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上封面|舞劇《花木蘭》編導韓真:作品如珍寶,不願被隨意...

2020-12-13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李雨心

青年人的責任是什麼?是花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國的「孝」「忠」「勇」「愛」;是杜甫心系蒼生、胸懷國事的理想與情懷;是李俠和蘭芬「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堅毅與勇敢……作為近年聲名鵲起的青年舞蹈編導,韓真以舞敘事、以舞宣情,通過《花木蘭》《杜甫》《永不消逝的電波》等舞劇作品,詮釋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舞劇《杜甫》

9月16日-18日,由韓真、周莉亞執導的舞劇《花木蘭》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連演三場,備受喜愛。甚至有不少觀眾「二刷」、「三刷」,只為感受舞蹈的魅力。在該劇演出期間,韓真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我們把自己的作品視如珍寶,當觀眾珍視它的時候,你會覺得找到了很多知音,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狀態。 」

沉迷東方故事

《花木蘭》圓小時候「英雄夢」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她忠孝節義、代父從軍的事跡流傳至今,家喻戶曉。在影視舞臺上,以這位歷史傳奇人物為原形演繹的作品,早已有很多版本。由韓真、周莉亞編導的舞劇《花木蘭》,吸收了中國傳統舞蹈剛柔並重的特色,以現代編曲手法重新整理中國傳統民間曲調,再現「花木蘭」這一傳誦千年的傳奇故事,首演至今一直廣受好評。

對於韓真而言,把一個耳熟能詳的中國故事轉化為舞蹈語言,並不是什麼難事,「任何題材我們都是可以去轉化的」,但要將其完美展現在舞臺上,則需要「找到Ta的身體的肢體語言屬性。」就拿《花木蘭》來講,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要符合花木蘭既有的女性魅力,又要有男性的強悍、英武之美,「這兩種氣質相碰撞、相融合出來的一種舞者氣質,才是真正屬於花木蘭的。」

「這個人哪怕有一絲可能去演林黛玉,那麼她都不適合演花木蘭這個角色。」三年前開始創排《花木蘭》時,韓真曾和周莉亞說過這樣一句玩笑話。在她們看來,舞臺上的每一個女性形象,都是獨一無二的。「排《花木蘭》對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去選擇,如何給花木蘭這樣一個人物去開發她的肢體語言,要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既能表現出她的柔美,又能表現出她的英雄氣概。」

舞劇《花木蘭》

經過數月的排練,一位「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木蘭逐漸成型,她化身成活潑的、血肉飽滿的人物,為觀眾展現了美麗少女花木蘭成長為巾幗英雄的坎坷歷程——家中與父相依偎的溫馨畫面,軍中生活的苦中作樂、金戈鐵馬的戰爭場景、情竇初開的口不能言、生離死別心酸淚目,孝忠節義,情真動人。

「天圓夢,地圓心,鏡圓不映粉黛妝,巾幗真英雄。」舞臺上,圓月、圓銅鏡、圓桌、圓轉臺等「圓」場景的應用,美輪美奐,讓人沉醉其中。韓真解釋道:「中國人對圓是有執念的,它又團圓的概念。圓月,是一種和平,一種嚮往;圓銅鏡形容美滿的愛情,花好月圓,溫暖、和諧、幸福。我們希望用圓去衝破戰爭背景的主題,去表達內心對於和平的一種願景和起源。」

一直以來,韓真和周莉亞都特別善於挖掘、運用東方元素——《花木蘭》用「銅鏡」與「轉臺」將女子的婉約和忠義,繪進了象徵著中國人「圓滿」之意的圓圈圖案;《永不消逝的電波》裡,菸灰色的旗袍和蒲扇將時光帶入老上海的弄堂裡;《沙灘往事》中,廣東的磚雕石雕浸透了濃濃的嶺南風情;《杜甫》詩畫結合,回顧杜甫的一生來展現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畫卷。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我們內心對於東方故事的迷戀和熱愛,是骨子裡的。」韓真超級熱愛古典文化,她從小就喜歡看中國古典書籍、武俠小說等。 「很多人說,人的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每個人,尤其是創作者,每次創作的時候就會像多啦A夢一樣,從自己的小兜兜裡拿出最心愛的東西,去實現兒時的願望。」小時候的韓真被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故事吸引,常常幻想仗劍走天涯,長大後遇到《花木蘭》時,她強烈希望能將其呈現在舞臺上,通過作品實現自己的英雄夢,進而獲得內心的自我升華。

堅持純粹的舞蹈

不願作品被隨意拆解消費

和舞劇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一樣,生活裡的韓真颯爽直率,直言敢說,尤其涉及到自己視若珍寶的舞蹈、舞劇時,她會在社交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以推動舞劇行業的良性發展。比如今年6月某臺晚會上,舞蹈《芒種》引發熱議,然而很快,網友就發現這段舞蹈從服飾、動作到編排,都與舞劇《杜甫》中的華彩段落《麗人行》「神同步」,只是明星成為主角,配樂變成了網紅「神曲」。對此,韓真及時發聲:「十年前發誓再也不編伴舞的我覺得慚愧!」

此次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韓真再次就此事進行了正面回應:「一個作品火了被模仿挺好的,像今年疫情期間很多網友模仿《晨光曲》,網友自娛自樂,鍋碗瓢盆全上了,我們覺得很可愛,還帶一點小幽默,能給大家隔離生活增添一點色彩是好事情。但模仿之外,還有一個概念,叫『隨意拆解解讀』,而且是在沒有維護創作者權益的情況下,隨意替換音樂拆解動作,但用的所有內容又全是你的創作內容,這跟模仿是有區別的。」

韓真認為,「作品就是作品,它有署名權,它有著作權,它有具體的改編規則,你不能隨意地拆解。像《麗人行》這樣的作品,作曲家在音樂的斟酌上是用了很大的功夫去揣摩之後,才創作出了令人共情的作曲。不是隨便換一首在某站很火的曲子,就可以隨意更換、代替的。」

把主角換成明星會為舞劇帶來更多良性關注?韓真並不認可。「如果我們希望借明星的力,我有大量的邀約可以給明星排練。但當你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時,你肯定要放棄一些東西。網友看熱搜也會發現,為什麼話題不是#某某《芒種》#,而是#某某《麗人行》#?可見是誰在消費,在消費什麼?我們只是不願意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消費。」

從舞蹈演員到舞劇創作者,韓真知道舞蹈界出一個舞蹈明星到底有多難。「一個舞蹈演員從他/她踏入舞蹈這扇門,到慢慢變成一個真正的頂級舞者,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如果以後所有的知名的舞蹈作品,在某些平臺演出的時候,被換成非頂級舞者或者其他人來領舞,我們舞者將何去何從,是誰在擠壓這個行業?這對行業來說也是非常不健康的。」

韓真以登上今年央視春晚上的舞蹈《晨光曲》為例,「央視春晚一向寸土寸金、分秒必爭,它可以給我們5分半鐘去完成一個純舞蹈作品,這說明藝術的整體的、完整的傳達是可能的。既然有的平臺在堅持,我也希望更多的平臺可以看到:真正的舞蹈作品,你去完整地呈現,它會是非常有魅力的,不見得一定要嫁接、打破、重組。」

創作與時代裹挾

期待文藝作品百花齊發

近年來,舞劇舞蹈漸漸破圈,從楊麗萍到韓真、周莉亞等,觀眾見證了不同時期的舞者風範、舞蹈風格。在韓真看來,每個時期的作品都值得關注,每個創作者的作品,都有其時代的印記。「文藝一定要百花齊放,我特別希望每個人的風格都不一樣,有的舞蹈作品有些觀眾可能看不太懂,但其更加的抽象藝術值得好好欣賞。就像電影有文藝片、槍戰片、紀錄片、商業大片,舞劇的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分支,但分支的前提一定是讓更多的觀眾先要關注到這個舞臺上來。」

韓真和周莉亞在創作的時候,給自己做了一個設定:做老百姓心目中家喻戶曉的故事。她們早前也曾希望將舞劇編得更高冷一些、意識流一點,「但這就可能要犧牲掉一部分大眾的觀眾,那我們處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是挺需要把劇場的大門打的更開一點,先讓普通的觀眾走進來,當他願意走進來,並跟你沒有太大的隔閡的時候,他會慢慢去走進舞蹈這門藝術。」

韓真清楚,自己正處在舞劇逐漸「出圈」的階段,所以在創作需求和創作風向上,會不自然地形成跟當下時代裹挾在一起的情況。「不能單獨說是某一個導演開闢了某種獨立的風格,任何一種風格,任何一種大的潮流,都是在當下時代背景下形成的,這種可能未必是自發的,可能是自覺性形成的,但是我認為都是好的。」

可喜的是,這兩年隨著寫實主義題材作品的增多,舞劇的製作精良度越來越高,舞劇觀眾也越來越多了。「從《花木蘭》和《消失的電波》,我能感覺到一票難求,這是個非常可喜的狀態。」韓真笑言,「當市場、當文化的氣息被慢慢培養起來,有更多的觀眾感受到舞劇魅力的時候,舞蹈的發展進程自然而然會發展到一個自然分化成很多種類型的角度和階段。 」

相關焦點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是如何誕生的?
    由受訪者供圖 22014年,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注意到了韓真和周莉亞。那年,兩位編導分別攜作品《我等你》和《夫妻哨》,參加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評獎。陳飛華是評委之一。最後,這兩部作品都拿到了金獎。那段時間,韓真和周莉亞剛剛排完舞劇《杜甫》,即將公演,另一部舞劇《花木蘭》又將啟動開排。她們覺得身心俱疲,但是陳飛華非常有誠意,他說,「我不催你們,你們什麼時候休息好了,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排,上海歌舞團等著你們。」一年之後,《花木蘭》在國家大劇院的首次公演結束,韓真和周莉亞休息了一陣,開始了《蘆花女》的前期創作。
  • 70年,我們的中國舞劇
    回望70年,據不完全統計創作問世1100餘部舞劇作品,其中,總有那些讓幾代觀眾或當下觀眾念念不忘的優秀舞劇作品,小編梳理如下: 以中國傳統舞蹈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舞蹈、武術技巧等因素,在舞劇形式上有所創新。 《小刀會》曾在朝鮮和東歐一些國家演出,獲得好評。劇中《弓舞》榮獲第七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金質獎章。
  • 舞劇《紅色娘子軍》編導之一李承祥逝世
    原標題:舞劇《紅色娘子軍》編導之一李承祥逝世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從中央芭蕾舞團獲悉,中央芭蕾舞團原團長、國家一級編導、舞劇《紅色娘子軍》編導之一李承祥,於2018年12月14日7時49分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
  • 十二藝節|舞劇《杜甫》:詩都交融在其中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舞劇《杜甫》將「詩聖」杜甫寫於安史之亂前的《麗人行》編成一段8分鐘群舞,去年這一片段被網友傳到網上,被盛讚為「最美中國風舞蹈」,迄今全網播放量已經超過10億。5月22日、5月23日,作為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重慶市歌舞團原創舞劇《杜甫》在上海東方藝術連演兩場。
  • 家國情懷月圓中秋 舞劇《杜甫》赴京國家大劇院公演
    重慶市歌舞團的傾力之作2015年年初,重慶市歌舞團承接了一項浩大的任務:將杜甫的一生首次以舞劇的形式搬上舞臺。從創作到首演歷時近15個月的時間,近半年的封閉排練裡,為了保證《杜甫》的藝術水準,全團為之暫停了所有的商業演出專注排練。作為該劇最大的亮點之一,重慶市歌舞團的青年舞蹈演員李庚、李晉這對雙胞胎兄弟分飾了杜甫和影子。
  • 「重慶造」舞劇《杜甫》 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舞臺藝術...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日前發文公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記者注意到,重慶歌舞團原創舞劇《杜甫》入選「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復排計劃重點扶持作品,為該項重慶唯一。
  • 足尖藝術演繹中國故事 中國芭蕾舞劇《花木蘭》多倫多上演
    當地時間9月19日晚,由遼寧芭蕾舞團創作和演出的芭蕾舞劇《花木蘭》在加拿大大多倫多地區密西沙加演藝中心上演。多倫多是遼寧芭蕾舞團此次美加巡演的最後一站。這也是遼寧芭蕾舞團首度攜這臺原創口碑舞劇作品走出國門。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芭蕾舞劇《花木蘭》是中國經典文學形象與西方經典藝術形式的結合,也是花木蘭的故事首次被搬上芭蕾舞臺。
  • 11月21日|遼寧芭蕾舞團原創中國芭蕾舞劇《花木蘭》餘票不多,欲購...
    《花木蘭》這是一個古老而永遠鮮活的中國故事。花木蘭,一位中華民族的傳奇女英雄,她的名字最早出現在一篇距今一千多年前中國北朝時代的民歌《木蘭辭》中。花木蘭是中華傳統倫理「孝悌忠信」的楷模,兼具英勇戰士與溫柔女兒的雙重美感。古老而永遠鮮活的中國故事此次芭蕾舞劇《花木蘭》的創作,以古老的《木蘭辭》為文學基礎,追尋其原著的經典意義。而在原著大片留白處,特別是木蘭金戈鐵馬、邊塞十年的軍旅生涯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
  • 開票推薦|南京逆行舞蹈劇場現代舞口碑佳作舞劇《十三月》
    導演:呂思思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進修於北京舞蹈學院現代舞編導專業,南京市舞蹈家協會理事,江蘇省舞蹈家協會會員,南京新文藝群體擔任委員獲獎&成就·2015年創立了南京艾舞藝術培訓中心;·2017年創立南京逆行舞蹈劇場並任藝術總監;·2019獲得統戰部頒發的「新文藝群體先進個人」稱號。
  • 「荷花獎」舞劇論壇探索英雄人物塑造——英雄,應該活潑地跳舞
    昨天,2018中國舞蹈高峰論壇暨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論壇上,我國著名舞蹈編導陳慧芬說,「現代這個時代的英雄,可能更需要一種親和力,有血有肉,鮮活生動,要更接地氣,更有人性的溫度,要去除概念化、符號化,要既親切又有力量。」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舞蹈「荷花獎」,毫無疑問代表著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
  • 2020 年了,為什麼《花木蘭》的海報還會像 90 年代 DVD 封面?
    2020 年了,為什麼《花木蘭》的海報還會像 90 年代 DVD 封面?知道了國產電視劇海報設計的這三個特徵以後,也許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中國版電影《花木蘭》海報看上去會有老 DVD 封面既視感了——因為模糊的背景圖疊上主角們的虛化半身像,豐富的色彩,高對比的文字,它都具備了。
  • 舞劇《人生若只如初見》在北大成功演出
    海外網7月2日電舞劇《人生若只如初見》6月29日30日在北京大學成功演出,受到廣大師生和觀眾熱烈好評。舞劇《人生若只如初見》根據生於海澱、葬於海澱的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真實故事改編創作。舞劇歷時三年精心打造,嘗試以全新的高度和視角給予納蘭形象多維度提煉。通過對納蘭性德與妻子盧氏的愛情故事、與漢族文人顧貞觀和曹寅之間的深厚友誼以及為開創康乾盛世而披星戴月的家國情懷的細膩演繹,讚美了納蘭性德促進民族融合的平民情懷和獨領詩詞風騷的超凡才華。 這部舞劇除了頂級的編創陣容,更囊括了近50名業界一流水準的舞蹈演員參加演出。
  • 劉亦菲攻下各國時尚雜誌封面,「花木蘭」紅遍全球了
    隨著今年最受矚目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即將在3月27日全球上映,女主角劉亦菲最近不斷地登上海外各個主流時尚、娛樂大刊的封面。 先是2月份的時候,她和《花木蘭》的導演 Niki Caro 攜手成為《好萊塢報導》雜誌的封面人物。
  • 廣州舞劇《醒·獅》即將赴上海衝刺「荷花獎」 用舞蹈講述廣東醒獅...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出品,廣州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在廣州友誼劇院精彩上演,1200名觀眾觀看了本次演出。隨後,該劇將於12月赴上海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展演。「升級」後藝術呈現效果更獨特舞劇《醒·獅》以三元裡為背景,用舞蹈講述廣東醒獅的故事,以創造性的方式傳播醒獅文化。
  • 每個獨一無二的人,都是自己的「花木蘭」|葉露盈繪本《木蘭辭》
    葉露盈設計的票面圖這是葉露盈第一次就花木蘭的形象進行深入思考,也為繪本《木蘭辭》創作埋下伏筆。最近兩年,女性主義作品當道,文藝作品們聚焦於女性的困境,也展示著女性的堅韌。曾登《國家寶藏》節目成為「國寶守護人」,作品《洛神賦》被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繪本《木蘭辭》中木蘭形象的設計初稿完成於葉露盈在咖啡廳等朋友時。有長期的資料儲備,設計的過程不算糾結,下午5點到晚上11點,她就大致描繪出了木蘭的樣子。這是一個掛著長長的眉毛、身邊總是追著兩隻小兔子的勇敢的木蘭,她的寶劍、頭盔、女裝時的髮型都是木蘭花的樣子。
  • 舞劇《一起跳舞吧》將公演 編導稱靈感來自廣場舞
    《扇舞丹青》《根之雕》《秀色》《大地之歌》《水月洛神》……,從雙人舞、群舞到舞集、舞劇,35歲的佟睿睿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後,可以說創作一部就成功一部,如今已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編導。她為上海歌舞團編導的舞劇《一起跳舞吧》,本月11日起將在人民大舞臺公演8場。前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開幕大戲《水月洛神》還歷歷在目,為何她突然又「轉方向」,涉足當代題材舞劇呢?  生活需要快樂  「我沒有『轉方向』。《一起跳舞吧》直面當代生活,不用隔著一層面紗去想像古人的情感,創作可以更加自由,這是我喜歡的眾多題材之一。」
  • 《花木蘭》緣何口碑兩極化
    然而,伴隨著票房的碰頭彩,《花木蘭》的口碑一路下滑,網絡評分從一開始的5.4分到現在的4.9分,上映6天只拿到1.9億元票房。在網友的評論中,一部分認為該片「對人物的解讀到位,視覺效果尤為出色」,另一部分則覺得「影片不尊重傳統文化,故事內核過於西式」。在筆者看來,這部《花木蘭》既不是優秀的傳世經典,也並非徹頭徹尾的爛片,它只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商業片。
  • 聚焦舞劇核心問題:「舞」與「劇」的探戈如何跳得精彩
    這次會議,不僅宣告中國當代舞劇研究中心成立,更體現出一種求真務實的創業態度——中心顧問、研究員們迅即對著名舞蹈編導門文元與無錫市演藝集團合作的四部舞劇《阿炳》、《紅河谷》、《西施》、《金陵十三釵》進行研討,聚焦當下舞劇創作的若干核心命題,理論研究緊密聯繫創作實踐,彰顯全國舞劇創作研究工作的新風尚。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何圈粉?創作過程揭曉
    中新網9月28日電 27日晚,總臺《大幕開啟》解碼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帶觀眾走進李白烈士的故事。節目組供圖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誕生僅一年多,但已經演出超過150場,走過了全國23個城市,現場觀看人次超過15萬。
  • 當代舞劇《睡美人》:不可救藥的戲劇情結
    英國當代舞編導馬修·伯恩將原為法國童話故事、俄國芭蕾舞劇改造成的舞劇《睡美人》,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馬修·伯恩畢業於歐洲最重要的當代舞學院「拉班舞蹈中心」。學生時代的他就以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作品令人自愧弗如,比如《噴火器》(1988)將19世紀浪漫芭蕾經典《女子四人舞》反串成了一個清一色男子的內衣廣告秀;《地獄舞蹈加洛普》(1989)用了調皮搗蛋卻妙趣橫生的方式,嘲弄了法國人舉世聞名的貴族氣派;而《嚴肅得要命》(1992)則是他首次嘗試整晚作品,向電影大師希區柯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