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創造的世界光彩奪目,絢麗耀眼,令人讚嘆稱奇。它為什麼是現在的這個樣子?迎著陽光,在現代文明精緻的面龐和魁梧的身軀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影子,從那裡,可以看到歲月、歷史和長路。
文明的起源:30.一次動植物知識的大總結
分類,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方式。在世界的整體層面,古代中國人認為物質都能歸類到金、木、水、火、土;古希臘人認為世界就可以用土、水、氣、火來分。對於動物,漢代初年中國的第一部詞典《爾雅》將動物分為蟲、魚、鳥、獸;古希臘人亞里斯多德將動物區別為熱血動物和冷血動物。
我們知道,現代物理學對於作為物質本質的「元素」,可不是如此簡單的分類,雖然在數目上目前發現的只有118種,但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和按照各自的特徵進行分類排列做成元素周期表,是一項集成了幾個世紀的基礎物理研究和富有智慧的工作。對於動植物的分類也是同樣複雜,雖然我們能經常見到的動植物屈指可數,分別記住它們的名字並不是難事,你甚至可以給它們都起個小名,但世界上的動植物種類該有多少啊!
在1600年,人們知道了約6000種植物,而僅僅過去了100年,植物學家又發現了12000個新種。因為此時正值歐洲的大航海時代,許多航海歸來的生物學家和博物學家帶回世界各地的動植物,並用自己的喜好為之命名,造成一物多名,或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17世紀末,英國植物學者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在他的著作《植物研究的新方法》中作了屬和種的描述。
瑞典動植物學家卡爾·馮·林奈(瑞典文原名:Carl von Linné,1707-1778)是近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動植物雙名命名法的創立者(古希臘時的亞里斯多德建立的動、植物命名法規已經具有雙名制的雛形),他最重要的著作是1735年發表的《自然系統》。
林奈為分類學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建立了雙名制,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單詞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前者要求用名詞,後者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第二是確立了階元系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門、綱、目、科、屬、種六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系統。
為了說明命名的規則,這裡舉一個例子:松樹有很多種,黃山松是其中一種,它的分類系統是這樣的:植物界-裸子植物門-松杉綱-松杉目-松科-松屬-taiwanensis,它的拉丁化學名是Pinus taiwanensis Hayata,這個名字是按屬-種-發現者名字順序的,「黃山松」在漢語裡是民俗化的名字,放在國際上可沒人知道這個名字代表的是什麼。黃山松是我隨意查閱的一個名字,我發現種名中有"taiwan",這是臺灣的英文名,Hayata是拉丁化的日本人名,那麼我推測,這個松樹種是日本人Hayata在臺灣1895年到1945年的日據時代發現的。
林奈所確立的動植物分類法,現在基本都在沿用,只是隨著生物學研究的細緻化,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卡爾·馮·林奈
隨著細胞學和微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對林奈的自然界三界分類也做了擴展,當前比較通行的是美國人惠特克於1969年提出的五界系統,他將細菌、藍菌等原核生物劃為原核生物界,將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劃為原生生物界,將多細胞的真核生物按營養方式劃分為營光合自養的植物界、營吸收異養的真菌界和營吞食異養的動物界。
林奈依靠自然分類法(等級分類體系和雙名命名法)將前人和自己發現的全部動植物知識進行了一次系統化整理,他也是最早將植物學、物候學和地理學結合起來綜合描述外界環境與植物相互作用關係的自然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