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店後坊、街道縱橫、排水溝高低起伏……近日,在春熙路旁,城守街一處建築工地的地面「揭開」後,星羅棋布的城市建築「浮出」地面,這些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早中期的街坊,不難讓人聯想到唐宋時期,春熙路上「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的景象。
唐代李肇撰《唐國史補》記載了唐明皇開元年間至唐穆宗長慶年間「劍南道地方土貢為宮廷御用美酒」。《舊記》載:唐明皇時,著名道士葉法善曾「引帝至成都,市酒於富春坊」。
街邊商鋪鱗次櫛比
排水溝縱貫西東
群光廣場旁的城守街,兩邊是高樓林立,一處工地被圍了起來,裡面大大小小的探方已經被清理出來。從上個月開始,這裡就開始進行緊張的考古發掘,經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專家鑑定,這裡主要是街坊遺址,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
在考古發掘之前,建築工地的施工人員就在施工過程中,已經對部分遺址造成了破壞,所幸及時的發掘,讓這些城市脈絡漸漸清晰。
進入考古工地,6間房址的遺址清晰暴露在地面上,這種12平米左右的房屋,採用前店後坊的功能分區,不難讓人想像,臨街一側商人叫賣吆喝,後面工人緊張加工商品。泥土中,夾雜著一些當時人們生活器具,其中以碗為主,還有一些瓶、香爐、盞等,以及一些錢幣。不過,這些都是琉璃廠等本地窯廠燒制的。
1.45米寬道路保存完好
城市巷戰發揮作用
遺址中,一段保存最為完好的道路,磚塊豎立鋪設呈現出W形狀,堅固耐用,至今難見斷紋。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地現場負責人江濤介紹,這段道路修建於南宋早中期,寬只有1.45米,目前揭露的長度有49米左右。在現在的人看來,一個城市的商業區,這麼窄的路有些不合常理,但對於現場考古人員來說,這些道路寬度在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
江濤說,文獻中記載,元蒙大軍攻入成都後,當地老百姓奮起反抗,家家戶戶將桌子、椅子扔到了街道上,阻塞了城市交通道路,展開了一場巷戰。而要將1.45米寬的道路阻斷,顯然是比較輕鬆的。不過,這些狹窄的街道也與當時的規劃有關係,以及春熙路在當時或許已經寸土寸金,用地還是比較緊張的。
排水溝串聯春熙路
與江南館街街坊遺址連成一片
發掘區內,排水溝隨處可見,這些排水設施從晚唐五代開始修建,反反覆覆修了4次。沿著這些排水溝的脈絡,兩百多米外的江南館遺址顯然近在咫尺,根據這些排水設施的性質,考古人員推測,這裡和江南館街坊遺址性質相仿,與旁邊一醫院當年挖掘的排水溝一起,能夠連成一片。
這裡同樣屬於當年富春坊一帶的商業中心,也就是傳說中唐玄宗夢中買酒的地方。考古專家介紹,唐末名將高駢建羅城之後,成都的城市中心開始從天府廣場一帶發展到了春熙路一帶,這裡發掘的遺址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為了解春熙路片區城市的布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這些基礎設施縱橫交錯,屬於富春坊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復原古代成都城市面貌、了解它的建築方式、分析城市功能分區都有重要的意義。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宦小淮
攝影記者 張直
編輯 餘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