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寸土寸金的春熙路、紅星路步行街,你會感受到都市心臟蓬勃的脈動;在你的腳下,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則訴說著這座2300多年的歷史名城的厚度和底蘊。時尚與歷史,商業與文化,在此交融,彰顯出一座城市獨特的氣質。2007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IFS國際金融中心工程項目建設,進行了文物勘探工作。基礎勘探工作在緊鄰紅星路步行街這一面積約50000平方米的地塊進行。歷史的因緣際會,讓考古工作者意外觸摸到古成都繁華的一角。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細緻發掘,唐宋時期的鋪磚主路4條、泥土支路4條、房址28座和大小排水渠21條相繼重見天日,成都城市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唐宋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發達的城市排水渠網,正好為這座當時的世界前沿城市提供了有力的註腳。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因充分反映了唐宋時期成都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而成功入圍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排水系統發達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位於錦江區江南館街北側,屬於唐至宋代的遺址。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發掘面積共4800平方米。遺址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可分為7層,分布較均勻。出土有瓷器、佛像等漢、唐、宋時期文物。發掘出唐、宋時期大小排水渠、鋪磚面路、泥土支路、房址,明、清時期道路、房址、井。遺址的主次街道、房屋、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規劃科學,布局合理。成都外攬山水之幽,內得人文之勝,擁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從金沙遺址算起,3000多年來成都的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唐宋時期的鬧市歷時千年,依然可以隱匿在今天現代化都市之中的原因。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發現與街道、房址相配套的大小排水渠共21條,均為磚砌,道路、排水渠縱橫交錯,地面和地下構成兩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系統,呈棋盤格局。這一城市下水道系統最早建於唐末時期,其間多次維修,沿用至南宋。其中地下三條排水渠形成「丁」字形結構,位於鋪磚主道十字路口西北側,形成主排水系統。地面排水系統主要由主道路兩側的排水渠構成,與道路同為南宋時期修建。
一個小細節可以看出當年城市規劃和修建者的細緻和嚴謹:主道路面呈弧形,中間略高於兩側,路面與道路兩側房址的散水相連,相交處自然而然形成了地面排水渠。而地面水渠的水再分段由地漏匯入地下排水渠系統,城市汙水匯集於地下主排水渠東部源頭的方形水池後最後由東向西排出。排水渠的走向與1995年大科甲巷北側發現的水渠走向一致,兩條水渠均為東西向,但大科甲巷水渠是由西向東排水,江南館水渠是由東向西排水,流向相對,由此推測現紅星路步行街下原有南北向大型主水渠,由北向南排入河道。而2014年正科甲巷的考古發現又證明江南館街地下排水系統延續自此。
唐宋時期
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前列
唐時成都經濟持續發展,徹底扭轉了西晉後城市衰落趨勢,發展成為了繁榮的大都市。初唐詩人陳子昂即描述說:「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成都的城市風貌也煥然一新,其迷人魅力贏得了不少詩人的高歌。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中讚美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從北方來到成都的杜甫,也為成都的繁華和美麗傾倒。他在《成都府》中讚嘆:「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成都的「高顏值」和繁榮,使唐代成都的人口持續增加。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成都有近12萬戶、74萬餘人,僅次於長安,是全國人口第二多的大都會。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天寶元年(742年),成都有16萬餘戶,以戶數計,仍為全國第三大城市。人口的增加,進一步激發了成都的經濟活力。
到了晚唐,成都成為與揚州齊名,聞名天下的兩個最大最繁榮的經濟都會之一。唐元和年間,「揚一益二」的說法,開始在歷史記載中出現。以全球的視野來觀察,當時西方正處於中世紀城市衰退階段,世界上唯有中國一枝獨秀。當時在中國數一數二的城市,也即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城市。
由於城市的繁榮,唐時成都大大拓展了城市面積。876年,高駢調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878年他新築「羅城」。「羅城」周長25裡,是秦代城垣的一倍多,並最終形成了成都郫、流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當年浩大的築城工程,也在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的排水渠得到了實物印證。唐宋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發達的城市排水渠網,正好為這座當時的世界前沿城市提供了有力的註腳。
夜市勃然興起
「成都十二時辰」繁華再現
唐宋成都城內有十六坊,如金馬坊、碧雞坊、文翁坊、揚雄坊、錦官坊、龍池坊等等,其中在今天東大街附近的是富春坊。江南館街正位於富春坊的東北隅「大區」內。
裡坊制下,居民住在「坊」內,商品交易在「市」內,並規定嚴格的交易時間,「坊」與「市」用圍牆予以隔斷,這種安排並不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富有商業精神的成都人逐步衝破了裡坊制的桎梏。這種改變從唐代的中後期就開始萌芽了。元代費著《歲華紀麗譜》記「上元節放燈」雲:「舊《記》稱,唐明皇上元京師放燈,燈甚盛。葉法善奏曰:成都燈亦盛,遂引帝至成都,市酒於富春坊。」這段記載說明當時富春坊即有了酒市,而且晚上還在營業。
成都人此時已經突破了「日中為市」的傳統,夜市勃然興起。同時,蠶市、草市、錦市、花市、藥市等專業化市場,也陸續在成都出現了。到了宋代,成都夜市更為興盛。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記載:「錦江夜市連三鼓,石室書齋徹五更。」經濟活力讓成都這座城市成了「不夜城」。公元1176年的一天,陸遊呼朋引伴到大慈寺遊玩,對大慈寺外燈火輝煌、人流如織的夜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詩中感慨:「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寶簾風定燈相射,綺陌塵香馬不嘶。」
北宋中後期,新的街巷製取代了封閉的裡坊制,市場交易的地方擴大到了全城,各處皆可為熱熱鬧鬧的市。在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發現的房址都以磚砌房基,室內墊土或鋪磚,牆體為木(竹)骨泥牆結構。房址大小不一,有單間有套間。房屋建築分布於道路的兩側,排列有序,不成院落,均面向街道開門。其使用性質多樣,既有居家的一般住宅,又有小商鋪。「坊」與「市」已經融為一體,裡坊制的嚴苛已經被成都人拋棄。放開手腳的成都人,在商業浪潮中迸發出驚人的活力和創造力。
宋代的成都商業更趨繁榮,夜市和各種專門市場比唐時更加興盛,並逐步形成了成都歷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市」,即每月都要舉行一種特色商品交易會。曾為官成都的北宋趙撲在《成都古今集記》中記載了這「十二月市」:「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陸遊在《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詞中記錄了當時成都藥市的盛況:「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在「十二月市」中,蠶市、扇市、香市、七寶市、藥市等多種專門集市皆在大慈寺前舉行。包括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在內的大慈寺周邊由此成為名噪一時的商貿集中地。唐宋時期,成都進一步轉型為商業城市和市民社會。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研究三部主任 謝濤: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
為史載唐宋時期成都的繁盛提供了考古佐證
文物守護人:謝濤
守護文物: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1992年,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三隊的主任謝濤從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畢業並分到考古隊,當時成都的考古工作,正進入真正的騰飛階段。此後的20餘年裡,謝濤是成都考古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他帶領發掘的項目不下百個,不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重大項目,成為成都考古界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以寶墩為代表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以金沙為代表的『古蜀文化遺址群』,以及江南館街和東華門遺址等構成的成都大遺址體系,清晰呈現出了城市文脈和天府文化的地域特徵,這都是成都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助推器。」他告訴記者,江南館街唐宋街坊是目前全國發現的唯一保存完好的磚鋪古街,堪稱世所罕見、獨一無二。江南館街唐宋街坊的出土,為歷史記載的唐宋時期成都的繁盛提供了有力的考古佐證。他說,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首次印證了3000多年來成都的城市布局未曾有大的改變,它折射出的正是這個城市的繁盛和建設管理的智慧,體現了成都作為當時世界上規劃最好的城市之一的不凡實力。本報記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