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布的電影《花木蘭》國內版海報引發熱議,尤其在網友翻出該片在其他國家發布的海報進行對比後,認為就數中國版本的呈現效果最不盡人意。
參與創意設計競標的海報設計師黃方遒透露,「中國客戶要求,要將所有重要人物都展示在封面中」,並最終選擇了一張「平平無奇的海報」,這或許是外國對中國大眾的審美水平出現了認知上的偏差導致的。
不少人認為花木蘭的國內版海報看著像 90 年代的電視劇 DVD 封面的風格。
為什麼會讓人覺得相似?通過觀察一些老電視劇海報,我們或許可以發現端倪。
不難發現這些海報都有三個共同點:模糊背景 + 人像摳圖(人像下半身虛化)、拼貼感強且色彩繁多、文字和圖片對比強烈。
可能由於操作相對簡單、機械,童年時期看到電視劇很多都喜歡採用這種搭配來製作 DVD 封面或者海報——用一張模糊的風景圖或者疊加淡色底紋的純色圖作為背景,上面貼上主角們的臉蛋,是老 DVD 封面的標準配置。
而為了不讓人像顯得過於突兀,設計者普遍會對照片的下半部分進行虛化處理,使之與背景儘量融合在一起。
這樣的設計既可以讓前來購買光碟的顧客很直觀地知道這個劇是誰主演的,或是迅速判斷他/她的顏值、人設是否有吸引力,從而方便挑選。
由於人物的貼圖基本是從劇中截取畫面後摳取出來的,而幾個主要角色的衣服、配飾顏色常有所不同,自然就出現了海報的拼貼感強,且色彩比較多的情況。
有人認為對一個設計來說,配色和諧,畫面簡潔乾淨,看著舒服,就是標準答案,其實並不一定是這樣。醜和美,土氣和潮流之間存在著一種複雜辯證關係。早在 19 世紀後期,人們就已經懂得把醜的東西作為審美對象了。
醜的,或者說「不順眼」的東西,有時會因給人以強烈的情感刺激和審美震撼而產生別樣的美感。在大家墨守成規地追求高大上的時候,敢於「醜」,主動「醜」甚至能夠成為一種個性的展現。
▲ 椰樹牌椰汁的包裝是「土到爆,就是潮」的典型範例
在設計裡面最尷尬、不討好的其實是那些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設計(例如上面那些 DVD 的封面),它們被人認為既不美,又缺乏個性。
老電視劇海報的第三個特點是文字和圖片的衝突感比較強,這樣的文字雖使得文案突出、醒目,但不和諧感同時也油然而生了。
我們不難發現,以前的 DVD 封面上的文字普遍都超過兩種配色,且多用醒目的紅色大字,放在當眼處。
這樣做的好處是,來買的人能毫不費力地知道這個劇的名字是什麼,演員有哪些,而且只要來客一報劇的名字,店員就可以迅速從一堆相差不大的 DVD 裡面翻出顧客想要的;壞處是文字和圖片的融合感差,顯得有些突兀。
知道了國產電視劇海報設計的這三個特徵以後,也許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中國版電影《花木蘭》海報看上去會有老 DVD 封面既視感了——因為模糊的背景圖疊上主角們的虛化半身像,豐富的色彩,高對比的文字,它都具備了。
反觀被大家認為不錯的幾張前期宣傳圖以及其他國家的海報,似乎都沒有這些特徵。
在解決了為什麼「像」這個問題以後,我們也許可以論一下「審美」的問題了。
其實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對老電視劇 DVD 封面設計產生影響的,除了我們經常談到的「審美水平」,還涉及多個因素。例如設計成本和效率的問題、實用性問題(把主演的頭像堆在封面,突出劇名)、審美慣性問題等。
根據接受美學,我們對於超出自己期待視野的作品審美起來需要消耗精力。換言之如果封面都很藝術,中老年消費者可能就會覺得設莫名其妙,而在挑選光碟時把它忽略過去了。
接下來你可能會問,那像《花木蘭》這種迪士尼的電影,海報設計的投入肯定比國產電視劇大吧,還是醜就說不過去了吧?審美的歷史告訴我們,人們對一樣事物美醜的感性判斷是會因時、地而變的。
就像魏晉時期的審美風尚是以體格纖弱為美的,但我國五十年代的宣傳畫上的人物卻都擁有小麥色的肌膚和健壯的體格。同樣的道理,十幾年前你在逛 DVD 店時看到封面覺得順眼,現在你再看覺得醜,那你可以說十年前的你是錯的嗎?其實審美習慣和審美水平是兩個概念,沒有必要因為現在的眼光不同了,就否定過去自己的審美水平。
你也許又會想,即便我們不說《花木蘭》的海報醜了,但它的審美落後是事實呀。並且對比其他國家版本的海報,它們可都很符合現代審美。難道網上很多人的分析是對的,國外認為我國人民的審美習慣還停留在十幾年前嗎?
這個可能性也許是存在的。畢竟之前也不時會有某些國籍大牌設計出來的「中國風」衣品在我們看來造型奇葩、審美落後的事情。
此外,也有聲音認為我們沒必過於敏感,並貼出了《蜘蛛俠》和《驚奇隊長》的海報,把他們和《花木蘭》的海報並置,指出設計和《花木蘭》海報也不乏相似之處,認為迪士尼是向來如此的。
我們並不去判斷對錯,本文之所以會著重分析為何《花木蘭》國內的海報和以前的 DVD 封面相似,而只花少篇幅聊審美,是因為審美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不是一兩句美醜可以說清楚的。
但是,「像」這一點卻是可以有事實依據的。知道為何「像」,當我們想「不像」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如何「不像」了。另外,對於老 DVD 封面,也許有一天,你拉開塵封的抽屜,抽出一張,反而會因為懷舊之情而覺得它很有愛呢?
另外,說句實話,為了寫這篇稿子,我凝視這張海報已經太久了,加上每次打開手機瀏覽器都是它的倩影,我發現自己已經越看越順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