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寧府建陽縣(今屬福建)人,蔡發之子。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幹城」。幼從其父學,及長,師事朱熹,熹視為講友,博涉群書,探究義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幹利祿,潛心著書立說。
蔡元定在母親任娠時,在父親的指導下就受父母胎教,蔡發年50才得元定,聰明過人,八歲能作詩,十歲日記數千言,幼時父教二程「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並說「此孔孟正脈也。」
元定精讀熟記,幼時能深涵其義,至長能辨析益精,十八歲父故,十九歲登西山絕頂構築書屋,在此忍飢吞齋,刻苦讀書,除傳父書外,還編覽群書,博通古今,精通天文、地理、樂律、度數、兵陣、醫藥等科,對方技曲學、翼端邪說,能悉跋其根而辨其非。著有《易學啟蒙》、《律呂新書》、《大學說》、《皇極經世指要》、《八陣圖說》等十七種書。
蔡元定二十五歲向朱熹問易,朱熹與他初次交談,見他談吐非凡,大為驚奇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從此朱蔡二人,政見一致,學術同趣,互為師友,終身相伴,在學術研究上,元定羽翼紫陽,竭盡股肱之力,有超越朱熹的地方,總是坦誠相告,把自己的學術思想傾注於朱熹的書集中。故有「紫陽羽翼」、「領袖朱門」、「閩學幹城」等美譽。
據《人子須知》記述:精於風水術的蔡季通,有一次在和朋友劉文簡在外散步時,對周圍的山水指指點點,老鄉們見了,就嘲笑他們說:「蔡季通,蔡季通,出門指西又指東,山中既有王侯地,何不歸家葬祖宗?」
蔡季通聽了,傷心地回答說:「山中具有王侯地,怎奈不在我山中。」意思就是山中確實有王侯地,但那都不是我們蔡家的地啊。朋友劉文簡看見他那可憐樣,就大動惻隱之心地說:「如果我家的山中有好地,我就奉送給你。」蔡季通馬上應道:「你家的山中確實是有塊好地啊!」劉文簡也就真的把自己家的那塊好地送給了他。
這塊風水寶地就在福建省建陽縣莒口鎮崇泰裡翠嵐山。蔡季通死後就葬在這裡。
由於風水的蔭庇,蔡季通的後代還確實出了七個大富大貴的人,蔡氏祖孫被人稱「一門九賢人」,事實回敬了當年老鄉們的嘲笑。(他的孫子蔡杭官至榮祿大夫,右丞相。)
建陽縣蔡氏的祠堂有「五經三註第、四世九賢家」的楹聯,這是表彰建陽蔡氏九儒對宋儒學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所謂五經三注是指:易經、詩經、書經、禮經、春秋五論。其中建陽蔡氏注易經、書經、春秋五論。
所謂四世九賢:就是建陽蔡氏始祖爐公的九世孫蔡發,十世蔡元定,十一世蔡淵,蔡沆,蔡沉,十二世蔡格,蔡模,蔡杭,蔡權。宋、元、明時期稱「九賢」,清朝後稱:「九儒」。
他們父子祖孫四代人,崇尚孔孟所倡導的儒家學說,衍著周、程、張、邵、朱的學術方向,堅持大本大源,探討自然界與社會淵源長達150餘年。形成以象數為基礎的因數明理的哲學思想體系,著書四十八種,堪稱南宋巨著。他們的學術思想曾光耀於世界,受到歷代的推崇,歷代名臣贊口不絕。
西山陵園中有高大雄偉的墓碑,碑文日:「宋太子太傅蔡元定公之墓」,墓堆和半圓圈護牆,採用卵石砌成,體現宋代名墓風範,進口處立道碑:「蔡元定墓」,陵園的正面為高7·5米,寬8米的四柱落地牌坊,整牌坊建在水塘之中,中間築有石橋緊接石階通向陵墓;牌坊四柱頂端平園大方,兩個外園內方的錢孔,體現莊重大方,子孫錢財廣進。「西山陵園」四個金色大字,遠望十分顯目。
兩邊上方:「忠孝」、「廉潔」,下方「心傳」、「道統」,體現蔡氏世代家傳心學,為官廉政;中間石柱對聯是文天祥對蔡元定的祭詞:「紹程繼朱,集注諸書;揭示迷途,啟迪後人」。牌坊和小橋象徵著蔡氏裔孫承前啟後,使蔡氏學業發揚光大。
陵園中,左側有土地神,庇佑著陵園永存,蔭福子孫世代興旺發達;右側建廊亭,名曰:「西山公亭」,兩邊石刻對聯,為西山公遺訓: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亭內石刻:西山陵園略記;文天祥和朱熹對蔡元定的祭詞;宋理宗皇帝贈蔡元定「太子太傅溢文節」祠;清聖祖仁皇帝御書頒賜蔡元定「紫陽羽翼」匾詞;陵園中的園拙寬闊,上、中、下五層,種植松、柏、龍樹、綠蓮、草地;左下方建築一口天然泉水井,名曰:「思源泉」。有詩云:裔孫喝了思源泉,尊祖敬宗不忘本;承傳祖訓行正道,家學心傳永不停。
本案所體現的風水技術及理論系統是什麼?
古代的風水理論在實際運用中結果如何?
運用當今的風水理論來解釋古人的案例是否行得通?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掃我掃我掃我,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