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慶的臨近,相信很多朋友都會選擇在黃金小長假出遊,如果是選擇來上海遊玩的朋友,尤其是初次來上海遊玩的朋友,在做旅行攻略的時候,別錯過武康路。武康路不僅是一條歷史文人街,沿途的優秀歷史建築,轉黃飄落的梧桐葉,將武康路襯託得極為美麗。如果不曾到過武康路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
說到武康路,就不能不說這條路上的地標建築,武康大樓,原名諾曼第公寓。法國文藝復興式公寓大樓,由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建築為八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高30米。由法國萬國儲蓄會投資建造,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築之一。
遠遠看過去,它像一艘隨時揚帆起航的巨輪,停泊在武康路上。這幢樓高八層的奇特建築與武康路、天平路、興國路、餘慶路形成交匯點。
武康大樓處於是上海保護規模最大的區域裡,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這裡是上海城市文脈重要的承載區。如果你只是匆匆地停在下面打卡拍照,而忽略它背後的故事,那麼整個行程下來未免顯得單薄。今天我們就好好的說說武康大樓的背後的那些小故事,讓你的旅程顯得更加飽滿。
武康大樓始建於1924年,位於徐匯區淮海中路1842-1858號,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設計,是上海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也是當時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與宋慶齡故居隔街遙望。大樓形如巨艦,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三棟船型建築之一。上世紀40年代,大樓被取名為「諾曼第公寓」,直到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正式更名為武康大樓。
這幢樓高八層的奇特建築,最頂層處理成簷部,混凝土石狀面牆與樓宇的基座上下呼應。泊在五岔口的「諾曼第號」。與武康路、天平路、興國路、餘慶路,相交匯。
武康大樓坐北朝南,樓身狹長,從西側看,像一艘輪船。南面沿街底層形成騎樓,騎樓形式為連續券廊,建築外形為法國文藝復興式風格,第一、二層處理成基座,連續半圓券廊,水泥仿石牆面。
第三至七層為清水紅磚,裝飾豐富,建築轉角處等局部有出挑陽臺,第三層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第八層處理成簷部,仍為水泥仿石外牆。立面三段間連續通長陽臺形成了明顯的腰線。整棟樓房有梁而沒有承重牆。大樓裡的每一戶房間都朝南,走廊向北,站在屋外是覺不出房子的特別之處的。
第三、八兩層則有棧道似的通長陽臺形成明顯的建築物腰線。感覺就像站在巨輪邊,眺高視線才能望見船艙,典折中風格,看得出鄔達克還有尚未割捨與生俱來的東歐情結。其中,第三層裝飾有邊疆三角形的窗楣,而每層西側頂部的房間凸有陽臺。
武康路最佳的觀賞或拍照的視覺角度是站在天平路餘慶路口,等候十字路的紅燈轉綠的那一刻,或是跨過淮海路,從武康路和淮海中路相交的圓弧形路口。抬眼望一望這幢樓高八層的宏偉建築,第一、二兩層築成基座狀,由一串半圓形的券廊續圍;第八層處理成簷部,混凝土石狀面牆與樓宇的基座上下呼應。
武康大樓又分老樓和新樓。1930年,法商萬國儲蓄會在公寓的東側加蓋了一棟樓,五層,混磚結構。為配合業主的需要,另建了一千四百平方米的汽車庫和輔助用房。這棟樓這個弧形的轉角,充滿了不真實的存在感。這裡也是拍照視覺的絕佳位置。
不少老一代文藝界藝術家曾在這裡住過,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王文娟等。為這棟大樓添就了一番傳奇色彩。聶耳更是曾邀王人美在這裡試彈《風雲兒女》主題曲,即後來成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直到今天,武康大樓仍是描寫上海的文藝影視作品中,代表海派文化的重要地標。
以上便是關於武康大樓的一些簡單介紹,不知道你對於這幢具有95年歷史的大樓印象如何,如果你也喜歡探尋城市裡的老房子,老馬路,那麼趁著梧桐飄落之際,去武康路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