可能對於文玩人來說自己製作出來的珠子有著一定的意義吧!
  • 「藏品的記憶」引來新國潮青年集體懷舊 老物件和K coffee 都愛啦
    二八自行車、兒童三輪車、磁帶、鐵爐子、老照片、三鬥櫥櫃、煤糕模子等,這些老物件曾經是人們生活當中重要的必需品,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老物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近日,太原肯德基塢城路餐廳舉辦了一場「藏品的記憶」 懷舊主題老物件展覽,勾起了不少人的回憶。
  • 重慶這個跳蚤市場比閒魚更牛 老物件裡有「山城記憶」還能撿漏「尖...
    其中,A區主要是電子產品、收藏品、日用百貨、發燒音響和手錶相機等物品;B區有電器、鞋類、箱包、收藏品等;C區則是廚具、家電和家居等比較大型的二手物件,還有一層樓主要是賣庫存積壓物資的。記者注意到,大部分來閒逛、淘件或者打卡的很多都集中在四樓A區。順著樓梯來到四樓,復古感迎面而來,除了滿眼的老物件,卡帶機播放的老音樂也讓人忍不住懷舊起來。
  • 農村經常有人來收購舊石槽、舊石磨,石質老物件有啥用,能做什麼
    來收購一些野草野花,甚至蟲子之類的商販已經不足為奇了,前段時間還有人來收購舊石槽、舊石磨,包括農村人家的一些老物件,這些東西說是老物件吧,年代也不久,根本不值錢。而且現在生活中這些老物件也基本派不上用場,我們根本不明白他們收購這些東西做什麼用,甚至一些老物件已經年久破損,他們也不嫌棄,照單全收。
  • 即將消失的農村老物件,第一個是挨打神器,最後一個是土豪標配!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童年一去不復返,人到了一定年齡就喜歡懷舊,有時在看到某些童年老物件時,就會回憶以前的事?這些農村老物件你還認識嗎?雞毛撣子:雞毛撣子是用來清除家裡的灰塵的工具,也是小時候挨揍神器,小時候難免調皮惹事,我爸拿雞毛撣子打了我的屁股,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恐怖。
  • 為建新館清理庫存 市民瘋淘景泰藍老物件
    香爐、菸灰缸、梳妝鏡、首飾盒……昨日,上世紀60至80年代生產的數千個品種的景泰藍老物件「走出」塵封已久的庫房,亮相北京琺瑯廠。據介紹,為建新館清理庫存,北京琺瑯廠從昨日起至10月15日首次推出「景泰藍體驗日」,邀請市民免費參觀景泰藍公益博物館,近距離欣賞琺瑯生產線,並可現場「淘寶」萬餘件停產多年的景泰藍老物件。  由於此次「淘寶大集」展覽和售賣的大多是已經停產的「限量版」產品,昨天一早不到8點,就陸續有景泰藍愛好者從四面八方趕來搶佔「先機」,琺瑯廠一層狹窄的售賣通道很快被慕名而來的人群擠滿。
  • 高價回收:逐漸消失的老物件,見過3種的是90後,全用過的已經老了!
    微風不燥,陽光剛好,時間流逝,童年也一去不返了、童年遊戲是多姿多彩的,點綴了津津樂道的童年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懷念童年無憂無慮的日子,童年記憶中的老物件你還認識幾個呢?曾經童年風靡一時的塑料涼鞋,小時候穿這種涼鞋的時候最拉風啦!
  • 老物件為您講述光陰的故事
    徐世昌用過的鎮尺、老式相機、糧票、小人書、篩面的籮、老羊骨……12月19日,居民們紛紛拿出自家老物件,來到六條社區「祖孫同趣 看老物件 共話傳承」活動,一起回憶舊時光。現場百餘件展品追憶老時光活動由六條社區思誠永繼胡同文化文保隊主辦,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國忠出席活動,與7個社區百餘位居民一起觀賞老物件,體驗兒時遊戲。當天,共有50多位居民的近百個老物件在東四街道市民小劇場展出。糖罐、雙卡錄音機、迷你鋼琴、火柴、火鉗等老物件將大家的記憶拉回到上世紀。不方便展出的展品如明代的衣櫃、老相機等,工作人員就列印成照片供大家欣賞。
  • 痴迷老物件 自辦博物館!葉世海收藏2000餘件民俗物品記錄城鄉變遷
    生活老物件在一些人看來是「破爛兒」,卻是梅縣區白渡鎮悅來村村民葉世海眼中的「寶貝」,它們可以見證歷史、勾起回憶。他長期收藏這些「寶貝」,並辦起了粵海民俗博物館。  館內展出藏品逾500件  粵海民俗博物館位於白渡鎮芷灣路一棟並不起眼的民房二樓。金秋時節,記者來到這裡參觀,一股滄桑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 來城市記憶館 看張掖老物件
    這個80㎡的空間內,分為」老城印象、煙火百味、時代印記、時尚潮流、大美甘州」等幾個板塊,展出精心製作的照片100餘張,年代感十足的老物件用全新的方式擷取了甘州歷史變化的典型和城市變遷的縮影每一件老物件,都藏著一個時代的故事,一群人的集體回憶。
  • 天津一80後常逛京津冀舊貨市場 收藏千餘老物件
    生於1982年的天津青年封原收藏了千餘件上世紀80年代的老物件,他說:「懷舊是最廉價的減壓方式。」  推開封原家的門,仿佛一下穿越了時空:鞋架上是「回力鞋」;衣架上是一套老「梅花牌」運動服;儲物架上、地板上隨處可見老式收音機、鐵皮暖水瓶、銀行檯燈;還有80後再熟悉不過的寶塔糖、餅乾罐;桌上攤開著一張海報,內容是曾經風靡一時的《葫蘆兄弟》。
  • 50塊在農村收的凳子竟是紫檀,這些木質老物件可能都是寶,別錯過
    小編以前聽過一個長期在農村收古玩的朋友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去農村收東西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位老鄉做的凳子像是一個老物件,當時雖沒有仔細看,就打算把它買下來,老鄉看到這麼一個舊的破凳子都有人買,就50塊錢賣給了這位朋友,回家之後,朋友請了專業老師鑑定了一下,沒想到這個破舊的凳子竟然是小葉紫檀做的
  • 景泰藍老物件一天賣出上千
    (原標題:景泰藍老物件一天賣出上千)
  • 捐贈「老物件」 守護「舊時光」
    捐贈「老物件」 守護「舊時光」 2020-10-31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二手市場淘「回憶」 收音機縫紉機受歡迎 老款自行車不便宜
    黑白電視、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去逛逛成都舊貨市場,看看那些歷經時光浸潤的老物件,或許你能在那裡發現自己封存的記憶。近日,天府早報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十陵車站附近的二手市場,二三十元錢一個的DVD,兩三百元的收音機、縫紉機,幾十到幾百元不等的黑白電視,「沒得固定的生意,賣這些東西關鍵是看緣分,價格也是看緣分,你喜歡就值錢,不喜歡就不會買。」一位老闆笑呵呵地介紹。
  • 新劇不靠譜 螢屏「懷舊」出現老劇重播熱(圖)
    《京城四少》、《唐明皇》,看著張晨光、劉威當年英俊小生的模樣實在感慨歲月不饒人;最搞笑的是看北京電視臺播的老版《鹿鼎記》,20多歲的劉德華和梁朝偉,一人一副不經世事的稚嫩……   電視臺「懷舊」並非豪賭  如果說電視臺以往愛拿老劇做點出其不意的噱頭,拿老劇填空醞釀了些懷舊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