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吳曉菁 黃小芳)在「噼噼啪啪」的焚燒聲中,一艘長10.2米,製作精美的木製王船,在虔誠信眾的注目中逐漸灰飛煙滅。昨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峽兩岸第八屆「送王船」活動在廈港沙坡尾避風塢舉行,兩岸信眾共同見證了廈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送王船活動。本屆送王船儀式由廈港龍珠殿、臺灣基隆龍珠殿、臺灣基隆夫子廟等聯合舉辦。
實際上,「送王船」儀式從今年9月20日(農曆八月初八)就開始了。農曆八月初八當日,廈港龍珠殿在避風塢設置了臨時王船廠,開始淨廠安龍骨,直到農曆九月二十一日安龍目出廠立桅,歷時44天。
昨日上午10:30起,盛大的祭祀典禮開始。在臨時王船廠,一場由兩岸信眾共同參與的祭奠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中午1:30,王船開始巡境。在眾人簇擁下,王船從沙坡尾避風塢出發,經大學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再到大學路靠近廈門大學段往白城方向行進、一路到珍珠灣附近的書法廣場進行焚燒。
【現場】
王船巡遊
老外也來圍觀
老外拍照。(本報記者 黃小芳 攝)
昨日中午1時30分許,禮生唱經,乩童作法,王船開始出巡。巡境遊街藝陣隊伍長300米左右,依次是炮車、國旗、仿古衙陣、舞獅隊、西洋樂隊、大鼓涼傘、電音三太子等,乘坐八抬大轎的「池王爺」在後方壓陣。
巡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觀看。孩子個子夠不著,就由父母舉在肩上;有人踮起腳,有人站上路邊石墩,有人跑上自家騎樓打開窗戶朝下看;有人剛好路過,停下來拜拜;家住思北的黃女士,左手拿香,右手牽著6歲的孫女,跟著隊伍一路往前走。 不少外國友人也被這獨特的風俗活動吸引,跟著隊伍一起往前走。
八抬大轎在隊伍後方壓陣。
王船巡境
昨日中午1:30,王船帶著300米長遊街藝陣隊伍從沙坡尾避風塢出發,經大學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再到大學路、一路到珍珠灣附近的書法廣場。
拜王船
船頭向大海,搬來一袋袋紙錢金箔祭品,一筐筐豬頭五牲等食物祭品。乘轎王爺繞船作「顛轎」狀,乩童在潮水中起乩,眾人拜船祭神。
燒王船
祭拜半小時後,漁民、船工把王船下面的輪子抽去,把祭品往船底下塞、往船艙裡裝。4點半,王船被點燃,不到5分鐘,火焰高騰。
【揭秘】
這艘王船由廈港老漁民所造
「這艘王船全長10.2米,是歷屆送王船活動中最大的一艘船。」龍珠殿理事黃錫源說。
記者看見,王船船身塗滿彩繪、舷邊插滿彩色紙偶。王船的船頭正面為獅頭圖案,兩側插上旗子,左「青龍」、右「白虎」。船前掛一赤幡,上面寫著「代天巡狩池府千歲」。船尾插著赤、黑、白、綠、黃五色旌旗,並懸掛了一艘紅色救生艇。船中還設置一座微型王爺廟,船的前頭和兩側共立有47個由彩紙糊制的神像,代表了「水手」、「官將」等。
造王船並非易事,這艘船由龍珠殿年過九旬的主理阮過水主導建設的,廈港街道的老漁民共同參與,大多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純手工打造的。值得一提的是,王船還原了以前漁民的海洋生活,船上吃喝拉撒的設施一應俱全。
【名詞解釋】
送王船
「送王船」又稱「燒王船」,是兩岸沿海漁港、漁村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通過祭海神、悼海上遇難的英靈,祈求海上靖安和漁發利市。 據傳此俗源於臺灣,清初漁家為緬懷鄭成功的豐功偉績,以王爺作為代天巡狩的神而奉祀,並造「王船」送之入海,雖不言明而心領神會。「閩臺送王船」這一民間習俗,已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廈港「送王船」通常是三年一次,自1995年開始恢復後,至今為第八屆。
(廈門網(微博))