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引用一成語,足以改變歷史,可惜曹操不聽,遺憾終生

2020-12-15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劉曄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主角有兩個,分別為曹操和劉曄。原文如下:

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徵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這段話的大意是:劉曄對曹操說:「當年明公您帶領五千步兵,誅殺董卓,北破袁紹,南徵劉表,全國的九個部州一百多個郡,您統一了十分之八,已經威震天下,連海外諸國都感到非常懼怕。如今攻破漢中,蜀人望風心驚,城池要塞連連失守,在這種情況下不用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

劉備是人中的豪傑,有計謀但行動遲緩,得到蜀地的時間不長,並未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如今您攻破漢中,蜀人都非常驚恐,形勢的發展會自動傾覆。以您的聰慧明智,趁著有利時機大兵壓境,沒有不能攻克的。

如果行動遲緩,那麼善於治國的諸葛亮擔任丞相,勇冠三軍的關羽和張飛成為大將,蜀地民眾就能得到安定,他們再憑藉地形優勢堅守,再想進攻就難以取勝了。現在不向他們發動進攻,以後必成後患。」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劉曄的這番話中,叫做「傳檄而定」,意為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這個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曹操攻破漢中之際,劉備佔領益州僅有一年時間,劉曄所說的「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是實情。此時曹操如果按照劉曄的建議出兵益州,劉備集團必將面臨嚴峻挑戰。只可惜曹操沒有採納劉曄的建議,不僅撤回中原,同時還派不善於防守的將軍夏侯淵鎮守漢中。

數年之後,劉備兵發漢中,斬殺夏侯淵,逼得曹操不得不再度率部返回漢中與劉備決戰,只可惜為時已晚,最終曹操不得不將漢中拱手相讓。至此,劉備集團也邁向了鼎盛時期。從「傳檄而定」這個成語故事及後來歷史進程來看,劉曄這位謀士的預見性可謂相當精準。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此人首創一成語,可惜曹操不聽,導致夏侯淵白白送命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劉曄傳》,時間是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主人公是劉曄。太祖不從,大軍遂還。曄自漢中還,為行軍長史,兼領軍。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曄進言說:「明公(曹操)當年以五千步兵起家,誅殺董卓,北破袁紹,南徵劉表,九州百郡已經統一了十分之八,威震天下,勢力之強盛連海外都為之懾服。如今您攻克漢中,蜀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驚恐,失去守衛城池的信心和膽量,趁著這個有利時機向蜀中進發,蜀地可不戰而勝。
  • 此人用一成語勸諫,劉表卻不肯接受,曹操為之痛哭流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逸士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名叫王俊。原文如下:俊為人外靜而內明,不應州郡三府之命。帝之都許,復徵為尚書,又不就。劉表見紹強,陰與紹通,俊謂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興霸道,繼桓、文之功者也。今乃釋近而就遠,如有一朝之急,遙望漠北之救,不亦難乎!」表不從。俊年六十四,以壽終於武陵,公聞而哀傷。及平荊州,自臨江迎喪,改葬於江陵,表為先賢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王俊為人處事不動聲色,看問題非常透徹,不願意擔任州郡官職。
  • 此人首創一成語,點醒了曹操,奉天子戰略因此變成現實
    今復徙駕,不厭眾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原將軍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楊奉近在梁耳,聞其兵精,得無為孤累乎?」昭曰:「奉少黨援,將獨委質。鎮東、費亭之事,皆奉所定,又聞書命申束,足以見信。宜時遣使厚遺答謝,以安其意。說『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奉為人勇而寡慮,必不見疑,比使往來,足以定計。奉何能為累!」
  • 此人用一成語糊弄曹操,曹操卻加官進爵,後來郭嘉道出真相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紘傳》注引《吳書》,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主人公是江東謀士張紘。原文如下:紘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策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 曹操借用一成語,表明對呂布的看法,呂布卻被蒙在鼓裡
    布大喜,即聽登往,並令奉章謝恩。登見太祖,因陳布勇而無計,輕於去就,宜早圖之。太祖曰:「布,狼子野心,誠難久養,非卿莫能究其情也。」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廣陵太守。臨別,太祖執登手曰:「東方之事,便以相付。」令登陰合部眾以為內應。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呂布也怨恨當初袁術不肯接納自己,於是將已經走到半路的女兒追回,將韓胤帶上刑具押往許昌梟首示眾。
  • 曹操發明了個成語,把死亡說的很委婉,如今老人常說
    曹操跟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並稱為「三曹」,他們父子三人引領了當時的「建安文學」,這種風氣影響中國文壇一千多年,相信大家都聽過曹操所作的《短歌行》、《龜雖壽》等名篇,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曹操文學家的頭銜並不是吹出來的,曹操還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成語
  • 賈詡用一個成語勸諫曹操,可惜不被採納,否則劉備孫權寢食難安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見於《三國志·賈詡傳》,時間與上文介紹的「安車軟輪」是同一年,都是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只不過成語的主角則由東吳的謀士賈詡變成了曹操的謀士賈詡
  • 曹操忌諱「死」字,發明一成語,把死亡說得很優美,流傳上千年
    曹操跟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並稱為「三曹」,他們父子三人引領了當時的「建安文學」,這種風氣影響中國文壇一千多年,相信大家都聽過曹操所作的《短歌行》、《龜雖壽》等名篇,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曹操文學家的頭銜並不是吹出來的,曹操還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成語,流傳了一千多年,如今還有很多人用。
  • 該成語是曹操害人的藉口,受害人本無此意,最終卻以悲劇收場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崔琰傳》注引《魏略》。故事的發生時間為獻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主人公分別是曹操和崔琰。當時有一個以前就與崔琰關係惡劣的人,遠遠看見崔琰的名字寫在籠蓋上,就上前拿走了這封信,並向曹操舉報了崔琰。曹操認為崔琰對自己心懷不滿,私下誹謗,便將其關進見於,削掉了頭髮去作苦役。不久後,之前告發崔琰的人又向曹操舉報崔琰,說:「崔琰雖然在服苦役,但他整天橫須直視,心裡好像特別不滿意。」曹操認為這個舉報的內容屬實,打算殺死崔琰。
  • 三國成語故事:十道選擇題,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因為《三國演義》的流行,使得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並不突出的三國成為後世之人頗為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可以說熟知三國歷史的三國迷並不在少數。 這一時期有很多成語故事廣為人知,今天就以三國成語故事為契入點出十道選擇題(數據來源於正史和演義)來個小測試,等你來解答!看看你對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了解多少?
  • 此人曾擊傷關羽,曹操為之痛哭流涕,曹丕首創一成語緬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德傳》,時間是在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主人公是龐德。原文如下: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聽說龐德被關羽殺害,悲傷流淚,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繼任魏王后,,派人到龐德的墓前賜予他諡號,並在文誥中寫到:「春秋時期,元軫摘下頭盔闖入敵營,壯烈殉國;王蠋則不肯投降齊國,自撞大樹而亡。他們都以身殉節,都是古代享有美名的人。而今龐德將軍作戰果斷堅毅,捨身成名,他的事跡被廣為流傳,其仗義超過了古人。我非常欣賞他,因此追諡他為壯侯。」
  • 中國人忌諱說死,曹操發明一個成語指死亡,現在老人們都會這麼說
    意思是:要為犧牲的將士建立祠堂,共後人拜祭,如果他們地下有知,等我逝世後與他們相逢,心中就不會有遺憾了。曹操的這份《軍譙令》有一個成語,就是「百年之後」這個成語。《軍譙令》是曹操於建安七年創作,曹操在官渡之戰大勝後,路過故鄉沛國譙縣,創作了《軍譙令》撫慰那些陣亡的將士。
  • 此人用一句成語表明心態,夏侯惇如實匯報,曹操終於心軟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田疇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後,涉及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名士田疇,一個是猛將夏侯惇,另一個則是曹操。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田疇與夏侯惇關係不錯,曹操便對夏侯惇表示:「你去田疇那裡用情理打動他,他自然會聽從你的勸告,但不要告訴他這是我的意思。」於是,夏侯惇便藉口到田疇家中借宿,將曹操的意思告訴了田疇。不過,此時田疇已經猜到了夏侯惇的來意,當即一言不發。
  • 曹操獨創一個成語,自此開始,人們不再避諱說死,老年人常放嘴邊
    歷史的車輪向我們展現了我華夏文化的悠久與繁榮,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精華為後人所銘記,但也有許多糟粕需要剔除。因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比如說,古代人封建迷信特別嚴重,信奉鬼神,更不願意提及死這個字,特別是老人,認為這個字有不詳之意,但是俗話說大國出奇才,有個人也真算厲害用一個成語就將這迷信這糟粕給剔除了,還讓人將這個成語常常掛在嘴邊。在魯迅的筆下,也常在文章中使用這個詞,既無冒犯之意,也增加了文章的韻味。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看看到底是哪位奇才獨創了這個成語吧!
  • 此人堪稱曹操最鐵兄弟?地位遠超鬼才郭嘉,最後卻慘烈戰死!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曹操一生閱人無數,不少人的死令他悲痛不已,比如郭嘉之死,對曹操打擊很大,但要是從真實感情來說,郭嘉的死,曹操只是惜才而已,為自己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幫手而痛心,但要說真的令曹操發自肺腑的傷痛,終生念念不忘之人,非鮑信莫屬
  • 趙雲擊敗曹操的這一戰役 誕生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 是什麼成語?
    追隨劉備以後,趙雲雖然不像關羽那樣打了很多勝仗,但是,目光長遠、對劉備忠心耿耿的趙雲數次提出良策,幫助劉備獲得民心、增強實力。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眾多將領都建議劉備「分田地以獎眾人」,唯獨趙雲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覺得應該將田地分給百姓,讓百姓過上有糧吃的生活,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最終收穫了益州等地的民心。
  • 此成語是劉備所創,曹操聽完點點頭,頭號猛將卻破口大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劉備、曹操和呂布。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這段話的大意是:呂布說道:「綁的太緊了,稍微松一點吧。」曹操回答:「捆綁老虎不能不緊啊。」
  • 歷史成語故事:「髀肉復生」一詞的由來!
    髀肉復生  「髀肉復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長久處於安逸環境中虛度光陰,憂慮不能再有所作為。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先左傳》,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後,喪失了地盤,只得投奔漢皇族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  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您的話,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地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戰事。上次失去機會,怎麼知道今後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後悔了。」
  • 曹操一生三大敗筆,錯殺一神,放走一人,強佔一女,刀刀致命
    曹操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有人認為他心狠手辣、不擇手段,是個奸佞小人、亂臣賊子,然而也有人認為這是時代變革的必然,曹操是應時而生,在個人才能方面完全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不僅表現在政治謀略野心和軍事作戰上,還有文學素養和才情,《龜雖壽》裡「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仍被今人傳誦,因此,曹操的個人魅力是不置可否的
  • 明知放虎歸山,為何曹操卻不殺關羽呢?
    說起曹操,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曹操的愛才舉動也算是奇葩中的一枚了,就連呂布的「二次弒父」,曹操都能夠不計前嫌,收他為手下將領,可以看出曹操對人才的愛惜。那麼,被人稱做「萬人敵」的關羽,自然是更備受曹操的認同,更關鍵的是,關羽還非常忠心,誓死不侍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