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信封看歷史:蔡元培鑑定三水學生好文章

2020-12-24 郵集隊

蔡元培鑑定:三水學生好文章

圖文/麥國培

為提高學生國文水平,在民國初期,廣東各校進行國文成績大比拼,廣泛徵求佳作,集結成冊,由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鑑定後出版。

如這本由上海世界書局印行,蔡元培先生鑑定的《廣東學生國文成績大觀》,

就收錄了大量的廣東學子佳作。根據目錄可知,全書共分不同類別共十九卷。例如卷一為「理論」,卷二為「說經」,卷三為「論史」……,卷十九為「詩詞」。

書中收錄眾多三水學子之佳作,亦可見證三水當時的學校及教學水平,例如有:三水縣龍塘高等小學陸宗光同學的《諸葛亮論》;三水縣中學一年級生董體泉同學的《勞動說》;三水縣中學三年級生董保彜同學的《涼夜不寐偶成》;三水縣中學二年級生鄧鴻昌同學的《諸葛武侯》;三水縣中學一年級生董體泉同學的《晚眺》。

三水中學為三水第一間中學,早在1917年2月開辦,蘆苞沙墩村人關伯麟即為「三中教父」,任三中校長多年。這套經典巨著洋洋十九卷(冊),收集非常困難,近日得省內同好熱心支持,提供一-三卷散本三冊,原價每本580元共1740元,最後以超優惠價每本400元共1200元成全於我,收到後不敢獨享,特與大家分享。

儘管另有四篇三水同學的文章在其它各卷而難覓芳蹤,但亦可一窺三水學子的國文水平超群,深受教育界認同。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嚴格鑑定之下,作為範文,供全國學子學習之用。三水居西北江交匯之處,為珠三角之源。西北江交匯處不高的「昆都山」是千年兵家必爭之地,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邑人何維柏即在此結廬讀書。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實是對三水的最佳詮釋。

相關焦點

  • 通過信封看歷史:百年故紙中的三水—香江故事
    三水居西北江交匯之處,為珠三角之源,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的設立,讓三水又獲得「大灣區之源」的美譽。由於水道便利,三水人早早就出外打拼,其中較多移民到達香江,為香江的建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正是因為華僑眾多,三水亦是著名的僑鄉。
  • 通過信封看歷史:「中山紀念碑」印花稅票背後的歷史故事
    在發售時另加蓋各地方名,例如加蓋「三水、佛山」等。此套印花稅票圖案甚富廣東特色,印刷也是相當講究,採用特殊的壓印網紋道林紙印刷,以作有價證券防偽之用,這在全國的印花稅票中實屬特例。1931年10月23日,汪精衛在伍宅30年代,中國表面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實際各省大員擁兵自重,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大量的地方版印花稅票的發行,就可一窺歷史。
  • 「蔡元培」大學很多,但蔡元培只有一個!
    ●對學生缺乏價值觀的塑造,教授上完課就走,輔導員一個學期不見一次,老師與學生溝通甚少。選修課很多人不聽,沒奮鬥目標。所以遊戲、看劇、談戀愛盛行,成為大學時間的主要部分,忘了上大學以及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本質是幹嘛的。......
  • 近七成學生可上本科,三水中學校長分享三水教育巨變故事
    他從2017年加入三水教育以來的親身感受出發,見證到三水教育綜合改革推動著教育質量的不斷進步。範自軍介紹,今年三水中學引進了3位名師,為三水教育再添助力。2016年,三水全方位啟動新一輪教育綜合改革,提出三水教育「提質創優建高地」行動,力推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優化工程、初中教育振興工程、優質學校建設工程、強師工程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工程等五大配套工程,為三水教育發展積蓄更大能量。通過體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激活教師隊伍、集團化辦學、跨學段教育聯盟等多措並舉,打通小初高職的人才培養鏈條,進一步為教育鬆綁,不斷完善構建優質均衡的教育生態。
  • 殺手蔡元培
    到校後的蔡元培,躊躇滿志,聘任新教員,修訂新章程,還把政府嚴厲查禁的《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拿來給學生看,學堂內一時譁然。有人改革,就有人阻攔,還是在大清朝的眼皮子底下,舊派教員薛炳、任秋田就特別不服,但又沒有炸彈,也沒有手槍,就打小報告,請學堂的督辦徐樹蘭幹涉。
  • 通過信封看歷史:文8郵票特殊貼用中的「青銅」與「王者」
    首先,我們選一個正貼的信封吧。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正貼的實寄封,經過比對,筆者發現,正貼跟著名址走,顯得畫面勻稱飽滿,放在郵集裡醒目,反之,將郵票貼在信封背面,信息量少,留白多,放在貼片上就是不中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文」字郵票票幅較大,正面往往貼不下,所以留存下來的實寄封,背貼郵票的居多,正貼的的確要少。
  • 話劇劇本《蔡元培》
    西洋人有民謠: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這樣學貫中西、聲動中外的學者我們能不聘用嗎?〔眾人點頭。辜鴻銘蔡校長,有些人說老朽我拖著辮子講英國詩煞了風景;還有些人說我老想著保皇復闢,應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雖然我們東方人講求明心見性,不看重表面功夫。我還是要感謝你!
  • 孔子和蔡元培,教育界祖師都是狠人
    蔡校長的「溫」與「厲」 沒錯,兩位老先生都不是好惹的文弱之輩,都既有膽量,又有身手。在歷史記載裡,孔子的氣質是「溫而厲,威而不猛」,也就是既溫文爾雅,又威風凜凜。我對比了一些歷史資料,對蔡先生當時的想法有些新理解。他不是熱血莽撞,而是認為這種行動代價最小。他的女兒回憶,蔡元培認為中國當時很虛弱,經不起大的犧牲和折騰,所以他反對用戰爭手段推動革命。在革命先行者裡,蔡元培一直代表著理性。
  • 蔡元培:殺君馬者道旁兒
    記得我們的歷史課本上沒有羅家倫講的這些細節,歷史書暗示和引導我們:痛打、火燒的對象既然是賣國賊,也就是無可厚非之正義行為。在當時,大多數人怕也是持這樣看法的。不到二十二歲的羅家倫「五四」那天回來累得倒頭大睡,第二天起來,還在奔走,並且參與了全體通過的北京學生罷課決議。在一年前那次新華門總統府請願運動時,事件一發生北大校長蔡元培就立即辭職。最後學生表示退讓回校,又由羅家倫等學生勸說校長回來。
  • 通過信封看歷史:國內航郵分段簡史(續三)
    因為有很多原因會導致航空郵件並非航空運送,例如:1.根本沒有航線,如從三水寄廣州,就沒有航線。2.有航線,但飛機停飛。3.有航線,但飛機剛走,下一班飛機要隔一到數天才到,可能先用水陸路運走,比等下一班飛機來得更快。
  • 佛山三水:探路全域鄉村振興的「三水經驗」
    三大片區主題鮮明、錯位發展,南部西南街道、白坭鎮寫好「水文章」,打造西江十裡畫廊;中部樂平鎮、雲東海街道、蘆苞鎮以活化打造嶺南古村落群為抓手,展現「千年古韻、長壽風情」;北部大塘鎮、南山鎮依託生態稟賦,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菜籃子」。同時,三大片區共同推進美麗鄉村聯建、生態環保聯動、交通互聯互通、優勢產業對接、優勢資源共生,發揮「1+1>2」效應。
  • 父親的故事和我對牛皮紙信封的期待
    幼稚的我,一聽說寫文章發表有稿費,心裡就蠢蠢欲動,忙問:「爸爸,怎麼投稿?」「跟寄信一樣的,通過郵遞。」轉眼就到了80年代,文學空前繁榮起來。我看了幾本《人民文學》《青年文學》等雜誌,仗著自己做不同階段的學生所寫作文都被老師誇讚的「資本」,就不知天高地厚寫起小說來,寫完之後還心懷忐忑地試著四處投稿,結果可想而知,石沉大海,沒冒一個泡泡,不但白白熬了不知多少個深夜,還白白浪費了很多枚8分錢的郵票。
  • 蔡元培:陌上人如玉,國士世無雙
    1881年,23歲的蔡元培再次參加會試,從考場中出來後,他當即帶著謄寫好的文章去拜見鄉試考官李文田。 李文田看罷連連搖頭,認為蔡元培的八股文在寫法上不合繩墨,更斷定這樣的文章難以取中。 這對躊躇志滿的蔡元培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 通過信封看歷史:學業郵呈
    文/麥國培又到畢業季,看到門前來來往往的學子,思緒不禁回到學生時。當年的畢業禮歷歷在目,在炎熱的夏季,焦燥的心隨著蘆苞中學的散學禮而慢慢平復,儘管很多不舍,亦只能坦然面對。畢業後同學亦四分五散,有的工作,有的繼續讀書,而自己亦早早地踏入了社會,接受社會大學的深度再教育。
  • 蔡元培對教育最大的貢獻,並不僅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1940年3月5日,歷史上的今天,民國的巨星蔡元培逝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其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歷史和教育的人,或者有意學習和研究,對先生的認知恐怕大多停留於此吧。
  • 北大校長蔡元培:真正的教育,是給孩子能發展自己的能力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北大永遠的校長」蔡元培先生曾在出任北大校長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在蔡元培任職北大校長期間,他就特別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當時的北大課外社團層出不窮,還吸引了很多名家大師的參與。
  • 通過信封看歷史:佛山人民「再高潮」看躍進工作比賽中的牛拉車
    沒有一點點歷史文化知識,都難讀得明白。當時,大佛山是貨真價實的大,新會還是佛山的。而不是現在只有南海、順德、禪城、高明、三水五區的「大佛山」。而各種躍進工作比賽也很有趣,最後兩名的排名叫:二等五級:牛拉車;還有最慢的二等三級:烏龜拉車。
  • 蔡元培:改造北大,教育救國
    當時,前任北大文科學長夏錫祺早已辭職,新人選未定,湯爾和便取了十幾本《新青年》雜誌給蔡元培看,推薦主編陳獨秀出任文科學長。蔡元培此前對陳獨秀並非一無所知。1904年在上海密謀暗殺慈禧時,二人曾有過一面之緣。
  • 通過信封看歷史:破解上海中英文小圓戳無英文地名之謎
    有關小圓戳的研究文章,小弟亦曾多次撰文提供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包括這類戳的製作設計原理等核心研究。中英文小圓戳是仿日本「丸一」型日戳,如果有見過丸一型日戳的,就會明白兩者的關係。這種日戳實際上是由多部件活動拼湊而成,可拆可換,其中包括部分的地名,至於日期等,則更加直觀,因為常有漏置年月日的情況出現。例如三水的中英文小圓戳,在某個時段的使用就漏置日期字釘。
  • 解讀蔡元培「殺君馬者道旁兒」 /胡龍霞
    然後直指用典目標,轉向自己的文章所要說明的問題,順勢而成。當時儘管開始推廣白話文,八股文依舊是作文章的主流。說它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就在於這個用典恰如其分,最為精準、合適。作文的最高境界,或者說大師作文,換一句話不行,換一個字也不行,就是這個字這句話,而且就是放在這裡才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