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孩子經常有一些小動作,像啃指甲、咬手、咬鉛筆蓋等行為,這些這行為是孩子養成的一種無意識習慣,當家長提醒時,孩子才知道自己的正做的行為。孩子不良小動作背後多半是源於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不能忽視。
在幼兒園實習的時候就碰到過這樣一位小朋友,他叫小松,他的性格是屬於那種比較內向、默不作聲、有點膽怯、喜歡獨處的類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我每次放眼望去找他的時候,他總是坐在角落裡或者不起眼的地方啃指甲。
有一次是大家集體交換遊戲玩具的活動,主要目的是提升孩子的社交和語言能力,學會分享,但是小松沒有拿自己的玩具,也沒辦法與別人分享,就遠遠地坐在那裡看著其他小朋友玩,與此同時又上演了啃指甲的動作行為,助班老師提醒了他,他才放下了手。
當時也給孩子的父母反映過這樣的一個小動作,父母說其在家也是這樣,有時候把指甲啃的流血,從來都沒給他剪過指甲,都是他自己的啃。其實在我一旁觀者來看孩子的小動作與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有著很大關係,家長要尋找小動作背後的原因,多數是因為這三個原因。
一、孩子出現吃手、啃指甲的原因。
1、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說,是處於口欲期。
孩子的口欲期這個關鍵概念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來的,當然另外的其他四個時期家長也要熟知。口欲期是第一個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喜歡用嘴巴去感觸、探索這個世界,希望能夠通過嘴巴的接觸來達到自身的滿足。所以孩子就會出現拿著東西往嘴裡塞,啃、咬自己的手,父母會認為這樣很不衛生。
2、心理方面的問題。
孩子啃指甲、咬手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總是有這樣的小動作說明孩子心理也有一些問題,在一個緊張、壓力大、人多的環境裡,孩子出現小動作的頻率增高,孩子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緊張、尷尬、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獲得一定的安全感。我記得之前做不出來題的時候就喜歡要筆蓋,父母的教導方式和態度也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和心理,會導致孩子出現這些小毛病。
3、身體需要方面的問題。
孩子的身體發育需要大量的元素,當孩子缺某些元素時,如鋅、鈣等元素和微量元素時,孩子就會出現啃指甲、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在我們看來就是很奇怪的舉動,而孩子並不覺得,這就是一種潛意識行為。
家長提醒幾次讓孩子改正壞毛病,但總是無濟於事,從三個緯度來分析孩子動作背後的原因,心理原因會佔的比例大一些,有些孩子十七八了還有這樣的壞習慣,肯定會給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和危害。
二、這種行為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1、危及身體,衛生安全不保障。
以我自身為例,之前上學的時候總是喜歡啃筆蓋,無論是上課還是寫作業總是會出現,還是克制不住的那種。後來身體就出現了問題,厭食、面黃肌瘦,到醫院檢查是鉛中毒,而且鉛的含量已經高標了,就是平常啃各種筆的壞習慣引起的。孩子無論是啃指甲、手、或者是其他東西,都是不衛生的,細菌隨著孩子的行為進入口中和體內,容易引起各種疾病。
2、影響孩子的牙齒發育。
經常性用嘴巴咬各種東西,會阻礙孩子牙齒的正常發育,會造成孩子牙齒排列不整齊,會出現「天包地」、「地包天」的牙齒類型,還有就是牙齒不完整,影響孩子的外在容貌和形象。還有那些啃指甲的孩子會對自己的指甲有傷害,會出現一些灰指甲或者是甲溝炎等問題,細菌也會使手部受到感染。
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父母總會使用命令性的語氣告訴孩子你不要這樣做,直接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會發現有效性時間很短,孩子還是會再犯,每次的提醒都無濟於事。家長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行為,那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引導呢。
三、家長細心引導,讓孩子改掉壞毛病。
1、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的時候,不要慌,也不要急於讓孩子短時間內就改正了,探尋孩子產生因為的原因。多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孩子是不是心裡有什麼顧及或者是哪些問題,多默默地關注一下孩子的行為和需要表現,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導其改正壞習慣。
2、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
發覺孩子有緊張,壓力大或者沒有安全感的情況出現時,要立刻為孩子營造一種寬鬆的氛圍,用語言或者動作舒展孩子的身心,陪孩子一起玩耍、戶外運動,緩解孩子的各種負面情緒,減少小動作的發生的機率。家長也要時刻的提醒孩子,若孩子喜歡啃指甲,那就給孩子格外的添上一些東西,以此來提醒孩子不要繼續這樣的小動作、壞毛病。
3、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空閒的時候最容易犯這樣的壞毛病,在看電視的時候,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看,手就閒了,開始不自覺地往嘴裡遞。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動起來,不讓他閒著,他就想不起來啃手指,也多鼓勵孩子去和同伴一起玩耍,用快樂的情緒幫助孩子遺忘這些小動作。
家長可以換位思考一下,自己焦慮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情緒,再去體會一下孩子的心理。不要大聲或者採取暴力手段強制讓孩子改正這樣的壞毛病,要學會去引導。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買一些喜歡的東西,多給孩子一些需要動手的玩具或者是繪本圖物都是有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