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醒·獅》舞臺照 主辦方供圖
「過去舞臺表現英雄,更多的是高大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僵硬。」昨天,2018中國舞蹈高峰論壇暨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論壇上,我國著名舞蹈編導陳慧芬說,「現代這個時代的英雄,可能更需要一種親和力,有血有肉,鮮活生動,要更接地氣,更有人性的溫度,要去除概念化、符號化,要既親切又有力量。」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舞蹈「荷花獎」,毫無疑問代表著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今年七部參評的舞劇,按照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的話說,「回歸傳統文化,讚頌英雄主義。」
縱觀這七部舞劇——《大禹》《草原英雄小姐妹》《醒·獅》《井岡·井岡》《花木蘭》《劉三姐》《記憶深處》,其中有四部是在謳歌英雄。《大禹》展現的是上古神話中的英雄,《草原英雄小姐妹》表現的是少年英雄,《花木蘭》是塑造巾幗英雄,《井岡·井岡》呈現的是革命英雄。所以,在昨天的論壇上,關於舞劇如何塑造英雄的討論尤為熱烈。
圖說:舞劇《大禹》中的雙人舞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 攝
事實上,正如陳慧芬所言,今天的舞劇,已經開始讓英雄接地氣了。譬如《大禹》,導演賦予該劇的價值觀是「為小家——為大家——為國家」,這樣的設置有人性,也有了大禹治水的動機。從《草原英雄小姐妹》可以看到,劇中所有學生的動作都是卡通風格的,這種風格源於當今社會的審美和青少年審美的追求,又結合了這個故事來源於美術片的特點。《井岡·井岡》則讓觀眾感受江西樸實的人性與淳厚的民風,突出了沒有受到「文明汙染」的民俗文化。《花木蘭》則十分重視對花木蘭內心世界的刻畫,也用藝術手法展現了木蘭從鄰家女孩長成巾幗英雄的過程。
「現實題材不能脫離當下。」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於平說。這些年,陳慧芬先後做了幾部劇,都是跟英雄主義有關的題材。「先是應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的邀請做了一部現當代題材《天邊的紅雲》,表現了五個女紅軍戰士的故事。這兩年,連續做了兩部芭蕾舞劇,一部是《八女投江》,一部是《花木蘭》。」在陳慧芬看來,雖然其所處的時代不同,但兩部劇目有很多共性,「就是傳統價值觀裡面的忠孝,還有家國情懷、犧牲精神,尤其是對和平的熱愛,這些都是她們身上最閃光的地方和共通之處。」
圖說:《花木蘭》舞臺照 主辦方供圖
「其實英雄也是一個凡人,只是命運把他們推到了一種特殊的境遇,而他們也表現出了超越凡人的思想境界和壯舉。」所以陳慧芬認為創作時候一定要用細節的表現讓英雄人物鮮活起來。就好像在《花木蘭》中,她用「銅鏡」串起劇情——少時的圓圓銅鏡,見證了花木蘭在田園山水間無憂無慮的童年;替父從軍時,銅鏡化為一輪明月,在夢中又是家鄉的圓窗;還鄉之後,花木蘭再度「對鏡貼花黃」。此舉不僅融入中國古典傳統的荊楚文化特色,也讓人物的形象更為豐滿立體。
「藝術創作確實是從古至今,全世界,各門類都是個人的心聲。」舞蹈家舒巧認為舞劇的創作需要堅持個性化,擺脫固有的束縛,才能讓舞臺上的英雄人物立體鮮活,才更能讓觀眾接受。(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