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成績世界第一?PISA之父:負擔太重效率欠佳

2020-12-14 芥末堆看教育

圖為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在GET2019教育科技大會上演講。

芥末堆 知風 12月27日報導

12月3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法國巴黎總部宣布了2018年最新PISA成績。

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在閱讀(555)、數學(591)和科學(590)三項測試中,成績均位列第一,甚至可以用「遙遙領先」形容。

PISA測試三年進行一次。自2000年啟動以來,PISA已成為世界上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基礎教育第三方評價項目。在各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眼中,PISA的測試結果,一定程度上是基礎教育的標尺。

隨著成績發布,中國的基礎教育再次成為了公眾熱議的對象:四省能否代表全部?是否意味著中國基礎教育模式的成功?中國學生還有哪些不足?

重返第一

在2018年的PISA測評中,OECD在79個國家(地區)篩選出了60萬名15歲學生,對其閱讀、數學、科學素養和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能力進行評價。

此前在2009、2012年,中國內地只有上海參加PISA測評,三項總分均為第一;2015年,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四省(B-S-J-G,China)參加,總分位居第十;2018年換成北京、上海、江蘇、浙江(B-S-J-Z,China),總分又重返第一。

比較之下,廣東省的基礎教育似乎「中槍」了。

中國四省PISA 2018成績概覽:閱讀、數學、科學得分均「遙遙領先」。至少一科達到高水平的學生人數佔比49%,高於OECD平均的16%。在閱讀、數學方面較弱的學生佔比低。

PISA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這樣解讀,「因為中國參加測試的省份不同,所以不能把2015年的PISA數據與2018年的對比,只能單獨來看。」

一定程度上,這也直接反應出了PISA測試樣本的局限性:無法展現中國教育的全貌。

據了解,經OECD統一抽樣,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共有361所學校的12058名學生參加了2018年PISA測試,361名學校負責人和17634名教師完成了在線問卷調查。這四個省市,均處於中國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前列。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表示,雖然四個省份無法代表整個中國,但四省人口規模超過1.8億,這個體量下的結果,足以與OECD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比。

學術方面,四省的測試成績無疑是優異的。不過,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對此並不感到驚訝。在他看來,中國區測試成績重返第一的背後包含多種因素,但師資及教學方法的優化是首要的。

「四省均在教育上有著巨大的投入,讓教師成為了一個吸引人的職業,許多優秀的年輕人希望成為老師。」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補充說,「中國在基礎教育層面的師資質量要高於美國。」

此外,中國在教育資源調配上的能力也讓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稱道。「比如在上海,中國的教育系統能讓一些水平較差的學校同樣吸引到高質量師資;在雲南一個特別窮的地方,我看到學生仍能接受好的教育,這讓我感到教育在改變他們的命運。」

PISA 2018報告顯示,在世界範圍內,學生的學習成績仍舊與其社會經濟背景密切相關。在測試中,條件最好的10%學生,平均要比10%條件最差的學生高出141分,這約等於整整三年的學校教育。且在過去數十年間,這一差距從未縮小。

學習效率差,幸福感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PISA報告中,中國學生擅長閱讀、數學等測試。但報告同時提到,中國學生的總體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時長足夠但學習效果欠佳;同時,整體幸福感偏低,排名倒數第八。

具體數據為,四省市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的學習效率分別為119.8分/小時、118.0分/小時、107.7分/小時,在參測國家和地區中排名靠後,分列第44位、第46位、第54位。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指數為-0.19,滿意度平均分為6.64分,在參測國家和地區中分別排第51位和第61位。

無論是在校內課堂還是校外培訓機構,中國學生過得都「不容易」。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說,「一方面,你可以說中國的學生對未來做好了準備;另一方面,這一結果的代價是學生、家長不僅需要付出大量金錢,還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

中國學生在校內外學習時間較長,但效果偏差;芬蘭學生用時最少且效果最優;阿聯學生用時最長,效果卻倒數第三。

實際上,這一結果與中國教育部門「減負增效」的改革思路不謀而合。

「中國學生為考試所做的準備有一點太過了,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而已。」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年少時主修物理、數學與統計學,他表示,「實際上真正重要的技能是,你是否能像一個數學家、科學家一樣思考,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翻譯』成數學,學會設計實驗,再將結果運用到實際境況中。」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同樣認為,如果學生能夠與老師保持融洽的關係,並且享受學習過程,就會在學業成果上有著更好的表現。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女生相比男生表現出了對未來失敗更大的恐懼感,儘管她們的閱讀分數遠高於男生(平均高出30分),這點在優秀學生中更為明顯。

在數學和科學兩門測試中,男女生性別差異帶來的不同很小:男生數學平均高出女生5分,女生科學平均高出男生2分。不過,對是否希望在未來從事信息技術相關職業,男女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男生平均8%,女生僅為1%。

從左到右三圖分別為:1、中國四省男女生性別差異對成績的影響(女生得分減去男生得分);2、社會經濟代溝對閱讀成績的影響;3、移民對閱讀成績的影響。

PISA提出的一個可能原因為,雖然男女生在數學、科學領域表現相當,但家長更傾向於鼓勵兒子從事STEM領域的工作。這種社會背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生的職業選擇。

「如果你是中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你會根據PISA結果,作出什麼樣的政策調整?」

「少為考試而學,多為生活而學。」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答道。

從其他國家可以學到什麼?

在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看來,PISA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通過數據,展現出一副真實的世界教育圖譜,從而讓各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不再囿於片面的視角。「如果沒有數據,你只是另一個持有某種觀點的人。」

除了中國,一些國家和地區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在OECD國家中,愛沙尼亞的進步最為明顯——它總分排名第五,但生均教育經費投入平均要低30%。學生花費的學習時長並不多,學習效果卻很好,這給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帶來了很深的印象。「他們的老師關心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儘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這點和芬蘭很像。」

PISA報告顯示,葡萄牙在遭受金融危機後,教育質量仍能達到OECD平均水平。土耳其學生在2003年至2018年間,成績進步雖不明顯,但土耳其在此期間的15歲學生入學率從36%增長到了73%。

阿爾巴尼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烏拉圭五國,亦在入學人數顯著增加的同時保證了測驗分數。「這顯示出,教育質量不需要成為數量的犧牲品。」

OECD國家的收入差異很大。PISA報告顯示,學生的成績與其社會經濟背景密切相關,但平均有十分之一的「窮學生」,仍能夠進入成績第一梯隊,這意味著「先天劣勢不意味著命運的終點。」這個世界已經不再能用「富裕且教育質量高」和「貧窮且教育質量低」這樣簡單的印象區分國家了。

單純的教育經費投入不會直接轉化為產出。統計顯示,澳大利亞、英國、美國三國,為每位學生(從其6歲到15歲)的平均投入超過107000美元,但測試分數並不比加拿大、愛爾蘭、紐西蘭等國高(甚至更低),而後三國的平均投入要少10%-30%。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評論說,關鍵在於國家或地區是否有決心建立一流的教育系統,即使是在自身資源條件不足的情況下。「秘魯、巴西、土耳其等國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它們顯示出,窮國也能辦好教育。」

著眼未來教育

PISA近二十年的追蹤顯示出,教育的互聯互通已成全球趨勢,學生們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越來越長。

在2009年的PISA測試中,有15%的學生接觸不到網際網路,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縮小到5%。2012年至2018年間,全球學生平均每天的校外時段在線時間增長了1小時,周內每天3小時,周末為3.5小時。

PISA報告提到,隨著數位化媒介呈現出爆炸體量的信息,學生需要擁有更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過去,學生會在書本上找到問題的答案,且基本可以相信它們;如今網際網路上有無數的對應解答,自辯真假變得愈發重要。」

PISA近年的閱讀測試,也不僅限於考察學生是否單純地理解文本,而是看重學生通過多種路徑搜索、比較、對照、整合信息的能力。測試結果顯示,「在OECD國家裡,不到十分之一的學生能夠分清『事實』和『觀點』。」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認為,社會對學生能力的需求變得多元,在未來,是否有足夠的精力與動力進行終身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環境在不斷變化,我們可能要放下原先的『常識』。你需要學會的是,學習新東西,拋掉所學的東西,重新學習。學習不會停止於學校,學校只是終身學習、多領域學習的起點。」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眼中的未來教育,「Life long and life wide learning.」

為順應時代發展,PISA測試自身也在不斷進化。「10年前閱讀就是讀紙質書,如今PISA所有的閱讀測試都在網上進行;過去科學測驗就是學習實驗過程,如今學生們需要親手去設計實驗;2015年的測驗中,我們測試了學生們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2018年我們則更關注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幸福感。」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說。

PISA測試近年來受到了教育界不少質疑。有人認為, PISA只關注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素養,而體育、美育等維度的教育卻被忽視;PISA導致很多國家和地區著眼於在短期內提高排名,而忽視了長期改善教育的目標。

「PISA測試確實需要增加測試的維度。在2021年的測試中,我們會更關注創造性技能,藝術將成為其中一部分,體育方面的指標我們還在探索。」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表示。

「教育改革需要的是時間,可能需要10年,或者20年才能看到效果。」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說,「我確信的是,PISA可以幫助人們看到自身教育系統之外的東西,有一副完整的圖景是很重要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學生PISA重返第一,我們應該如何解讀?
    2019年12月,經合組織(OCED)在法國巴黎總部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測試結果,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參測國家(地區)第一的好成績,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
  • 中國學生最勤奮!PISA測試拿三個世界第一!參賽者來自京滬蘇浙
    中國學生用於學習上的時間最多,約為57小時,OECD平均用時為44小時,高出13小時,超過平均水平的30%。這也說明,中國學生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奮的。「PISA測試之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長Andreas Schleicher表示,雖然來自中國東部地區的四個省市遠不能代表整個中國,但每個省市的規模相當於或者超過了一個典型的經合組織國家,四省市加起來的總人口超過1.8億,而這四個中國地區的平均收入水平則低於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
  • 「世界第一」的成績背後,PISA數據揭示了中式教育的這些頑疾
    △藍色是在校時間,黃色是課外學習時間,紅點是學習效率(圖片來源:①)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中國學生用於學習的時間長度接近世界第一——每周將近60個小時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學生學習效率的極端低下。仍然是看(圖片①)👇👇,代表中國學生學習效率的紅點點,不僅遠遠落後於效率最高的芬蘭,甚至已經排到了倒數十幾名的位置。
  • 袁振國:怎麼看中國PISA成績重返世界第一?
    在全部79個參測國家(地區)對15歲學生的抽樣測試中,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參測國家(地區)第一的好成績。 我國PISA成績重返世界第一,意味著什麼呢?
  • 中國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登全球第一:最新PISA測試成績出爐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公布的 2018 年全球學生 PISA 測試成績中,中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測試中都拿到了第一。與此同時,研究也發現這是在全球最高的學習壓力下實現的成績。
  • 透視中國學生PISA第一背後 中國式教改在艱難中前行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電 題:透視中國學生PISA第一背後 中國式教改在艱難中前行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本月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在全部79個參測國家(地區)對15歲學生的抽樣測試中,中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參加,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參測國家(地區)第一的好成績。這提振了正在艱難中進行的中國教育改革信心,同時更理性看待這個成績、找出不足也成為從官方到民間的呼聲。
  • PISA排名出爐,中國學生被評全球第一
    PISA2018排名出爐,中國學生被評全球第一!2019年12月3日巴黎時間9點,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結果公布,中國在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測試中均排名世界第一。但這值得驕傲嗎?慶祝成績之餘,也有質疑的聲音:世界第一的噱頭,區域差距的現實,應試教育的反思。第一對大多數人來說,PISA還比較陌生,它權威嗎?
  • PISA測試:上海學生成績全球第一 作業時間也列第一
    上海學生表現優異,以數學613分、閱讀570分和科學580分,在所有65個國家(地區)中位居第一,這也是上海在2009年首度參加PISA之後,又一次獲得冠軍。86.8%的學生達到或超過OECD平均成績494分,並再次呈現出上海義務教育校際差異小、均衡程度高的特點。
  • 中國再奪PISA第一,成績背後的真相竟是…
    2019年12月3日下午,由世界經合組織發起的PISA2018測試結果公布:在參與測試的79個國家和地區中,由中國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B-S-J-Z(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以高分奪得閱讀、數學、科學素養三項第一!!!PISA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這屆學生如此優秀,3項測試均排名第一?
  • 重獲PISA考試第一,能說明中國基礎教育成功嗎
    中國學生PISA成績重返第一併不能說明中國基礎教育成功。其實,衡量中國基礎教育有一個直觀標準,就是看中國低齡留學生的數量是增長還是減少
  • 滬學生(PISA2012)全球考三項成績均列世界第一
    據《勞動報》報導,上海初中生再次獲得「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2)第一名,領先64個國家(地區)的中學生。此次評估考察了數學、閱讀、科學能力,上海學生三項成績均列世界第一。總部設在巴黎的世界經合組織3日公布了這個結果。  看來中國的基礎知識教育水平很高,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項成績,不是壞事。
  • 中國學生重回PISA榜首,但總體學習效率不高
    原標題:中國學生重回PISA榜首,但總體學習效率不高根據經合組織(OECD)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評,中國教育主管部門在京發布結果。記者從OECD官網獲悉的數據表明,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代表的中國,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測試中,分別獲得555分、591分、590分,這三科「成績」在所有參加測試的國家和地區中均排名第一。新加坡緊隨其後,中國澳門、中國香港分列第三、第四位,中國臺北則排在第17位。
  • PISA2012上海學生再奪世界第一 美國成績低於越南
    12月3日下午6點,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2)結果,此次調查在全球65個國家(地區)同步展開,第二次參加該項目測評的上海學生再次登上「世界第一」。
  • PISA測試中國成績大幅度下降,到底能說明什麼?
    中國學生在2009、2012年連續取得PISA測試總成績第一的佳績,為何在2015年成績劇烈下滑?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新加坡在三個項目上均取得世界第一;中國香港兩項第二,也不錯;日本、芬蘭、愛沙尼亞、中國臺北、韓國、加拿大總成績也不錯。
  • PISA測試 浙江省普通中學學生試測成績獲世界第二
    這幾天,上海學生再次問鼎PISA測試的消息引發很多討論。  昨天,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浙江學生參加2012年PISA測試的結果,我省普通中學學生在試點測試中取得世界第二的好成績,數學、閱讀、科學素養成績僅次於上海。
  • PISA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是教育世界冠軍?
    文/薛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PISA)測試結果,中國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省市作為一個整體取得了閱讀、數學、科學全部三項科目第一。這次共79個國家和地區參測,測試對象是15~16歲的學生。
  • 2018PISA測試結果:中國學生三個項目第一
    (B-S-J-Z)以閱讀555分、數學591分,科學素養590分,包攬了三項第一。上一次測試(2015 PISA)的總分第一新加坡緊隨其後,獲得三項第二名。中國澳門獲得數學和科學項目的第三名。有7個國家在所有三個主題的平均表現都在下降:澳大利亞,芬蘭,冰島,韓國,荷蘭,紐西蘭和斯洛伐克。與此同時,數據也顯示,中國學生用於學習上的時間也最多,約為57小時,OECD平均用時為44小時。
  • 《PISA 2018國際學生評估》:中國學生全球第一!
    2019年12月3日,PISA 2018國際成績發布會召開。會議期間發表了PISA(第七輪國際學生評估)結果——中國學生全球第一!
  • 中國排名第一!PISA測試結果公布,江浙滬京學生成績問鼎全球
    在全部79個參測國家(地區)對15歲學生的抽樣測試中,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閱讀、數學、科學三項關鍵能力素養上的平均成績分別為555分、591分、590分,3項科目在參測國家(地區)排名第一。
  • PISA排名世界第一,中國已是教育世界冠軍?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PISA)測試結果,中國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省市作為一個整體取得了閱讀、數學、科學全部三項科目第一。這次共79個國家和地區參測,測試對象是15~16歲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