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海的街道,很多人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老上海法租界的風情。法國梧桐齊齊地栽種在道路兩側,茂密的樹冠將街道圍攏,陽光透過枝葉縫隙,在路面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人行道兩邊,是舊時代留下來的花園洋房,有著和中式建築、現代樓宇完全不同的姿態,仿佛在訴說著很多年前,這個大都會裡各家名流名媛們的故事。
上海有64條道路,被列作一類風貌保護街道,會保留歷史路形,永不拓寬。這些街道都成為上海特有的一道風景線。但其實除了這些馬路之外,上海還有不少很有老上海味道的街區。這兩年走紅的外灘源圓明園路一帶,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
佔地16.4公頃的外灘源,位於南蘇州路中山東一路、滇池路、四川中路為界的地塊,其中最精華、開發已經比較完善的,當屬圓明園路。這裡是上海外灘的源頭,當年開埠之後,英國人最早在這裡一帶建造了領館、教堂等設施,陸續才有了後來人們所熟悉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
這些年,外灘源火了。這裡集中的歐式風情老建築,風格涵蓋了折中主義、裝飾藝術派、現代主義、歐洲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等,賞心悅目。站在街口,以陸家嘴為背景,外灘源的老建築為前景,一眼看到上海的歷史變遷。
很多人會到外灘源拍照打卡,但其實這些老建築,除了作為照片的背景之外,本身也有很多故事。
以圓明園路口的新天安堂為例,這座哥特復興式的老建築,其實是2010年世博會前後的重建。此前,2007年的一場大火,把原本已經遭到破壞的教堂燒毀。它曾經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也是當年諸多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發生地。
往裡走,就會遇見真光大樓和廣學大樓,好像是圓明園路上的雙子座,外表上看起來非常相像。確實,它們倆也正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的手筆,而這位建築設計師對上海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那就是鄔達克。哥特復興的樣式,在這兩棟大樓上表現得十分突出,也反應了設計師個人的喜好。1932年,鄔達克自己的建築打樣行也搬到了真光大樓裡,就在頂層801室。
還有一棟圓明園公寓,很多人都覺得它是整個外灘源地區顏值最高的老建築了。英國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用漂亮的紅磚牆、磚雕,與白色粉刷的牆體形成鮮明對比,顏色上就夠好看。加上街角一個圓弧狀的門廊,用兩個愛奧尼克短柱支撐,二層就多了一個別致的小陽臺,精巧可愛,走過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這裡進駐過德商在華最大的洋行兼信洋行。
外灘源的老建築,都有自己的輝煌歷史,走走看看的同時,學習一下建築過去的故事,讓可閱讀的建築,成為了解城市過去的窗口。
你知道上海的外灘源嗎?你知道幾棟外灘源的建築?他們的歷史和來歷你是否熟悉
歡迎留言、分享、關注。
更多旅行觀察、心路分享,請關注:行攝柒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