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不僅是農民的保護傘,還利於推動財政支出改革,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日前,山東印發《關於加快山東省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12月1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解讀。據悉,2022年將實現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80%;力促險種創新,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將逐步實現「一縣一品」。
2019年農業險保費超七成來自財政補貼
財政補貼對農業保險的作用有多大?據介紹,2019年全省各級財政保費補貼24.44億元,佔保費總規模的72.78%,共惠及農民1670.32萬戶次,為農民生產、生活增添了底氣和信心。如在應對「利奇馬」颱風中,全省支付保費6965萬元,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獲得賠付8.38億元;在棉花價格波動很大的背景下,「棉花目標價格保險」為棉農提供風險保障,全省共獲賠付7851萬元,賠付率達到161%。
圍繞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我省將繼續發揮財政的牽頭作用。山東省財政廳副廳長袁培全介紹,下一步,財政部門將牽頭做好三件事:一是加大投入,各級財政將依據《實施意見》目標,在近幾年投入較快增幅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二是推進保險政策體系建設,其中包括持續完善農業保險險種體系,在重點滿足三大糧食作物風險保障需求基礎上,引導市縣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級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以獎代補政策,儘快形成「面上保大宗、點上保特色、點面結合、全面推進」的農業保險新格局。三是加強承保機構績效管理,配合相關部門通過實施農業保險招投標辦法、績效評價辦法等,提升農業保險機構的服務水平,切實讓廣大農民分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紅利。
2022年實現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80%
山東是糧食大省,連續六年產量在千億斤以上,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三。2019年,全省農業保費規模達到33.58億元,提供風險保障877.76億元,分別比「十三五」初增長103.15%、94.41%。「但應看到,我省農業保險發展現狀與農業大省地位還不相適應,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袁培全表示。
2018年以來,小麥、玉米、水稻等三大糧食作物年投保面積佔種植面積的75%左右,保險深度為0.53%,保險密度為153.71元/人,除保險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外,保險深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35%,保險密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2.29元/人。
《實施意見》從我省實際出發,「實現三大目標」,即保險覆蓋率、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三大目標提升任務。力爭到2022年,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達到80%、保險深度達到1%、保險密度達到500元/人。力爭到2030年,農業保險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基本建成「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
支持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力推「一縣一品」
近年來,我省積極開展特色農業保險創新,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
去年,我省創新出臺了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政策,對市縣自行開設的地方優勢農產品險種,按地方財政保費補貼的50%—60%給予獎補,目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已覆蓋83個縣(市、區),46個險種,較好滿足了不同地區農戶風險保障需求。同時,通過開設大蒜、大蔥、馬鈴薯、生豬等8個特色農產品目標價格險,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近200億元。
特色農業保險保額和險種可謂豐富。目前溫室大棚保險每畝最高保額已由2萬元提高到6萬元,蘋果、桃保險每畝最高保額提高到了4000元、3000元,較好地保障了農民的利益。2019年在濟南市平陰縣等6個縣組織棉花目標價格保險試點,以「保險 期貨」的方式化解棉花種植戶市場價格下跌的風險,參保農戶每畝獲賠192元,今年繼續實施棉花目標價格保險試點17萬畝。在煙臺長島實施了海洋牧場保險試點,獲得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創新項目支持,豐富了海洋牧場保險品種,推動我省農業保險開始從陸地走向深海。還在煙臺開展了蘋果「訂單 保險 期貨」,在淄博臨淄、濟寧嘉祥、德州武城等開展玉米、大豆收入保險,在日照開展茶葉氣象指數保險等。
下一步,山東將繼續穩步提高地方特色險種佔農業保險比重,逐步實現「一縣一品」的目標。並鼓勵特色險種創新,將探索開展特色保險首創保護期制度,對保險機構在地方首創的重大特色險種,給予一定期限的創新保護期,在保護期內實行獨家經營,激發保險創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