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動。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書·召詔序》云:「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這是相陽宅。《孝經·喪親》云:「卜其宅兆面厝之。」這是相陰宅。這就是用佔卜的方式擇定地點。
秦的賢君庚、公劉、古公 父、周公在相地實踐中都作過貢獻。風水師很推崇秦惠王的異母兄弟樗里子,傳說他曾經預測自己的墓地兩側將會有天子宮殿,並且應驗了。
秦相宅沒有什麼禁忌,還發展成一種術數,也沒有那麼多迷信色彩。
漢代是一個充斥禁忌的時代,有時日、方位、太歲、東西益宅、形徒上墳等各種禁忌,墓上裝飾有避邪用的石人、石獸、鎮墓文。湖南省江陵鳳凰山墓出土的鎮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歸陰,生人歸陽」之語。還出現了《移徙法》、《圖宅術》、《堪輿金匱》、《宮宅地形》等有關風水的書籍。有個叫青鳥子的撰有《葬經》,後世風水師奉他為宗祖。
晉產生了管輅、郭璞這樣的宗師。管輅是三國時平原術士,佔墓有驗而聞名天下,現在流傳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託名於管輅而作。郭璞的事跡更加,在《葬書》注評中有詳細介紹。
南朝宋明帝是個最講忌諱的皇帝,宮內搬床,修牆,必先祭神祈禱。他聽說蕭道成的祖墓有五色雲氣,,就暗中派在墳四角釘上鐵釘,可是蕭道成最後還是當上了皇帝。
齊時,衡陽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說是想為禍,必須挖祖墳,洗屍骨,洗骨除祟。
隋朝宰相楊恭仁移祖墳時,請了五六批風水師前往相地,其中有個叫舒綽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賞。當時相地最有名的是蕭吉,他曾經給皇后擇吉地,當文帝不聽他的建議時,他預測到隋朝運數不長,他撰有《相地要錄》等書。
唐朝時,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出現了張說,浮屠弘、司馬頭陀、楊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師。其中楊筠松最負盛名,他把宮廷的風水書籍挾出,到江南一帶傳播,弟子盈門。當時,風不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帶有許多風水師,當地流傳一本《諸雜推五姓陰陽宅圖經》,書中提倡房屋向陽、居高、鄰水的原則。
宋徽宗相信風水,曾聽信術士之言,墊高西北地勢,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時老百姓普遍講究風水,《朱子家禮》說,百姓家裡死了人,三月而葬,先反地形選好,再擇日開塋。宋代的風水大師特別多,賴文俊、陳摶、吳景鸞、傅伯通、徐仁旺、鄒寬、張鬼靈、蔡元定、厲伯韶等都很有名。
傳聞明代劉基最精於風水,有一本《堪輿漫興》就是託名於他。
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時期,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時期。本世紀以來,風水學在舊中國是不有市場,解放後理論上受到沉重打擊,實踐中卻還斷在運作。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對風水的重視以及它的適用性,使風水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新的活力。我們說當代是風水整合更新時期,應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結合現代自然科學。,實事求是地作出科學評價各闡釋,從而更好地讓其為人類造福。
四、風水的構成
水包括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部份,有許多生動的理論概念各複雜的勘察方法。
氣: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論「氣機妙運」時說:「太始唯一氣,莫先於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云:氣者,水這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面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由此可見,風水所論之氣,有樸素的唯物論色彩。氣是構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變化玩窮,變成山,變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運行,滋生萬物。
風水把氣分為生氣、死氣、陰氣、陽氣、地氣、地氣、乘氣、聚氣、納氣、氣脈、氣母等,認為不論是生者還是死者,只要得氣,才能有吉兆。因此,風水的宗旨就是理氣,即尋找生氣,。我認為有生氣之地應該是:避風向陽,流水潺潺,草木欣欣,鶯歌燕舞,鳥語花香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