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的含義:走路沒有對不起影子,睡覺沒有對不起被子。比喻為人行為光明,問心無愧。
與儒家慎獨思想一脈相承,「慎獨」: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禮記
建陽四大名人:朱熹、蔡元定、遊酢、宋慈。
朱熹(1130——1200),蔡元定(1135——1198),遊酢(1053——1123),宋慈(1186—1249)
(朱熹)
(麻沙遊酢文化廣場)
(建陽蔡元定雕像)
(建陽宋慈雕像)
(蔡氏九儒像)
建陽蔡氏是鳳翔節度使爐公之後。爐公,字廷器,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生於唐宣宗大中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卒於天福八年三月初六,壽八十九歲,葬於建陽麻沙排山。唐乾符五年登進士,任德州知府,再授東昌刺史,以守郡功加升鳳翔節度使,以孫梅貴加贈少傅。乾寧四年(公元897年),中原離亂、民不堪苦,就與妹夫劉翱將軍及西河節度使翁郜,率領五十三姓入閩,任建陽縣長官,他為政寬仁、屢巡勸農、興學育才、甚得民心。天復二年正月擇居麻沙鎮北,為建陽蔡氏一世祖。「觀縣治之西七十裡名曰永忠之麻沙,鍾光嶽之英、孕山水之秀,(唐)天復二年壬戌(902)正月初十日擇鎮北而居之,以為子孫長久之計焉。」(《廬峰蔡氏族譜》卷一,丙辰民國五年刊,第1頁)
(入閩始祖唐長官蔡爐墓)
兩家族蔡氏和劉氏在唐末來到麻沙,並繁衍生息,對麻沙成為歷史文化重鎮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和百姓而盡地利,設書院而興教化,置書坊而連天下,成就一方名鎮。歷史總是如此的神奇與巧合,200多年後,兩大家族都與朱熹結下了不解之緣。
(建陽麻沙蔡氏大宗祠)
(建陽麻沙蔡氏大宗祠內景)
(建陽麻沙蔡氏大宗祠內景)
朱熹,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把儒家思想推到了第二個高峰,成為孔孟之後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其後尚未有人堪與比肩。朱熹,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祖籍是江西婺源。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雙重遺產源於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
自古以來,與孔子一起在孔廟中享受國家的祭祀,是文人們最高的榮譽,在孔廟中一起與孔子配享的有四配(顏淵、曾參、子思、孟軻),十二哲人(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有若、朱熹),79位先賢,77位先儒(胡安國、楊時、李侗、黃幹、真德秀、蔡沈、羅從彥、陳淳、李綱、遊酢)。蔡元定去世後,明嘉靖九年(1530)詔蔡元定崇祀啟聖殿,啟聖殿在孔廟中,是祭祀孔子的上五代祖先,與孔子上五代祖先一起享受祭祀的有9人,除了「四配」的父親,還有五人分別是周敦頤的父親周輔成,張載之父張迪,程顥、程頤之父程向,朱熹之父朱松,蔡沉之父蔡元定。
(朱熹四大弟子)
朱熹正如他的號晦翁一樣,是一個命運坎坷的人,俗話說:人生四大幸事,四大不幸事,其中四大不幸事是: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少無良師,朱熹就佔了三件,幼年喪父,14歲父親朱松病故,臨終將朱熹母子託付給崇安老友劉子羽;47歲,妻子劉氏病逝,劉氏是老師劉勉之的女兒,所以朱熹對妻子感情深厚,兩人合葬於黃坑;61歲,大兒子朱塾去世,年僅38歲,朱塾去世後葬於莒口金山村。慶幸的是,朱熹的父親朱松交到了好友,朱熹遇到了良師,劉子羽為朱熹母子筑紫陽樓,受學於武夷三先生:胡憲、劉勉之、劉子翬,18歲貢生,19歲進士,24歲出仕。
宋紹興間,劉翱九世孫潯州太守劉中創「樟塘書院」,與族兄劉子翬講道其中,而朱熹亦從劉子翬講學於此。其後人劉崇之、劉子寰等人俱在此受業於朱熹。
紹興二十九年(1159),蔡爐第十世孫,24歲的蔡元定知道朱熹在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講學,就離開西山到五夫向朱熹問易,朱熹初次考詢他的學識,見他談吐非凡,即大為驚奇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從此朱蔡二人,政見一致,學術同趣,互為師友,終身相交相知,在學術研究上長達四十年,在四十年的交往中對閩學學派的形成,蔡元定,羽翼紫陽竭盡股肱之力,有超越朱熹的地方總是坦誠相告,把自己的學術思想傾注於朱熹的書集中,所以蔡元定就成為朱熹學向中的重要講論者,啟發者、著述者和修訂者。故有紫陽羽翼、閩學幹城的美譽。
(武夷山五夫朱熹故居紫陽樓)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號西山,建陽市麻沙鎮人。爐公十世孫,發公之子。南宋理學家、樂律學家,精通天文、地理、象數、樂律、兵陣、醫藥等,著有《大學說》、《易學啟蒙》、《律呂新書》、《洪範解》、《皇極經世指要》、《潛虛指要》、《太玄指要》、《大衍禪說》、《燕樂源辨》、《八陣圖說》、《字引經引義》、《陽符經註解》、《脈書》、《乞運節略》等。是蔡氏九儒第二代,嘉定三年追贈迪功郎,寶祐三年以孫蔡杭有功,贈太子少傅,寶佑四年再贈太子太傅,諡文節。宋寶佑年理宗皇帝敕建西山精舍,御書「西山」巨字石刻於西山絕頂。明嘉靖九年(1530)詔蔡元定崇祀啟聖殿,清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頒賜蔡元定「紫陽羽翼」金匾。
宋高宗紹興五年乙卯(1135)十一月十一日辰時(早上7—9點),生於建寧府建陽縣麻沙鎮蔡氏書宦世家。生而穎悟,異於常兒,八歲能詩文,十歲日記數千言。為了使元定有一個安靜讀書之所,父發在麻沙之東象巖山下構築書屋,名曰:「顯慶堂」,讓元定在此專心讀書。
(顯慶堂所在地)
(西山陵園——蔡元定墓)
紹興二十二年壬申(1152),18歲,父發病逝,葬父於崇安縣上箬之源。父親對元定影響深遠,導讀讀聖賢之書,傳授天文、地理和象數易學,並誡以忠誠厚實、不求仕途、不幹利祿,勉招殺身之禍。元定對父親感情深厚,廬墓守孝三年,並謹記父訓,終生不仕。
紹興二十三年癸酉(1153),19歲,築室西山絕頂,以野菜充飢,刻苦讀書,遍覽天文、地理、數學、禮樂、兵制等方面的書籍,並融會貫通。這為他成為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打下了紮實基礎。
(建陽莒口西山摩崖石刻)
(西山風光)
紹興二十九年己卯(1159),25歲,前往崇安縣五夫裡,執弟子禮拜朱熹為師,與朱熹結為師友。朱熹考詢他的學識,見他談吐非凡,大為驚奇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從此朱蔡二人師友相稱,相從四十年。
乾道三年丁亥(1167),33歲,秋七月,建寧府崇安縣發生特大水災,協助朱熹參與賑災撫恤事宜。其間,創立社倉之法,並從府中撥米賑災。
乾道六年(1170),元定35歲,協助朱熹在雲谷山建「晦庵草堂」,元定重上西山,設「疑難堂」,並在兩山築燈塔,懸燈想望,相約為號,往來論學解難。乾道六年(1170),蔡元定幫助朱熹在雲谷山建「晦庵草堂」,自己在西山書屋內設「疑難堂」。為及時聯絡信息,在西山、雲谷山上構築燈塔,夜間懸燈相望,燈明表示學習正常,燈暗表明學有難處,翌日往來論學能難。元定每到朱處,朱必留他教日,兩人對榻論道,經常通宵達旦。因此,「點燈為號相約,對榻窮研理學」成為朱蔡二人交往的一段佳話。蔡元定去世後,朱熹在給蔡元定的祭文中感嘆道「思昔相從雲谷西山間,身焉賴以修,過焉賴以補,相與切磋討論,又相屬以遵守。」真實道出朱熹與蔡元定在雲谷,西山結下的情誼。時過境遷,儘管歷史長河跨越了八百多年,但朱熹、蔡元定師生之間相互學習,鍥而不捨,教學相長的精神依然值得後人推崇。
淳熙四年丁酉(1177),43歲,二月,擇地建陽嘉禾裡唐石之大林谷,協助朱熹葬其夫人劉氏(上年十一月病故)於此,朱熹亦以此安息地。
淳熙十年癸卯(1183),49歲,四月,協助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建成武夷精舍,隨朱熹講學於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
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53歲,正月,著就《律呂新書》。《律呂新書》全書2卷,上卷《律品本源》10章,下卷《律品辨正》10章。主要探討音律中旋宮問題,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論。
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54歲,秘書少監楊萬裡、太常少卿尤袤力薦於朝。楊萬裡稱讚他:「性質豪邁,器識宏深。道德文章足以儀刑於當時,著書立言足以垂範於後世。今之賢士大夫皆仰其道德之光,成人小子俱蒙其造化之力。」尤袤稱讚他:「資稟穎異,克養完粹,守份安貧,有經世濟物之才,有制禮作樂之具。」朝廷下郡津,遣赴行在,堅以疾辭。
宋光宗紹熙三年壬子(1192),58歲,朱熹遷居建陽考亭,元定也移家建陽後山,兩地相距三十裡,有船相近往來。
(考亭書院)
紹熙四年癸丑(1193),59歲,仲春望日,著就《八陣圖說》。朱熹為《八陣圖說》作序。秋冬,受朱熹之囑託,由閩入贛,下衡湘,經襄漢,由荊入蜀,在道士高人出沒的青城山購得著名的陰陽合抱《太極圖》。朱熹把蔡元定購得的太極圖置於所著《周易本義》之前。他所經歷之處為長沙、衡陽、嶽陽、常德、然後到襄樊、漢中、入成都,從長江順流而下,到武漢、南京、蘇州、杭州、紹興(會稽)。朱熹《八陣圖說•序》曰:此季通《八陣圖說》所以有益於世也。但得書者藏於金櫃,切莫亂傳、慎勿妄動偽行者。天有憲,則學者當輔助朝廷,大顯功勳,鞏固山河而永久,定邦國以鹹亨,振治世而隆興,其專利於天下者,不亦大矣乎?紹熙癸丑仲春望日新安朱熹序」(《廬峰蔡氏族譜》第三卷,第四~六頁)
楊慕震《創建朱子學的理學家、樂律學家蔡元定》云:「紹熙四年(1193年),他五十九歲時,離家出遊,到湖北荊州、漢口一帶,直達川、鄂邊界地區。然後又沿江而下至南京,併到杭州等地。一來是為了領略祖國名山大川之勝;二來是遵朱熹之囑:『旁搜遠取,巨細不捐』。到處搜集民間流傳的『河圖』、『洛書』及各種古籍孤本,為其學術論著補充材料。」「蔡元定在西遊途中,於民間收集到了不少『河圖』、『洛書』的樣本,在川、鄂邊地區又收購到『太極圖』(即現今看到的陰陽魚圖)。在帶回福建之後,朱、蔡二人在經過仔細分析和挑選後,確定了數張,用在朱著《易經本義》和《太極圖說解》的篇首,使眾說紛紜的『太極八卦圖』,從此規範了下來,並第一次在一《周易》的著作中同時出現。」(《建陽蔡氏九儒研究文選》,第32頁,第35頁)
慶元二年(1196年),元定六十一歲,權奸韓侂胄擅政,製造「偽學之禁」,指道學為「偽學」,把《四書》、《六經》定為禁書。誣奏右丞相,趙汝愚以宗室謀邑祐累被罷相,貶到永州,當時許多大臣都上奏救趙相,而被列入「偽黨」五十九人,朱熹認為自己不應沉默,就起草上疏數萬言,陳述邪奸誣奏之禍,以救丞相之冤,眾弟子以為此必招禍,朱不信,元定勸朱不要上流,朱熹默然,取回奏稿焚之,免遭更大的禍患。
慶元二年(1196年)十二月,朝庭下詔禁「偽學」。朱熹定為「偽學魁首」,去職罷祠乞行建陽。元定以「佐熹為妖」罪名,被流放湖南道洲,對門生劉礪曰:「化性起偽,惡得元罪。」
慶元三年(1197年)正月,編管道州命下,元定聞知,不辭家即就道,朋友們勸他緩行,元定曰:「獲罪於天,天可逃乎。」從建寧府城起 ,經過建陽考亭,朱熹卒門生數百人在贏州橋頭靖安寺餞別。在座的人傷感落汨,元定卻不異平常,賦詩別友曰:「執手笑相別,無為女悲,輕醇壯行色,扶搖動徵衣,斷不負所學,此心天可知。」表達了他對艱險行程和殘酷打擊,仍不放棄理學觀點的堅定信念,朱熹嘆曰:朋友相愛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謂兩得之矣!」
(建陽考亭浮橋)
在談話中,朱熹提出著《參同契》的疑難問題:元定解答如流,在場聽者無不欽佩,朱蔡兩人回首平生,友情,依依不捨,下午朱熹送元定到馬伏同宿於寒泉精舍。
這天夜間,兩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四目相視,兩心相印,知音別離,是人生感受深切之時,雖無聲而勝有聲,沉默已久,兩人還是共同核定「參岡契考異」一書,通宵達旦,早餐後,才揮淚惜別,仗履步行三千裡才到湖南道州,舂陵貶所。
元定第三子蔡沉和門生邱崇陪侍至舂陵之後,父子學生仍閉門讀書,並在堂上掛一個「愆」字,以示自訟之意。道州遠近人士,久聞元定名聲,紛紛登門求教,常常擠滿書屋內外,參軍王堿有政才,恥笑學生,一曰遇見蔡沉,向沉問教,始知其學間淵愽,遂嘆相見之晚,次日拜元定為師,當時有些好心從勸說:「獲罪之人,當閉門謝客,以免再生是非。」元定說:「彼以學來,何忍拒之,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他雖身患疾病,還是抱病授徒不倦。
慶元四年(1198)八月初九,蔡元定在貶所病危,臨終寫信給朱熹:「定辱先生不棄,四十餘年隨遇,未嘗不在左右,數窮命薄,聽教不終。」這成為蔡元定的絕筆,書畢《別晦庵書》即逝,年六十四歲。在精神頓挫與窘病困境中鬱悶離世前,蔡元定魂歸三千裡外建陽的寒泉精舍與西山精舍,燈臺的明滅,相聚研討與解難,在彌留之際回放,遺恨不能再歸故裡與晦庵先生對榻講論。
蔡元定貽書訓諸子:「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又說:「步步守著仁義禮智信,可傳子孫。」蔡元定的貽訓不僅是千古傳誦的名言,更是「慎獨」的典範,成為建陽蔡氏後人的祖訓。
守臣上奏,旨許歸葬,兒子蔡沉歷經近六十天的艱辛,扶柩三千裡以還建陽,於當年十月初六日葬於崇泰裡(今莒口)後山上布村翠嵐山之源。
(蔡元定墓)
蔡元定的去逝,使得朱熹如傷手足,痛心疾首,三撰祭文以哭。「嗚呼!季通竟棄予而死耶,其心胸宏大如此而止藏此山中耶!思昔相從雲谷西山間,身焉賴以修,過焉賴以補,相與切磋討論,而又相屬以遵守。不期君有舂陵之行,淚別兩秋,忽承手書以寄予,時以師道未立而憂,是予耿耿其不寐,悵悵乎其何之?曾未幾時,訃音果至,相向長號,若折左肱而失右臂,嗚呼吾道其終窮矣乎!天何奪吾季通之速耶?惟君學通古今,道極淵微,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奪之節,有不可窮之辯,有繼往開來之功,今不可復得而見之矣。天生是人也,果何為耶,將以斯文之教傳之也,抑或天未欲平治天下耶?」朱熹大書「有宋蔡季通之墓」的碑文,並編寫兩人數十年往返講論的書札《翁季錄》,以此紀念四十年學術同趣、互為師友之手足情。朱蔡的惺惺相惜,八百餘年流芳儒林。
在道州,蔡元定有心解《易》《春秋》,又有學者久失其傳的《洪範之數》,但未及論著。身有疾患並待罪在身,蔡元定料想自己已無力著述,「生死不可期」,便定下三子各人承傳家學:「淵宜紹吾易學,沉宜演吾皇極數,而春秋則屬沆。」後來,三個兒子遵父命,用十年功夫,蔡淵著成《周易訓解》,蔡沆著成《春秋五論》,蔡沉著成《洪範皇極》,又受朱熹委託著成《尚書集傳》,為元明清三代之「標準」教科書,三子所著之書都進入「四庫全書」,建陽蔡家被後世稱為「五經三注第,四世九賢家。」
「風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華供轉徙,眼界得清新。試問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長嘯,絕妙兩無倫。」生前,朱熹曾將蔡元定與著名學者張栻相提並論,給予高度評價。蔡元定客逝他鄉後九年,皇帝奮發英斷、誅侂胄,治亂政。朱熹學生,蔡元定好友真德秀,出任參知政事,與同仁一直極力為理學翻案,朱、蔡冤案逐得昭雪。嘉定三年(1210年)皇帝詔贈蔡元定迪功郎,諡文節。寶祐三年五月初六日參知政事蔡杭向朝廷進祖父所著的《律呂新書》,理宗皇帝看後十分滿意,御筆親書「西山」巨字賜,蔡杭刻石於西山龍頭巖上,同時御書敕賜「廬峰書院」、「西山精舍」,塑繪朱文、西山二賢對榻講道神像。寶祐三年、四年以其孫蔡杭的政績,理宗皇帝三次贈官,初贈太子少傅,再贈太子太傅,加贈少傅。明嘉靖九年(1330年),世宗皇帝詔蔡元定崇祀啟聖王廟。清康煕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聖祖仁皇帝御書頒賜宋儒蔡元定「紫陽羽翼」匾額。
麻沙八景詩
岱峰夕照
望斷高峰眼不花,箇中彷佛認人家。
情知一樣青山色,才有斜陽景更佳。
(麻沙岱峰夕照)
煙兩花村
堆螺迭翠聳奇峰,花柳村村綠間紅。
不有翠微翁說破,誰知春在兩煙中。
靈巖山色
山染煙光弄晚嵐,幾多碧色映寒潭。
篆煙銷盡金爐冷,雲滿巖前月滿庵。
(麻沙靈巖山色)
祗園溪聲
橋枕東流路透西,橋邊梵剎亦幽奇。
人來問道不須問,祗聽溪聲悟佛機。
松崗夜濤
萬項雲濤轟怒雷,更深好夢遽驚回。
老松本是無聲物,恰值風從天上來。
蓮湖晚風
湖面花開映綠波,當年曾聽採蓮歌。
垂楊拂地雲臨水,舉目令人感慨多。
武陵橋月
長虹倒影蘸清溪,掩映銀蟾景絕奇。
題柱惜無人繼志,覽今思古強吟詩。
(麻沙武陵橋)
象巖晴雪
風卷寒雲收曉晴,巖巖白石自天生。
遠看似雪還非雪,有物元來是混成。
「西山千仞兮清潭一曲,先生永存兮過者其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