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有18個兒子,除了姬發都不姓姬,這是為何?

2020-12-16 騰訊網

看過《封神演義》的都知道,姬昌有兩個挺出名的兒子,一個叫伯邑考,一個叫姬發。可是周文王姬昌並不僅僅只有這兩個兒子,他這一輩子一共有18個兒子,以上這兩位只是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罷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的兒子們除了姬發姓姬,其他兒子的名字卻不以姬為姓,這是為什麼?

伯邑考、管叔鮮、毛叔鄭等等,這些都是姬昌的兒子,他們之所以不以姬為姓氏,只是因為和當時的傳統有關。商周時期的人們一般是不稱姓的。雖然我們後世叫他們姬昌、姬發,但是在當時人們並不這麼稱呼他們。那時候的成年男子通常是不直接稱姓的,現在流傳的這些帶著姓的名字都是後世為了方便我們記憶,硬生生給加上去的。

《史記·管蔡世家》中記載的關於姬昌的兒子中,就連姬發都記錄的是周武王,而不是姬發這個名字。所以古代男女起名字的方法是不一樣的,貴族家的女子滿15周歲的時候才會取正式的名字,她們的名字是帶有姓氏的,之所以女性帶有姓氏,是為了避免近親結婚的後果。以前氏族之間經常通婚,因為男子不根據血緣取姓氏,所以女方並不知道男方是不是自己的哥哥或是親戚,加以區分的話就會讓男方加以避免了,這就叫「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除了男女的差異之外,男子取名字還要看在兄弟之中的排行,從姬昌的兒子中就可以看出來,有伯、叔、季什麼的。就拿毛叔鄭來說,「毛」指的是封地;「叔」指的是排名,「鄭」就是他本來的名字,所以他原來其實是叫「姬鄭」的。但是大家稱呼他的時候,可以叫「鄭」,也可以稱他為「叔鄭」或者「毛叔鄭」,但是千萬不能叫他「姬度」,因為那是大不敬的。

但是有一些人因為有著特殊的爵位或者是王位,所以就可以不按上述的安排取名字。比如說周武王和周公旦,如果大家都叫他「雞蛋」的話就是相當不尊重人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會人頭不保。伯邑考的名字和其他幾位兄弟由不一樣了,因為他在還未建立周朝的時候就死了,所以並沒有封地之類的,所以把他的排名「伯」放在了第一位,而「邑考」則是在他死後祭祀所用的尊稱,表示尊敬和懷念。

在《史記·卷三十五》記載,本來姬昌是立伯邑考為太子的,但是經考察之後,覺得姬發比伯邑考更有治國的才能,所以就立了姬發為太子,而且伯邑考在建朝之前就去世了,所以為了紀念他,才稱作伯邑考。在那個時代,名字和地位是掛鈎的,如果放到現在,還不知道有幾個人能保持原來的名字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姬昌有百子,除了雷震子之外還有九十九子。    而姬昌姓姬,二兒子叫姬發,但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卻似乎不姓姬。  其實,伯邑考的名字,準確說來,應該是姬伯邑考,當然也可以叫做姬邑考。  姬發,有時候也叫做仲發。仲,代表的是老二的意思!  比如我們如今所說的前三名,也稱作冠軍、亞軍、季軍!  首相商容,亞相比幹!比幹的相位,便是排在商容之後!  在商朝,有四大諸侯。  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東伯侯姜桓楚。  四鎮大諸侯,每一個名字中間都帶了一個『伯』字!
  • 伯邑考為什麼不姓姬?知道答案後,男人們的臉都紅了!
    伯邑考為什麼不姓姬?知道答案後,男人們的臉都紅了!答案是什麼呢?答案是:不但伯邑考不姓姬,姬發這種稱呼法,也是後世男權社會的陰謀附會。
  • 縱橫全歷史| 伯邑考、管叔鮮、周公……周文王兒子為啥不是一個姓
    虎父無犬子,他的兒子們也不遑多讓。姬發重用賢能,開伐紂大業;周公攝政開疆拓土,制定禮樂制度;即使最不濟的管叔鮮也不甘示弱,挾持武庚發動了「三監之亂」……然而讓人懵逼的是,除了姬發,周文王的其他兒子看似跟他都不是一個姓?這些兒子們個個能力出眾,怎麼沒爆發類似「九子奪嫡」的慘劇?
  • 周朝皇帝姓姬,那夏朝和商朝皇帝姓什麼?
    ▼▼▼   以秦朝為分界線,秦朝以前的王朝,被稱之為先秦,關於先秦時期的歷史,我們如今能夠確認的,就是夏商周三朝,而再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則是不能稱之為王朝;而這三個王朝中,周朝相對來說更為世人所知一點;周朝皇帝的姓氏,在如今看來也是一個非常冷門的姓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也就是說,周皇室是姬姓
  • 周朝吳國的來歷:其始祖將大位讓給侄子姬昌,在蠻荒之地建國
    姜嫄還是少女時,在野外遊玩,看見地上有奇異的大腳印,心中莫名歡喜,於是踩在腳印上,頓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後來便有了身孕。 姜嫄未婚先孕,害怕被人責罵,於是向天帝祭祀祈求不要生子,但她踩的是天帝的腳印,孩子還是生下來了。姜嫄很厭惡這個孩子,於是多次將他拋棄,但此子都奇蹟般的活下來了。姜嫄認為這個孩子是神,便將他帶回撫養,因為此子被多次拋棄,所以給他起名為「棄」。
  • 百家姓起源:中國的姓氏全都源自這八個姓 屬於貴族中的貴族
    華夏歷史上下五千年,從三皇五帝到現在的21世紀,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姓氏,在古代姓氏的來源有多種:居住地、分封地、官職稱呼、賜姓、因為戰亂改姓等等都能產生一個全新的姓氏,隨著新中國的來臨,姓氏趨於穩定,現在所有的姓氏基本都來自於自己的父親(有隨母姓或者父母姓合併的),在可考證的歷史當中,現在的姓氏起源均來自於上古八大姓,這也是歷史可記載當中最早出現的姓氏
  • 紂王建摘星樓,聞太師不擔心,為何放走姬昌卻驚慌?只因想起他!
    紂王建摘星樓,聞太師不擔心,為何放走姬昌卻驚慌?只因想起他!最近,由羅晉、鄧倫和王麗坤領銜主演的大型神話劇《封神演義》得到廣大網友的喜愛。雖然這個版本和原著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應該有的故事情節一個也沒有少。
  • 姓王的看過來,這有一份王姓文化探源
    王姓和李姓都是我國大姓,有些資料說李姓是第一大姓,我也寫過一篇李姓的文章,反響不小,尤其是不少朋友說王姓才是我國第一大姓。究竟王和李哪個是第一大姓,在不同時期這個數據或許有些不同。強烈期待第7次人口普查結果,就能準確知道到底是姓王的人多還是姓李的人多。
  • 中國最古老的姓,都帶有女字旁,上古八大姓,有你的嗎?
    說起姓氏,大家都知道它發源於很早很早以前,若是真的論起來,姓氏本來是由圖騰演化而來的,每個部落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圖騰文化,姓氏在早的表現形式更像是圖騰,只不過後期經過時間的流逝,姓氏越來越簡化,大家都知道咱們中國人對于姓氏還是很看中的,畢竟這代表著家族的血脈,由此不還衍生出了百家姓
  • 古代一位大臣生了70個兒子,方法羞於啟齒,多數人做不到!
    古代,不像現在這麼安定,物資匱乏,壽命短,加上兵荒馬亂,每個家庭都需要足夠的男丁,才能生產和維護自己的地位。古代有一位大臣奇葩了,他佔領的城池太多,不過又不放心外人管理。怎麼辦?生兒子,幾年時間,他有了70個兒子,奪得了天下。
  • 讀懂田氏篡齊為何不改國號,便明白:周公不叫姬旦,嬴政不叫趙正
    為何是這兩個事件呢?因為它們的本質是以下克上。戰國以前,無論諸侯間怎麼兼併,大國吞併小國,那是諸侯間的戰爭。雖說諸侯有的是公,有的是侯,地位有高有低,但他們的本質都是君主。君主吞併君主,誰也也無話可說。但韓趙魏呢?他們是晉國的六卿,是臣屬。臣子奪走君主的地位(春秋有臣子弒君,卻沒篡位的),不是以下克上嗎?至於齊國的田氏,比三家分晉更惡劣。
  • 中國古代最尊貴、最古老的四大姓氏,看看有沒有你的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千個姓氏,有史可考的就有五千多個,這還不包括少數民族改姓和一些極為罕見的偏姓。不過說起最尊貴、最古老的姓氏,那必須是以下四個姓氏莫屬。圖為黃帝第一個,姬姓。這是上古流傳下來的貴族姓氏,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但是中國有85%的人口姓氏是由姬姓演變過來的。這是周朝以及吳國、魯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等諸侯國的國姓,也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的姓,因長居姬水,所以以姬為姓。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周朝始祖后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都是姬姓的傑出代表。可惜現在姓姬的人很少了,也不知道還是不是上古的貴族血統了。
  • 中國最尷尬的一個姓,女人大都偷偷改姓,但祖上卻出了一位大人物
    就連每個人都熟知的姓氏,也有著很多精彩的典故和傳說! 眾所周知,趙錢孫李是四大姓氏,可是在遠古時期,人們的姓氏多以地名來命名。例如在周朝,王公貴族都以被賜姓姬為榮,因為相傳華夏兒女的先祖黃帝出生在姬河邊上,所以黃帝的姓氏是姬。
  • 上古八大姓,為何都有一個「女」字?你的姓也源自這裡
    我國最古老的姓有八大姓,這八大姓無一例外的都有一個「女」字,相信大家對自己的姓的起源來歷也很有興趣,而這八大姓堪稱百家姓的始祖,今天就來聊聊這八大姓。經過千年發展,姬發創立周朝成為國姓。周朝有一個特點,就是分封制。所以,姬姓子弟散布周朝各地,繁衍生息。現代人中的曹姓、魏姓、魯姓等都都是發軔於姬姓,大約如今有四百一十一個姓乃是源於姬,因而姬姓被稱之為「萬姓之祖」。
  • 每日新報:姓與氏當年是兩個概念 姬發、姜太公都叫錯了
    對於家族來說,姓族是虛體,而宗族是實體,最被重視,所以家族中的男子都要「稱氏」,以表明自身的血統,女子才「稱姓」,以防同姓族群通婚而擾亂倫理綱常。在當時,男子是忌諱像女子一樣稱姓的,所以我們稱武王發、太子發可以,但現在很多人口中稱的「姬發」則是錯誤的叫法,同理,「姬昌」「姬旦」也是錯的。
  • 和他被封神順序有何關係?
    在小說當中,雖然姬伯邑考是文王姬昌的長子,但是在小說當中,姬伯邑考既沒參加封神大戰的任何一場戰鬥,也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那麼為何會在姬伯邑考時候,被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呢?要知道,這個神位,在民間的說法,是極其尊貴的。以至於有種說法,那就是後來的皇帝降生,都是紫微星下凡。那麼,姬伯邑考被封中天北極紫微大帝,依靠的是啥?僅僅是因為他是文王姬昌的長子嗎?
  • 我國最尊貴的姓氏,如果你是這幾個姓,你肯定是貴族後裔!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百家姓》,我們的姓氏都是在《百家姓》中有記載的。我國姓氏源遠流長,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由來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而且姓氏眾多。不過如果你是這幾個姓,那麼恭喜你,你的祖宗不是皇族也是貴族。
  • 帝乙為何不傳位給賢明的嫡長子子啟,反而傳給幼子帝辛,造成失國
    帝乙一生,一共有4個兒子,除了第三子子期是侍妾所生,另外3個兒子,都是嫡妻所生,他們分別是:長子子啟、次子子衍和少子受德(後來的商紂王)。當時「嫡長子制」已經在王公貴族中深入人心。而且嫡長子子啟內有才幹,外有賢名,次子子衍也相當優秀。可為什麼,帝乙不傳位給優秀的長子、次子,最後卻傳位給幼子受德,以至於最後失國。
  • 秦始皇姓嬴,為何現在的嬴姓卻很少見?
    再據顧炎武的《原姓》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