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全球共有供求不匹配為重要原因(圖)

2020-12-27 搜狐網

  列印 關閉

  在2008年天津職業技術大賽上,西藏山南職業技術學校三位藏族女生用從家鄉帶來的青稞面,精心製作成糌粑點心送給參賽選手品嘗。

  本報記者謝湘攝

  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一大問題,不時能看到萬人攢動爭職位的景象。不過,這並非中國獨有。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發布報告稱,大學生就業難乃是全球共有的現象,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並不嚴重。然而,分析原因後發現,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大學生數量快速增長和實際需要較少之間的不匹配是造成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就業難倒世界

  這份「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稱,隨著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大學生就業就告別了無憂的歷史,1999年後的擴招使大學生迅速增加,找工作成了青年人高考後另一項巨大考驗。教育部提供的數據是,1998年普通高校招生數為108萬人,2005年增長到505萬人,擴張了4.7倍。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到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社會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就不再呈供不應求的局面了。

  目前,人們在討論大學生就業狀況時最常用的指標是「初次就業率」,指大學生畢業時籤定就業協議,從學校將戶口及檔案遷出的比例。2005年,這個數字是72.6%。人口所的報告指出,「初次就業率」不能全面反映大學生就業狀況。它的理由是,不顯示在正式合同和登記之中的靈活就業大量存在,比如為了方便流動,有些學生雖然找到了單位,但是並不把人事關係轉出等。

  即便以「初次就業率」為標準,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情況也不算特別糟糕。日本這一指標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大約是80%,現在基本在60%~70%。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日本平均每名求職大學生要經過16家公司的筆試、面試等各種各樣的考試。落實到具體人身上,則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人自身條件好,可能會被多家公司搶著要,有的人條件差,跑斷腿也無人問津。

  歐洲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在瑞典,IT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對剛進公司的月薪要求已降低。大學畢業生當然期望每周工作40小時,但現在46小時也能接受。以往,他們不願意到自己認為很煩悶的崗位工作,如政府機關、稅務部門等,而現在則認為政府部門的工作比起那些經常裁員的大公司安穩得多。

  不過,上述事實不是說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就該樂觀、就是合理。事實上,儘管我國少年兒童人口絕對數量出現下降,但是受高等教育大眾化繼續突進的影響,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在未來若干年內還會持續增長,這無疑會給就業帶來更大的壓力。況且,我國大學生的絕對數量五年前就已經位居全球第一。  

社會需要的不培養  不需要的拼命培養

  和別的國家相比既然並不更加困難,那麼為什麼畢業生、家長和學校都在抱怨工作難找呢?人口所的報告分析認為,這裡面既有全球共性的原因,也有我國特殊的情況,尤其是大學教育和實際需求的脫節。

  學新聞的小王剛剛大三就焦慮上了。因為他就讀學校的牌子不夠硬,再加上,現在是個學校就能開新聞專業,所以他對自己的前景很不樂觀。「現在實習都得託關係,別說工作了。」這更讓小王沮喪了,因為他來自西部農村,根本沒有可以指望上的社會關係。

  小王的煩惱是普遍的。人口所的報告說,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勞動力市場脫節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目前的大學生培養機制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經濟發展需要的很多人才,大學不能提供,而經濟發展不需要的,大學反而拼命「生產」。

  過去幾年,全國高校一窩蜂地辦了許多「面向市場」的專業,比如新聞傳播、影視、廣告,包括MBA、EMBA等,其師資來源和教育質量更成問題。有人戲言,從未做過一筆生意、沒有在銀行開過一張支票的老師,在課堂上教人如何賺錢。結果可想而知,大學畢業即失業,出了校門進家門。

  再者,從供需狀況看,大規模的擴招和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少形成了矛盾。1998年,大學畢業生不過83萬,而七年後這個數字達到了307萬。2005年,城市新增就業崗位900萬個。這其中,除了大學畢業生外,其他各級教育畢業生和下崗失業人員等,都要競爭這些崗位,而且大學生還不佔什麼優勢。因為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在勞動密集型,新增加的就業崗位也以此類為主,對普通勞動者和技術工人需求更大。這就造成了供給需求的不匹配。

  不無諷刺的是,逢到歲末年終,當眾多高校畢業生奔波穿梭於各類招聘會時,有部分學子卻悄然選擇了「回爐」上技校。據說僅廣州市便有3000人。大學生「回爐」已從個體行為演變為群體現象,還呈快速「升溫」趨勢。

  再加上對地域和所有制的偏好以及大學生對工作過高的預期,都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各高校的校園網上,有的學生甚至寫道:「死也要死在大城市」「讓傻子們去基層吧」……

  當然,大學生儘管受教育水平高,卻缺乏工作經驗,這跟日益注重工作經驗的勞動力市場相悖,難免會遭受冷落。何況,我國勞動力市場還很不完善,用人單位和大學生雙方的搜索成本都很高。這種由於大學生工作經驗缺乏而造成就業困難,是所有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  

靠發展解決就業  用政策引導流動

  鑑於上述情況,人口所報告建議,隨著城市下崗失業基本結束,青年失業將會成為未來的突出矛盾,而且還可能會呈現出過度性、不穩定性和歷史依賴性等特點,政府和社會必須充分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樹立就業優先的目標,通過產業、金融、財政和稅收等措施,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大化地實現充分就業。

  其次,建立和完善勞動預備制度、提高青年勞動者素質已成當務之急。對於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可採取見習補貼計劃,補貼可以直接補給個人,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補貼機構或者企業。採取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扶持措施,鼓勵和促進大學生創業。

  再者,該報告提到,還應該引導大學生改變一些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例如只有大城市、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才有發展前途等等。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非國有企業工作。

  此外,政府和社會要大力促進勞動力市場的發育,減少大學生求職的摩擦成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如果政府能夠充分地獲取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也可以及時地調整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使兩方面都相互適應。

相關焦點

  • 社科院專家:大學生就業難是人才和市場不匹配
    社科院專家:大學生就業難是人才和市場不匹配 2008年02月29日 04:23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都陽:中國經濟每年增長很快,每年提供的就業崗位也是在增加的。但就業增加崗位不一定都是大學生的崗位。舉個例子,每年新增1000萬個就業者,有1000萬個崗位。但其中有800萬是農民工的崗位,500萬畢業大學生盯著另外200萬個崗位。看上去供求是平衡的,實際上存在一個結構性失衡。  我國的經濟早已開始轉型,但高等教育體制和勞動力市場的銜接,迄今沒有根本性的轉變。
  • 解就業難題,提高供求匹配度是關鍵
    解就業難題,提高供求匹配度是關鍵 何東霞 蘭海燕 杜鑫 2014年03月17日08:43  來源:工人日報     實現充分就業不僅要「一個蘿蔔一個坑」,讓每個人都有「飯碗」,還要求每一個「坑」的大小和「蘿蔔」的體積一致——針對目前一方面農村富餘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技能人才卻供不應求的現狀,日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直言,提高匹配度,才是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關鍵。
  • 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社會環境因素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是穩定就業。政府政策的實施在引導大學生就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政府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出臺了一系列有力的大學生就業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擇業,支持大學生創業。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對促進大學生的就業,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於市場不完善的問題,在就業市場上很突出。
  •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在哪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外部衝擊下的周期性因素,也有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因素,還存在著疫情導致的摩擦性因素文|「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我們對智聯平臺的大數據進行了深度挖掘,將6月份仍在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從學歷、性別、地域、院校、專業等角度對這類群體進行畫像,透過供需錯配的視角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原因,並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
  • 就業 供求匹配度差距擴大
    結構調整需向服務業傾斜 結構性矛盾突出,既會影響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也會影響就業質量的提高。 如何有效應對就業結構性矛盾,報告指出,應借鑑吸收國際好經驗,逐步形成有效應對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政策框架和相應的措施辦法。 教育培訓要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從源頭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 大學生「找工作」為啥這難?6點原因不可避免,應屆生別不承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今時代重要的社會問題,雖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繼續深造,但絕大多數的畢業生仍然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周轉奔走,甚至為了生活選擇和自己專業毫不相關的工作,過早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向現實低頭。
  • 大學生就業難需破解「有業不就」
    【論教】 大學生就業難中存在「有業不就」現象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用人單位招聘帶來衝擊,也打亂了畢業生求職和就業的節奏。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為874萬人,其中一部分學生繼續升學不進入職場,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去年秋季招聘中已經落實工作。單從數字上看,2020屆高校畢業生面對的崗位需求還是可以保障的,可以說絕大部分畢業生並不缺少就業機會。然而現實中還是有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時仍未落實就業,處於待就業狀態。
  • 應屆大學生就業難在哪兒
    近日,智聯招聘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報告將6月份仍在投簡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從學歷、性別、地域、院校、專業等角度對這類群體進行畫像,透過供需錯配的視角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原因,並提出了當前應對今明兩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政策建議。
  • 1995年大學生不分配,那時大學生已經不值錢?就業難真不能怪擴招!
    在我國,最近20年是高等教育發展最快的時期,從2000年左右我國高校開始擴招,到現在大學的數量已經幾千所,大學生的數量也翻了差不多3倍!所以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就業就越來越難,很多人開始懷念過去的包分配的年代,大學生一畢業就有鐵飯碗的工作,上大學不僅學費少,還補助生活費!
  • 5大原因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
    人保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多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全國婦聯黨組成員、發展部部長崔鬱表示,5大原因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人保部門表示,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7%,今年將力爭使2010屆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達到70%左右,當年底總體就業率達到80%以上。考慮到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層次和畢業生群體龐大的現實,實現這樣的目標有一定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仍是所有就業群體中就業的難點。
  • 韓國大學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 比高中生還要難
    一名學生在首爾一所女子大學內看招聘信息 圖GJ  韓國大學生就業比高中生還要難  畢業於名牌高校、就職於知名企業、擁有高收入是不少韓國大學生的人生規劃。因為考進諸如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等名牌大學對將來收入、社會地位甚至婚姻都有重要影響。  由於薪酬較低等原因,大學畢業生大多不願到中小企業就職。政府為改變高校畢業生過剩現狀,鼓勵年輕人不上大學,直接就業,推動企業招聘更多高中畢業生。統計顯示,2011年,韓國72%高中畢業生選擇上大學,相比2008年的83.8%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範圍內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 20萬大學生失業!越南就業季為何越來越難
    近段時間以來,各國媒體都爆出本國「最難就業季」。鄰國越南自然不例外。越南國土只有30萬平方公裡,但是人口卻不斷爆發性增長,到現在快接近1億人。越南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越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失業大學生人數已達到19.25萬。
  • 關注|精準「雙向」匹配崗位,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信心更足
    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是我黨「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務。精準「雙向」匹配崗位,大學生留漢信心更足「聽了政策宣講會後,我感受到這裡對於留漢人才的重視,我相信能找到一份與自己專業對口、心儀的工作。」鄭嬌洪是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石油工程專業應屆畢業生,參加完青山區政策宣講會後,對留漢就業創業的信心更足了。近日,青山區人資局將多場強調精準匹配的招聘會辦進高校,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對口的優質崗位。
  • 大學生就業難結構性錯配是主因
    「除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崗位需求與大學生能力和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課題組負責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副部長卓賢說。「從區域機會和流動意向看,當前東部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51.3%的就業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學生往東部地區投遞簡歷的比重達57.0%,高出前者5.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提供了22.6%的大學生就業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學生把簡歷投遞到中部地區。」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說。
  • 大學生的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匹配是否是教育資源浪費
    不少畢業生由於種種原因在畢業時選擇的崗位與自身所學專業並不一致,這種情況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從總體的表現來看,學歷越高則就業的崗位與所學專業的契合度也越高,尤其是對於一些專業技能要求比較高的崗位更是如此。
  •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結構性錯配」是主因
    這意味著,大學生就業面臨「雙屆疊加」局面。據悉,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年應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除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崗位需求與大學生能力和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結構性錯配」是主因
    這意味著,大學生就業面臨「雙屆疊加」局面。據悉,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年應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除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崗位需求與大學生能力和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 為什麼大學生就業這麼難?
    不知從哪一年,網絡上開始喊大學生就業難,於是,似乎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年」。大學生就業真的這麼難嗎?為什麼這麼難?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高校別醫生招聘會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一些畢業生對他們的工作能力沒有一個合理的評估,也沒有為自己的職業做計劃,因此當面對就業問題時,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當面對職位選擇時,從眾心態是普遍的,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儘管大學生缺乏社會工作經驗,並且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但是大多數人更願意為終身就業選擇穩定的職業。梳理自己是普通勞動者的就業觀念。
  • 什麼原因導致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看完這5點,你就明白了
    看完這幾點,你就明白原因了。一、供需差別大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畢業生變得一年比一年多,就業市場上也開始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於是很多用人單位只能優中選優,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主要原因。三、大學生怕吃苦,愛面子很多大學生雖然有著高學歷,但是由於缺乏工作經驗導致他們能力不足,於是很多用人單位要求他們從基層工作做起,但是有些大學生認為基層工作太辛苦,又認為自己的學歷和工作不匹配,怕在親戚朋友面前丟了面子,於是乾脆辭掉了這個工作
  • 仍有26%應屆畢業生在求職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
    這意味著,大學生就業面臨「雙屆疊加」局面。據悉,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提出了應對今明兩年應屆畢業生就業「雙屆疊加」局面的舉措。「除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崗位需求與大學生能力和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