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見證唐宋成都繁榮的大都會

2020-12-23 四川新聞網

  徜徉在寸土寸金的春熙路、紅星路步行街,你會感受到都市心臟蓬勃的脈動;在你的腳下,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則訴說著這座2300多年的歷史名城的厚度和底蘊。時尚與歷史,商業與文化,在此交融,彰顯出一座城市獨特的氣質。2007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IFS國際金融中心工程項目建設,進行了文物勘探工作。基礎勘探工作在緊鄰紅星路步行街這一面積約50000平方米的地塊進行。歷史的因緣際會,讓考古工作者意外觸摸到古成都繁華的一角。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細緻發掘,唐宋時期的鋪磚主路4條、泥土支路4條、房址28座和大小排水渠21條相繼重見天日,成都城市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唐宋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發達的城市排水渠網,正好為這座當時的世界前沿城市提供了有力的註腳。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因充分反映了唐宋時期成都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而成功入圍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排水系統發達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位於錦江區江南館街北側,屬於唐至宋代的遺址。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發掘面積共4800平方米。遺址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可分為7層,分布較均勻。出土有瓷器、佛像等漢、唐、宋時期文物。發掘出唐、宋時期大小排水渠、鋪磚面路、泥土支路、房址,明、清時期道路、房址、井。遺址的主次街道、房屋、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規劃科學,布局合理。成都外攬山水之幽,內得人文之勝,擁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從金沙遺址算起,3000多年來成都的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唐宋時期的鬧市歷時千年,依然可以隱匿在今天現代化都市之中的原因。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發現與街道、房址相配套的大小排水渠共21條,均為磚砌,道路、排水渠縱橫交錯,地面和地下構成兩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系統,呈棋盤格局。這一城市下水道系統最早建於唐末時期,其間多次維修,沿用至南宋。其中地下三條排水渠形成「丁」字形結構,位於鋪磚主道十字路口西北側,形成主排水系統。地面排水系統主要由主道路兩側的排水渠構成,與道路同為南宋時期修建。

  一個小細節可以看出當年城市規劃和修建者的細緻和嚴謹:主道路面呈弧形,中間略高於兩側,路面與道路兩側房址的散水相連,相交處自然而然形成了地面排水渠。而地面水渠的水再分段由地漏匯入地下排水渠系統,城市汙水匯集於地下主排水渠東部源頭的方形水池後最後由東向西排出。排水渠的走向與1995年大科甲巷北側發現的水渠走向一致,兩條水渠均為東西向,但大科甲巷水渠是由西向東排水,江南館水渠是由東向西排水,流向相對,由此推測現紅星路步行街下原有南北向大型主水渠,由北向南排入河道。而2014年正科甲巷的考古發現又證明江南館街地下排水系統延續自此。

  唐宋時期

  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前列

  唐時成都經濟持續發展,徹底扭轉了西晉後城市衰落趨勢,發展成為了繁榮的大都市。初唐詩人陳子昂即描述說:「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成都的城市風貌也煥然一新,其迷人魅力贏得了不少詩人的高歌。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中讚美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從北方來到成都的杜甫,也為成都的繁華和美麗傾倒。他在《成都府》中讚嘆:「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成都的「高顏值」和繁榮,使唐代成都的人口持續增加。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成都有近12萬戶、74萬餘人,僅次於長安,是全國人口第二多的大都會。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天寶元年(742年),成都有16萬餘戶,以戶數計,仍為全國第三大城市。人口的增加,進一步激發了成都的經濟活力。

  到了晚唐,成都成為與揚州齊名,聞名天下的兩個最大最繁榮的經濟都會之一。唐元和年間,「揚一益二」的說法,開始在歷史記載中出現。以全球的視野來觀察,當時西方正處於中世紀城市衰退階段,世界上唯有中國一枝獨秀。當時在中國數一數二的城市,也即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城市。

  由於城市的繁榮,唐時成都大大拓展了城市面積。876年,高駢調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878年他新築「羅城」。「羅城」周長25裡,是秦代城垣的一倍多,並最終形成了成都郫、流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當年浩大的築城工程,也在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的排水渠得到了實物印證。唐宋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發達的城市排水渠網,正好為這座當時的世界前沿城市提供了有力的註腳。

  夜市勃然興起

  「成都十二時辰」繁華再現

  唐宋成都城內有十六坊,如金馬坊、碧雞坊、文翁坊、揚雄坊、錦官坊、龍池坊等等,其中在今天東大街附近的是富春坊。江南館街正位於富春坊的東北隅「大區」內。

  裡坊制下,居民住在「坊」內,商品交易在「市」內,並規定嚴格的交易時間,「坊」與「市」用圍牆予以隔斷,這種安排並不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富有商業精神的成都人逐步衝破了裡坊制的桎梏。這種改變從唐代的中後期就開始萌芽了。元代費著《歲華紀麗譜》記「上元節放燈」雲:「舊《記》稱,唐明皇上元京師放燈,燈甚盛。葉法善奏曰:成都燈亦盛,遂引帝至成都,市酒於富春坊。」這段記載說明當時富春坊即有了酒市,而且晚上還在營業。

  成都人此時已經突破了「日中為市」的傳統,夜市勃然興起。同時,蠶市、草市、錦市、花市、藥市等專業化市場,也陸續在成都出現了。到了宋代,成都夜市更為興盛。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記載:「錦江夜市連三鼓,石室書齋徹五更。」經濟活力讓成都這座城市成了「不夜城」。公元1176年的一天,陸遊呼朋引伴到大慈寺遊玩,對大慈寺外燈火輝煌、人流如織的夜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詩中感慨:「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寶簾風定燈相射,綺陌塵香馬不嘶。」

  北宋中後期,新的街巷製取代了封閉的裡坊制,市場交易的地方擴大到了全城,各處皆可為熱熱鬧鬧的市。在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發現的房址都以磚砌房基,室內墊土或鋪磚,牆體為木(竹)骨泥牆結構。房址大小不一,有單間有套間。房屋建築分布於道路的兩側,排列有序,不成院落,均面向街道開門。其使用性質多樣,既有居家的一般住宅,又有小商鋪。「坊」與「市」已經融為一體,裡坊制的嚴苛已經被成都人拋棄。放開手腳的成都人,在商業浪潮中迸發出驚人的活力和創造力。

  宋代的成都商業更趨繁榮,夜市和各種專門市場比唐時更加興盛,並逐步形成了成都歷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市」,即每月都要舉行一種特色商品交易會。曾為官成都的北宋趙撲在《成都古今集記》中記載了這「十二月市」:「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陸遊在《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詞中記錄了當時成都藥市的盛況:「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在「十二月市」中,蠶市、扇市、香市、七寶市、藥市等多種專門集市皆在大慈寺前舉行。包括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在內的大慈寺周邊由此成為名噪一時的商貿集中地。唐宋時期,成都進一步轉型為商業城市和市民社會。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研究三部主任 謝濤: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

  為史載唐宋時期成都的繁盛提供了考古佐證

  文物守護人:謝濤

  守護文物: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1992年,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三隊的主任謝濤從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畢業並分到考古隊,當時成都的考古工作,正進入真正的騰飛階段。此後的20餘年裡,謝濤是成都考古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他帶領發掘的項目不下百個,不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重大項目,成為成都考古界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以寶墩為代表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以金沙為代表的『古蜀文化遺址群』,以及江南館街和東華門遺址等構成的成都大遺址體系,清晰呈現出了城市文脈和天府文化的地域特徵,這都是成都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助推器。」他告訴記者,江南館街唐宋街坊是目前全國發現的唯一保存完好的磚鋪古街,堪稱世所罕見、獨一無二。江南館街唐宋街坊的出土,為歷史記載的唐宋時期成都的繁盛提供了有力的考古佐證。他說,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首次印證了3000多年來成都的城市布局未曾有大的改變,它折射出的正是這個城市的繁盛和建設管理的智慧,體現了成都作為當時世界上規劃最好的城市之一的不凡實力。本報記者 王嘉

相關焦點

  • 成都春熙路又現唐宋街坊遺址 與江南館街相似
    前店後坊、街道縱橫、排水溝高低起伏……近日,在春熙路旁,城守街一處建築工地的地面「揭開」後,星羅棋布的城市建築「浮出」地面,這些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早中期的街坊,不難讓人聯想到唐宋時期,春熙路上「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的景象。
  • 金沙「考古成都」展本周結束 快去刷成都最牛考古成績單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儘管近日成都驕陽似火,但市民朋友走進博物館看展覽的熱情,比這天氣還「熱」。川博、成博、金沙等各大博物館都開啟了「人從眾」模式,市民隨便走進一家博物館,都能看到壓箱底的好寶貝。
  • 鼓樓街遺址揭開唐代成都新區神秘面紗
    鼓樓街遺址(紅色框內為古代道路)  古代的成都作為繁榮時間最長的西南大都會,「百伎千工,東西鱗集」,尤以蜀錦、蜀繡、漆器、釀酒等百工技藝享譽天下。唐僖宗時,成都城市布局發生重大變化,西川節度使高駢擴建「羅城」,並使郫江改道,新開清遠江(今府河),改二江併流為 「兩江抱城」,奠定了現代成都的城市格局。彼時的成都,「錦水東流繞錦城」,城外有二江,城內有金水河、解玉溪、摩訶池等,河岸亭臺與市井街坊相連,構成了秀麗的唐城風貌。
  • 唐宋採金人 光身進洞背礦石
    她輕輕地梳理著岷江水流,使岷江從魚嘴開始,分為內江和外江,經寶瓶口又分出內江的蒲陽河、柏條河、江安河、走馬河、外江和外江的沙黑河、沙溝河等支流,趙公山把岷江水,經都江堰緩緩地撒向寬廣的成都平原,成就了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孕育了趙公山的繁榮和輝煌。  趙公山,除了因傳說財神爺趙公明歸隱而得名,還是盛產黃金和玉器的洞天福地。
  • 重慶老鼓樓規模直逼明清皇宮大門唐宋期間中國共有...
    圍牆之外,是熙熙攘攘的行人和穿梭往來的車輛;圍牆之內,一座磚石的高臺遺址靜靜矗立。這座高臺,就是破格納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重慶老鼓樓衙署遺址所在地。鮮少有人知道,這座靜默屹立的衙署遺址身上寫下了多少歷史故事,承載了多少這座城市的輝煌。
  • 唐宋變革研究(綜述)
    關鍵詞:唐宋變革論 南朝化 北朝化 學術史一、「唐宋變革論」的上溯與下探近年來,關於唐宋變革論的研究已經出現了上溯與下探的趨勢。尤其在蒙元王朝完成統一後,北朝模式成為了全國體制,李治安先生指出了元代北朝模式的六大基本體制:職業戶籍與全民服役、貴族分封與驅口制、官營手工業的重新繁榮、農業經濟與財稅的南北差異、儒士邊緣傾向與君臣關係主奴化、由軍事徵服派生出行省制和直接治理邊疆政策。
  • 雷州題材的唐宋傳奇初探
    雷州十賢祠遺址,華播資訊圖(三)唐宋傳奇作者與雷州的情結。唐宋傳奇作者大部分在嶺南任過職,有的到過雷州,親見、親聞,對雷州有較深的了解。三、雷州題材的唐宋傳奇文學思想內涵和藝術高度(一)文學思想內涵宋代洪邁像,布穀圖1、暴露了當時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和整個社會的階級矛盾。唐宋時期是一個思想大解放、藝術高度繁榮和發展的社會,來自不同階層的知識分子走上政壇、文壇。
  • 新書丨宿白《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
    近年來,對隋唐揚州城址雖有爭論,但大體還可以初步論定的有以下兩項:第一,明建的揚州城即今天的揚州舊城,應是隋唐揚州城的東南隅;第二,隋唐揚州城向北包括蜀崗上的子城遺址,這個子城遺址應是江都宮的位置,亦即唐大都督府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再根據其他殘存遺蹟和文獻記載,畫出隋唐揚州城的基本輪廓。
  • 英美博物館藏唐宋浙江青瓷
    原標題:英美博物館藏唐宋浙江青瓷 在這些絢麗多姿的瓷器陳列中,浙江唐宋青瓷以古樸端莊的造型,清雅內斂的紋飾和純淨典雅的色澤,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浙江,在唐—五代—兩宋時期,因為有了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的歷史,而使越窯青瓷的刻花工藝、秘色瓷、貢窯和衰落等問題成為陶瓷界爭議的焦點。所以,對「流居」在海外的浙江青瓷的探討與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工作。
  • 廣東工地挖出唐宋民窯 疊燒墊圈似現代"甜甜圈"
    南雄工地驚現大型唐宋民窯遺址 數萬塊古陶瓷片重見天日  現代「甜甜圈」式樣的疊燒墊圈是宋窯特有的工藝  文/圖 記者卜瑜 通訊員廖春花、李子亮、邱贛南  在一座1米多高的土堆下,密密麻麻地堆疊著成千上萬塊唐宋年間的瓷器、陶器碎片及完整物件!南雄市2名愛好文史的市民無意中在該市站南路一處工地發現了一座疑似大型古窯遺址。
  • 唐宋兩代的酒肆(2)
    唐宋兩代的酒肆(2) 2013-09-23 14:04 作者:劉樸兵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唐宋採金人 光身進洞背礦石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她輕輕地梳理著岷江水流,使岷江從魚嘴開始,分為內江和外江,經寶瓶口又分出內江的蒲陽河、柏條河、江安河、走馬河、外江和外江的沙黑河、沙溝河等支流,趙公山把岷江水,經都江堰緩緩地撒向寬廣的成都平原,成就了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孕育了趙公山的繁榮和輝煌。  趙公山,除了因傳說財神爺趙公明歸隱而得名,還是盛產黃金和玉器的洞天福地。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誰
    時至今日已經多年過去了,似乎很想念男老頭,特別想坐在教室裡再聽他講一堂課,很懷念那時的時光,那年我們青春正好。好了,題外話我們不多說還是開始我們今天的正題,一起來看看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誰。一、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從字面上我們也可以猜出這唐宋八大家肯定是有唐朝的也有宋朝的,時間我們很清楚了就是唐宋。
  • ...沒有排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
    李白為何沒有排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唐宋八大家分別是,韓愈,柳宗元(唐朝),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朝),又稱作「唐宋散文八大家」!包含了散文,詩歌,詞賦,戲曲,書畫,形式多樣化,綜合了唐宋時期最為出色的詩人以及作品,涵蓋面較廣,也是對於唐宋時期的一個較大的成就匯總,精益求精,八位大家參與古文運動和改革活動,關心政治。他們八位文學成就差不多,都是唐宋時期鼎鼎大名的人物。李白沒有排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是他們的成就無法與李白相比。他們八位成就雖高,但比詩仙李白還是有差距的。
  • 從文物展到文化展:讓「唐宋八大家」聚首瀋陽
    新華社瀋陽12月13日電(記者趙洪南)「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近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引起文博界和公眾廣泛關注。  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介紹展覽緣起時表示,遼寧省博物館有眾多唐宋以前的書畫珍品,但是專業鑑賞者並不多,而「唐宋八大家」則是無人不曉,由此想到圍繞「唐宋八大家」的生平故事、傳世文章甄選館藏書畫珍品,舉辦此一主題展。「以往我們辦展覽大多是從藝術史的角度去梳理和整合館藏書法、繪畫作品和器物的。
  • 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
    這個唐宋文學界「天團」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掀起的古文運動,使詩文面貌煥然一新,兼具文學革新和思想啟蒙的意義。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作為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展覽之一,「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吸引著來自各地的觀眾走進遼博,通過文物感受八大家綿延千年的文脈和雄唐雅宋的時代風採。
  • 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
    下面就來看看清華大學張國剛老師是怎麼看待「唐宋變革論」的。一      關於「唐宋變革」(Tang Sung-Transition)作為一個學術問題提出來,一般認為始於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內藤湖南。1910年內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中初步提出了他的看法,認為唐代是中世,而宋代為近世。
  • 唐宋詩文「選本」的現代價值
    唐宋時期是中國正統詩文發展的高峰,從唐至今,詩文選本有一兩千種,僅唐詩選本就有六七百種之多。唐宋詩文選本的價值極高,但當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卻相對滯後。  一些叢書對選本的保存較多,如影印出版的清編《四庫全書》、新近整理出版的《四庫存目叢書》(包括補編)《續修四庫全書》《四庫禁毀叢書》等,收錄了一批唐宋詩文選本,但是當代學者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卻存在不足,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現存的一兩千種唐宋詩文選本,可分為唐詩選本、唐文選本、唐詩文選本、宋詩選本、宋文選本、宋詩文選本、唐宋詩選本、唐宋文選本八類。
  • 首飾文化:為何說首飾種類、多寡都是唐宋女性命運的關鍵?
    首飾是一個增加女性精神的物品,而在古代唐宋時期的首飾又會是怎麼樣的呢?唐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繁榮的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稅收商稅佔了很大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經濟發達的原因。經濟的發達帶來了文化的興旺,首飾的發展自然也不會落下,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但是因為唐宋兩個時代擁有了不同的時代背景也會產生不同的文化理解,所以對於首飾的發展上來看也存在了很大的差異性。
  • 遼寧省博物館: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
    這個唐宋文學界「天團」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掀起的古文運動,使詩文面貌煥然一新,兼具文學革新和思想啟蒙的意義。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作為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展覽之一,「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吸引著來自各地的觀眾走進遼博,通過文物感受八大家綿延千年的文脈和雄唐雅宋的時代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