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說到全國人民都在關注的一個話題,一定是垃圾分類。
7月1日起,上海在全市範圍內正式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作業,接下來全國46個重點城市也將建立垃圾處理系統。
自從垃圾分類政策開始實施,網絡上爭吵的聲音便從沒間斷。
大部分人認為垃圾分類是保護環境的好事,理應支持,但是力度太大,不免讓人覺得難以適應,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從前端進行垃圾分類處理,效率太過低下,勞民傷財。
但不管各方如何爭論,垃圾分類已經是迫在眉睫。
看著浩浩蕩蕩的垃圾分類行動,讓人不免思考,上海為什麼這麼急?中國為什麼這麼急?
在此次垃圾分類政策開始實施以前,作為一個生活在城市的普通居民,我的生活和垃圾打交道的時刻不外乎以下幾個:
把家裡的垃圾扔進垃圾桶,
把公司的垃圾扔進垃圾桶,
把手裡的垃圾扔進大街上的垃圾桶。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作為一個垃圾的生產者,生活中能接觸到垃圾的時刻無非就是以上幾個,乃至於以前我總有一種錯覺,總覺得垃圾扔進垃圾桶,它們就能乖乖去到該去的地方。
直到最近看了很多報導,才知道垃圾現狀已經如此觸目驚心。
如今我國的城市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燒,在前段時間播出的一期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中,相關機構曾經公布過一組數據:杭州市如今一天的垃圾產量是1.2萬噸,三四年就能填滿一個西湖。
而《奔跑吧兄弟》節目組所在的拍攝場地,是杭州市當時唯一的一座垃圾填埋場,當這座垃圾填埋場被填滿,杭州市便再沒有可以用於垃圾填埋的場地了。
垃圾無處可放,可我們的垃圾產量卻一直在增加,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報告中指出,預測到2030年,塑料產品增量將達到40%。
一切的便利和發展必有其相應的代價和後果,當我們在乾淨的街道和房間中,享受著方便快捷的城市生活時,我們可能已經被垃圾包圍了。
我們以為我們能用其他的方式逃避垃圾帶來的傷害,殊不知,我們根本無處可逃。
還記得去年,颱風「山竹」過後,香港沿海的杏花邨遭海水湧入,街道被淹沒,當海水褪去,街道上留下的,是白花花的一片塑料瓶和泡沫。
這不是個例。
被譽為度假勝地的峇里島,在各類照片中,我們看到他們的沙灘,是金黃一片的,海水,是湛藍透徹的,可一夜風暴過後,他們的沙灘上留下的,是一層又一層的垃圾。
風暴前後對比圖
一名潛水員潛入水底後,拍攝到這樣的畫面。
海洋的變化,最直接影響到的是海洋生物。
這隻鯨魚的體內,有12斤塑料,包括115個杯子
這隻海鳥的屍體裡,全是垃圾
圖片來源 | 紀錄片《塑料海洋》
還有把垃圾當作食物的鳥
而這些垃圾,正在換一種方式,回到我們的身體。
據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人類每人每周平均會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大小。
這些塑料微粒的來源主要是食物和水,甚至空氣,有的是在漂浮著垃圾的海水中長大的魚,有的是漂浮著塑料微粒的空氣。
而根據CNN的一項報導顯示,一些很小的塑料微粒進入我們的身體組織後,可能誘發免疫反應,或者是釋放出他們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的有毒或汙染物質。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一個報告中提出,2016年全球生產的3.1億噸塑料垃圾中,少於20%的垃圾被回收,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而這些垃圾需要400年的時間才能分解。
這些進入自然的垃圾,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不僅汙染土壤和水源,同時,對垃圾不加管制地焚化,也會加劇大氣汙染和全球變暖。
如今我國現有的兩種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燒,而垃圾的焚燒過程會產生二噁英,一種比砒霜還要毒900倍的有毒物質,有極強的致癌性。
如果我們的垃圾在焚燒前沒有進行分類,垃圾混在一起,其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噁英至少要多一倍。
垃圾分類,便是爭取在垃圾處理的前端,就減少各類汙染的發生。
記得以前看過一次演講,大致的意思是,我們所有對環境的保護,不是在保護地球,地球現如今已經存在幾十億年,而人類的產生不過才幾十萬年。
我們有理由相信幾個塑膠袋和罐子,並不會讓地球完蛋,可是卻沒有理由相信人類這個物種能夠等到那一天。
所以,為什麼垃圾分類勢在必行?因為我們不是在拯救地球,而是在拯救自己。
今 / 日 / 互 / 撩
你的城市開始垃圾分類了嗎?你做好準備了嗎?
圖片大部分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