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著名的高校哈佛大學最近正在發生一件影響在美亞裔歷史的大事。
據多家美媒消息,文件顯示,美國司法部正在對哈佛大學在招生工作中使用種族考量的做法展開調查,並認定這「不符合」聯邦法律。
所謂種族考量,就是哈佛大學打著「平權法案」照顧少數族裔的幌子,在大學招生過程中嚴重偏袒非裔和西語裔,讓眾多聰明又勤奮的亞裔學生不得不達到更嚴格的標準才能被哈佛大學錄取。
(2015年12月9日,亞裔組織在華盛頓美國最高法院外遊行,反對教育歧視)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司法部在一封致哈佛大學律師的信函中表示,根據《1964年民權法案》第五條對哈佛大學進行調查;該法案禁止接受聯邦資助的機構進行基於種族、膚色和原國籍的歧視。
據了解,違反該法規的高校可被切斷聯邦資助。司法部要求哈佛大學配合調查,提交招生時的各種記錄資料文件,包括錄取申請表以及對學生的評估資料,但哈佛大學未能在11月2日最後期限之前提供與該學校招生政策和做法相關的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是亞裔,白人也認為「平權法案」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學術能力最優秀的亞裔成了這場教育資源搏弈的最大受害者,其次是白人。黑人和西語裔是受益群體。
現在,這則消息已經引起了美華人的瘋狂轉發,亞裔學生也是備受鼓舞。由於在2015年美國教育部否決了這項對哈佛的投訴,所以這次司法部啟動調查以平亞裔長期以來的不滿,足以可稱之為歷史事件,這一次在美亞裔長年鬥爭的結果令人期待。
亞裔被「歧視」難道是太優秀?
儘管,有另一種聲音,說哈佛大學並不存在主觀歧視,有數據顯示,美國高等學府錄取亞裔學生比例,近二十多年來一直在上升。
(在20世紀90年代初,常春藤盟校招收的亞裔比例開始上升,到了21世紀,這個比例反而下降,亞裔學生的「名額天花板」被限制在了16%左右。而與此同時,亞裔學生的申請人數不斷攀升。)
但事實上,長期以來,美國大學,特別是常春藤名校把學生的種族作為招生考慮條件之一也不是什麼秘密,像普林斯頓、斯坦福這樣的頂尖名校,長年存在著在錄取時苛擇亞裔申請人,嚴格控制亞裔錄取比例的現象。
數據顯示,被美國大學錄取,亞裔學生往往需要比其他族裔的學生獲得更高的SAT分數。
2011年,經濟學家託馬斯 索維爾指出,普通亞裔學生若要進入密西根大學(公立),其SAT成績要比白人高50分,比拉丁裔美國人高140分,以及比黑人高240分。
更何況,美國大學招生過程不只看SAT分數,還會全面考量運動能力、遺留地位(家人是否讀過該校)、申請信或推薦信的質量等。這意味著,考出更高分數的亞裔學生,有可能由於不符合其他招生要求,而被拒之門外。
傳說中的「模範少數族裔」被「逆向歧視」了
據了解,同亞裔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優秀一樣,亞裔在美國也取得了相當矚目的成就。要知道,亞裔只佔美國總人口的5.6%,但卻佔美國數學和物理奧賽隊伍人數和總統獎學金的30%、國家貢獻獎的25%到30%。
隨著移民政策的開放,現在的亞裔比以前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正因如此,亞裔美國人一直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不過,這種原本意在表揚的稱呼,卻逐漸成了亞裔升學、就業和晉升的阻礙。
(2014年美國一位拉丁裔議員提出加州憲法修訂案,要求在加州大學中限制亞裔學生人數,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華人社團聯合會等組織在華裔州眾議員周本立的辦公室門前示威遊行)
這原因要從歷史上的「平權運動」說起。20世紀60年代的「平權運動」激起了美國社會反對種族歧視的浪潮,許多白人認為有必要照顧少數族裔,可惜亞裔在這場「平權運動」中並沒有獲得太多關注,再加上勤勞善學的亞裔表現越來越好,遠遠甩開了其他少數族裔,導致許多美國許多企業、高校反而以平權政策為由頭來打壓亞裔。
職場中被歧視的亞裔更心酸
要說亞裔歧視,人們聽到更多的是西方影視界對亞裔的偏見。
中國女星章子怡就曾在一次採訪中,控訴好萊塢對亞洲演員的不待見和壓榨,並稱咽不下這口氣!
亞裔演員在好萊塢受歧視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熱門美劇《天堂執法者》在第8季即將開拍之際,兩位亞裔主演金大賢與樸敏慶宣布退出該劇,因為主演了這部美劇7年,他們卻始終拿不到跟白人同事一樣的薪水待遇。
還有《神盾局特工》中的亞裔女主Chloe Bennet,她原名叫Chloe Wang(汪可盈),但是這個亞裔姓氏讓她機會很少,她不得已改姓了。明明是同一個人,改姓後她的機會就來了...
除了在好萊塢,亞裔在歐美職場同樣普遍面臨歧視。要知道,亞裔在美國拿最高薪,可據調查發現,在五大科技公司(谷歌、惠普、英特爾、LinkedIn和雅虎)中,亞裔佔了27%的矽谷專業勞動力,爬到高階主管的亞裔卻不到14%。這是因為在晉升過程中,人們對亞裔始終有著「缺乏領導潛力」和「缺乏溝通技能」的刻板印象,使得他們晉升之路不能夠全以工作表現或資歷來權衡。
亞裔的抗爭,
與每一位亞裔都息息相關
儘管亞裔在美國遭受種種不公平待遇,但由於他們往往選擇隱忍,因此「總是被欺負且不受尊敬」。而讓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亞裔意識到這點,不願意再做「啞裔」,而開始採取行動改變現狀,尤其是近幾年的抗爭尤為矚目。
2014年,美國紐約華裔警員梁彼得在執勤中因槍枝意外走火打死非裔青年,兩年後卻被陪審團裁決二級誤殺等五項罪名全部成立,這引起全美華社的激憤。此事之後,全美40多個城市共同發起百萬華人「挺梁」抗議,規模之大為史上首次。
華人空前地團結在一起,向美國社會發出聲音,要求司法公正,而不是對亞裔美國人施行雙重標準,有選擇性地起訴。
2016年10月,美國東地區的約兩千名華人在美國第五大城市費城舉行了「反暴力,要安全」的維權大遊行,以抗議近來不斷增加的針對華裔的暴力行為以及嘻哈歌手YG煽動搶劫華裔的歌曲在網絡上的公開傳播。
除此之外,亞裔學生不斷聯合起來向美國教育部、司法部投訴錄取種族歧視,也是亞裔不再沉默的表現,否則,也不會有這次哈佛大學被通告調查的「曙光初現」。
更有在美國參政的亞裔政客也在為改變亞裔地位做出努力。去年二月,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由華裔眾議員孟昭文領銜的提案,全面刪除聯邦文件(包括美國法典第47條等聯邦法)中的辱華字眼「東方人」(oriental),並將以「亞裔美國人」取代。這標誌美國對亞裔遺留的歷史性歧視字眼就此劃上句點。
亞裔為爭取權利和地位的抗爭可謂艱辛而漫長,可惜許多人卻對此不以為意,覺得他們叫亞裔,也是美國人,「美國人歧視美國人」與我們有何關係?這樣的論調在今年4月一名亞裔醫生遭到美聯航暴力驅趕之後尤為激烈,而事實上,正是這樣的邏輯,才更會顯得亞裔「太好欺負」。
德國的馬丁·尼莫拉牧師有一段著名的懺詩:「在德國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亞裔的抗爭,為的是長久地公平對待和尊重,在這場鬥爭中沒有誰是局外人,倘若漠視,下一次針對亞裔的歧視就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