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港漁民造10.2米長送王船 八臺大轎壓陣巡遊

2020-12-20 騰訊大閩網

本報訊 (記者 吳曉菁 黃小芳)在「噼噼啪啪」的焚燒聲中,一艘長10.2米,製作精美的木製王船,在虔誠信眾的注目中逐漸灰飛煙滅。昨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峽兩岸第八屆「送王船」活動在廈港沙坡尾避風塢舉行,兩岸信眾共同見證了廈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送王船活動。本屆送王船儀式由廈港龍珠殿、臺灣基隆龍珠殿、臺灣基隆夫子廟等聯合舉辦。

實際上,「送王船」儀式從今年9月20日(農曆八月初八)就開始了。農曆八月初八當日,廈港龍珠殿在避風塢設置了臨時王船廠,開始淨廠安龍骨,直到農曆九月二十一日安龍目出廠立桅,歷時44天。

昨日上午10:30起,盛大的祭祀典禮開始。在臨時王船廠,一場由兩岸信眾共同參與的祭奠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中午1:30,王船開始巡境。在眾人簇擁下,王船從沙坡尾避風塢出發,經大學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再到大學路靠近廈門大學段往白城方向行進、一路到珍珠灣附近的書法廣場進行焚燒。

【現場】

王船巡遊

老外也來圍觀

老外拍照。(本報記者 黃小芳 攝)

昨日中午1時30分許,禮生唱經,乩童作法,王船開始出巡。巡境遊街藝陣隊伍長300米左右,依次是炮車、國旗、仿古衙陣、舞獅隊、西洋樂隊、大鼓涼傘、電音三太子等,乘坐八抬大轎的「池王爺」在後方壓陣。

巡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觀看。孩子個子夠不著,就由父母舉在肩上;有人踮起腳,有人站上路邊石墩,有人跑上自家騎樓打開窗戶朝下看;有人剛好路過,停下來拜拜;家住思北的黃女士,左手拿香,右手牽著6歲的孫女,跟著隊伍一路往前走。 不少外國友人也被這獨特的風俗活動吸引,跟著隊伍一起往前走。

八抬大轎在隊伍後方壓陣。

王船巡境

昨日中午1:30,王船帶著300米長遊街藝陣隊伍從沙坡尾避風塢出發,經大學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再到大學路、一路到珍珠灣附近的書法廣場。

拜王船

船頭向大海,搬來一袋袋紙錢金箔祭品,一筐筐豬頭五牲等食物祭品。乘轎王爺繞船作「顛轎」狀,乩童在潮水中起乩,眾人拜船祭神。

燒王船

祭拜半小時後,漁民、船工把王船下面的輪子抽去,把祭品往船底下塞、往船艙裡裝。4點半,王船被點燃,不到5分鐘,火焰高騰。

【揭秘】

這艘王船由廈港老漁民所造

「這艘王船全長10.2米,是歷屆送王船活動中最大的一艘船。」龍珠殿理事黃錫源說。

記者看見,王船船身塗滿彩繪、舷邊插滿彩色紙偶。王船的船頭正面為獅頭圖案,兩側插上旗子,左「青龍」、右「白虎」。船前掛一赤幡,上面寫著「代天巡狩池府千歲」。船尾插著赤、黑、白、綠、黃五色旌旗,並懸掛了一艘紅色救生艇。船中還設置一座微型王爺廟,船的前頭和兩側共立有47個由彩紙糊制的神像,代表了「水手」、「官將」等。

造王船並非易事,這艘船由龍珠殿年過九旬的主理阮過水主導建設的,廈港街道的老漁民共同參與,大多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純手工打造的。值得一提的是,王船還原了以前漁民的海洋生活,船上吃喝拉撒的設施一應俱全。

【名詞解釋】

送王船

「送王船」又稱「燒王船」,是兩岸沿海漁港、漁村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通過祭海神、悼海上遇難的英靈,祈求海上靖安和漁發利市。 據傳此俗源於臺灣,清初漁家為緬懷鄭成功的豐功偉績,以王爺作為代天巡狩的神而奉祀,並造「王船」送之入海,雖不言明而心領神會。「閩臺送王船」這一民間習俗,已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廈港「送王船」通常是三年一次,自1995年開始恢復後,至今為第八屆。

(廈門網(微博))

相關焦點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新老思想碰撞的文化地標,漁民特色社區有一處不容忽略,就是廈港街道沙坡尾58號場地的龍珠殿。這裡擁有「國家級非遺——觀賞王(官)船」,該船長10.58米。「送王船」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為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所共同建造。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此王爺並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遊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舉行一次,通過擲筊在固定的農曆月份確定某一天舉行送王船儀式,製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製成,或是紙制,把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以至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在海邊焚燒。  王爺號稱「代天巡狩」,即替天子巡境視察,類似欽差大臣,享有「遇縣吃縣,遇府吃府」之榮。
  • 世界級非遺「閩南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新老思想碰撞的文化地標,漁民特色社區有一處不容忽略,就是廈港街道沙坡尾58號場地的龍珠殿。這裡擁有「國家級非遺——觀賞王(官)船」,該船長10.58米。「送王船」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為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所共同建造。
  • 「王船」化火三小時
    化火前先出巡  經過祀王、請示神明、祭祀、普度等一系列儀式,昨天下午3時左右,「王船」開始出巡。沿著大學路、海洋三所、白城一帶,步行近兩小時,「王船」被送到曾厝聖媽宮旁海邊。  舞獅、舞龍、大唐盛世大開道、鳳凰點將大鼓鈸、大鼓涼傘舞蹈、車鼓弄、扮「八仙」等9個「陣頭」(表演隊伍),近300人,200米長的隊伍,為「王船」開道引路。鑼鼓喧天,甚為壯觀。
  • 廈門600年獨特民俗「送王船」來了,祈求國泰民安,錯過等三年
    今天帶大家來看「送王船」,它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遺產,3-4年才舉辦一次。2020年11月15日第10屆廈港「送王船」文化節在沙坡尾舉行開幕式,現場不僅迎來市民遊客觀禮、護送,還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連線直播,同步「送王船」,隨我的鏡頭來看看這一三年才能看到一次的盛況。
  • 池王爺信仰: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
    池王爺信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 「送王船 對「池王爺」的供奉 核心儀式就是送王船 送王船也稱「燒王船、王船祭、王醮」等
  • 送王船申遺成功!廈門人歡呼吧~
    送王船申遺成功!12月17日,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民俗活動「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送王船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廈門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欲感受震撼現場…趕緊約!
    2011年,該項目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送王船重要的傳承點之一的海滄鐘山水美宮,將迎來三年一屆的送王船活動,堪稱盛況空前。 注意:期間會有工作人員撒鹽米,那是消災之術,不必擔心,出棧過程會有信眾大呼「順風啊」(閩南語),大家可以感受其熱誠。
  • 臺灣歷史上多次迎接泉郡富美宮王船
    如今,臺灣有兩千多座從泉郡富美宮分靈的王爺宮廟,其中常來祖廟進香交流的有400多座;有不少供奉王爺的廟宇,取用與富美宮相同的名稱,以示淵源□記者 王了(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泉郡富美宮提供的資料圖片)1913年泉郡富美宮放送的五府王爺,現由臺灣鹿耳門聖母廟供奉。泉臺一水之隔,歷史上泉郡富美宮送出的王船,一部分漂抵臺灣,停泊在沿海各地。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活動。 夏海濱 攝送王船活動現場進行了各種民間傳統藝術表演。圖為蜈蚣閣表演。楊珊珊 攝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當天,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同時,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也精彩上演。日前,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
  • 登太平島臺灣漁民順利返港
    當日上午9時50分,鹽埔漁港上響起歡快的《大船入港》歌曲,等候在漁港的民眾放起了鞭炮,還有民眾拉出寫有「熱烈歡迎勇士返航」字樣的橫幅。10時許,第一艘漁船在藍天白雲的輝映下緩緩進港。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到場迎接船員下船。現場鑼鼓聲聲,鞭炮陣陣,民眾搖旗吶喊,還有人大聲歡呼「英雄!英雄!」
  • 中午起廈鼓、廈漳市民航線全面停航,廈大思明校區傍晚閉客
    根據市氣象局發布的颱風預警報告,按照《廈門市防洪防颱風應急預案》,廈門8時30分啟動防颱風2級應急響應今天中午起,廈鼓、廈漳市民航線全面停航。(11-12級,30-33米/秒,強熱帶風暴級或颱風級)之後移入臺灣海峽將於24日夜間到25日早晨在福建晉江到廣東惠來一帶沿海再次登陸(10-11級,25-30米/秒,強熱帶風暴級)
  • 燒船敬海狂歡 感受廈門的海洋文化
    11月25日,農曆十月十八,23時18分許,在「發啦」閩南話的呼喚聲中,一艘長8.3米、寬1.9米、高2.4米(桅杆4.8米)的王船,在觀音山沙灘邊被點燃。  熊熊的火焰在雨夜裡發出巨大火光,與岸邊的現代建築,形成一道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風景。這也將塔埔社區四年一度的送王船文化節推向了高潮。
  • 豈止太極拳和送王船!這些滿載華僑華人鄉愁的非遺項目你都了解嗎?
    12月17日,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你知道嗎?
  • 「老頑童」免費教老人學英語 把廈港故事講給年輕人聽
    雖然學的是數學專業,但汪錦樹自小英語就特別好,還曾擔任原歐共體福建漁業項目駐廈專家組翻譯,同時也是廈門青少年宮英語角的發起人之一、廈門市青年外語協會的理事。退休後,不少鄰居家的孩子都會上門請教他英語問題。人一多,熱心的他就順勢給孩子們當起義務英語課外輔導員。­  汪錦樹不光為社區的孩子免費補課,四五年前,他還義務為島外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補習英語。
  • 泉州木製海蟹船首次參與國際帆船賽,並有望亮相阿姆斯特丹帆船節
    「我們造的船,自己心中有數。」黃烏錐父子說。顧名思義,海蟹船是漁民用來捕魚捉蟹的船隻。其原型船的長度,以及帆支撐起來的高度都有十來米,最多能容納十幾名漁民一同出海。這種船規模不算大,但據說可以適應抗擊臺灣海峽六七級的風浪。黃家本是泉州蟳埔一戶造船人家。「晉江地區一帶早年的海蟹船,大都是爺爺打造的。」黃東偉告訴我們。
  • 廈門首個申遺成功的項目「送王船」是什麼活動?
    12月17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申遺成功,稱為廈門市首個申報成功的項目,如果不是老廈門人,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送王船。
  •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2018年,漳州開發區「送王船」活動現場連同剛剛成功申遺的「太極拳」至此,我國42個項目列入非遺名錄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