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段子」,吐槽留學生與父母之間的各種代溝和矛盾,也會有一些帖子專門教家長們「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留學生家長」。
談笑之餘,不禁讓我開始思考,我們這一代遠離家鄉的人,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01
在父母身邊時,總想著離開他們
不知道多少人跟小北一樣,高三的時候,巴不得把志願填到離家最遠的地方。那時候,家在我們眼裡,也許代表一種束縛。
@Foulard
爸媽對我永遠有一堆的「不能」條款,比如看電視不能超過1小時、不能吃垃圾食品、晚上不能超過9點回家......做什麼我都要偷偷摸摸。
更讓我難受的是,出國才一周,我爸給我打了80幾個電話......
@Sean
我曾一度懷疑我跟我爸媽「八字不合」。我們基本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後來上了高中開始住校,我們的關係反而親密了許多,難道這就是「距離產生美」?
@索小姐
都說「成長是一種敲打」,可我的父母「下手」也太重了點吧?剛去國外時,生活學習都很不適應,跟爸媽訴苦,結果得到的是:「這點苦算啥啊,我同事的女兒一個月就習慣了」。
當我好不容易克服重重困難在一次數學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向他們報喜時,我媽說:「嗯,不錯,不過要是英語也能考好就更好了,我聽說國外數學都很簡單?繼續保持啊!」。
毫不誇張的說,我之所以對自己不自信,很大程度上源自於我爸媽。也許,離開他們會有助於重塑自己的自信心。
與父母在一起時,總覺得他們過於幹涉自己的生活,常常幻想著自己一個人的生活,仗劍走天涯,恐怕是大部分人都有過的想法吧?
02
離開父母之後才發現,自己很戀家
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很戀家的呢?
知乎上一位網友的回答讓我印象很深刻:「剛到美國時,每天都想家,後來逐漸適應之後,想家次數越來越少,但每一次想起家,心都非常痛。
這好像真的是如今漂泊在外的大多數人的內心寫照。誰還不是表面風輕雲淡,心裡看著同事/同學吃著媽媽做的便當默默發酸呢?
亨利18歲那年準備去加拿大留學,也許是內心太期待國外的生活,在機場裡,與父母第一次分離的他並沒有很不舍。
反倒是媽媽,在他準備踏入安檢口時突然大哭起來。爸爸在一旁揮手示意他快進去,他咬著牙進了安檢。
記得16年第一次回國時,亨利沒有告訴媽媽,打算給她一個驚喜。當媽媽看到樓下亨利的行李時,她像個孩子一樣開心:「哎呀呀,我的寶貝兒子回來啦~」,這一次,媽媽沒有哭,但是亨利哭了。
出國9個月後的一天晚上,小Y的室友問他:「你想家嗎?」。小Y的思緒一下子就被帶回了臨出國前一晚。收拾行李時,媽媽說了句:「少帶點兒,你不打算回國了嗎?」。
小Y當然是想家的,但他從不表露出來。他說即使每天學業很繁忙,但只有一回家,孤獨和不適感就像影子一樣無處不在。
不習慣沒有爸媽精心準備的飯菜,不習慣身邊沒人提醒自己多穿衣服,也沒有了「熬過這幾天就可以回家」的期盼。回家的日子,似乎總是很遙遠。
不是所有留學生都可以毫不猶豫的花一兩萬買機票,很多中產家庭的孩子都跟小Y一樣,看著機票價格會猶豫很久。
有時候實在想家了,小Y會去唐人街看看,偶爾會有那麼一絲錯覺,以為自己回到了家鄉,但轉頭看到幾個外國人在大街上行走時,這種美好的幻覺立馬就被打破。
有時想念媽媽做的飯了,小Y也會去中餐館吃一頓,但是他只允許自己在每次考試結束後去。
大部分時候,小Y會在家做飯。出國前,番茄炒蛋都不會做,在經歷很多次失敗之後,他居然也能炒出幾個菜來。
有一年過年,小Y沒有回家,做了一大桌菜和同學們一起吃,當他用手機視頻向爸媽展示成果時,爸媽在模糊的鏡頭中對著他微笑,那個笑容好像在告訴他:「孩子,你長大了」。
周杰倫在溫布利的演唱會上說:「在場有好多留學生對不對?那我送給你們一首想家的歌吧」。
當唱到:「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時,全場萬人跟著周杰倫一起唱,手裡揮舞著螢光棒,全然不顧自己臉上的淚花。
想家,或許是每一個留學生都會有的情愫吧?
03
你不在家的日子,爸媽在做什麼?
我們知道,出國留學並不是件輕鬆的事,一邊要逼自己入鄉隨俗,一邊要完成學業,生活總歸是忙碌而充實的。
但你們有想過,遠在祖國的父母,在做什麼嗎?
朋友的媽媽是個全職太太,在朋友去法國之後,她養了兩天狗,照顧小狗的時候,就會感覺孩子還在自己的身邊。
曾經在一個留學生家長群裡,聽到很多父母在分享自己的生活:依然定期打掃孩子的房間;報了英語課程,想著可以去孩子所在的國家陪他;習慣性地看日曆,數著孩子回國的日子......
更有家長感慨:「沒想到剛步入中年,就提前過上了空巢老人的生活」。孩子不希望我們圍著他轉,我們也只好找點別的事情來做。
04
爸媽也在努力改變自己
剛出國的同學應該有過一種經歷,每天都要接受爸媽的轟炸式「問候」,甚至不分晝夜。所以,有些孩子實在忍受不了後選擇了用屏蔽、拉黑父母這種極端的方式回應爸媽。
有人說,留學生家長大多很焦慮,焦慮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對國外世界的一知半解,另一方面是從前以孩子為中心,失去了自我。
其實他們也有很努力地去接受孩子長大了這件事。
@阿喵
留學後,爸媽的手機不再調靜音
我一直比較依賴爸媽,每天都會跟父母發微信或者打電話。有時在路上看到一朵正在盛開的花,也會拍下來發給他們。
有一天,我心情不好,給國內的朋友發消息,她一直沒有回覆。第二天早上,她說她昨晚睡著了,手機調了靜音。
我退回聊天界面,發現白天給爸媽發消息時,他們不僅回復了,還特別有耐心的打了很多文字。
我這才反應過來,美國和國內是有時差的啊!爸媽為了能第一時間回應我,每天把手機放在枕頭邊,聲音也開到了最大。而我,可能因為同學的一聲招呼,就不回他們的消息了。
@陳豆豆
吵架後,父母變得沉默了許多
我的脾氣很暴躁,也不喜歡聽爸媽重複嘮叨一些生活瑣碎,比如再忙也要按時吃飯、不要熬夜、多吃水果、不要晚歸......
有時會覺得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我在外面的生活,學校的課程非常忙碌,經常處於趕due的狀態,不熬夜怎麼可能?難道我舒舒服服地過日子還能順利畢業嗎?
所以有天爸媽又跟說不要熬夜的時候,我就煩了,對他們大吼了一頓:「我又不是來這裡享福的,你們在家過著朝九晚五的日子,能理解我寫論文寫到吐的感受嗎?不熬夜,你們幫我寫啊?」。
說實話,說完這這番話我就後悔了,電話那頭爸媽也沉默了一陣子,然後就說:「那你自己要安排好時間哦!」。
此後我們依然是定期視頻,但是爸媽好像話少了很多,大部分時候是我在說,他們聽,或者乾脆我們各幹各的,但視頻也不關。
去年回家我問起了我爸:「你跟媽怎麼都沒話跟我說呀?」,爸爸說:「我們知道你學習壓力大,怕你煩,其實我跟你媽最擔心的還是你的身體,你每次跟我們視頻精神狀態都挺好的,我們自然就放心了許多」。
「你不喜歡我們嘮叨,我們就聽你講」。
@Cheese
過得好與不好,都要第一時間告訴爸媽
出門在外,我總是習慣報喜不報憂。每一次跟爸媽視頻或者發消息,也總是分享我獲得的各種成績,爸媽也總會發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但是,如果近期過得不太順利,我可能就會減少和他們的通話。有一次,爸爸對我說:「寶貝,我和你媽知道你很懂事,從來只給我們報好消息,但你要知道,你取得了好成績,爸媽自然是很開心的,但我們更關心的過得好不好,如果你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你一定要及時跟爸媽聊聊,我們也好想想辦法幫助你」。
聽完爸爸的話,我心裡真的特別溫暖,外人總是樂意跟你分享成功的喜悅,而爸媽,則更願意做你的救生艇。
@Blue
你在做有意義的事,爸媽為你感到驕傲
畢業後,我沒有回國。如今在美國工作已經第三年了,偶爾我也能從爸媽的語氣中聽出一絲失落。
有一次,我問媽媽:「你和爸爸是不是都很希望我回家呢?」,媽媽的回答讓我很驚訝。
「我也年輕過啊,當年我也是離開你外公外婆,自己走南闖北,想著改變自己的命運。我知道在外面的不容易,所以會有私心,希望你能回來,我也不需要你掙多少錢,就想你過得輕鬆一點,我還能把你的身體照顧好。可是,我也知道你有自己的追求,我理解你,就像你外公外婆理解我一樣」。
「所以,不要覺得遠離家鄉就是不孝順,或者對不起我們,你在為你自己和你的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你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爸媽只會為你感到驕傲」。
寫在最後
其實不管是身處異國還是在國內,大部分人與父母的關係好像都是矛盾的。
既想遠離家鄉闖一番事業,又想能回到父母身邊。只不過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充滿無奈的,小時候在學校受了委屈會在媽媽懷裡邊哭邊說:「我不要去學校了!」。
現在不管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明明聽著電話那邊爸爸的聲音已經淚眼模糊,還要假裝若無其事地說:「爸爸,我接個電話,等會兒再說!」。只因為我們心裡很明白,家鄉有父母,但不一定有理想。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是這樣相互依賴、相互溫暖,永遠都是彼此的牽絆。
不管怎樣,小北希望大家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希望在每一個寒冷的夜晚,想到遠方的父母,渾身都會充滿力量。最後,引用許巍的《家》裡面一句歌詞結尾:
我在遠方 很多的歲月
總是會想起你 給予的一切
你給我的 每一個夢想
在漂泊的歲月裡 讓我堅強
-END-
本文由北美留學實驗室原創編輯
部分信息來源:知乎(北美楓哥、姚望Tony)、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