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一部令人讚嘆的美國電影,一段有關種族歧視的心酸過往

2020-12-15 百家號

影片《幫助》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這部電影針對社會上廣受爭議的民權問題展開,講述了在美國的一個小鎮當中,生活在這裡的黑人和白人被不公正的對待,在小鎮上還殘留著以往「黑人奴隸制」的遺風。儘管黑人奴隸制已經被廢除了許多年,但是那種對於黑人的歧視還是長久的殘留在人們的心目當中。

在這個閉塞的小鎮當中,黑人幾乎沒有生活來源和保障,很多黑人婦女在白人家庭當中承擔起做女傭的工作,然而這份工作並沒有想像當中的那樣簡單。很多白人家庭打心底裡歧視黑人婦女,將最髒最累的家務活交給黑人婦女。然而真正讓黑擁感到寒心的,其實是白人僱主對於自己的不信任以及發至內心的歧視。

影片當中的斯基特是一個在高等學府接受過上層教育的懷有先進思想的女青年,斯基特的夢想是能夠成為一名家喻戶曉,年少有為的青年女作家。他對於寫作有著極大的興趣,並且常常孜孜不倦的在眾人背後默默進行著自己的寫作事業。當斯基特結束了自己的學業生涯之後,善良美好的斯基特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家鄉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後,斯基特再次感受到了家鄉的人民對於黑傭的嫌棄以及歧視,斯基特想要儘自己的努力改變這一種現狀。

但是她在嘗試的過程當中逐漸意識到,小鎮居民的觀念根深蒂固,僅僅依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難以消除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的。於是斯基特萌生了一個不尋常的念頭,就是運用自己手中的筆將小鎮上的黑人居民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淋漓盡致的在紙張上表現出來。他準備將小鎮上黑人居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然後出版發行,希望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及反思。斯基特的計劃就這樣在小鎮上展開了。

為了給自己的書提供相應的素材,斯基特決定深入到小鎮當中的每一個黑擁生活和工作著的家庭當中,進行實際的走訪以及調查。電影的劇情就圍繞著斯基特的走訪一步步展開,影片當中有一個片段令我非常感動,在一個白人家庭當中有一件東西消失不見了,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家庭當中所有白人成員都開始不約而同的懷疑是家中的黑傭偷了這件東西。於是黑傭親自辭去了自己的工作,遠離了原本那個令自己感到傷心苦悶的白人家庭。

當黑擁準備離開的時候,一直有這位善良的黑傭照看的一位白人家庭當中的小女孩,對這位名叫艾比的黑擁戀戀不捨,兩人在做最後的離別的那一個鏡頭,令我不受控制的留下了淚水。影片當中的小女孩是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孩童,他們始終依靠著最純粹,最公正無私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這個世界,去看待問題。小孩子不懂是非善惡,但是他們卻明白的知道哪些人是真正的對他們好,哪些人是發至內心的關愛與疼惜他們。所以在艾比即將離開的時候,小女孩哭了,因為她不想這個一直陪伴自己的艾比離開自己。在小女孩的心目當中,艾比已經成為了自己家庭當中的不可分離的一份子。

儘管艾比對於小女孩也有很深的感情,艾比將小女孩當作自己的親生孩子看待,甚至比對自己的親生孩子還有良苦用心。艾比在小女孩身上投入和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她並不想離開小女孩。然而同時她也清楚的明白,即便小女孩非常依賴和喜愛自己,但是這個家庭當中的每一個大人都深深得歧視自己,艾比無法忍受這種歧視。在艾比離開僱主的家,回到自己家的過程當中,影片採用艾比的內心獨白的方式,將艾比此時此刻內心矛盾複雜的心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終於有一天,那個白人家庭又在自己的家中發現了原本遺失掉的東西。在那一刻,他們都明白自己錯怪了善良的黑人女僕。這部電影令我印象深刻,這種來自社會上的歧視,即便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當中的某個方面也依然存在著。這種歧視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它更是一種來自群體的反應。

在影片的最後,黑擁終於獲得了一部分小鎮居民的尊重。這部電影在國際上斬獲了眾多的獎項,廣受各界的好評。我認為該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這部電影發現了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一個角度,針對種族歧視問題拍出了自己的風格和態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要想消除種族歧視,仍需要付出世世代代堅持不懈的努力。

相關焦點

  • 在「種族平等」的美國,華人卻被這樣歧視
    美國最著名的高校哈佛大學最近正在發生一件影響在美亞裔歷史的大事。據多家美媒消息,文件顯示,美國司法部正在對哈佛大學在招生工作中使用種族考量的做法展開調查,並認定這「不符合」聯邦法律。(2015年12月9日,亞裔組織在華盛頓美國最高法院外遊行,反對教育歧視)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司法部在一封致哈佛大學律師的信函中表示,根據《1964年民權法案》第五條對哈佛大學進行調查;該法案禁止接受聯邦資助的機構進行基於種族
  • 種族歧視讓美國「不能呼吸」
    種族歧視讓美國「不能呼吸」■李莞梅6月3日,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州檢察長埃利森宣布,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死亡案中
  • 逃出絕命鎮:令人窒息的恐怖電影,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逃出絕命鎮》這部的恐怖電影贏得了眾多國際大獎,每一個場景都是充滿活力的,不是為了恐怖而製造氣氛和設置場景,其實,最可怕的是人性。原來,這背後有一個令人震驚的陰謀,為了長生不老,換腦外科手術在這個未知的角落猖獗,種族歧視觀念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無法擺脫的枷鎖,在克裡斯不知道的背後,一場關於他的屍體的拍賣正在進行,無數觀眾都在擔心他的命運幸運的是,在電影的結尾,克裡斯帶著勇氣和智慧,衝破迷霧,看到事物的本質,殺死了露絲一家人,然後驅車離開充滿陰謀的村莊。
  • 除了綠皮書,這5部種族歧視電影,每一個都給了我們前行的力量!
    種族歧視問題,自從美國建國至今,就是一個一直存在的問題。為了種族而鬥爭的人也一直都是大有人在。總統林肯就曾發動南北戰爭,為了就是消滅黑人奴隸制。曼德拉總理也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反對黑人奴隸制。但是在這期間也發生過很多個人英雄般的事跡。他們在為了自己的每一份權益而鬥爭。
  • 種族歧視凸顯美國政治價值觀危機
    在美國霍華德大學法學教授卡爾頓·沃特豪斯看來,問題在於結構性種族主義從未成為美國總體政策論述的一部分,有關民權的法律制定被用於針對不合適的個人行為,「但這並沒有解決非洲裔美國人群體的所有問題。種族歧視和白人優越主義讓美國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美國黑人政治評論員巴卡利·塞勒斯談及此事時不禁聲淚俱下說道:「在這個國家黑人太難了,因為你的生命不被重視」。
  • 反種族歧視下 HBO下架南北戰爭題材電影《亂世佳人》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反種族歧視之下,HBO下架南北戰爭題材電影《亂世佳人》【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全美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持續,現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也不能看了?美媒9日報導稱,目前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人們對種族不公擔憂正日益加劇,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已將影片《亂世佳人》下架。該影片於1939年上映,改編自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前後,南方莊園主的女兒斯嘉麗與商人白瑞德的愛情故事,而個人命運的坎坷,也折射出南部種植園在戰爭前後的風雨飄搖。
  •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歧視
    是的,在電影裡,這個本身不能成立的問題,卻在美國南方各州成了一個大問題。兩人之所以最後能夠脫身,靠的是Doc給美國時任司法部長羅伯特·甘迺迪(也就是約翰·甘迺迪總統的弟弟)的一通電話。作為對比,電影的最後,Tony和Doc在聖誕前夕的風雪夜趕回紐約,車再次被警察攔下,在南方待了幾個星期的兩人以為又被「條子」盯上了,結果卻是警官很友善地提醒,他們的車胎爆了。這種時代的迴響,令人不禁想到美國內戰前圍繞廢除奴隸制南北各州的分裂局面。
  • 推薦一部電影《Blind Side》: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美國的種族問題
    這是一部基於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男主角是2009年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選秀狀元Michael Oher。  這部電影中文譯為《弱點》,本來指的是主角麥可在橄欖球比賽時進攻的盲區,但其實麥可的人生也處於弱勢階層。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種族歧視。
  • 經典電影《亂世佳人》被下架,該片「涉嫌種族歧視」?
    在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的浪潮下,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近日下架了美國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原因是有人認為該片「涉嫌種族歧視」「美化奴隸制」。首映於1939年的《亂世佳人》改編自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講述美國南北戰爭前後,南方莊園主的女兒斯嘉麗與商人白瑞德的愛情故事。《飄》及《亂世佳人》中對黑人的刻畫和對奴隸制的看法一直被認為存在爭議。
  • 英媒:《怪物獵人》涉種族歧視下映
    【歐洲時報陳斯睿編譯】知名遊戲改編電影《怪物獵人》(Monster Hunter)於12月4日在中國上映,而僅上映一天後,因影片中一段臺詞涉及種族歧視引發爭議,影片於12月5日下架。電影中,白人士兵問:「這是什麼膝蓋?」(what kind of knees are these?)「中國人!」(Chinese!)亞洲士兵開玩笑道。這句英語雙關語涉及到曾經包含種族歧視意味一個童謠,其中就有「中國人,髒膝蓋」的歌詞。
  • 出臺法律,美國禁用種族歧視詞彙
    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籤署一項法案,規定在聯邦政府文件中禁止出現「東方人」「黑種人」等含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詞語,而要求使用「亞裔美國人」「非洲裔美國人」等中性詞彙。該議案由華裔聯邦眾議員孟昭文提出,在今年2月由國會眾議院通過,並在5月9日得到參議院批准後送交歐巴馬籤署。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多位在美華人譴責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呼籲保護少數族裔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種族歧視是美國癌症」「由弗洛伊德案件引發的全美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是根植於美國歷史中的種族主義累積多年後的一次大爆發。」
  • 種族歧視成為「常態」,美國悲劇再重現
    導讀:如今的美國社會中,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美國政府雖然可以發現問題所在,但是缺乏制止這些問題出現的實際行動,其中,種族歧視問題就是非常典型例子。然而,要想真正追尋種族歧視源頭,還得到美國建國初期,由於白人資產階級與其他階級之間的經濟矛盾,是造成當下美國種族歧視的主要根源。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中明確寫道,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但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都深知平等與他們毫無關係,「平等」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美國種族批判理論學者德裡克·貝爾表示,種族歧視將會是美國持久且主要的標識。
  • 美國:無法消除的種族歧視
    強烈的抗議,洶湧的民意,再次將種族歧視,這道美國社會無法癒合的傷口暴露在世人面前。從法律上,美國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廢除。但在現實層面,時至今日,以非洲裔為代表的美國少數族裔群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仍然遭受長期、廣泛、系統性的歧視。
  • 美國一百貨公司涉種族歧視:別把東西賣給中國人
    海外網9月10日電 美國紐約梅西百貨公司前僱員指,該公司在過去一段時期,曾經不合理地將亞裔,特別是華人顧客列在禁售名單之內,阻止銷售人員將香水、化妝品等賣給華裔顧客,而且還解僱了那些反對公司政策的銷售人員
  • 英媒: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令人震驚」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英媒: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令人震驚」英國《衛報》2月9日文章,原題:冠狀病毒暴發後,在英華人稱種族歧視「令人震驚」 「如果這些傢伙對我們打噴嚏,我們就有麻煩了。」顏說:「人們似乎把這怪到某個種族頭上,它暴露了一些人對中國人或者看起來像中國人的人群的種種偏見。在當今時代,這種偏見令人震驚。」目前在英國僅確認4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但在英國的39萬華人仍注意到,當地對這場全球健康危機的反應帶有明顯的種族主義色彩。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在目前這樣的黑人運動下,讓我想起了一部主題是反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真實故事背景下的種族歧視《綠皮書》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除了片中講述的反歧視的政治意圖,還力圖描述出一個偉大卻也溫馨的故事。《綠皮書》的故事是有真實歷史人物原型的,影片的時代背景就在上世紀黑人運動前夕,那是美國的種族歧視浪潮翻湧的最嚴重的時期。
  • 種族歧視 撕裂美國
    葬禮上,弗洛伊德侄女威廉士質問「美國曾於何時偉大過」,表達對親人遭受無妄之災的哀痛和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種族歧視的不滿。種族歧視正在撕裂美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全美50州示威抗議,同時全球數十國抗議聲援,美駐多國使領館被圍。
  • 種族歧視:一個主義,多重面具
    主要原因在於,種族主義一直深嵌於美國各種制度及生活中,並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對美國社會和個人不斷構成破壞性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反種族主義在美國更加任重道遠。三大表現形式種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它相信不同種族或膚色可以解釋人與人之間特徵及能力上的差異,相信一定的種族優於其他種族;它還是一種憑藉種族或膚色判斷而引發帶有偏見或歧視傾向的言行。
  • 電影《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
    導讀:種族主義歧視看似很遙遠,但看完影片後還是有挺深的感觸。影片中,階層、膚色、性格天壤之別的兩個人,通過完成一段旅程而成為了一生朋友。這段旅程何嘗不是一段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也是和解與救贖之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