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在GET2019教育科技大會上演講。
芥末堆 知風 12月27日報導
12月3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法國巴黎總部宣布了2018年最新PISA成績。
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在閱讀(555)、數學(591)和科學(590)三項測試中,成績均位列第一,甚至可以用「遙遙領先」形容。
PISA測試三年進行一次。自2000年啟動以來,PISA已成為世界上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基礎教育第三方評價項目。在各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眼中,PISA的測試結果,一定程度上是基礎教育的標尺。
隨著成績發布,中國的基礎教育再次成為了公眾熱議的對象:四省能否代表全部?是否意味著中國基礎教育模式的成功?中國學生還有哪些不足?
重返第一
在2018年的PISA測評中,OECD在79個國家(地區)篩選出了60萬名15歲學生,對其閱讀、數學、科學素養和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能力進行評價。
此前在2009、2012年,中國內地只有上海參加PISA測評,三項總分均為第一;2015年,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四省(B-S-J-G,China)參加,總分位居第十;2018年換成北京、上海、江蘇、浙江(B-S-J-Z,China),總分又重返第一。
比較之下,廣東省的基礎教育似乎「中槍」了。
中國四省PISA 2018成績概覽:閱讀、數學、科學得分均「遙遙領先」。至少一科達到高水平的學生人數佔比49%,高於OECD平均的16%。在閱讀、數學方面較弱的學生佔比低。
PISA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這樣解讀,「因為中國參加測試的省份不同,所以不能把2015年的PISA數據與2018年的對比,只能單獨來看。」
一定程度上,這也直接反應出了PISA測試樣本的局限性:無法展現中國教育的全貌。
據了解,經OECD統一抽樣,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共有361所學校的12058名學生參加了2018年PISA測試,361名學校負責人和17634名教師完成了在線問卷調查。這四個省市,均處於中國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前列。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表示,雖然四個省份無法代表整個中國,但四省人口規模超過1.8億,這個體量下的結果,足以與OECD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比。
學術方面,四省的測試成績無疑是優異的。不過,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對此並不感到驚訝。在他看來,中國區測試成績重返第一的背後包含多種因素,但師資及教學方法的優化是首要的。
「四省均在教育上有著巨大的投入,讓教師成為了一個吸引人的職業,許多優秀的年輕人希望成為老師。」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補充說,「中國在基礎教育層面的師資質量要高於美國。」
此外,中國在教育資源調配上的能力也讓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稱道。「比如在上海,中國的教育系統能讓一些水平較差的學校同樣吸引到高質量師資;在雲南一個特別窮的地方,我看到學生仍能接受好的教育,這讓我感到教育在改變他們的命運。」
PISA 2018報告顯示,在世界範圍內,學生的學習成績仍舊與其社會經濟背景密切相關。在測試中,條件最好的10%學生,平均要比10%條件最差的學生高出141分,這約等於整整三年的學校教育。且在過去數十年間,這一差距從未縮小。
學習效率差,幸福感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PISA報告中,中國學生擅長閱讀、數學等測試。但報告同時提到,中國學生的總體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時長足夠但學習效果欠佳;同時,整體幸福感偏低,排名倒數第八。
具體數據為,四省市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的學習效率分別為119.8分/小時、118.0分/小時、107.7分/小時,在參測國家和地區中排名靠後,分列第44位、第46位、第54位。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指數為-0.19,滿意度平均分為6.64分,在參測國家和地區中分別排第51位和第61位。
無論是在校內課堂還是校外培訓機構,中國學生過得都「不容易」。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說,「一方面,你可以說中國的學生對未來做好了準備;另一方面,這一結果的代價是學生、家長不僅需要付出大量金錢,還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
中國學生在校內外學習時間較長,但效果偏差;芬蘭學生用時最少且效果最優;阿聯學生用時最長,效果卻倒數第三。
實際上,這一結果與中國教育部門「減負增效」的改革思路不謀而合。
「中國學生為考試所做的準備有一點太過了,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而已。」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年少時主修物理、數學與統計學,他表示,「實際上真正重要的技能是,你是否能像一個數學家、科學家一樣思考,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翻譯』成數學,學會設計實驗,再將結果運用到實際境況中。」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同樣認為,如果學生能夠與老師保持融洽的關係,並且享受學習過程,就會在學業成果上有著更好的表現。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女生相比男生表現出了對未來失敗更大的恐懼感,儘管她們的閱讀分數遠高於男生(平均高出30分),這點在優秀學生中更為明顯。
在數學和科學兩門測試中,男女生性別差異帶來的不同很小:男生數學平均高出女生5分,女生科學平均高出男生2分。不過,對是否希望在未來從事信息技術相關職業,男女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男生平均8%,女生僅為1%。
從左到右三圖分別為:1、中國四省男女生性別差異對成績的影響(女生得分減去男生得分);2、社會經濟代溝對閱讀成績的影響;3、移民對閱讀成績的影響。
PISA提出的一個可能原因為,雖然男女生在數學、科學領域表現相當,但家長更傾向於鼓勵兒子從事STEM領域的工作。這種社會背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生的職業選擇。
「如果你是中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你會根據PISA結果,作出什麼樣的政策調整?」
「少為考試而學,多為生活而學。」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答道。
從其他國家可以學到什麼?
在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看來,PISA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通過數據,展現出一副真實的世界教育圖譜,從而讓各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不再囿於片面的視角。「如果沒有數據,你只是另一個持有某種觀點的人。」
除了中國,一些國家和地區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在OECD國家中,愛沙尼亞的進步最為明顯——它總分排名第五,但生均教育經費投入平均要低30%。學生花費的學習時長並不多,學習效果卻很好,這給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帶來了很深的印象。「他們的老師關心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儘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這點和芬蘭很像。」
PISA報告顯示,葡萄牙在遭受金融危機後,教育質量仍能達到OECD平均水平。土耳其學生在2003年至2018年間,成績進步雖不明顯,但土耳其在此期間的15歲學生入學率從36%增長到了73%。
阿爾巴尼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烏拉圭五國,亦在入學人數顯著增加的同時保證了測驗分數。「這顯示出,教育質量不需要成為數量的犧牲品。」
OECD國家的收入差異很大。PISA報告顯示,學生的成績與其社會經濟背景密切相關,但平均有十分之一的「窮學生」,仍能夠進入成績第一梯隊,這意味著「先天劣勢不意味著命運的終點。」這個世界已經不再能用「富裕且教育質量高」和「貧窮且教育質量低」這樣簡單的印象區分國家了。
單純的教育經費投入不會直接轉化為產出。統計顯示,澳大利亞、英國、美國三國,為每位學生(從其6歲到15歲)的平均投入超過107000美元,但測試分數並不比加拿大、愛爾蘭、紐西蘭等國高(甚至更低),而後三國的平均投入要少10%-30%。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評論說,關鍵在於國家或地區是否有決心建立一流的教育系統,即使是在自身資源條件不足的情況下。「秘魯、巴西、土耳其等國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它們顯示出,窮國也能辦好教育。」
著眼未來教育
PISA近二十年的追蹤顯示出,教育的互聯互通已成全球趨勢,學生們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越來越長。
在2009年的PISA測試中,有15%的學生接觸不到網際網路,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縮小到5%。2012年至2018年間,全球學生平均每天的校外時段在線時間增長了1小時,周內每天3小時,周末為3.5小時。
PISA報告提到,隨著數位化媒介呈現出爆炸體量的信息,學生需要擁有更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過去,學生會在書本上找到問題的答案,且基本可以相信它們;如今網際網路上有無數的對應解答,自辯真假變得愈發重要。」
PISA近年的閱讀測試,也不僅限於考察學生是否單純地理解文本,而是看重學生通過多種路徑搜索、比較、對照、整合信息的能力。測試結果顯示,「在OECD國家裡,不到十分之一的學生能夠分清『事實』和『觀點』。」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認為,社會對學生能力的需求變得多元,在未來,是否有足夠的精力與動力進行終身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環境在不斷變化,我們可能要放下原先的『常識』。你需要學會的是,學習新東西,拋掉所學的東西,重新學習。學習不會停止於學校,學校只是終身學習、多領域學習的起點。」
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眼中的未來教育,「Life long and life wide learning.」
為順應時代發展,PISA測試自身也在不斷進化。「10年前閱讀就是讀紙質書,如今PISA所有的閱讀測試都在網上進行;過去科學測驗就是學習實驗過程,如今學生們需要親手去設計實驗;2015年的測驗中,我們測試了學生們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2018年我們則更關注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幸福感。」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說。
PISA測試近年來受到了教育界不少質疑。有人認為, PISA只關注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素養,而體育、美育等維度的教育卻被忽視;PISA導致很多國家和地區著眼於在短期內提高排名,而忽視了長期改善教育的目標。
「PISA測試確實需要增加測試的維度。在2021年的測試中,我們會更關注創造性技能,藝術將成為其中一部分,體育方面的指標我們還在探索。」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表示。
「教育改革需要的是時間,可能需要10年,或者20年才能看到效果。」安德裡亞斯·施萊克爾說,「我確信的是,PISA可以幫助人們看到自身教育系統之外的東西,有一副完整的圖景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