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九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的「行業選擇,洞見未來」圓桌論壇上,鼎暉投資創新成長基金高級合伙人張海峰表示,在創新成長基金方面,鼎暉投資主要關注物流供應鏈和消費領域的投資。
他表示,2011年看到雙十一爆倉新聞時,發現了物流行業的巨大機會。「物流行業是是國民經濟的血液,也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
張海峰分享了中國物流行業幾次投資和發展機會,他說,「第一波物流的投資機會是快遞,最佳投資窗口期是2011至2013年,2016年之後進入退出期。第二波機會是快運,快遞是To C的小件,快運是ToB的大件,都具有網絡效應。第三波機會是網際網路+帶來的模式創新。第四波物流行業的投資機會是人工智慧等帶來的物流領域的科技創新,物流本身是一個科技屬性非常強的一個領域,例如美國的UPS對外宣稱自己不是一家有IT的卡車公司,而是一家有卡車的IT公司。」
另外,張海峰明確到,科技創新在各行各業都有滲透,也看好科技浪潮給物流帶來效率提升的機會,但這裡有兩個特別重要的點:
第一,物流領域不同的智能產品替代人工的時點是不一樣的,不僅要分析技術成熟度,更要分析對比成本效率的場景應用成熟度。第二,物流領域裡面有很多的科技創新,鼎暉投資更多是看重科技創新的平臺型公司的機會,也就是說公司掌握的是平臺型核心技術,物流可以是其率先應用的第一個場景,但不是唯一場景,經過物流場景的應用打磨,其算法在應用中成熟後,可以將平臺型技術移植到消費或者工業等其他產業中。
如果技術只能用於物流領域,由於物流現在已經逐步形成巨頭,實際上容易產生大客戶依賴,必然帶來了業務的獨立性問題,業務拓展和站隊問題,以及帳期等問題,這對創新型企業發展不利。「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積累的物流生態圈資源和業內影響力,來給技術創新的企業賦能,能公司的技術儘快率先去落地,通過落地的過程中,不斷磨合自己的算法,技術,然後擴展應用的行業和邊界。」張海峰表示。
來源: 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