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藥監局部門官方網站透露,根據原環境保護部會同相關部委2017年發布的第38號公告(以下簡稱38號公告),《關於汞的水俁公約》自2017年8月16日起對我國生效,其中明確「自2026年1月1日起,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為貫徹落實《汞公約》和38號公告,通知明確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
《通知》表示,已經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的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原註冊證在證書有效期內繼續有效;註冊證有效期屆滿可以申請延續註冊,但限定其註冊證有效期不得超過2025年12月31日。此外,已經按照醫療器械受理的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繼續按照醫療器械進行審評審批,準予註冊的,發給醫療器械註冊證,限定其註冊證書有效期不得超過2025年12月31日。
此前,在2016年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經決定,批准2013年10月10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在熊本籤署的《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根據《水俁公約》,自2020年起,各締約國禁止生產及進出口含汞產品。
水銀體溫計已經誕生200多年,它使用方便,測量準確,應用廣泛。雖然從2005年起,歐盟委員會就要求水銀溫度計在市場上消失。但是實際情況是多數醫院、社區仍然在使用水銀體溫計。目前,在中國的醫院和家庭市場中,分布著5000萬支水銀體溫計,醫院約有3500萬支。
資料顯示,汞俗稱水銀,是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大量應用於各種產品和工藝中。汞及其化合物的產生、使用和排放會造成環境汙染,嚴重時引起人類和哺乳類動物神經、免疫、生殖系統的機能紊亂,尤其對胎兒和孕婦有較大影響。
體溫計又稱「醫用溫度計」,它可以記錄該溫度計所曾測定的最高溫度。體溫計可分為玻璃體溫計、電子式體溫計、多功能紅外體溫計。據企查查數據,2015年全國成立體溫計相關企業2039家,2016-2018年全國成立體溫計相關企業數量均在1000家左右,2019年較少僅840家。2020年受疫情影響,體溫計需求激增,體溫計相關企業成立1180家。
據企查查數據,全國在業/存續體溫計相關企業1.37萬家,其中,廣東、山東、河北、北京、河南超1000家,廣東在業/存續體溫計相關企業最多達3691家,山東位居第二,在業/存續體溫計相關企業1821家,河北、北京、河南位列第3-5名,企業數量分別為1449家、1181家、1038家。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在業/存續體溫計相關企業數量較少。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電子體溫計市場規模超過10億元。近年來,電子體溫計市場保持穩步發展,2019年市場規模突破20億元,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26億元。
由於較大的利潤空間、較低的技術壁壘,電子體溫計製造行業吸引了眾多企業入局。近年來,電子體溫計市場投資規模保持增長。2020年,受體溫計需求擴大等因素利好,電子體溫計市場投資規模或接近5億元。
紅外測溫儀與水銀溫度計、電子溫度計相對比優勢更為明顯,一是紅外測溫儀不含汞,二是測溫更精準、快速。同時,紅外測溫儀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非接觸式的測量更加安全。此外,紅外測溫儀除了手持的耳溫槍、額溫槍等,還包括全自動的快速篩檢設備,適合在多人的公共場所進行測溫篩查。
雖然紅外測溫儀優勢凸顯,但相較於電子溫度計而言單價較高,在考慮價格因素上部分消費者會選擇電子溫度計,因此紅外測溫儀市場仍有大量需求待釋放。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刺激大量需求,紅外測溫儀迎來發展機遇。
手持紅外測溫儀由於方便、快捷、可無接觸測量等優點,逐漸替代傳統的水銀體溫計和電子體溫計,成為不少家庭、醫院機構等使用的測溫儀器。數據顯示,2015-2019年間,我國手持紅外測溫儀產量穩步提升,2019年產量達到30萬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場需求得到超常釋放,產量將明顯提升,預計可達到65萬臺。
全自動紅外測溫儀更多的是在車站、機場、會展中心等大型場合使用。數據顯示,2019年全自動紅外測溫儀產量將近3萬臺。2020年,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需求增加,產量預計將達到6萬臺。
無論如何,含汞醫療產品應提早面對消亡的命運,中國的無汞醫療時代正在來臨。業內人士分析,這將給國內的醫療器械企業帶來巨大機會。今後,水銀體溫計將逐漸在中國醫療市場上消失,在這些「小物體生命」的消失背後,將是數十億元的電子替代品的生存空間。
撰文 孫翼飛
責編 孫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