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合群,其實與小時候「社交智力」的發展情況有關。
執筆:羅梓花
定稿:楠楠
雖說小朋友的性格因人而異,但有些孩子小的時候卻會表現的特別「不合群」,小靜家的寶寶淇淇就是如此。
由於小靜兩口子平時工作比較忙,淇淇是由奶奶一手帶大,奶奶離開老家進城,平時熟人就少,也不怎麼下樓,於是淇淇也很少與其他小朋友接觸,一般都是自己在家裡玩。
轉眼間,淇淇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可淇淇入園後卻經常坐在角落裡,不會主動與老師和同學們玩耍,有時老師主動與其互動,淇淇卻總是儘量迴避。
老師將情況反饋給了小靜,並表示,希望小靜和家人們平時多與淇淇溝通交流,並鼓勵孩子多參與社交活動。
像淇淇這樣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害羞又不合群的情況,就可能與「社交智力」有關。那麼什麼是「社交智力」呢?
「社交智力」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程度,主要是與人正常交往過程中,獲對方行為動機後,主動作出反應的能力。
孩子的「低社交智力」可能會出現社交退縮情況,具體表現為孩子膽小害羞且不合群,如果我們認真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不合群的孩子往往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孩子表現出不合群,可能與以下這5個因素有關
1) 性格內向,不善言辭
性格與遺傳因素、親子關係等原因有關,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是造成不合群的主要原因。
反之,「高社交智力」的孩子,往往表現的性格外向、開朗熱情。
2) 內心缺乏安全感,害怕與父母分離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6歲前的孩子最好由父母親自撫養,這不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6歲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父母親自撫養的孩子,往往更具探索精神,性格也更開朗。而由隔代或其他人帶大的孩子,因太過保護,孩子往往更加膽小。
加之孩子本身害怕與父母,特別是媽媽分離,因此,孩子一旦在陌生環境中,更會缺乏安全感,所以父母做引導很關鍵的。
3)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有些過度嚴苛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孩子也會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而缺乏自信,這就體現為社交不自信。
4) 家長過度關心
還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的過度關心和保護,自己獨立處理問題或化解矛盾的能力就很弱。
但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特別是與小朋友的交往過程中,問題和矛盾是在所難免,他們因不會處理,從而造成「低社交智力」。
5) 孩子有拓展「朋友圈」失敗的經歷
也有的孩子在拓展「朋友圈」的過程中遇到過挫折或失敗,便會否定自己,不斷強化這種意識,甚至不敢重新主動開始,這也是造成不合群的一個重要原因。
孩子表現的「不合群」有暫時性的,也有長期性的,家長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幫助孩子改善,建立社交自信。
首先就是多陪伴孩子,讓孩子從內心深處建立安全感。
其次是營造良好友善的環境氛圍,多帶孩子與親朋好友走動,並鼓勵孩子積極主動地交朋友。
當然,幫助孩子掌握社交禮儀也十分必要,比如主動問好、自我介紹,拿別人的玩具前要先徵得他人同意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做好引導就顯得很重要了。
【媽咪有話說:】孩子一旦出現不合群或是社交退縮的情況,家長一定不要急於改進,要給予孩子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必要時,也可親自示範。總之,孩子的成長是個慢慢培育、靜待花開的過程,家長要多些耐心和正確的引導。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孩子的不合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